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讲话致辞 >  表态发言 > 内容

散文:悠悠乡土情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9-27 17:15:46     阅读:

  散文:悠悠乡土情

散文:悠悠乡土情

  南漳,这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将是我终老的地方。这里有我人生的起点、前行的动力、成长的足迹、和无限的期翼。

  南漳,是三国时代的名人司马微、徐庶的故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家乡热土的基因、地域特征的印记,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厚重的恋乡情结,让我感怀、眷恋、仰望和追寻。

  南漳,我的家乡,他们一代一代,没有高深玄妙和严格响亮的家训,但他们用自己的举止言行,耳濡目染地浸润着儿女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不断地传播和延续着良好的家风和社会风气;祖祖辈辈都是靠勤劳俭朴、厚德包容、实干直行的品行,涵养着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着我们民族的美德。

  六十年代,是一个不幸的年代,全国都在闹饥荒没粮食吃,而我却在这个时候,出生在南漳的一个偏远山区的农户里。在娘胎里我得不到营养,先天不足,出生后体弱多病;没奶水吃,是我奶奶用苞谷面糊糊拌上糖,把我喂养大的。

  我的童年是从饥饿和寒冷中度过来的。我读书的时候,正赶上全国反潮流、开门办学、贫下中农推荐上学校。我的九年求学生涯都是在田间地头完成的。两年的初中学习,一直在黄龙大队开门办学,只搞劳动、搞政治运动,很少学习,很少上课,上课都只讲一些粗线条的东西,或者分组讨论,或自习;自习的时间,绝大多数同学都溜了号,或者在玩耍,而我总是趁着这点时间看一些故事书或小说,我的班主任边忠武老师多次在班上表扬我,给了我很大信心。要知道在那个时期,老师表扬一个学生爱学习是要冒很大风险的。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老师给予我们的是无价师德和师爱,是通往知识殿堂的基础和桥梁,是认知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美好人生的憧憬和向往。

  初中毕业后,我被大队贫协代表推荐到社办高中读书,在当时,那是我们公社最高级的学府。到了高中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学校开始慢慢地抓学习了。由于以前的耽误,我们的基础薄弱,整个初中课本知识全部断档,无法与高中课衔接。那时的高考是分两个考卷,一个是考大专,一个是考中专。出于学校、家长、学生的共同心愿,学校决定我们全部改上初中课,准备考中专,因为中专考的是小学、初中内容,简单些,也能早毕业早参加工作;只留了一个基础稍好一点的班,上高中课考大专,保留了高中学校的校牌。

  虽然我的学习成绩毎次都考的很好,被树为学习标兵,但我知道自己的精力和潜力都已全部内耗尽了。由于生活太苦,毎天只吃八两米的籿籽糊糊,和一点腌菜或酸菜什么的,带的几个苞谷面馍馍,都是父母大人勒紧裤带从口中抠出来的,还等不到星期三就都被消灭光了。毎天早晨八九点钟上课时,我的头脑都昏昏沉沉的一整天,好像被锅罩住一样,处于一种迷糊状态,而这种病是我在小学五年级毕业后,升初中时就得了的,以后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都一直是这样,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是饿出来的病。那时,我硬挺着、苦熬着,坚持学习、生活,可是命运还是跟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临到我们高考时,高考制度又变了,中专、大中都是统一考一个卷子,里面都是高中课的内容,我只能望洋兴叹,名落孙山了。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背负着时代的召唤,盲目地在农村混了几年后,便随着下海外流的人员,在外打工漂流了两年。漂流的生活使我认识到,没有固定的工作,是难以生存的,于是我回家在供销社参加了工作。到了二十年代初供销社解体时,我的两个孩子都到了读书年龄,我放弃了创业的念想,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县城,我的二舅舅主动把房子借给我们住,并为我们申请到了城镇低保。安顿下来后,我边蹬三轮,边照管两个孩子读书。到了我大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日子似乎向缓了些,可残酷的病魔却又无情地肆虐了我一场。

  回忆那些林林总总的往事,虽然有酸楚和惆怅,但更多的是甘甜和美好。在我成长的阶段,父母亲给予的是要求和愿望,老师给予的是知识和方向。是家乡用乳汁喂养了我的生命和成长的身躯,用教育开启了我知识和智慧的大门,用双肩托起了我生存和发展的起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乡亲的教诲之恩,政府的沐浴之恩,亲朋的帮扶之恩,我都铭刻在心,没齿不忘,越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越能读懂家乡的恩情。

  家乡的恩泽,是我永远不能淡漠的感怀;家乡的风光,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那片彩云;家乡的发展是我永远不能满足的期待。

《散文:悠悠乡土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散文:悠悠乡土情.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