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晚会主持词 > 内容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有感5篇汇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3 19:12:44     阅读: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有感5篇 ! 【篇一】 近日,笔者细读了《习近平在正定》一书,近400页的访谈内容,书厚实而沉重。该书通过二十几位同志口述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县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生动诠释总书记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

守稳为民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深知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切身感受贫困户的苦和累,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始终将人民安危疾苦挂在心上,从改进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入手,大街上摆桌子听取人民意见,食堂里端着碗一起拉家常,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乡间田野……在正定工作的三年,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将“人民”作为不变的价值指向,将“为人民”作为不变的价值追求,体现出深厚的人民情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更要从中汲取力量,对照差距,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把人民群众高高的举过头顶,踏踏实实为老百姓谋实事,做实事,把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让实干引领改革的新风尚。在正定习近平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扎扎实实把调查研究落到实处,对每个村的基本情况、干部队伍、经济支撑都了如指掌,寻求“源头活水”。改革开放初期,在“没文件、没精神”的困境中,他主动向上级反应征购过重问题,通过“大包干”调动村民积极性。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从眼下的每一件事踏踏实实做起,用脑用心用情,必须把实干作为成就事业、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干劳民伤财的事,不干急功近利的事,不干违背规律的事,在实干中多干事、多吃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多到任务繁重的岗位上锻炼,多去复杂多变的环境去历练,在实干中筑牢自己的发展之基。

让清廉引领社会新风尚。在正定习近平生活不奢侈,一桌一椅一床一被褥足以,简单甚至简陋;
调研不坐车,骑个自行车却走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镇;
请客不挂账,自己掏腰包请朋友吃吃正定家常小吃。其身正,不令而行,这正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向总书记看齐,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慎独、慎初、慎微,防微杜渐、廉洁自律,时时处处用法纪规范自身行为,以身作则,不段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努力引领社会风尚。

河北省正定县是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地方,也是他的第二故乡。在他的带领下,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在正定工作的三年多里,习近平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调研。注重调查研究,成为了他的工作特点、从政风格。我们从中能找到领会新思想深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的钥匙,也能找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法宝。

习近平奔着问题去调研。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在当时的正定,人们思想保守,改革步伐滞后。习近平到正定后,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走街串巷、下乡到村,与干部群众广泛接触,深入了解当时正定农村的现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正定应该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确立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方针,把正定经济带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习近平在调研中发现,正定虽然粮食征购多,对国家贡献大,但农民吃不饱饭,偷着到外县换山药干吃。他给中央写信反映情况,最终解决了正定征购负担过重的问题,使正定得以调整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翻番。习近平还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地生产队长不好当,农民干活没有积极性。于是他在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了全省先河,仅用一年就让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

习近平带着学问去调研。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习近平不仅成为了种地的好把式,而且养成了勤学善学的好习惯。他博览群书、广交良友,不断取长补短、开拓思路。这些都有助于他下乡做好调研。在西兆通公社调研时,习近平察看田里的麦苗,抓起一把土便马上分辨出这是“壤土地”。在考察棉花种植时,习近平问了技术员很多问题,问的都是内行话,懂的不比技术员少。在永安乡三角村调研时,习近平看到几十个农民正在锄地间苗,便随手拿起锄头,熟练地干起农活来,等到歇晌时,就和农民们攀谈,征求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的意见和要求。这样的问计于民,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自然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

习近平严格作风去调研。正定县委当时有辆吉普车,但是习近平平时都基本骑自行车下乡。他觉得这样有三个好处:锻炼身体,接近群众,节约汽油。下乡调研时,习近平轻车简从,很多时候还是独自骑车前往。他到大队吃“派饭”,吃完后按照规定交粮票和现钱。去西兆通公社考察棉花种植时,习近平没有提前通知,骑个自行车就直接去了。考察完,他自己骑车就走了,没在公社喝一口水,吃一口饭。习近平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要求其他机关领导注重调查研究,以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要一下到底,亲自摸情况,直接听反映,寻求“源头活水”,以此增加真知灼见,更有效地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习近平注重调研、善于调研,源于他的唯实精神、群众观念、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他曾经说,七年知青岁月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从梁家河回到北京,他感到国家经历动乱之后百废待兴,需要有担当精神的人负起责任来,于是坚定了以身许国的理想信念,立志为基层百姓做一些实事,甘愿入“苦海”。带着这种感悟与情怀,他来到了正定,在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中,听民声、察民意、访民苦、解民忧、聚民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推动正定的变革与发展。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才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才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新矛盾新问题每日每时都在出现,我们所肩负的任务随之不断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特别是年轻干部,更应该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从而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方式方法等重要思想,为我们做好调查研究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展现新时代新作为的重要法宝。对于调查研究,我们只有知之、好之、乐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拜人民为师,我们就能克服各种困难而无往不胜,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篇二】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那段岁月。在众多的受访者口述中,“人才九条”“六项规定”“建荣国府”“半城郊型经济”“搞大包干试点”“给中央写信请求核减高征购”等成了最热点的话题。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句句动情的回忆、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习近平同志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和坚毅正直的人格魅力。读后深受教育和启迪,简记为“七字感悟”。

