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晚会主持词 > 内容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1:59     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进城务工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跟随其进城的子女也越来越多。农民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结果造成部分进城儿童无法得到足够和平等的教育机会,只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就学。总体来说,由于受教育体制、观念、教育经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一项重大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描述找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工潮”,且“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愈易明显。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将近有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即有180多万个失学儿童,在这个群体中,近50%的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已经入学儿童中有2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维持自己的学业。因为他们除了要承受高昂的学费以外,还要向学校缴纳相当高的借读费。如果农民工子女不交借读费,他们就会被学校拒绝接收。虽然目前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但农民工子女择校余地仍不大。农民工子女的心理也应该是值得引起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些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学校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也许问题就接踵而来。孩子是张白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也可以留下道道阴影。
  总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加上这些农民工子女大多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而这一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们在这一阶段所受的教育对他们以后能否很好的融入社会生活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环境、接受教育的方式、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所接受到的教育能否将他们塑造成与主流社会相融合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等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子女的命运,还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农民工作为流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农村。进城农民工数目的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显著。具体来说,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费用高
  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正规的学校学习必须向学校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是一道无形的门槛,否则他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虽然教育部已经勒令取消“借读费”“赞助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但地方各级政府仍然通过多种渠道向农民工子女征收1000-3000元不等的高额的入学费用。这成为他们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优质教育的一道壁垒。
  (二)农民工子弟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从学校规模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大小不等,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几十人、几百人,有的学校则有上千学生。学校的规模过大或过小,对教学安排都将带来一定困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基本设施来看,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属于个人投资,基本设施依靠个人解决,经费来源大都来自学生学费,招生对象又是流动人口中的低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学校基本设施状况的紧张与简陋。由于经费有限,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当简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农民工子弟学校软件建设滞后
  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全部实行聘任制,但真正签合同的为数极少,学校的人员管理比较松散,教师的流动性大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连贯性与完整性。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运作的特殊环境,师资水平与公办学校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四)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高
  由于受到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制约,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类学校教学中还只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学校缺乏教学设施,加之教师水平有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薄弱,年级越高,表现越明显。
  (五)进城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大
  城乡差异致使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总是把自己划为城市中地位较低的群体,再加上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经常受到的排斥和歧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曾经看过这样的一篇报道:一名四年级女生,有一次仅仅因学习任务没好好完成,老师批评了她,她就和老师对着干;父母批评她,便与父母发生冲突,买安眠葯赌气自杀,一度引起家长的恐慌,老师的紧张。流动人口中家庭物质条件优越的,对孩子特别溺爱,生怕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受欺负,倾其所能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滋生了“娇、骄”之气。家长忙于生意与孩子缺少沟通,使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比较贫困的家庭孩子,因为与城里孩子相比悬殊太大,造成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闭、自卑、抑郁等各种心理障碍。
  以上是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存在农民工子女就学渠道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等问题。
  三、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体来说,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从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因素来说
  1.经济贫困
  由于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民工进城后只能从事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等体力劳动,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收入只有700元左右,因此农民工很难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贫困是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根本原因。
  2.观念比较落后
  一部分农民工希望子女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穷落后的状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主张“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
  3.文化素质低下
  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抽样调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比例为87.8%.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2%,大专以上程度占0.5%[5]。同时,大部分农民工缺乏教育子女的艺术,而且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
  (二)客观原因——从社会方面的因素来说
  1.教育方面的制度性因素
  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以城乡二元分割为特征的传统户籍制度的存在是导致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妨碍了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二是“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地方负责,分级办学”的具体实施是:中央政府主要负担由中央各部门兴办的教育机构的拨款,同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给予一定的资助;地方财政主要负担由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教育机构的预算内拨款——在城市主要由市或较大市的区负责,在农村主要由县和乡镇负责。
  2.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
  农民工在城市处于一种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使他们在年幼时就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心理。他们还常常遭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是谩骂、羞辱和孤立,就连某些教师也会对农民工子女存有偏见。这种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成长,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抑和伤害。历史沉淀形成的对农民的歧视使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无法和城市儿童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