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会议主持词 > 内容

平“语”近人第十集观后感6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第十集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8 12:34:44     阅读:

平“语”近人第十集观后感6篇 【篇一】 10月17日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播出第十集,我作为一名古诗词爱好者和习大大的小粉丝,照例搬了小板凳坐在电视机前默默“追剧”。40分钟的节目短暂而饱满,我从中看到了习总书记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中国古典文化人才观以及当代青年的爱国就业观,感觉受益匪浅,更加明确了自己要做一名“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

“年”复一年,甘于寂寞。2015年1月,习总书记在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曾引用了一句古文:“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这句话代表了习总书记关于“凡成大事者,一定要从基层做起”的人才培养观。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点细面宽,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在基层的广阔天地真正做出贡献、淬炼成才,必须沉下身子、甘于寂寞,业精于勤、苦干实干,用“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责任担当和行动自觉武装自己的头脑和身心,专心、专业、专注于自己的岗位和业务,不怕基层“冷板凳”,但求作为“暖民心”。

“轻”装上阵,勇于开拓。上世纪80年代初,习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第一个就去拜访了优秀作家贾大山同志。贾大山后来担任了正定县文化局局长,从作家“变身”为基层文化干部,给县里带来了良好的文化影响和文化效益。这既离不开习总书记不拘一格降人才,也离不开贾大山同志本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勇于在和而不同的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的开拓精神。从事基层工作也是如此,当遇到因组织需要而转岗换岗的情况,正确面对个人进退留转,努力钻研新业务新知识,积极主动取经求教,探索拓荒新领域、新路径,才是基层干部正确的“变身”方式。

“有”为有位,德才兼备。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时,曾引用《资治通鉴·周纪》中的“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这处用典充分展现了习总书记关于“育人育才二者统一,育人根本在育德”的观点。用典背后的反面案例也警示我们,无德者即使身怀大才也难走正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是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中的“金标准”。基层干部有为才能有位,我们既要踏实做事,更要踏实做人,要始终牢记人民利益放首位、恪守清正敢当先;
始终牢记对党忠诚、责任在肩;
始终牢记德为行之首、行为德之实。要对得住自己的“位子”,挑得起自己的“担子”,做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好公仆。

“为”官善为,贡献智慧。“一枝一叶总关情”,早在习总书记在陕西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他深沉的为民情怀和为民智慧就彰显出来。当发现梁家河能源紧缺问题时,年轻的习近平专程到四川绵阳学习沼气池打造技术,回来后带领村民们打出了陕西省最早的一口沼气池,极大提升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条件,解决了群众的切身问题。基层工作不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能只管文章写得好、迎检迎得巧,只有真正立足实践,深入群众,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让自身所学和实践所得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把服务落到实处,把工作推向深处,把民心拢到一处。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正值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一周年之际,犹记得习总书记作十九大报告时,曾14次提到“人才”;
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又曾41次提到“人才”足见习总书记和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生逢其时,时代赋予了我们“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机遇;
抓住机遇,就让我们“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成为新时代“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非凡的光芒,照亮基层工作之路。

【篇二】 《百家讲坛》最近推出的特别节《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在观看了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后,有以下感悟。

这集从三个方面谈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分别是:一、什么是人才;
二、怎么培养人才;
三、如何使用人才。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时提出: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引用了这句典故。在这次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然后指出选拔人才的五条标准:爱国爱民、理想信念、实干肯干、改革创新、责任担当。怎么培养人才,提出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成才离不开锻炼、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如何使用人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三个任用人的要素。

众所周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而青年兴盛必须改进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我们必须要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才培养、激励等制度机制,切实解决发展人才培养问题。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让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如雨后春笋竞相成长、脱颖而出、各展其能。作为农村地区的老师的我,应该为祖国培养一些有用之才。当然我们应该多培养一些德才兼备的人,让他们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贡献。我觉得我们一线的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从各个方面锻炼学生;
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篇三】 2018年10月18日,《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一期主题重点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人才意识。每个人都有特长,每个人都有其所短,有强项,也有弱项。弄清“何为人才?”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战略高度。对我国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指明了方向。

重视人才。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在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前进步伐中,我们的党和国家需要各行各类人才。要重视人才,只有知人才发展之需、解人才发展之困,才能聚人才发展之力。