一是感悟一个“民”字,只有真心为民才能始终赢得民心。习近平同志刚来正定时,有一段时间由他来主抓“连茅圈”,把农村的厕所和猪圈分开。县里的主张是“一刀切”,快刀斩乱麻,到农民家里直接强制性地改造,改完就完成任务了。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首先在两个村搞试点。他觉得,这个事,直接搞,肯定会有反复,强制性地把老百姓家的猪圈和厕所隔离开,人家肯定反感,人一走,老百姓马上就可以拆掉——拆几块砖头还不容易吗?这个事情要想办好,首先是让大家在思想观念上接受才行。所以,应该先搞两个试点,让大家都能看到好的效果,然后再全面推开。过了一段时间,地区开汇报会,点了正定的名,要求加紧搞。但习近平同志认为,那是“运动式”的弄法,肯定劳民伤财,推广越大,损失越大,群众也不会满意。后来,正定采取习近平同志主张的这种方式,通过试点稳步推进,县里各村“连茅圈”改得都很好,反复也很小,而那些“一刀切”改造的县,后来都有很大反复,老百姓的意见也很大。“连茅圈”看似小事,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件大事。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民生小事体现出习近平同志真心为民的博大情怀。看得出来,从那个时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已经扎根于习近平同志的灵魂深处了。小事情,大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哪里?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成败得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委政府无论是做什么决策都要始终倾听群众心声、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力量。只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始终赢得民心。

二是感悟一个“敢”字,只有敢于担当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当时,正定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三角村是先进典型。习近平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三角村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他们偷着到外县换山药吃,回来交征购。他想给中央写信,反映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把高征购减下来。当时,很多同志在这点上持有不同意见,怕犯错误。但习近平同志说:“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怎么会犯错误?”后来,他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同志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反映正定高征购使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后经中央、省委、地委联合调查组核实认定,习近平同志反映情况属实,决定将正定每年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之后,正定对全县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压缩粮食作物,上经济作物。结果,一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一年就彻底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推行“大包干”试点工作。当时中央没文件,河北省没精神,石家庄市委领导更没有说话,谁也不敢搞,怕在这个问题上冒尖,犯方向路线错误。在习近平同志支持下,里双店公社搞起了“大包干”试点,也是一年就成功了。公社农业产值翻了一番半,社员年人均收入分配从210元涨到了400多元。就这两件事来说,如果当时没有习近平同志的担当,又何来后来的减征购、调整种植结构和“大包干”的试点成功。干事创业要想成功、要想寻求突破,就要做到一个“敢”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不愿担责,是干不成大事的。只要为公不为私、为民不为己,看准的事情,就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地干下去。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只有敢想敢做敢于担当,才能不断创新发展,闯出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

三是感悟一个“远”字,只有目光高远才能把准发展大势。习近平同志来后时间不长,根据正定正好处在省会石家庄市和广大农村之间的区域定位,提出正定应该走“半城郊型”经济的发展路子,具体概括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经济发展方针。这个发展思路既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从哪本书里套过来的。这是习近平同志基于对正定深入调研,对全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形势科学研判,综合提出来的。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正定一直在沿着这条路子走。是否符合发展定位呢?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正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说明当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发展路子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另外,在推进正定开发旅游上,也体现出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正定是个文化古城,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之说。习近平同志对文化非常重视,提出要挖掘潜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1983年,他任县委书记后,正好来了一个机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摄《红楼梦》连续剧。他通过做工作,争取到剧组的很大一部分镜头在正定拍摄。剧组原计划搭建一个临时拍摄基地,拍完之后就拆了。但他决定要建设一个永久性的荣国府和荣宁一条街,这样正定以后就可以借此发展旅游事业。当时也有些人想不通,考虑到没钱修,即使修了又不知何时能赚回本钱?结果呢?正定的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成了县里的支柱产业。同样,他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把西湖的门票一律免除,一开始也有些人不理解,后来发现门票免了以后游客更多了,杭州的旅游收入反而大幅提高了。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决策,都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这样,才能把准发展大势,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绩。

