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安全生产公文 > 内容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6:08     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正确认识当前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找保障失地农民子女受教育的策略,对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失地农民子女 教育问题
  [作者简介]刘恩民(1980- ),男,安徽淮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重庆 400715)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70-03
  
  “农民是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①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唇齿相依,互不可分。如今,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世代劳作的土地,他们的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继而出现了一个新生社会群体——失地农民。能否让失地后的农民子女接受到正常的义务教育并形成法律制度给予保障,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更是促进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存在的问题
  
  1.辍学现象更加严重。辍学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较难解决的历史性问题。随着土地被征用,这一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失地的农民虽然领到了政府发放的安置补偿金,但这仅仅是杯水车薪,他们不得不为以后的生计做长远打算,其中孩子的上学问题更是让他们一筹莫展。部分失地农民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艰难的现实,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错误思想。于是,农村基础教育又一次迎来了辍学的高峰期。(1)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这些经济本来就十分困难的家庭里,土地一征用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依靠,如果再用土地补偿金供养孩子上学,可谓“风险”实在太大。更何况有些地方的土地补偿金过低,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投入子女的教育。反过来,如果让孩子出去打工,不仅不用花钱读书,而且还可以搞点创收。(2)单亲家庭的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一来经济上很难赶上其他的双亲家庭,二来父亲或母亲在感情上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厌学等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很难坚持到初中毕业,随着土地的失去,辍学更是紧随而来。(3)课业成绩偏差的学生。那些在学校思想品德表现较差、成绩落后的双差生,在这次辍学潮流中也很难幸免。失地的农民家长大都不会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抱有太大的希望,如今土地被征用了,他们不得不考虑到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借此机会,让孩子到外面学个一技之长,既不浪费光阴也可以提前自立。
  2.家庭教育愈发薄弱。家庭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在我国农村历来都得不到重视,失去土地后的农民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绝大部分选择了外出务工,其中又有大部分人将子女托付给孩子的祖辈们或亲戚。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薄弱程度可想而知,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有:(1)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性格。从人的启蒙重要性角度来讲,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时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难与子女交流,使得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不利于以后的全面发展。(2)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课外辅导。负责监管子孙的祖辈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很低甚至有的是文盲,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所以这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往往处于无人可问的境地。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自己也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的最主要表现是学习无人辅导。(3)极易滋生不良的行为习惯。祖辈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对孙辈们的溺爱很容易使孩子滋生不良习性。祖辈们难以尽到对子孙的人格教育、道德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管理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另外,由于缺少父母的有效约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因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盲区,有一些失地农民子女心理不能健康发展,从而也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
  3.学校和社会教育同样令人担忧。众所周知,国家三令五申强调对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不能人为设置障碍,并制定了相关的文件“保驾护航”,尽管如此,种种问题仍是层出不穷。而失地农民子女不管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等方面都更加令人担忧。(1)在学校教育方面。就近入学的失地农民子女,一方面难以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或多或少还是受到排斥的;再者,有关孩子的学习情况,学校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缺乏互动。这些学生,大部分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课堂上也很少主动发言,其性格渐趋内向,社交意识和能力也明显变弱。如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在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上没有进行及时的相应转变和调整,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障碍。(2)在社会教育方面。虽然失地后的农民已经陆续入住政府统一规划的住宅小区,但新建小区周边相关的教育设施并没有具体到位。他们的子女很少参加课外辅导班或业余特长训练班,原因在于:一是其小区内或附近还没有兴建类似的教育设施和机构,二是很难承担额外的费用。(3)城乡边缘地带的管理亟待加强。对于失地农民子女自身来讲,如今他们与现代城市生活接轨的速度明显加快。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想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但也作为一种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垃圾文化和不良信息的载体正在侵蚀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的纯洁心灵。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大,流动人口的增多,城乡结合部在这方面的管理显得相对滞后。在这个时候,如果社会、学校和家庭不能及时协调管理和引导,就会使他们不思进取,乃至辍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问题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1.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安置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尽管国家从法律上明确了农村居民拥有承包土地的使用权,从而获得土地所提供的保障,但在快速城市化变迁下,受土地本身产权的模糊、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不合理、地方政府短视的政绩观、违背规律的发展观等因素的冲击,大批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的考验。尽管决策和操作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措施,但大多偏重于修补政策,基于我国农民的特质和城市化进程的特征,这显然只能是治标之策。这对于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是“失地”又“失望”。更有甚者,在一些地区,失地农民最基本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而进一步“失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失地农民自身的生存底线都保不住,更别谈对下一代的培养问题了。
  2.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固然,有些地方政府在解决失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方面存在的一个漏洞是没有和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协调好,但一些学校同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归根结底是由于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深刻,导致了很多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认为这是政府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投入不足,远远满足不了这一迅速扩大的社会群体的愿望,因此出现了很多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的事情;有些学校认为这是上级主管部门在把难题下放,接收这么一个良莠不齐的学生群体,势必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障碍,从而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3.失地农民自身生存状态的原因。农业生产是诸多生产中相对简单的工作,一般无须太多的脑力劳动,也就无须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农民不会太多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因而当土地被征用后,考虑子女的未来发展时就不能有效地承担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从而只有把“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夙愿再次寄托于学校和老师。另外,在一些失地农民眼里,教育就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显然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也有一些父母有时间、有条件培养孩子,但忙于挣钱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等等。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探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失地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探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