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会议主持词 > 内容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doc】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6 08:19:03     阅读: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采访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再现了知青下乡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直观地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及优良的品德作风等优秀品质。

尽功夫读书,使读书成为习惯。

不管在什么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都坚持读书,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

书中有个场景描绘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去陕北路途遥远,很多人带的都是衣服、家里给的些许补贴以及少许书,而他带的是一箱子满满的书。一个精明的年轻人,给刚到陕北的知青扛箱子的时候,他率先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箱子,结果最沉,导致自己一直落后,后来才知道箱子里是一箱子书。这就可以看出他对书籍的热爱,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书籍可以说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途径。

而且,他不仅自己看书,还将村里的老乡带动起来读书,丰富了村里老乡的精神生活,使得村民以及村子一起成长了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真正地把读书作为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他不仅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驾驭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

真品格立志,让品格熠熠生辉。

知青下乡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也不过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出身高干家庭,生活于北京城,本应拥有别人羡慕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然而,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政策,很多知青都是听着毛主席的号召下乡。而习近平总书记,他是除了听号召以外,还心甘情愿下乡的一个人,他报考时三个志愿都是填报清华,他觉得考不上就继续为村子办事,他愿意留下来为群众做实事。

在陕北的七年,他真正做到了和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的人民融合到一起,如他所说,他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在那样背景下,被陕北的老乡们真心接纳,并且对他没有任何的歧视,其实并不容易,但是他凭自己的真才实干和高尚品质,摘掉了“黑帮子弟”的帽子。他带着内心最纯真的情感在陕北平原的黄土地上无怨无悔的成长,默默扎根,长成黄土地的一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扎根群众,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种毅力和决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梁家河的时候,要带着大家多打粮食,让大家都有粮食吃,还能多交公粮,给国家做贡献。之后他又返回北京到清华大学深造,毕业之后依次在国务院、军队工作了一段时间,又主动回到基层,从县到市到地区到省到中央……几十年这样脚踏实地干下来,从来没有脱离过基层。群众需要什么,群众想要怎么办,干部就要带着大家怎么办。他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上。

德为本做人,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

他在当梁家河村支书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让这个贫穷落后的村子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书中写到习近平总书记被批准上大学、梁家河乡亲们依依不舍他离开时,他甚至跟乡亲们说出过“要不然我不走了,继续留下来干”的话,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啊。他用自己的热忱和实际行动为人民谋福利,使梁家河发展,也在困境中实现了自己精神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岁月磨砺了自己人生的利剑,斩断了阻碍人生前进的“五关”,脚踏实地一路成长。回望伟人的脚步,不是歌颂虚幻的口号和运动,而是认可那些在艰难困苦之中,仍然坚定不移地实现人生的意义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拿出应有的责任感,只要是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事情,就要勇于尝试、敢于担当,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4 / 4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doc】.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doc】.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