四是感悟一个“勤”字,只有勤以为常才能勇挑时代重任。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安排,白天的工作往往是下乡了解情况,晚上就在办公室处理机关事务,接待群众来访。晚上10点以前,他都在忙公务。有时候他在晚上10点到11点就把当天的公务处理完了,就开始拿起书本学习。在他的办公室和宿舍,书架里、办公桌上、床边,触手可及的都是各类书籍。他读的书范围很广,包括工作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等。他自觉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并为自己规划了四个方面的学习任务:向书本学习知识,向实践学习真知,向历史学习经验,向群众学习智慧。他善于通过各种机会,时时刻刻吸纳新东西,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各种变化,尤其注重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学习让他感到一种充实、一种升华、一种底气。大家都知道,善于学习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领导干部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对于一个地方的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要熟悉和掌握。而习近平同志不仅熟悉和掌握,关键是他“干一行、学一行、成功一行”。他在正定抓农业,农业上去了;
抓工业,工业上去了;
抓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也上去了;
管党建和干部,干部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了。新时代是个奋进的时代,更是个竞争的时代。干事创业面临各方面的问题挑战必然会愈加复杂多变。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实践,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

五是感悟一个“俭”字,只有艰苦朴素才能更好修炼党性。在众多的受访者口述中,对习近平同志生活描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经常骑自行车下乡,吃百姓饭,穿平常衣。他平时常穿的衣服是绿军装,冬天穿一件军大衣。他的办公室很小,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满了书的小书架,生活上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据曾在正定县委办工作过的张五普同志介绍,习近平同志对吃穿都不讲究,夏天就穿个白衬衫,秋天就穿个旧军装,有时候穿一套蓝色中山装。他下去调研或者开会,经常赶不上机关食堂的饭点。有时候忙起来工作忘记了吃饭,等忙完了赶到食堂却没饭了。那时候,经济不发达,街上没有饭店,他就只能凑合吃一些食堂剩下的凉馒头和咸菜,有时候连凉饭也没有,他就只能饿一顿。时间长了,习近平同志得了急性肠胃炎,经常胃疼,他也不当回事。后来病情严重了,他找医生说,吃点药就行了吧?医生说不行,必须住院。这样他才住进二五六医院。这不仅是艰苦朴素,更是一种敬业。当时同事们来医院看望他时,他说的那句话最让人感动。他说:“我的病没事,你不要为我担心,这点小病算不了什么。咱们共产党员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为自己考虑多了,就会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越来越远。”是的,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天工作再努力也不会超不过24小时。党员干部如果考虑自己的事情多了,考虑人民的事情就少了。这是习近平同志在艰苦朴素生活中党性修养的生动显现。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不断锻炼党性、磨炼意志,积极努力工作,切实用实际行动去兑现入党誓言的每一句话。

六是感悟一个“严”字,只有纪律严明才能永葆革命本色。严明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和执政的经验总结。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就鲜明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毛泽东同志讲党的纪律时提出:“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同样,正定的稳定和发展也离不开严明的纪律保障。习近平同志任县委书记后,作为班子“一把手”,他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最好,以其身正带动一班人不令而行。首先出台了从县委常委会成员自身做起的《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一共有六条,针对性很强。现在很多人说,当年的“六项规定”和现在的“八项规定”如出一辙,这是很有道理的。纪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习近平同志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乡镇干部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出席会议、看各种文件、接待上级部门的各种视察检查。这种情况下,基层干部哪还有多少时间做正事、务实事呢?他迅速反应,跟各类部门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规定,各行政单位每周必须保证2到3天的“无会日”。但在通知下发后,“无会日”执行得并不是很彻底。虽然纪律要求得很严,但还是有实在憋不住悄悄突破的。发现这些情况,习近平同志态度很坚决,严厉地警告他们说:“你们要再这么搞,处分相关负责人,没收打字机,就是要让你们难受难受,养成新的习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的实践证明,只有时时刻刻严明党的纪律,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本色。

