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领导讲话稿 > 内容

中外合作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方向定位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1 06:06:57     阅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已历经20余年,由于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中外合作院校德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学习、借鉴、吸收外方优秀、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经验,利用中外合作办学优势,明确中外合作院校德育的方向定位,促进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院校;德育;现状;方向定位
  作者简介:耿瑜敏(1987-),女,河南郑州人,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浙江 杭州 31002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16-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已发展成为小有规模的办学力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中外合作办学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供给呈现出多元的选择性,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但是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德育却往往处在无足轻重的地位,德育工作普遍基础薄弱,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因此,中外合作院校是否明确德育的地位、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定位德育发展方向值得探讨。
  一、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德育地位
  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是否要坚持德育教育,许多人还存在一定模糊认识。对此,从国际教育的状况和我国教育的现实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肯定的回答,以此明确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德育地位。
  1.重视道德教育是国际教育的共识
  由于中西方的道德观植根于各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具体环境中,其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各不相同。例如,社会主义国家是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来构建德育内容;资本主义国家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道德观念来构建学校德育内容。目前,学校德育是世界各国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德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
  世界各国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既呈现出放眼全球、日趋同一的基本走向,同时也表现出重视传统、回眸寻根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着眼共性,吸纳时代精神,注重发扬人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另一方面,注重个性,正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消化吸收乃至适当重构优良的传统文化。一些国家教育的实践已经成功证明:越强调德育培养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培养越突出的国家,德育就越有成效,这种寻根意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德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2.中外合作院校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中外合作办学属于跨国教育,办学主体各方在高等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德育的地位如何体现。毋庸置疑,中外合作院校的办学宗旨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既然培养目标没有变,那么德育的地位也不能变。
  在充分享受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以现代文明为载体的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入校园和教室。80后、90后大学生大都是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看着日本动画片和美国大片成长的一代,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我们要有广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培养全球化与民族化并存的时代观,紧紧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改进传统德育模式,不断研究德育工作的新方式、新方法,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并重,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竞争中跟上时代步伐。
  二、中外合作院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的德育现状与我国德育教育现状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取得了实质性飞跃,德育发展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和新观念。中外合作院校首先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接受益者,最先接受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资源,大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现代德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和条件。
  1.现代德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1)竞争意识的增强。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促成了竞争意识的增强。国外教育模式的引进,使教育理念和教育机制得到更新,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求知欲。
  (2)民主法制意识不断觉醒。法制观念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各个阶段都体现德育的作用,离开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以德治国也是一句空话。
  (3)和谐德育观念的树立。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明,需要和谐的文明教育和德育观念。和谐德育观主要包括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德育主客体关系,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教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和谐理念 。
  (4)志愿者精神得到发扬。青年志愿者行动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向全社会宣传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新风正气。汶川地震中青年志愿者、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上海世博会“小白菜”都彰显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2.当前德育存在的问题
  (1)商品经济社会的冲击,道德状况呈现复杂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充斥在大学校园,部分大学生道德约束力退化,道德观念模糊。中外合作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容易“西化”,这一切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和挑战。
  (2)缺乏现实考虑,将德育目标理想化。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目标缺少内在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定位,往往不分教育对象自身的思想境界、人生观念、道德意识、接受能力、心理成熟等差异性,不考虑德育建设的现有环境和家庭、社会背景,在目标制定上过于理想化。
  (3)忽视个性发展,把德育等同于集体主义教育。理想道德的教育,以“公而忘私”、“大公无私”作为核心的德育目标,其理论基础就是“社会本位”观念。但如果将此推向一个极端而完全无视个人的存在,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就违背了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4)将德育视为应试课程教育,弱化德育功能。长期以来,尽管“德智体”中,德育一直高居首位,可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成为知识教育的一部分,成了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有点形同虚设。虽说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着。
  3.中外合作院校学生特点给德育工作带来挑战
  (1)学生类群发展不平衡。中外合作办学招收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学生文化基础差距大,各方面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入校后群体表现为学习欲望不强烈,迟到、早退、旷课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由于招生生源层次性的差异,在德育建设中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
  (2)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据调查,有20%的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倾向。与国内同类学生相比,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承受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双重压力,同时还必须接受和适应两种不同的教学体制,包括不同的教材编写风格、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从相关问卷调查看,53.8%的学生对于双语教学和使用外文原版教材难以适应。德育工作者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压力,找到学习动力。
  (3)中外合作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外合作院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家庭条件普遍优越,长期受父母的溺爱呵护,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存在依赖性,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自我意识较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部分学生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反差,德育工作者要耐心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个案研究,从解决具体问题中引导他们锻炼顽强意志和培养独立能力。

《中外合作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方向定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外合作院校德育现状分析及方向定位.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