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表态发言 > 内容

场域的形塑: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历史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5 06:11:31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jlt/zjlt201025/zjlt20102502-1-l.jpg
  摘要:30年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恢复与重建期(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知识生产者共同体形成雏形,生产制度得到初步形构,知识生产开始复苏并体现出初始水平;发展与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知识生产者共同体成形,生产制度得到完善,知识生产表现出应用研究活跃、理论研究滞后的特征;觉醒与反思期(2000年至今),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再生产制度最终形成,反思性知识生产制度得以建立,研究领域得到垦拓,包括元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开始勃兴。
  关键词: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历史论
  作者简介:唐林伟(1978-),男,河南泌阳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建构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9YJA880099)研究成果之一,项目主持人:周明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25-0004-06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①殖民主义催生出现代机器生产,职业教育思想开始萌芽,先后经历了实业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和生产教育思潮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职业教育理论基本成熟,[1]而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近三十年中,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主要是教育科研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的结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起,中国社会发展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经济建设、工业化的发展使职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职业教育知识生产也逐步展开,30年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
  
  一、恢复与重建期: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开始恢复,并开始逐步走向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一)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共同体的雏形
  首先是兼职知识生产者队伍的恢复与发展。1949年至1978年以前,全国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和研究机构。相关研究基本上由相关行政领导部门、学校和职校教师承担。[2]“文化大革命”后,他们的这种使命得到了恢复。[3]同时,兼职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在1978年后出现了新生力量。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天津市和吉林省创办了两所技工师范学院。到1988年,同类院校已有13所。[4]职业教育系统中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开展呼唤职业教育知识的科学指导,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为主的师资力量逐步成为新时期较早的较为专业的知识生产者。
  其次是研究机构的建立及专职队伍的形成。成立于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最早倡导、推行职业教育,研究、传播职业教育理论的民间机构。198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恢复组织和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官方的专职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最早出现在1978年。②当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建,并且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随后各省纷纷建立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截至1986年底,中央、省、市、自治区已建立研究所12个。官方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网络已具雏形。此外,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开展,各高校纷纷建立研究机构。到1986年底,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在内的12所高校已经建立了职业教育研究室(所)。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及发展,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知识生产。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已逐步形成了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共同体的雏形。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的专门化和职业化,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恢复存在的基本标志。
  (二)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的初步制度化形构
  知识生产制度包括知识生产成果的公开流动和评价制度、基金资助制度、知识生产者的再生产制度等。它是知识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随着知识生产的恢复,相关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第一,知识生产成果流动与评价制度初步形成。学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竞争是对科学发现优先权(Scientific Priority)的竞争,知识生产成果流动及评价制度所保护的是知识生产者的文化资本。20世纪80年代,一系列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创建、学术论文的发表及理论著作出版,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增加了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它们也标志着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成果流动与评价制度的初步形成。首先,职业教育学术期刊的创建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成果提供了评价机制,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学术论文提供了交流和传播的平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理论期刊共有32种之多。[5]其次,理论著作的出版使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成果得以沉淀和传承,为职业教育的潜在知识生产者提供了精神食粮。《中国教育书录(1949-1990)》(田正平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66年出版)共收录此一时期各类职业教育著作15部。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站的“中文普通图书库”中,可以检索出同期的相关著作62部。
  第二,知识生产课题资助制度初步形成。受“大教育”观的影响,我国一开始并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科研资助制度。1983年,为适应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需要,中央在全国哲学社会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全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同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列入职业教育学第一个科研项目《技术职业教育的研究》,这开启了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进行投入和管理的正规渠道。1986年,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下设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课题资助制度的正式建立。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课题资助制度的建立,为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开展有计划的、系统性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提供了经济基础,它发掘了潜在的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同时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促进了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共同体的形成,促进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发展。
  第三,知识生产者的再生产制度。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是无止境的智慧苦行,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生产者寂寞而辛苦的劳作与不懈的传承。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再生产制度在新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生。1983年,“职业教育学”被国务院列入其公布的专业目录,这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再生产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1985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创办,这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者再生产制度的嚆矢。随后,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场域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有了研究生层次的专业知识生产者。
  (三)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复苏
  第一,成果数量逐年增加。随着知识生产的恢复与生产制度的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相关研究论文及学术著作开始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研究论文从1978年时的1篇增加到1989年的400余篇;理论性学术著作从1979年第一部著作的问世到1989年共有47部。
  第二,成果主题“兴趣点”突出。此一时期,职业教育知识生产成果的主题虽然涉及面较广,但其“兴趣点”明显倾向于两个方面:

《场域的形塑: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历史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场域的形塑: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历史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