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内容

职业教育吸引力视角下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5:13     阅读:


  [摘 要] 在简要阐述德国与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概况后,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角度分析了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即中德高中阶段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所占比例不同、中德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及发展机会不同、对学生评价考核制度不同。最后提出要综合考虑职业教育质量、社会阶层的流动、就业环境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去对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困境。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吸引力;就业质量;评价考核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33-0036-0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吸引力不高的尴尬境地;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却被认为是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各国职业教育学习的典范。德国中等职业教育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近年来虽然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免除学费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为什么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依然不高?这样说来,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哪些不同?对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又有哪些启示?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试作分析。
  一、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一)德国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在德国70%的初中生在毕业后就要就业,他们通过网络、企业展会等途径找到合适的企业,经过洽谈进入企业成为该企业的员工。之后,企业和学员签订职业教育培训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如培训总周期、企业外培训结构、培训津贴、休假。这样,学徒以企业职员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接受职业培训。其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实践技能的具体培训计划,从最简单的内容学起逐步加深;学校根据企业的计划和进度开发相应课程以符合学员的培训需求。当然,在职业学校来自不同企业的学徒会一同上课学习。一般而言,学徒在企业的培训时间与在学校的脱产学习时间比例约为7∶3,企业会负担学徒在职业学校学习的学费和生活费。在接受双元制培训过程中,学生接受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两次大考均由行业协会任命的考试委员会组织实施和管理,中间考试为诊断性考试,结业考试为职业入门考试,学生在通过结业考试后即可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发的全国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在毕业后一般会成为原企业的员工,当然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二)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中国约有不到50%(各地情况不一,2014年全国平均数据为44%)的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普通高中,就要进入职业学校进行学习,接受某种职业训练。一般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学制为2~3年,第一年或一年半主要在学校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课程;后一年或一年半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入企业实习,实习受到的职业训练与学校所学知识的联系程度不一,有些相关,有些甚至毫无关系。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证。毕业后可以自由择业,政策上也允许继续深造。
  由概述可知,中德中等职业教育还是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学校和企业都会共同参与,在德国以企业管理为主,在中国以学校管理为主。再者,基础文化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都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的,而实践技能主要是在企业通过实践训练形成。另外,根据相关文献,德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也经历了学科导向原则、工作过程导向原则、学习领域原则的过程,教学方法也有讲授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这一点与我国也无较大差别。
  二、基于吸引力视角的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比较
  什么是职业教育吸引力?此处不妨将其界定为使招生对象自愿接受职业教育的内在驱动力。本文认为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原因。根据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一个人是否选择某种行为,在其内心会有一番考量,就是对实施该行为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心理压力、丧失的机会等各种成本以及实施该行为所得到的财富、健康、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机会、交际圈、心理满足等各种收益做一番综合比较考量。从这个思路出发,或许我们能找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的原因,以及与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
  (一)中德高中阶段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学生所占比例不同
  德国16~19岁的年轻学生中,大约70%以上要接受职业教育,在我国高中阶段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到50%的。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在中国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有或强或弱的自卑感、心理压力大,因为社会普遍认为跟同龄人相比他们属于差等生、学困生,品行上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担心孩子上职业学校后在环境影响下学坏,家长也大多不愿意送孩子去读职业学校,这就导致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
  而根据赴德考察报告等相关文献,德国只有不到30%的初中毕业生读普通高中(综合中学高中阶段),剩下的超过70%的学生要进入双元制系统接受某种职业训练,所以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并没有自卑感,最多是没有优越感而已。家长也没有孩子上职业学校受环境的影响会学坏的担心。所以,德国职业教育吸引力较高。这是中德中等职业教育的一点不同。
  (二)中德中职学生毕业后就业质量及发展机会不同
  德国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业的谋取、工作安排、职业的稳定性与前途和工资待遇等方面创设了良好条件。德国双元制学生毕业后就成为某企业的正式员工,学以致用,就业有保障。而且他们毕业时所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得到全社会乃至其他欧盟国家的认可,有一技之长,这为他们以后再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用人单位以中小企业为主,劳动保护、休息休假等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专业不对口,就业满意低、就业质量不高。社会普遍认为,中职学校毕业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不高,学生毕业时所获得毕业证书并不证明他们有某种一技之长,这对他们以后再就业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对学生评价考核制度不同
  德国双元制学生毕业前要通过结业考试,该考试由行业协会委托考试委员会组织实施,委员会一般由雇主、工会代表和职业学校等人员组成,考试内容统一,试卷由行业协会组织有关单位拟定。同一职业的考试全国在同一天举行,只有通过结业考试才能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不过的学生还需补考。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客观公正规范严格,有力地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双元制毕业生不仅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青睐,在其他一些欧盟国家也承认。
  在我国,一般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考核由学校负责。中职生修满一定数量的学分,通过一定科目的考试即可获得毕业证书。考试通常由学校自主组织和管理,试卷一般均由任课教师来拟定,时间、评卷都由学校自己把握。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评价考核制度带有较高的主观性,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职业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因而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得不到社会上对口单位的承认,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差,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欠缺,招工时还要重新进行与社会青年一样的考试才能录取。
  三、启示
  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一个复杂、深刻的问题,除了涉及职业教育质量外,还与就业环境、社会阶层流动等问题有关;即便在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德国,双元制依然遭到了不少批評,被人们认为带着双轨制的影子,普职过早分流,阻断了更多的青年人向更高技能和工资阶层的流动的可能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启示我们要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除了要借鉴德国企业参与、考试考核制度严格等特点,也应综合考虑社会阶层的流动、就业环境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唐海海主编.新世纪学校模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吴海霞.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3]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吴琼.中职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
  [5]宋小帆.中职生就业质量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6]陈彦若.中职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就业指导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职业教育吸引力视角下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职业教育吸引力视角下中德中等职业教育比较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