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领导讲话稿 > 内容

关于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8:55     阅读:


  【摘要】本文从规模扩张、结构同质化和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缺失等三方面对高校专业建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继而从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加强新专业检查力度、严格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推进专业教育评估与认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等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便把好专业设置关、专业建设内涵关和专业建设特色关。
  【关键词】高校 专业建设 专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纽带,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优化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为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促进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加快专业调整步伐,构建合理专业体系,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1 高校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高校经过几轮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专业体系。但是,与经济社会、特别是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相比,我国高校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步伐仍然相对滞后,专业数量增长与办学质量同步提高等问题仍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
  1.1 专业设置追求齐全,专业规模扩张过快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不少高校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争设热门专业。一些高校追求规模,专业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越来越趋同;与此同时,一批新上的地区级本科高校也趁机扩大办学规模,有些高校一年就上了10多个本科专业,使得高校专业数量迅速膨胀。如2000年至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新增专业布点数每年均达到2000个以上,其中2004年新增专业布点数高达6156个。由于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短期内不能与所开设的专业相配备,从而导致部分专业教育质量不高,受到人们的诸多非议。
  1.2 专业布点过于集中,专业结构同质化凸显
  由于教育经费所限,一些高校存在功利主义办学倾向,热衷于开设投入少、教学成本低的经、管、教、文、法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追求“短、平、快”,出现专业结构的趋同现象和专业布点过于集中现象。以2008年为例,少数专业的布点过分集中,如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布点数均在500个以上,也就是说,在全国本科院校中,有86%的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有81%的院校设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不同院校未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出发实行错位发展,出现了理科院校抢上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文科、艺术院校设置理工等非文科类专业。这种低水平重复设置专业的状况不仅造成同类专业学生多,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而且也影响到学校特色专业的形成。据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对我国2007年、2008年就业率最低的两届高校本科毕业生进行的追踪结果显示:在我国高校本科700多个专业中,法学、计算机、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均居于失业率最高的10个本科专业之中,但也就是这些专业却年年成为考生报考火热的专业,而且这些专业很多高校都开。[2]总体而言,应用型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工科比例偏低,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方面,远不能适应我国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新兴、边缘、交叉人文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不够。
  1.3 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建设水平尚有差距
  一些高校对自身办学定位研究不够,定位不准,缺乏对专业结构内在规律的把握,在专业的设置上缺乏整体考虑与长远规划,致使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惰性和随意性。从数量看,一些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有关专业设置条款“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学校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数内,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一般不超过3个”的管理规定,一年新增专业超过10个,合并院校表现尤为突出。相关的办学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按要求配齐,师资队伍建设更为如此。一些新增专业本身就是国内首次开设的专业,此类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生,其专业教师需要从其它相关或相近专业转型而来,这其间教师自身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转型培养过程。从结构上看,部分高校固守传统专业,在专业安排上不可避免地产生“满足已有专业”做法,其结果是延缓了专业调整时间,使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得以继续发展,新专业的数量与品种增长缓慢。有的高校满足于“发展容易上马专业”做法,通过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繁衍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3]还有的高校注重外延发展,积极申报新专业,专业申报下来后,却忽视新专业的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与办学基本要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满意度低。细究其因,可归咎于高校在专业调整与优化时对社会提出的新的专业和人才需求把握不准。其根本原因是高校未建立起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专业调整与优化机制。
  
  2 高校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高校专业建设优化要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整体要求,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益;要有利于增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活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要有利于学校形成专业优势,办出特色。
  2.1 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把好专业设置关
  (1)积极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从宏观上讲,高校目前无法掌握本地区乃至全国高校有关专业结构的整体情况。不少高校新专业的设置主要以当前局部地区人才市场的信息反馈为依据,无法完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变动趋势,基本上属于经验操作,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把握与中长期预测,导致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总量不足并存的局面。而要做到专业信息的系统性与准确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加快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信息资源库,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等信息,为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议。高校在基本具备新专业开设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专业信息资源,紧密跟踪并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通过咨询相关用人单位意见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途径,广泛听取社会各个方面对学校专业设置的建议。专业设置应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高级专业门人才的需求进行中长期预测,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较宽的适应性。
  (2)成立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评审制度。高校专业设置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很强的工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将它作为一项事关高等教育全局的基本建设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省级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其成员由高校领导、政府有关部门、专家、用人部门代表组成。通过互通、共享各方信息,相关专家和决策者共同商讨决定专业设置,可以使高校专业设置更加科学与规范,增加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开放性。
  从我国近年来专业设置审批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审批”的体制是比较符合国情的。学校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批准的学科门类和专业数内,自主设置专业。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赴高校现场考察申报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设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召开省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评议,由委员会建议高校年增设新专业的总数,对开办院校多或热门专业的增设进行宏观管理,减少新专业增设的随意性和重复性。

《关于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高校专业建设的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