七是感悟一个“情”字,只有真情付出才能厚植浓郁乡情。在众多受访者的对话中,采访组大部分都会问到这么一句话,“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后,您和他还还保持联系吗?”答案都是肯定的。习近平同志离开正定以后到福建工作,包括后来在浙江,正定人只要过去,想见他,他都见。习近平同志对正定和正定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吕玉兰同志逝世后,他专门写下了纪念文章《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贾大山同志逝世后,他在《忆大山》文中深情地写到:“大山的逝世,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好兄长。我多么想亲自去为他送行,再看他最后一眼哪!无奈远隔千里,不能前往,也只能托人代送花圈,以示沉痛悼念了。”试想,如果没有真挚的感情,又何来这样的情怀?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视察工作期间重回正定。在看望30多年前县委班子一起工作的老同事时,他饱含深情地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在正定工作3年,离开正定28年,这个过程就成了我人生永久的一种联系,实际上我离开正定以后,跟正定一时一刻都没有脱离联系……所以,跟你们在一起,我感到很亲切,很自然,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是连在一起的。”这就是乡情,息息相通的乡情。离开正定后,他先后6次回到正定,为他第二故乡的浓郁乡情作了解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如果没有真情付出,就不可能做到造福一方。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大部分同志不会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我们干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岗位上,都要付出真挚的情感情,去爱这个地方爱这个岗位。只有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真情放在这个地方的发展上,把心思用在这个岗位的职责上,才能真正做到造福一方。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将永远连着和这里割舍不断的浓郁乡情。

【篇三】 读完《习近平在正定》,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访意大利回答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所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那样,也如习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时所说的“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也要看到真贫”,其实习总书记一直始终如一地心怀家国、情系人民,早在30多年前在正定的时就以实际行动表明“我早已是以身许国、许人民了”。

在很多人眼中,习总书记是高干子弟,家境优越,但习总书记经历了七年的知青岁月,却没有任何的补偿心理,反而一直心心念念贫困的群众,主动要求到基层历练,在他的眼中,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才最接地气,才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才最能认知社会。在正定的三年里,一辆半旧的二八自行车,是他使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十多平米的一间平房,一张三屉桌、一个文件柜、两条凳子,一张床板、一个脸盆架、一个暖水瓶、一个电灯泡,是他办公室兼宿舍的全部装备。甚至下乡吃饭也一定要在乡镇食堂,而且粮票、饭费一定要如数交纳。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扎根基层,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实事,向习总书记学习,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篇四】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员干部三大基本品质,即忠诚、干净、担当。这三个词在我看来是一个循环,在忠诚的基础上,秉持廉洁立身,践行担当之责,担当又体现着忠诚,忠诚又要求着干净,干净又督促着担当。在这条循环之路上奋斗,需要王阳明式的慎独,在内心的自我审视中,这必定是一条孤独的奋进之路。我结合近期自己阅读的三本书谈谈自己对这三个词最新的体会。

忠诚、干净、担当体现在古人的智慧里。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中,习近平总书记援引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或名言警句、或名人轶事、或神话故事、或寓言传被进行了归类和阐释,先贤善用最朴素的事实阐明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丝一粒,我之名节”“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道理,民为水,官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亘古不变。

忠诚、干净、担当体现在战争年代的选择里。第二本书是《读党史第九辑大决战》,三大战役的诸多细节看得我连连感叹,《决策南下》一篇中,林彪、罗荣桓的部队是如何一次次发电报向毛主席请示战略变更,又是如何谨遵毛主席的指示,排除犹豫,毅然攻下锦州;
反观国民党方面,在国民党将领郑洞国的《困守孤城七个月》的文章中,政委借故离职,司令谎报人数,军官投机倒把,连救援军空投粮食也不负责任,甚至把许多粮食误投到城外解放军的阵地上。正式决战前,第六十军叛变,第七军军长借病卧床不起,解放军攻城时,国民党部队向天放枪佯装抵抗。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干净、什么是担当,一对比便知。

忠诚、干净、担当体现在和平年代的实干里。第三本书是《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最近甚是流行,习近平总书记早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极大地吸引了我们青年干部,大家看得都津津有味。对面贫穷落后的正定,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是准备入‘苦海’的”。细细品读正定往事,探寻其心路历程和思想轨迹,正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自身政治规矩的恪守,对群众满意责任的担当,让他在艰苦环境中初心不改、逐梦前行。

