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内容

苏派教学:“江苏创造”的价值坚守与范式转型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09:14     阅读:


  【摘 要】作为根植于江苏教育史,并将在江苏教育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苏派教学”人物群体及其事件,浓缩着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江苏创造”和江苏教育研究的“本土话语”,必然会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和发展中“发生无限力量”,并指引着江苏基础教育的“前程”,规范着江苏基础教育的“旁趋”,又在范式的转型中,创造出江苏基础教育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关键词】苏派教学 价值坚守 范式转型
  一、苏派教学:“江苏创造”的时代命题与历史贡献
  (一)苏派教学是教育领域的“江苏创造”
  为抢抓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浪潮席卷而来的机遇,应对发展要素制约的挑战,2006年江苏就做出了“增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策部署,吹响了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型的号角,逐步实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的科技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依靠创新型的教育。正如沈健同志指出,在“建设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历史过程中,一批江苏教育人“立足基层一线,根植江苏大地,潜心钻研教学,注重经验积累,用爱和责任树立了品牌,形成了风格”,催生出“苏派教学”和“苏派名师”。因此,苏派教学是新时期基础教育领域的“江苏创造”。
  (二)苏派教学是江苏教研的“本土话语”
  尽管直到2010年才首次提出了“苏派教学”的概念,但苏派教学客观存在的历史,比其被理论界发现悠久得多,至少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进入新时期,江苏经济社会负载着“两个率先”的历史重任,而教育又在“两个率先”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江苏省确立了“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苏派教学就是在各时期江苏教育人聚焦既定阶段目标,立足江苏实际,直面现实问题,形成的更加有效的江苏教研的“本土话语”。
  (三)苏派教学是江苏课改的“群体应答”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焕发出课堂的“生命活力”。领风气之先的江苏教育人,始终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早在1990年,江苏便首次明确了“素质教育”的方向,1991年召开素质教育研讨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江苏教育人更是贡献出了群体智慧。由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情境教育”引领,全省各地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结构—建构”式教学、“精细化课堂”“先学后教”“活动单导学”“导学案助教”“研究性课堂”等一大批有较大影响的新典型模式。苏派教学伴随着课改的步伐一路高歌,是新一轮江苏课改的“群体应答”。
  (四)苏派教学是学科建设的“理论贡献”
  苏派教学是“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也是教育学科建设的宝贵财富。教育学(含教育史、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论等)是实践的科学,与教学实践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交互。来自教学一线,特别是典型苏派名师积十数年乃至数十年所积累的重要教学主张、实践经验、教研成果,是学科建设的坚实根基,是学科繁荣的天然牧场。苏派教学作为江苏地域范围内(其影响不限于江苏)教学流派的集合体,其有益的探索、成功的经验、实践的智慧,必然为“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营养,必然不断地沉淀到学科建设当中去,作出江苏教育人在学科建设上的“理论贡献”。
  二、价值坚守:苏派教学的理念取向与实践特质
  (一)坚持问题导向,以“本土”为实践的根本。
  20世纪中国教学论的发展,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现代教学论的基础上,通过扬弃、改造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建立具有现代性质的中国教学论的过程,所谓“本土化”,就是直面自己的问题,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话语,这是教育科学建设所应坚守的方向。苏派名师置身本土教育“场域”,面对的是本土教育问题。苏派名师面对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力图在最深刻的层面上把握教学现实的统一性,并以此去解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而“本土教学中的现实之谜、历史之谜、人性之谜”也成了一种巨大的、不可遏止的精神上的诱惑和智力上的挑战。看到孩子学得累,学得苦,斯霞大声疾呼:“减轻负担,救救孩子!”从而踏上了“童心母爱”之途,传为佳话。同样基于对儿童数学学习负担重的体认,翟裕康老师潜心十余年,发明了“四了三不”数学教学法,影响至深。
  (二)坚持学科方向,以“科学”为实践的依据。
  教育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而科学就是必须“按规律办事”,而所有的教育理论都是需要经过实践主体的认同才能发挥作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功能也需要借助实践者才能发挥出来,只有先成为学习者,才可能成为建设者。苏派名师们都自觉地把学习教育理论、提升学科修养作为坚持学科方向的保障,在从教的路上“规范起步”“描仿入体”,进而“登堂入室”“自成一家”。林肯曾说过:“好学不倦者必成大才”,李吉林老师就是一个“好学不倦者”,她系统学习语言学、美学、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的最新成果,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说”,找到情境教育的理论支撑。进入新世纪,邱学华又瞄准了新的研究方向,从“学习论”的新角度研究“尝试学习”。尝试学习本质上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致,苏派名师们一贯保持着前行的姿态和前卫的敏锐,使自己总与时代的脉搏息息契合,总是保持着思想和行动上的领先。
  (三)坚持儿童取向,以“规范”为实践的准绳。
  苏派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江苏儿童,最终也是“写在”江苏儿童身上的。对儿童的研究,以儿童的观点、从儿童的立场实施教学,是苏派名师的重要价值取向。正如苏派教学研究的领衔者成尚荣先生所言“认识和发现儿童”是“教育的大智慧”。他认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李吉林老师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让孩子们幸福地拔节生长,情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学”而研究怎么“教”,让儿童得到发展;斯霞老师的教学总是从儿童出发,坚持教育的“儿童立场”;孙双金老师将儿童的表现——“小脸通红,小眼放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作为好课的标准;王爱华老师倡导“儿童味”的语文课堂;周益民把他的“诗化语文”作为“对儿童学习本质的探寻”。为了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孩子”,苏教版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瞄准了“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的方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奉献出了一套精品教材。

《苏派教学:“江苏创造”的价值坚守与范式转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苏派教学:“江苏创造”的价值坚守与范式转型.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