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乡镇街道公文 > 内容

从教育政策借鉴理论解读我国50年代院系调整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9 06:10:37     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50年代的院系调整都被看成是中共全面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结果,由此本文试图从教育政策借鉴理论视角解读这一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变革,以期对50年代的院系调整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吸引力 决策 实施 内化 50年代院系调整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
  
  卡扎米亚斯说过,所有社会在民族危机和重大事变时期之后都有过重大教育改组的尝试。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刚刚建立,新政权迫切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得以巩固,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改革旧教育,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新政权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由此,我国50年代院系调整政策从形成到实践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与国家的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十分凸显,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大学改革本身。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当时全面向苏联学习这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从苏联引进了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这正是典型的教育政策借鉴过程。
  教育政策借鉴理论的代表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家大卫.菲利普斯认为教育转移应经历以下过程,由此他提出了教育转移谱系。 在这个连续的、从被动到主动的教育转移谱系中,教育政策位于主动的一端,表示一个国家主动对另一个国家感兴趣、为其某种教育政策或实践所吸引。这里,我国50年代的院系调整讨论的主要就是教育移植中主动借鉴和广泛影响下的引进这两种类型。大卫.菲利普斯在对两百年来英国对德国教育借鉴的案例以及其他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设计出了教育政策借鉴的四步模型(见附)。教育政策借鉴的四个步骤分别是:跨国吸引一决策一实施一内化/本土化,这四个步骤循环往复,构成了教育政策借鉴的基本过程。我国对苏联教育政策的借鉴不会是纯粹简单机械地将一国的政策嫁接到我国,下面本文将依照这一教育政策借鉴模型来解读我国50年代的院系调整。
  
  1 首先政策第一步是跨国吸引力
  
  为什么中国会对前苏联的教育政策所吸引甚至导致全盘仿照呢?什么是产生吸引的内在动力,向前苏联学习的目标是什么,这是这一阶段所要回答的问题。根据许美德等学者的论述,中国并非在高教改革一开始就完全仿照前苏联。建国伊始,我国就高等教育如何才能适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独立的探讨。但是由于国际上的政治气候,特别是冷战的升级以及中国从1950年10月到1953年对朝鲜战争的介入,导致了中国领导人在这一时期与苏联领导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就直接导致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方针从“自力更生、稳步前进”转变成了全面仿效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及其实践。所以,本文粗略地认为我国全面仿照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外在潜力是苏联大学的“专业化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高度集中、结构严密”的高等教育权力形态,而内在动力则为当时国际上的冷战局面、我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与社会主义政权和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需求。
  
  2 政策借鉴的第二步是决策,指政府为了进行教育改良或改革而采取的多种措施
  
  大卫.菲利普斯提出了跨国吸引导致的四种决策模式:理论上的模式,现实的、实践的模式、虚假的模式、力图快速解决的模式。关于50年代的院系调整,我想用力图快速解决的模式来解释。这次大规模院系调整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在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下便以政治运动方式进行革命性变革的教育制度演进。
  1949年9月,在国家大法《共同纲领》的明确指导下,我国“人民政府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这一教育体制改革方针被确定了下来。随后,在同年年底的第一届教育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明确提出,新中国教育应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1950年6月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上,进行全国范围的、有计划、统一的院系调整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工作被明确提了出来。
  
  3 政策借鉴的第三步是决策的实施
  
  50年代的院系调整是以行政主导为主,以思想改造运动为辅,在“全盘苏化”的思想地指导下仓促开展的。
  首先,在反美文化侵略论的指导下,文化界开展了政策执行前的思想改造。195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到,“两年以前,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即曾提出院系调整的问题,但是两年以来这一工作很少进展,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教师在思想上还严重地存在着崇拜英美资产阶级、宗派主义、个人主义的观点。”“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就有条件把院系调整工作做好了。”于是为开展院系调整扫清障碍的思想改造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到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结束,全国高校教职工的91%,大学生的80%接受了思想洗澡。对于院系调整来说,这次思想改造运动对于消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就为院系调整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到1952年我国的经济形势根本好转,1950—1952年,教育事业费用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5.49%,教育事业基建投资完成额占国家基建投资完成总额的5.7%,这为院系调整奠定了物质基础。
  再次,这次调整是根据苏联大学体制,以建设单科性专门学院为主,削弱原有的综合性大学,改为文理科或多科性理工科大学,增加工科和师范的比重,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院系两级管理。这次调整分为三步进行:1951年至1952年底,以华北、东北、华东为重点,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加强工科院校、专业建设。到1952年底,对全国四分之三的高等学校进行了调整。1953 年的院系调整工作, 以中南区为重点,其他地区局部进行。到1956年,院系调整工作基本结束。在整个过程中,“有重点的进行”、“充分准备、充分酝酿、各方协商妥当然后实施”以及“稳步推进, 避免冒进”的指导方针保证了全国院系调整工作顺利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综上所述,经过思想上的改造、制度上的安排、经费上的保障,苏联式的高等教育模式得以在我国全面确立。
  
  4 政策借鉴的第四步,内化和本土化
  
  外国教育模式被本国接受和吸纳,继而成为本国教育的有机组成,这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对此我们应回答的问题是:旨在模仿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院系调整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从苏联移植来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否已经被当时中国的教育传统所接纳,从而内化为了一种产生效力的制度体系?
  中国近代学术建制从清末发轫,经过几代学人的艰苦努力,特别是经历了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过民国时期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倡导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教育家的努力,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已具备和国际学术对话的资格。但是,建国后的院系调整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确立了苏联的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需要,但却同时极其残暴生硬地消解了大学的独立性,大学附庸成了政治的工具,大学严重依赖政府,在中央的计划下运行。大学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和院系调整前的传统的自由教育的发展模式存在极大冲突的,由此,我国经院系调整借鉴过来的苏联高等模式,始终是没法被我国的传统教育接纳的,更不用说是内化成一种能产生效力的制度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这一政策借鉴在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它通过行政权力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强制嫁接,偏离了我国传统的大学自由教育的办学理念,势必无法产生任何的发展效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在弥补这次政策借鉴的失败,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我们更应从思想理念、从制度安排等各方面来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倡导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参考文献
  [1] 李杨.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与社会变迁[J].开放时代.2004(05).
  [2] 许美德,许洁英,译.中国大学:1895—1995——个文化冲突的世纪[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C]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1949 - 1982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从教育政策借鉴理论解读我国50年代院系调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教育政策借鉴理论解读我国50年代院系调整.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