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代表发言 > 内容

宁夏自治区特色精准扶贫word文档:关于精准扶贫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9 08:08:13     阅读:

宁夏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我区是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特别是“西海固”地区“苦瘠甲天下”,历来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为确保实现“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目标,切实做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根据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扶贫办、林业局等九部委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1659号)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宁党发20169号),特制订宁夏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62020年)一、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现状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大特色产业扶贫攻坚,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1年以来,全区300个重点贫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销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1年1015万人下降到2015年581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6下降到145中南部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193元提高到2015年的6818元,年均增长129(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盐池滩羊、西吉马铃薯、泾源肉牛等一县一业大县,2015年,贫困地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50万头、肉羊饲养量500万只、马铃薯260万亩、瓜菜85万亩、枸杞335万亩,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群众收入的1/3以上(三)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启动了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马铃薯良种化率、脱毒化率分别达到70、50贫困地区粮食、畜禽良种化率分别达到89、7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实施了扬黄灌区节水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扩大2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0多万亩旱作区发展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200多万亩宁夏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一是贫困面大,建成小康社会难度大我区还有8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尚未脱贫,占全区行政村数的35;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2万人,贫困发生率145,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二是水土资源约束趋紧,农业基础条件薄弱贫困地区环境脆弱,干旱少雨,8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雨养农业比重占耕地总面积90,扬黄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仅为048农药、化肥利用效率35以下,40的覆膜农田存在残留污染三是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传统种植业比重较大,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5特色产业转化层次低,产业链条短,缺乏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081四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877贫困地区就地吸纳劳动力转移能力有限,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五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支撑保障能力较弱受经济发展影响,缺乏大项目、大产业带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产品不够丰富,影响和制约着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和经济发展进程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自治区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聚焦“14”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创新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区“一特三高”农业发展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为实现“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目标奠定基础(二)基本原则一是聚力到户,受益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精准扶持,精准发力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凝聚合力,加快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边界,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二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中南部九县区和800个脱贫销号村为重点,兼顾移民搬迁安置区,精准创设产业帮扶政策措施,保障资金、物资等支持手段与贫困村、贫困户和移民搬迁安置区紧密结合,融入当地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之中协调推进三是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选准脱贫致富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四是科学设计,项目精准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着力关键环节,注重贫困户的参与度,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科学设计项目找准项目实施与贫困户收益的结合点,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五是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潜力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兼顾(三)主要目标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的要求,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18年达到9080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4080元;
2020年达到11万元,其中特色产业收入4950元,占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5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实现30万人脱贫,其中盐池县11万人、同心县356万人、红寺堡区255万人、原州区372万人、西吉县532万人、彭阳县217万人、隆德县115万人、泾源县096万人、海原县427万人,灌区脱贫销号村及生态移民村52万人三、重点任务(一)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突出自治区“14”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贫困群众种养意愿,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形成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扶贫发展格局优质粮食产业以保供增收为重点,大力发展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推广高产优新品种和配套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增产、节本、提质增效,提高贫困户收益小麦,以原州区、西吉县、彭阳县、隆德县、同心县等县区为重点,发展中筋优质冬小麦,对贫困户进行冬小麦免费供种试点,保证基本口粮;
玉米,以同心县、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等县区为重点,稳步推进滴灌高效节水、覆膜保墒旱作节水生产模式,支持贫困户大力发展粮饲兼用型玉米生产,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农牧结合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发展效益;
