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会议主持词 > 内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方法之异同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9:24     阅读:


  【摘要】“产婆术”与“启发式”作为东西方教育方法的代表,由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苏格拉底和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分别提出。尽管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二者的教育方法却有诸多的相似点。
  【关键词】苏格拉底  孔子  产婆术  启发  异同
  
  一、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出生于雕刻匠和助产士家庭,这对他以后萌生“产婆术”教育思想不无影响。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所谓产婆术即是,教育者不是给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象接生婆那样,把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引导出来。黑格尔解释说:产婆术就是“帮助巳经包藏于每一个人的意识中的思想出世”。
  二、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孔子生活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在春秋战国以前,奴隶主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的生产。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是针对当时贵族官学里的填鸭式教学提出的。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精辟地表述了启发式教育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来朱嘉给予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三、两者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有关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在教育思想中,孔子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南郭惠子曾问子贡说:“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这说明孔子门下的确是良莠不齐的,他相信通过教育可以化愚为智、化恶为善。孔子扩大教育对象,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使一部分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有教无类”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当时学在官府的情况下,它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事业的垄断,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促进了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开辟了中华民族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途径。尽管几千年来它不为封建政权所采用,但在民间学者的尊崇下,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同样,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也主张“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教师,也是一位智者,但是苏格拉底与其他的智者不同的是,他的教育活动是不收报酬的,他从不收取任何学费。对于那些渴望听他讲学的人,他自己也没有索取过金钱的报酬。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教无定规。公共场所、市场、店铺、私宅、餐桌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或作公开演讲,或个别交谈,或进行辩论。色诺芬记述道:“苏格拉底经常出现在公共场所,他在早晨总往那里去散步并进行体育锻炼,当市场上人多起来的时候,总可以看到他在那里。他常作演讲,凡喜欢的人都可自由地听。苏格拉底的门徒中有富豪子弟、贫寒之士、手工业者。”他自称: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和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据柏拉图记载,苏格拉底曾和一个目不识丁的奴隶讨论过几何问题,通过问答法,苏格拉底引导这个奴隶得出了一个几何学上的结论。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育对象上都没有把受教育看作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而以一种博大、平等的胸怀将教育推而广之,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确立了最初的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东、西方的办学思想。
   (二)有关教育目的:培养政治人才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面临礼坏乐崩、行将解体的危机。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和其后两千年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格拉底处在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的时代,公民各行其是,政客乘机结党营私,煽动民众,造成审判的不公正,削弱了国力。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也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当智者安提丰问苏格拉底何以不从政时,苏格拉底答到:“是我一个人独自参与政事,还是我专心致志培养出尽可能多的人来参与政事,使我能够对政治起更大的作用呢?”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罗素说,色诺芬叙述过苏格拉底是怎样不断地在研究使有才能的人能够当权的问题。
   当然,无论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的道德教育还是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道德规范,都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自的道德标准,虽然他们对道德教育强调侧重点有不同,苏格拉底认为德性的获得必须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知”,而孔子则认为道德的获得在于浓郁情感意蕴的“孝”和“仁”。但是,孔子和苏格拉底都试图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伦理规范寻找某种终极的理由根据和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论语·子路篇.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论语·为政篇.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方法之异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方法之异同.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