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代表发言 > 内容

提高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31 06:04:39     阅读:


  摘 要:提高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有很多途径和要求,笔者从高校德育效果不佳、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详细论述了提高德育实现性的对策。
  关键词: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手段
  高校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但是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现状并不是非常乐观,尤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高校道德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
  1、转轨过程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道德理论建设深度不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随着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出现,必然要出现从不同利益出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经济,有自身的缺陷和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必然会在社会中滋生,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道德观,这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带来巨大冲击。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对经济基础的反映不是同步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道德观念还在形成、发展和完善。
  2、高校道德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一是高校道德教育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效果也不能用硬指标、硬任务来衡量,因此很难与教育者、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切身利益挂钩,由此导致了高校道德教育可操作性差,可考查性差,很多教育工作落不到实处。二是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够。高校德育工作者多是年轻同志和兼职工作者,流动性大,很少有人把德育工作作为终身职业,许多人都是过渡性的。因此必然存在道德教育上的理论研究、工作深度、力度不够,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等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三是建设力度、特别是投入不够。这包括道德教育机构的建设、道德教育教材的修订、道德教育时间的保证及在道德教育上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等。这些方面,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之间产生矛盾,直接影响到高校道德教育工作。
  3、高校德育内容和德育理念过于单一
  当前高校德育面对的是全球化和多元化世界的挑战,这一挑战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德育内容的一元化性质,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原则都显得很不适应,需要做根本性的变革。高校德育工作应该在努力把握思想教育的制高点的同时,也要努力回答大学生们关心的各种热点问题。当然我们既要摒弃空泛的高谈阔论,也要摒弃媚俗的市井传闻,我们应当从全球化的影响下选择积极健康的内容丰富我们的教育,从丰富多彩的、多元性质的大众文化中引导青年做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思考。
  4、高校德育模式苍白、无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对的是现代技术的挑战,现代化的影视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令通俗的大众文化呈现出极大的魅力,使大学生们受到巨大的鼓惑和诱导。反观我们的德育模式则显得是十分苍白、无力,学校里的德育课教学内容沉旧、教材死板、教学方法滞后,教师素质低下,这一切无不影响着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而在社会上,从家庭到社區、从工作单位到青年社团都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形式。
  2 当前高校学生的道德特点
  1、政治上与党中央积极保持一致,但政治信仰具有不稳定性
  国家教委、教育部每两年都要对大学生作一次问卷调查,在去年的调查中,有2000名大学生参与了调查,其中75.5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的代表,76.8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67.85%的大学生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持乐观的态度,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应写进党章持肯定的态度。对胡锦涛为首的新党中央的评价是具有亲民作风的党中央,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务实的作风,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果断,低调,不张扬。根据这一组调查的数据和内容显示,我们可以判断高校大学生在政治上还是能够与党中央积极保持一致的。
  但是,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极易受外界的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政治信仰成了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 89学潮的发生,就是政治信仰不稳定的一个表现。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政治信仰的不稳定性更令人堪忧,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道德特点。
  2、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
  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以及市场本身发育的不完善,造成人们行为的短期化和功利化。过去那种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冲击。大学生在学习、择业、工作的过程中,更多想到的是自我价值的发挥,把自身需要能否满足及满足的程度作为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一定上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多向辐射,而其核心部分是“功”和“利”。这种功利性表现在:在入党动机上,学生是为谋取好职业而增加竞争力,或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在择业观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今天的自我价值实现,很少有人想“到边疆、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更多的想“到国外、到合资企业、到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去”。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今天的以经济利益关系为重,有的学生把同学看得很淡薄,对待别人的困难、挫折熟视无睹,整日为个人的利益而患得患失。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又是集体,希望得到集体的关照。这种看重功利的价值观,固然有利于个人价值的满足,但对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无疑有不利的一面。

《提高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提高高校大学生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