马铃薯,以西吉、原州、海原、同心县为重点,加快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对贫困户实行马铃薯原原种免费发放,自繁自用,加大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应用,加大主食化等专用品种选育推广,形成贫困地区马铃薯“淀粉加工、鲜薯外销、种薯繁育、主食开发”四业并举的发展局面贫困县区小麦面积稳定在120万亩、玉米200万亩、马铃薯260万亩,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小麦37万亩、玉米90万亩、马铃薯120万亩草畜产业以节本增效为重点,加快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和滩羊保种选育,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大基础母畜扩群增量,加强农作物秸秆等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和循环利用灌区生态移民村大力推广奶牛、肉牛托管模式,发展规模养殖中部干旱带充分发挥滩羊种质资源优势,支持贫困户开展滩羊养殖,做强“中国滩羊之乡”品牌加快“两年三产”、优质羊肉生产和分级加工等技术推广;
南部山区加快环六盘山肉牛、肉羊养殖专业村建设,养殖大户规模育肥与贫困户自繁自育相结合,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提高基础母畜比例全面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扶持培育一批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组建六盘山草畜产业集团和肉牛交易中心,打响“六盘山黄牛”品牌推广华润“投母收犊”基础母牛银行扶贫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肉牛养殖,增加养殖收入继续实施并巩固提升“530”扶贫到户养殖计划,支持建档立卡户建设养殖圈棚、购买基础母牛、母羊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天然草场改良步伐,利用生态移民搬迁后退出耕地,巩固扩大苜蓿等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积极推进饲草料加工调制,促进草畜结合到2018年,贫困县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950万只,带动脱贫销号村基础母牛补栏239万头、基础母羊补栏1154万只、新建养殖圈舍129万座到2020年,贫困县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3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050万只,多年生苜蓿稳定在600万亩、一年生禾草200万亩瓜菜产业以增供增收为目标,以设施蔬菜、露地瓜菜为重点,加强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综合配套,完善冷链储运体系,打造六盘山冷凉蔬菜、香山硒砂瓜品牌,提升瓜菜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设施蔬菜,配套完善物质装备条件,优化棚型结构、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大力推广生物秸秆反应堆、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支持脱贫销号村建设大中拱棚,发展以西红柿、辣椒、茄子等果菜类为主的设施农业,重点建设红寺堡鲁家窑、彭阳新集、西吉将台、海原西安等一批设施农业基地露地瓜菜,大力推广测土配肥、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加强冷链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支持脱贫销号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集中土地资源,创建永久性蔬菜基地,发展西芹、娃娃菜、菜心、白菜等叶类蔬菜,重点建设西吉葫芦河流域、彭阳红河茹河流域、隆德渝河流域、原州清水河流域、环香山等瓜菜基地,打造西吉西芹、原州娃娃菜、彭阳辣椒、香山硒砂瓜等瓜菜品牌到2018年,贫困县区瓜菜面积达到10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5万亩、露地瓜菜70万亩,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瓜菜40万亩到2020年,贫困县区瓜菜面积达到110万亩枸杞产业全面提升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动枸杞产业种植环节绿色化、基地建设标准化、链条拓展生态化、加工转化精细化、机械应用现代化、营销流通网络化、市场竞争国际化、助农增收常态化,着力提升枸杞产业综合效益,再造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以同心、原州、海原、红寺堡为重点,加快专用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出口加工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推广枸杞烘干设备和技术,实现减损增效;
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流转贫困户土地,整乡整村推进枸杞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
加大“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宁夏枸杞品牌形象到2018年,贫困县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枸杞18万亩到2020年,贫困县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葡萄产业坚持“小酒庄、大产区”发展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支撑,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优良葡萄品种的引进,推进品种多样化发展与区域化布局;
加大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优质葡萄园创建;
实行列级酒庄管理制度,培育品牌酒庄;
开发葡萄园酒庄旅游景点融合发展,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目的地重点建设以红寺堡、永宁闽宁镇、青铜峡甘城子为片区的葡萄产业精准扶贫带加大贫困户酿酒葡萄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联户建设规模化葡萄种植基地;
鼓励贫困户以入股、租赁、流转、托管的方式与企业(酒庄)合作经营,企业(酒庄)按统一标准和方式,指导葡萄种植,订单收购葡萄,开展葡萄酿酒销售,完善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将红寺堡建成宁夏特色的生态移民、葡萄产业扶贫的典型示范区到2018年,贫困县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建成永宁闽宁、红寺堡肖家窑、青铜峡甘城子三个葡萄酒集中产区,带动脱贫销号村发展葡萄34万亩到2020年,贫困县区葡萄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地方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围绕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积极发展红枣、中药材、小杂粮等地方特色产业红枣产业以同心、红寺堡为重点,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提高产后保鲜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中药材产业以隆德、同心、盐池、海原为重点,发展黄芪、秦艽、银柴胡等道地中药材和甘草等沙生药材小杂粮产业以盐池县、同心县、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等为重点,积极开展精深加工,培育特色小杂粮品牌积极发展生猪、生态鸡、林果、苗木、花卉、肉兔、蜜蜂、红树莓、红葱、黄花菜等特色产品,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贫困县区小杂粮稳定在150万亩、油料100万亩、红枣20万亩、中药材80万亩(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加工产品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精深加工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加工引导生产、加工促进消费的格局拓展农产品外销市场,促进增产增收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特色产业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引导特色产业向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促进特色产业上档升级、提质增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支持贫困村建设果蔬、马铃薯、枸杞等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延长存放期、均衡上市、减损增效鼓励龙头企业向清水河产业带集聚,依托红寺堡弘德、同心同德、原州圆德、西吉吉德、海原厚德和利通立德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贫困村优质粮食、清真牛羊肉、瓜菜等特色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清真牛羊肉加工重点发展分割肉、冷鲜肉、熟肉制品、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
马铃薯加工重点发展淀粉、休闲食品、主食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
枸杞加工重点发展原汁、饮料、枸杞酒、枸杞营养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
葡萄重点发展原汁、饮料、葡萄籽油及干型、半干型、甜型、蒸馏酒等多样化、个性化的葡萄酒产品;
优质牧草重点发展苜蓿草捆、草粉、草饼、草颗粒等产品;