忠诚、干净、担当是画卷的底色,而写意画也好、工笔画也罢,作画必不会热热闹闹,有的只能是奋进的孤独,愿我们新时代青年朋友们都能承受好这份责任和荣耀,在底色之上绘制自己人生最美的画卷。

【篇五】 1982年3月,年轻的习总书记来到正定,并用他的远见卓识与群众情怀,把正定这个百姓吃不饱饭的地区变成了华北大地的一颗明珠,开启了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从政生涯。读《习近平在正定》,感受总书记年轻时的担当作为,对如今青年干部可谓正当其时。

大鹏自甘入苦海,舍我其谁担重任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习总书记当年要来正定这个穷地方。其实在书中,他有过解释,正是这样的解释让我由衷敬佩。习总书记说“只想着过舒适的生活是庸人的追求,我是准备着入‘苦海’的。”他说“若一直生活在北京,每天心安理得也就算了。但既然亲身经历了,深知了百姓之苦,还麻木不仁就说不过去了。”他还说“国家百废待兴,仍需变革,仍需有担当的人负起责任来,唯有如此,文革这样的悲剧才不会重演。”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说对人类苦难的无法遏止的同情让他活着。总书记不正是这样吗?在文革中家庭四分五裂,在梁家河看到老百姓受苦受难,他慢慢的把国家的富强、百姓的冷暖不自觉得抗在了自己肩上。总书记是准备“入苦海”的,因为他想把贫困大众从苦海里救出来。

勇敢直言摘穷帽,换得百姓富足来 凡是看了《习近平在正定》的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总书记上书中央反映正定县高征购的情况,最终将正定的7600万斤征购减少到4800万斤的故事了,我对此印象也是尤为深刻,无怪乎当时程宝怀县长说“正定人民永远忘不了习近平”。可为什么习总书记当年敢这么做?要知道,当时这么干是“冒政策之大不韪”,说轻了是思想觉悟低,说重了就是立场问题。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习总书记对国家政策把握得很准,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的精神领会得很深,他知道如实反应情况就是实事求是、落实政策。第二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心理装着老百姓,有一种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用原《河北青年》杂志编辑周伟思说就是,“因为吃过很多苦的他见不得百姓受苦”。

人才九条惊雷动,不拘一格招贤才 为了充分了解“人才九条”,我找到了当年的《河北日报》。这篇充斥着创新之举的文章,别说在那个年代能够引起人们震动,就是放在今天,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其中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与迫切渴求,绝对能让有才之士心驰神往。比如对人才实行100%细粮供给,据了解当时县委的干部也才享有40%的细粮,其人才待遇可见一斑。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的话“我们要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资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资源”,对人才的重视是总书记一直秉持的理念,贯穿了他从政的各个阶段。如今各地爆发“抢人大战”,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吸引更多高质量人才是各地都必须要考虑的问题,30多年前的“正定人才九条”或许有其借鉴意义。

艰苦朴素为人民,富贵于他皆浮云 有人问,总书记当时的生活怎么那么艰苦?请人吃饭就吃两个罐头、两把米,喝白开水。穿着也不讲究,永远是夏天一件白衬衫,冬天一件军大衣,不见新衣服,连褥子都是拼接而成的,到处是补丁,哪有一点县委书记的样子?有人说,总书记当时可有钱了。离开正定前给学校送了200块钱,下乡调研遇到个老太太还要送上20。其实,总书记当时是穷在身上,富在心里。他谨记父亲“勤俭节约”的嘱托,他深知国贫民穷的事实,他秉承艰苦朴素的传统,他深刻懂得个人光鲜亮丽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所以,在一个月50块钱工资的时候,他愿意给学校送200,愿意给无儿无女、生活困苦的老太太送20。当年的同事评价他说“总书记三十多年前就做好以身许国的思想准备了”,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在乎自身的“贫与富”呢? 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可以说三年正定的从政生涯,生动展现了他对“四有”要求的完美践行,交出了令正定45万人民满意的答卷。作为青年干部,当从总书记当年的敢作敢为中汲取精神养分,走好新时代属于青年人的长征路。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有感5篇汇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有感5篇汇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