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表态发言 > 内容

浅谈加强在校大学生国防精神教育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8-28 23:24:25     阅读:


  【摘要】 国防教育主要目的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培养国防人才。国防观念中最基本的就是国防精神,它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军习武精神、民族自立自强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加强大学生的国防精神教育,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防实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国防精神 爱国主义
   《中华人民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对开展国防教育都作了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2004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多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观念。”。国防精神是与国防需要相适应的观念和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公民对国防的关心、对国防建设的重视,以及对国防的义务感和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强意志。国防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爱军习武精神、民族自强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在中国国防新世纪发展中,在校大学生是国防建设的未来,对他们加强国防精神教育,这对于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精髓
  
  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的崇高感情,是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忘我精神,是无产阶级政治远见和彻底革命精神的体现,是战胜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强大精神武器,它是提高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古今中外,不管国家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存在何种差异,都十分重视国防教育,不断强化公民的国防意识,把“爱国”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历史证明,人心齐则国家兴,人心散则国家衰,只有激发起全体公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才能在强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二战时,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在德军进攻法国初期的一个报告中深有感触地说:“今天所动员的人员,在两次战争(一战与二战)之间的阶段,并不曾受到爱国精神的教育所以他们对于决定国家命运的决斗,在精神上是毫无准备的。我方正面之所以被敌军突破的主要原因,是部队的自动溃逃。”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志士们呼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前仆后继。科索沃战争期间,南联盟通过播放歌颂祖国的歌曲和二战时期反侵略的电影等方式,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民众自发组织了保家卫国的“人体盾牌”。通过对大学生的国防历史、中国国情、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居安思危意识教育,让每位大学生都具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使他们懂得“弱国无外交、弱国无人格”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大好山河,热爱领导我们事业前进中国共产党,热爱保卫国家安全的人民军队,担负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责任,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安危,志愿为祖国的利益而战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做出奉献。
  
  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支柱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勇于向艰难困苦作斗争的思想行为,是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英雄主义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培养下,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锻炼而成的。在战争年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压倒并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英勇顽强、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勇于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打败了强大的敌人,赢得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在和平时期,我们所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则表现为百折不挠,不畏艰苦、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争挑重担的革命干劲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以及刻苦攻关的坚强毅力。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也曾强调指出“五种革命精神”,即“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1998年夏季,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大官兵同全国人民一道与“洪魔”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洪魔”,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再现了新时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伟大抗洪精神!在校大学生都是热血青年,通过对他们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使他们明确革命英雄主义是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的体现,从而激励他们学习英雄,自觉培养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精神。
  
  三、爱军习武精神是国防精神的重要表现
  
  爱军习武精神又称尚武精神,其主要内容为: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关心国防,崇尚武事,热爱武装,尊重、拥护、支持军队,爱护理解军人,崇尚军人行为,学习军事知识,努力掌握现代军事高技术和军事变革理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爱军习武的优良传统。爱军习武的精神,为中华民族造就了众多的军事人才,也锻炼了人民勇武、坚韧的性格和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历史上有替父从军保边关的花木兰,投笔从戎的陆游、辛弃疾,被毛泽东亲自接见的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现代女民兵。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习武健身的优良传统,中华武术更是风靡全球。孙中山先生在1919年为精武体育会题书“尚武精神”,他认为尚武与生存并重,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在中外历史上,“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民族尚武精神衰退,国防观念丧失,最终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夜训练士卒;而吴王夫差却认为天下太平,“边境无事”,遂“广宫室以自娱”,结果当越王兴兵伐吴之时,吴王战败自杀身亡。拿破仑曾称雄欧洲,到了拿破仑三世,政府腐败、国防松弛、民心涣散,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被迫接受了割地赔款的屈辱。新时期,继承发扬爱军习武精神,一方面表现在关心国防建设,努力培养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院校参军入伍,加入民兵、预备役组织,参加的各种军事教育训练活动,运用所学知识为保卫祖国做贡献;另一方面,还表现在新时期科技拥军、智力拥军,关心、爱护、尊重军队,支持军队建设上。
  
  四、民族自立自强精神是国防精神的动力
  
  民族自立自强精神主要是指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它是发奋图强、振兴祖国的精神力量。民族自尊心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既要求本民族成员维护自己民族的尊严,又希望其他民族尊重这种尊严,不允许有任何欺凌和亵渎。民族自信心则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同样是一种肯定。民族自立自强精神不是简单的民族情绪,更不是民族的排他性,它是一种理智的民族感情。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爱我中华,自强不息的民族自豪感;坚贞不屈,

《浅谈加强在校大学生国防精神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浅谈加强在校大学生国防精神教育.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