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内容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改革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12 06:12:01     阅读:


  摘要:网络大潮拓展了德育教育的时空界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其快捷。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更加频繁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拓展人们的视野,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必须充分认识网络可能对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影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改革这个新课题。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德育教育的目标,重新设计德育教育的内容以及重新开发德育教育的渠道和手段。
  关键词:德育教育 网络 研究 对策 改革
  
  0 引言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网络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因此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网络在给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播等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使得以网络传播的媒体对传统德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因此如何认识网信息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迎接和回应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信息环境下的德育改革也随之应运而生。
  
  1 当前我国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星的应试教育的色彩——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个学校教学的安排都围绕着考试进行,学校教育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教育,其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但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习惯性地把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境界中,试图建立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环境培养学生成长。学校的德育目标普遍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不顾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要,只求学生的思想风干浪静。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于在心理上接受。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会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因此,学生只能肤浅地唯心地理解各种道德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德育内容的大而不当,宽而无边。过高过空的德育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而实际上的“淡化”和名义上的“落实”而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2 信息环境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①内容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信息网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速的信息交换能力,对任何人开放,使全球共享各种资源。②时空传递的快捷性。教育的时空由于网络的支持而得到了延伸,不必局限于上学时间,也不再拘泥于人数众多的课堂。③交互性。网络的交互,一方面能避免传统德育工作中的班主任“单方面说教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上网有很好的导向作用。④趣味性。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
  2.2 消极影响 ①网络道德教育滞后。计算机和网络课程虽普遍开设,但主要是讲授技术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德育课上,网络道德的内容更是极少涉及。这种网络道德教育滞后甚至缺乏现象,与网络的发展不相适应的。②网络污秽蔓延网络世界中,夹杂着许多不健康的东西。网上制造、传播病毒,制造、传播色情、暴力信息等道德失范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这对于涉足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不百般警惕,随时都有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的可能。③网络性的心理障碍。网上世界提供了一个有别于真实世界的、具有特定游戏规则的虚拟空间。青少年往往会把这里当成一个可以逃避、倾诉甚至可以反抗成年人种种限制的空间。而且网络传播的形象化,更是对学生有着挡不住的诱惑,容易使常在网上遨游的学生对网络产生迷恋甚至上瘾。
  2.3 信息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改革对策。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加强德育教育,关键在于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道德教育体系。而学校是这一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设施,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教育的途径。
  2.3.1 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建造一个校内的“绿色网吧”,在课余时间对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和使用,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
  2.3.2 重视和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 建立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网站。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的这一特点,通过建立有教育意义的网站,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浏览,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引导、规定学生的网上行为,加强对网站的建设与管理,更好地发挥网吧为教育服务的功能。
  2.3.3 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大多具备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具备大规模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因此,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增强对学生网上生活和网络道德发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
  2.3.4 开展丰富多采的网络特色活动,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 在当今网络时代,仅仅对学生的上网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是不够的,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应该主动出击,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设计制作个人网站,开展丰富多采的网络特色活动,主动占领网上阵地。通过网络活动推动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构建中学生主体德育的新模式。
  2.3.5 协同社会各方共同实施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也懂得一些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的作用。把好孩子在家上网这一关。
  2.3.6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生心理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 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网络道德教育贴近青少年,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人脑,人心,人情,人理的德育绩效,从而引导未成年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努力做网上文明人,体验做一个道德人的快乐。
  2.3.7 用立法手段保证网络环境的纯净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网络法规,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在全社会倡导网络文明,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网吧管理,遏制网络污染的形成和传播。运用法律
  手段既可以避免网络犯罪行为,又可以为学校德育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净化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田国秀.适应网络时代特征.调整学校德育战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增刊.
  [2]刘鲁庆.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王希尧.人本教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
  [4]背景:网络成为贴近学生的德育阵地.蔡侗辰.光明日报.2006年8月3日报道.
  [5]京民办高校将设网络德育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京华时报.2006年10月15日报道.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改革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现代信息环境下的德育教育改革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