中药材重点发展中药切片、饮片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18年,贫困县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带动10万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贫困县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推动农产品外销立足特色优势农产品,构筑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多业态的贫困乡村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加强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完善同心县阿依河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西吉将台堡马铃薯批发市场、彭阳红河辣椒批发市场、隆德县六盘山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完善农产品收购、贮藏、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全程冷链物流体系支持贫困村建设农产品田头市场,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消耗和成本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企业,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吸纳贫困户开展农产品销售,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开展“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实施“互联网农业”工程,依托淘宝特色中国宁夏馆、六盘山生态土特产电子商务平台、利通区“中阿购”等电商平台,实现贫困村电商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扩大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力开展枸杞、清真牛羊肉、冷凉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设立专卖店、展销中心等方式,完善区内外销售市场,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中国枸杞之乡”、“中国滩羊之乡”、“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硒砂瓜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等品牌效应,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做大盐池滩羊、彭阳辣椒、西吉芹菜、泾源黄牛等一批区域品牌,做强鑫河、华林、泾河源、天启等一批企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到2020年,贫困县区年外销各类农产品400万吨以上,其中瓜菜200万吨、马铃薯200万吨、牛羊肉10万吨创建盐池县、同心县、红寺堡区、海原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彭阳县、泾源县9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贫困县区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5亿元以上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农业旅游”扶贫,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扶持具备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改善贫困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一批精品农家乐、农家旅馆、乡村民宿,培育一批农家乐经营户和致富带头人,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扶贫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休闲农庄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布局加强规划引导,开展最美休闲乡村培育和推介,提升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打造六盘山清水河生态休闲农业带、河东沙漠草原风情休闲农业带和沿110省道葡萄酒群,重点建设盐池草原农家游、同心回乡风情游、原州休闲农庄游、西吉林下经济游、彭阳林果山花游、红寺堡葡萄园及酒庄观光游、隆德、泾源生态休闲游等一批特色休闲农业项目,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机结合到2020年,贫困县区培育旅游扶贫示范村72个,休闲农庄100个、农家乐200个,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联结带动贫困地区种养基地5万亩以上,带动贫困户就业达到3万人以上,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股份合作推广放大农村产权交易“平罗经验”,加快贫困县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从股权分红中稳定提高收入推广放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金凤模式”经验,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开展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积极开展投改股试点,探索将财政扶贫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等投入到设施农业、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户,参与分红;
推行光伏扶贫模式,在村集体荒山、荒滩上建设光伏电站,通过占用资源付费、设施租赁收益、土地入股分红、就地转移就业等方式,让贫困村、贫困户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关系,带动贫困户增收引导和鼓励工商业主、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在贫困地区开发农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大对搬迁安置区群众后续产业的带动力度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组建农业综合服务站等综合性社会化服务组织,整合农牧部门良种良法推广、测土配肥、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农机作业、农民田间学校、技术培训、牛羊冷配改良、疫病防治等服务内容;
整合供销部门农资供应等服务内容;
整合金融部门信用评级、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服务内容,为贫困村、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农资超市、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提高种养殖效益积极培育产业协会,发挥协会联户带动、入股分红、托管代养、订单采购、信贷担保、承贷承还等服务功能和作用,组织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共同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实施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培训任务向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倾斜,组织农业专家对贫困户开展良种良法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先进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实施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改善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条件,开展农业科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驻村包户,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方式,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草畜节本增效、蔬菜标准化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病虫害防控等一批适用技术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开展科技扶贫行动,对表现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系列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在贫困村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培育一批既懂理论、又懂操作的乡土人才,力争让每一户贫困家庭有一名成员掌握12项实用技术,增强自身脱贫致富能力加快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进程,充分共享气象等部门资源,构建区、市、县、乡、村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实现贫困县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覆盖,为贫困户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价格、保险、气象、电子商务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支持贫困户购买农业机械发展农业生产,提升玉米、马铃薯、优质牧草等机械化生产水平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科技服务指导全覆盖,培训职业农民10万人(五)推进生态建设突出生态绿色循环,推动贫困村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让山更青、水更绿、田更美坚持禁牧封育政策不动摇,开展草原确权登记,