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晚会主持词 > 内容

答“钱学森问”议人才培养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23 06:13:45     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里,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一句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成为教育界、知识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近日,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专家学者们围绕“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论坛主题,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杰出人才培养要从“去行政化”开始
  朱清时
  
  南方科大的定位是以理工学科为主,同时兼有独具特色的人文学科、经济管理学科。我们的目标就是一步到位办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培养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我是1998年出任中科大校长的,在此之前的10余年间,我在英国、美国、法国都工作过。我深深感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甚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一定要改变。
  学校的社会定位应该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机构,管理体制应该应“学术优先,学者主导”,但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管教育的人并不见得真正懂教育。因此,我的根本观点就是中国教育一定要改革,而大学的改革要从“去行政化”开始。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去行政化”的含义:依法治校,不是因人而治校,由教授组成委员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然后授权行政管理人员照章来管理学校,为教授服务,而不是完全不要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
  要想贯彻“去行政化”办学理念,首先必须厘清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和互动模式。我们知道,政府现在管理学校的模式就是谁官大谁说了算,我当校长这么多年对此深有体会。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向南方科大承诺,运用深圳特区地方立法权,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条例》,明确界定政府、学校、社会、学生、行政、学术的权界,作为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保障。以后不管市长、书记怎么换,大家都依法治校。
  但我们知道立法是非常严肃、非常慎重的事情,条例制定得不好以后会限制学校自身的发展,漏掉了一条以后补上也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经过两个阶段来完成这个事情:第一阶段,先制定一个《南方科技大学暂行管理办法》。这是行政法规,这个法规一出台,南方科技大学的管理就有了依据,就可以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运转,逐渐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第二阶段,在这个暂行办法运行一段时间后,在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条例》,实现依法治校。
  现在我们思路比较清晰的是,南方科大将建立理事会作为学校的外部治理机构。理事会是南方科技大学最高决策机构,审议和决定有关南方科技大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理事会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学校领导、教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理事会成员由深圳市政府任命,理事会主席由市长兼任。
  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南方科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创校初期,原则上党委书记、校长由创校校长(为中共党员)一人兼任,不再分设。今后,如果校长为党外人士,由校理事会推荐校党委书记人选经深圳市委组织部门按程序任命。副校长、副书记由校长(书记)提名,按程序任命。学校教务长、总务长、科研长、秘书长由教授会协商推选。
  
  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
  吴德星
  
  对于钱老之间,我想仅从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文化的角度向诸位谈一下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首先,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应该是个充满好奇心、有着非凡的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且自由、独立发展的人。
  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最最根本的是什么?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甚或是一个单位,文化至关重要。就大学而言,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为文化可以产生凝聚力、创造力、教育力和影响力。同时,就我们个人而言,文化也是自立自强的根本。所以说,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文化。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第一,培育多样性、包容性文化,厚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文化土壤。以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统计数字为例,自1901年诺贝尔奖至今,608名获奖者中有246名是美国人。有研究者认为,其中奥妙就在于美国是一个以多元化和包容性文化著称的国家。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表现出以“罢黜百家,独尊懦术”的一元性特征。因此,要克服一元性文化特征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持久地有意识地努力自制,在构筑大学文化时,需要在顶层进行有意识的设计。
  第二,积淀浓郁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为创新人才插上飞翔的翅膀。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是在学生头脑里安置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第三,营造敢于求新立异、习于公开竞争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建设一所好大学,需要很多的支撑条件,尤为重要的就是拥有一大批个性鲜明、学术精湛的教授,拥有一个具有浓厚创新精神和公开竞争的学术氛围。我们大学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持续不断地融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敢于求新立异的个体,营造公开竞争的学术氛围,吸纳西方文化之精华,促进传统文化的自我扬弃。
  第四,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是培养创新人才文化的保证。历数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身上共同凝聚着的也是最闪亮的优势品质,就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国家的教育科技事业始终怀着一份赤子之心。这种赤子之心是我们希望教给学生的,但首先教师自己要拥有的这种赤子之心。
  
  人才培养应重视基础
  胡建尛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任何一个单位发展的原动力。我觉得我们要讨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首先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即什么才算是创新型人才。香港城市大学的原校长张信刚教授对创新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创新是发现自然和社会现象,并且认识其重要性,这就叫创新。由此来推论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即能够发现自然和社会现象,并且能够认识到这个重要性的就是创新型人才。我认为他的这个定义是有启发的。
  创新型人才同高分生、优秀生不是一个概念。因为优秀是一个综合标准,有方方面面的要素,创新人才可能是优秀的,但优秀的未必是创新的。
  而且创新的这个“新”必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新。不能说新的就全是对的,要看这个新是不是比旧的要好。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与创新这个主题相关的是的另一个主题是“交叉”,交叉性人才、交叉性学科、交叉性平台等。交叉跟创新不是简单等同的关系,那种只要是交叉型的就是创新型的,这又是一个误区。交叉只是创新的一种方法,但不是全部。所以不能简单以学科有没有交叉来评价是不是创新的标准。

《答“钱学森问”议人才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答“钱学森问”议人才培养.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