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内容

德国定向阶段教育的历史形成及其内涵解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8 06:14:46     阅读:


  摘 要: 定向阶段教育是联邦德国独有的教育现象。二战之后,联邦德国教育全面恢复魏玛时期的传统,学生完成四年的共同基础教育之后被筛选和分流到不同类型的中等学校之中。六十年代教育改革开始,在推迟分轨和学校统一化的呼声中,联邦德国创立了定向阶段教育以改良传统体制。正当其作为教育政策在全联邦推广之时,却突然遭遇改革中断,因而形成步调不一的格局,并持续至今。定向阶段教育与德国早期分轨制紧密相关,虽然社会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历史使命,体现了德国传统的因材施教理念,并注入了新时代精神。
  关键词:定向阶段;联邦德国基础教育;教育结构改革;教育筛选分轨制
  中图分类号: G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6378(2015)06-0102-07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18
  二战之后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引领下,世界大多数国家迈入教育大发展时期,学校和学生的数量和规模快速扩张,实现了教育的民主化和大众化。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角度出发,学生的教育通道可以分为学术和职业两个方向,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筛选和分流,以便于因材施教。由于传统和国情不同,教育分轨制在各国的解决方案既有共性,也具有民族特点。对多数国家而言,学生在完成一定年限的共同教育之后便走上了不同的升学道路。但是在联邦德国,在筛选和分流的节点处还存在着一个为期两年的“定向阶段”(Orientierungsstufe),它好似一座桥梁,把共同的小学教育和不同类型的中学教育连接到一起。在其初创年代,这种教育过渡措施在全球独有,即使到当今也鲜有其比;再者,德国国力发达,教育影响广泛,因而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举措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国内涉及该主题的文献很多还局限于情况介绍,没有将其置于教育和社会发生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不利于读者准确理解这一教育形式。要了解定向阶段的意义和价值,就有必要思考一些基本问题:为何只有联邦德国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教育阶段呢?它是如何形成,效果作用如何,是否达成了当初设计者所设想的目标?本文将梳理定向阶段教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历史角度探讨其社会内涵。
  一、产生背景:战后联邦德国继承早期化的分轨制传统
  定向阶段在联邦德国不同的地域和时期还被称为 “促进阶段”(Foerdersstufe)或者“观察阶段”(Beobachtungsstufe),它属于二战之后的新生事物,是西德在继承分轨学制的传统之上而逐步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社会重建,教育事业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虽然盟军和德国对教育民主化方向达成了共识,但在恢复教学秩序后,双方对如何实现平等教育权、是否保留传统教育等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显然,如果传统教育对于德国的罪行负有责任,就必然加以革新改造。对德国人而言,尽管经历过纳粹教育的深重灾难,但是他们对自身传统的教育制度依然信心十足。19世纪初,洪
  堡(Wilhelm von Humboldt)进行了教育改革,奠定了其后百年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直到二战前后“这些学校在原则上是按照洪堡所创立的基础保存下来的”[1]1-2。洪堡当初设计了“单纯的教育概念”来实现自己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1]3,但终究受制于封建贵族统治,这些理想没有完全得以实现,而是形成了学术和非学术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轨而行的教育制度。虽然如此,洪堡终究把原来的贵族教育推进到了精英教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育面向更广泛的阶层,向教育民主化迈进一步。尽管19世纪德意志帝国民主发育和社会结构改良落后于西方国家,教育始终在国家严密控制之下,但是在洪堡教育精神的指引下,德国的科、技、文、教等方面发展迅速,取得巨大的成就,德国由此也获得世界科学中心和教育中心的殊荣。与此同时,教育的伟大成就促成德国各界人士对其传统的过分自信与迷恋,历来反对改革。即使二战之后德国认识并全面反思本民族发展中的偏差和错误,但是在教育方面依然拥护19世纪以来的传统。
  但是盟军并不认同德国发展的 “特殊道路”模式,认为正是社会发展的“跛足而行”造成了德国社会的堕落和罪恶。英国人范西塔特(Robert Gilbert Vansittart)早在四十年代初就认为德国侵略性的扩张政策并非只关乎统治者独裁专政,它是全体德国民族的罪责,他们也应该为纳粹暴政和战争负责。范西塔特主义(Vansittartismus)在知识界、官方甚至是民众间受到极大重视。1945年战争结束伊始,美国为了准备对德的“再教育”就派出了代表团考察德国教育状况,在次年发表的《美国赴德教育代表团报告》中,美国专家指出德国教育在邪恶势力发展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原有学校组织中强调阶级差别,造成精英阶层的傲慢专制和普通民众的自卑屈从,专制得以发展[2]226,246。进入20世纪的德国教育仍然僵化在19世纪初期所设计的模式之中,它裹足不前,时代错位,在事实上为纳粹主义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代表团考察报告进一步指出,德国教育的双轨制割裂了学生群体,仅有5%到10%的优势群体进入学术教育途径,而另外的绝大多数人在小学4年之后只能接受职业教育,结果是国家的教育制度强化了“阶级社会”的基础,这与现代社会追求民主,共享人类文明和文化成果的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美国代表团批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两个概念在德国被“首先想象为两种不同类型或质量的教育”,指出它们应该是“两股连贯的教育层次”[2]250。代表团按照“美国经验”进一步指出,共同的初等教育应该延长到6年,中等教育应同时包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它们在共同的综合中学之中;德国未来的从6年基础学校到综合中学整个的学校计划必须保证“对民主经验应做出重大贡献”[2]250。英国和法国占领当局也分别提出类似的主张,都认为德国小学生在10岁就被定性和分轨的制度不合理,建议推迟。1945年6月盟军综合各方意见,发布了关于教育民主化的《第54号指令》,内容包括了对于6至15岁学生实行全日制普通义务教育;实行综合教育制度;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应该是两个衔接的教学阶段,而不是两类重叠的课程类型等若干方面要求[3]。

《德国定向阶段教育的历史形成及其内涵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德国定向阶段教育的历史形成及其内涵解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