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加大草原补播改良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和旱作节水农业,加快推进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管理节水,大力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确保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养殖粪污、农膜、作物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发展农牧结合、种养一体循环农业,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整治贺兰山东麓产区周边环境,绿化美化酒庄环境,强化葡萄园防护林建设,提高防护与美化效果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节能环保技术示范,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实施“阳光沐浴工程”,800个脱贫销号村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切实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四、政策保障(一)财政支持政策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宁党发20169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意见(宁政发201627号),从2016年起,自治区分三年建立10亿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发展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材、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支持马铃薯脱毒种薯“农户自繁自用”模式,开展冬小麦供种补贴,加大贫困户基础母牛扩繁和新建设施农业扶持探索支持永宁闽宁镇、红寺堡区农户建设小型酒庄合作社,葡萄原料自主生产、联合销售继续实行“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农机购置补贴方式,脱贫销号村农用机械补贴资金足额予以保障自治区切块到县的扶贫资金重点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修建牛羊棚圈,发展“530”养殖业和其他脱贫致富产业,推广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开展春秋覆膜及农用残膜回收利用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6127号),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项目资金审批权限下放到贫困县,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保障产业精准脱贫资金需求(二)金融支持政策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意见(宁政发201645号)、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发改委、财政厅等九部门金融助推宁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宁银发201684号),推广金融扶贫“盐池模式”,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深入推进实施“金扶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鼓励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探索村级互助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合作放大机制,提升村级互助资金的使用效能拓展抵质押物范围,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运用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工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融资增信服务探索“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互助社金融机构”、“贫困户经济组织扶贫投融资公司金融机构”等多种扶贫融资模式,实现扶贫资金与金融资金捆绑放大支持贫困地区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推动贫困地区企业“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风险保障水平,扩大蔬菜价格政策性保险范围,对纳入财政补贴范围的保险品种实现应保尽保;
探索农业商业性保险,推进与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相关的人身保险,防范贫困户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三)税收支持政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扩大有关政府性基金免征范围的通知(财税201612号)、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力争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脱贫目标的意见(宁党发20169号),对到贫困县和各生态移民安置区投资新办、从事国家不限制或鼓励的产业,企业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自用房产的房产税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
对在贫困县和各生态移民安置投资新办、符合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或高新技术条件的企业,除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从其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对符合条件接收持有就业创业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企业,按月纳税的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10万元(按季纳税的季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0万元)的缴纳义务人,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五、组织实施(一)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自治区成立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牧厅、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旅发委、葡萄局、金融局、扶贫办、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银监局、保监局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农牧厅,具体负责全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协调、督促、考核等工作;
成员单位紧密配合,及时研究解决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推进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特色产业精准扶贫主体责任,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编制县域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加大对财政存量和新增财政资金的统筹力度,选准脱贫致富特色产业,科学设计项目,明确项目带动主体,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建立到村、到户的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台账,明确扶贫工作责任人,做到组织领导、工作部署、任务分解、责任落实、督促指导“五到位”,确保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二)建立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完善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信息报送制度,加强产业脱贫成效统计评估,跟踪监测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贫困人口减贫、贫困发生率和脱贫人口增收状况等指标,及时准确掌握贫困人口信息、致贫原因和产业脱贫需求,实行分类扶持,做到底子清、问题清、任务清、措施清、成效清,实现对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管理(三)加强完善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纳入自治区对各地年度目标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对各地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综合考评,对推进速度快、实施效果好的贫困县区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对落实不好的贫困县区进行通报适时开展产业精准扶贫资金监督检查,推行公示公开制度,确保扶贫资金落到实处实行督查制,将专项督查、重点督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推进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宁夏自治区特色精准扶贫word文档:关于精准扶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宁夏自治区特色精准扶贫word文档:关于精准扶贫.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