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庆典致辞 > 内容

浅议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29 06:10:50     阅读:


  摘 要:大学生社团有利于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桥梁,是高等院校的有机组成细胞。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社团组织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自组织 高校 学生社团 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28-03
  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对美国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是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间及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大学生教育“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因其成员相同的兴趣和志向聚集在一起,社团比学生行政管理组织有着更强的凝集力和号召力。我们应积极利用各类社团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效果。
  一、自组织理论的内涵与自组织的形成条件
  (一)自组织理论的内涵
  自组织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专门用于研究自组织的现象、规律的学说。到目前为止该理论还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理论,只是一种学说集合。在这个学说集合中,包括了多人的研究成果,如,托姆创立的“突变论”数学理论;普里戈津等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艾根等创立的“超循环”理论;哈肯等创立的协同学“理论”;曼德布罗特创立的“分形”理论和以洛兰兹为代表的科学家创立的“混纯”理论。其中,耗散结构论被人们认为是该理论群中的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自组织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它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该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再与外界进行不断交换物质或能量进行维持。耗散结构理论的实质被看作是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变为有序、由低级变为高级的过程。
  (二)自组织理论的形成条件
  首先,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该系统需要通过与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最终使该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其次,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态。在该系统内部存在各种要素,但各个要素之间是极不均衡与平均的,相互间的差距较大,只有在这种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形成自组织。
  再次,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在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系统的各要素活动是不规则的运动过程,与某一要素无线性相关,这是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
  最后,涨落导致有序。由于系统的要素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组织内部系统中某个变量和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结果,这种偏离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达到新的相对平衡有序。
  二、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社团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自组织理论认为,社团必须是开放的,社团之间需要交流与合作,需要相互借鉴,充分利用资源,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实现计划目标。从实际情况看,因目前各高校社团数量增长较快,使得原有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变得紧张。在社团组织活动时,有的高校出现了社团之间争抢活动场所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社团之间横向联系和交流不够,各自为政。还有的社团为了多招社员,相互盲目攀比,以不实用的造势来吸引社员,出现了社团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了社团建设的和谐发展。如果社团间存在无序竞争,既不利于社团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也将影响正常的校园秩序,更影响到社团水平的提高和品牌的创建。因社团本身具有开放性特征,需要沟通、协调与合作才能发展,相互交流学习,才能增强实力,扩大影响力。
  (二)社团管理的运行机制有待改进
  自组织理论认为,社团需要通过内部管理机制使各要素从无序变成有序。如果社团没有完善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社团就缺乏自运转能力,社团内部管理就会混乱,社团的发展将不可持续,最终导致成员流失。从实际情况看,有些高校的学生社团存在不按章程办事的现象,在活动计划安排、社团经费使用、社团成员的奖惩以及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建设等方面问题较多,管理有时呈现无序混乱状态。主要原因是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随意性大,活动无计划,高校社团对学生社员实行多头管理,无章可循。这导致社团管理不正规,表现为成员进出社团过于随意,人员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社团的良性发展,使有些社团的活动计划和创新思想得不到贯彻落实,社团好的做法和经验得不到积累和沉淀,难以形成文化特色。另外,还有个别学生社团的领导独断专行,缺乏民主,影响了社员的意见表达,对社团的工作方式和流程需要进行有效的规范。
  (三)社团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凝聚力有待增强
  自组织理论认为,社团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精神作为支撑,并将其作为各要素变化的参考标准。如果社团缺乏文化精神,就缺乏凝聚力,社团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将受到影响。通过调研得知,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社团社员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而且社员进出社团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原因是社团缺乏鲜明的社团文化精神,缺少精神凝聚力基础,社员缺乏共同的理想信念、工作态度、服务理念。如果在一个社团中,每个人仅从个人的利益出发,计较个人得失,争夺个人利益,就会陷入利益至上的泥潭,丧失高尚的价值追求。这样的社团发展就不可能有高起点,更谈不上高质量。社团需要用强大的精神文化发展社员、团结社员、统一社员的思想,使社员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才能增强凝聚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社团成员的主动参与热情有待激发
  自组织理论认为,社团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社员的非线性的不规则的运动过程,即社员的参与积极性的不规则变化。在社团发展过程中,需要把社员的积极性高低作为衡量社团内在活力的基本标准。但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的社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活动形式单一的问题,也有策划与组织缺乏新意或吸引力的问题,既有社员预期过高的问题,也有活动内容平庸的问题。总之,社员在活动中没有收获和成就感,参与热情自然会减退。我们知道,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看似宽松,其实很宝贵,对参与的各项活动都充满着收获预期。如果达不到预期,就会使其主观情感态度发生改变,不再对活动产生兴趣,因此,需要对每一次活动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提高活动的质量效果。

《浅议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议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社团管理.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