留住人才。人才引进不难,但要真正让人才留下来发挥作用,还需要打造一个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为人才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政府要彻底转变观念,逐步从管理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留住人才。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坚持终身学习原则,与时偕行,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篇四】 近日,《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热播,本集从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释。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要以诚心发现人才,以真心留住人才,让人才助推发展。

要有招才用才的诚心。寻觅人才要有“求贤若渴”的诚心,方能聚天下之英才为我所用。我省要推进和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必须将人才作为第一要素,将人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要广纳贤才、善用良才,真正把人才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始终如一。要时刻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当好人才的“贴心人”,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放得下。要多一些真情实意,少一些虚情假意,以真心换取真心,为人才贴身打造创新创业舒适环境,让人才的潜力得以激发,价值得到展现。

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招才引才不能唯“头衔”论英雄,要善于发现那些“身怀绝技”的“潜才”,善于挖掘“千里马”为我所用,敢于启用那些别人没有发现、有发展潜力的人才科研队伍。要勇于打破原先的制度“壁垒”,拿出魄力与诚心,制定招才引才留才的新政策、好政策,不能拿老办法对待新人才,不能困于原有制度而不敢跨步,在招才引才的制度创新上敢于先试先行,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敢于担当的作风,制定出台招才引才的新制度,打造招才引才新环境。

要“尽最大力气”用好人才。“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立足实际、创新思维、做好规划,为人才的个人发展开辟人才“绿色通道”,使人才能够“人极其用、才极其专、用极其才”。让人才不仅能够“招的来”“留得住”,还能“用得好”。要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效能,从而实现人才的“集聚效应”,不断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新动能增添源源不断地的人才智力“增量”,为新旧动能转换增加人才“筋骨”,为我省创新发展,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凝聚人才合力。

【篇五】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以“天下之治在人才”展开,“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识才、什么是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我们应深刻领悟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中的人才思想,争做《平”语“近人》里的新时代“人才”。

爱国爱民,坚守理想。爱国爱民,是对各类人才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要“更好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国际国内战略机遇期,重要的调整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尽心竭力、建功立业。“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成为人才,没有理想的人也不可能发挥好人才的本领。“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周恩来年轻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的理想,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所以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实干肯干,敢于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实干肯干,再好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再美的前景也不过是纸上画饼。因此,只有实干、肯干,敢于担当、勇于担责,勤勉务实、忘我奉献,事业才能一帆风顺、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来到河北正定工作,踏踏实实,真抓实干,为正定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极好的基础。被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无论是在任何领域、任何单位、任何岗位上,对工作始终怀有热情,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党和国家各项发展建设之中。

勤学善思,积极创新。总书记说“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都是讲改革创新的重要。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几十年不断钻研水稻育种技术,对咱们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当今改革创新的一个典范、一个榜样。创新力是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干事创业如果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超越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做法,就不可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求变能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要把学习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同时要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以练就本领、敢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争做一名创新型人才。

【篇六】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于17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本集通过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分别阐释。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历来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贯方针和根本原则。为何?德是才能使用好坏的“分水岭”:才能正向发力,则利国利民;
才能投机取巧,轻则中饱私囊,重则误国误民。因此,德才兼备方为人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是身居要职,越要以德为先。那何以“鉴德”?一是爱国爱民,有报国之心和爱民之怀;
二是理想信念,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三是实干肯干,有真才实学和孜孜不倦精神;
四是改革创新,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创新思维;
五是责任担当,有不唯名、不唯上、只唯实的攻坚克难精神。

“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才的培养,非一蹴而就;
凡成大事者,一定要从基层做起。深入基层,深入到群众当中,方能真正体察民情,收获基层经验的“真经”。这是人才培养的大方向、长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走好人才培养的“跬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是读书学习不放松,理论知识的养分必须补给充足;
二是加强锻炼不放松,要敢于在逆境困境中历练干部;
三是保护“环境”不放松,要营造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培养干部健康成长的土壤。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盖世之功,就要用好身怀绝技的非常之人,也就是人才。何以用人?一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要竖起组织把关不唯票、注重实绩不唯分、不以GDP论英雄、梯次配备不唯年龄等用人风向标,营造见贤思贤的良好态势;
二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要知人善任,以工作需要、工作效果最大化为出发点,选人配岗。三是用人要不拘一格。用人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唯资历,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至上、公道正派。

《平“语”近人第十集观后感6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第十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平“语”近人第十集观后感6篇 平语近人观后感第十集.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