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安全生产公文 > 内容

中日“巴学园”幸福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21 06:08:40     阅读:


  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在“巴学园”所接受的幸福的教育。作者小时候因淘气被退学,转学至巴学园。巴学园的小林校长接受过欧美教育思潮的熏陶,其教育理念独特之处在于,顺应孩子天性、尊重学生人格,实施“自由与自然”的教育。正是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巴学园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幸福,最终个个学有所成。无独有偶,中国胜利油田黄河双语学校的校长高峰也打造了中国的“巴学园”。高峰也用其独特的理念去审视与践行教育,经过四年的幸福教育实践,使一所默默无闻的小学一跃成为当地一所公认的名校。高峰将其“幸福教育”理念贯彻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之中,使之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与青春的气息。无疑,中日“巴学园”的校长的成功恰好证明了他们对幸福教育有着共同的深刻的理解,那就是,竭力为孩子提供幸福的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和享受幸福,并以此奠定他们未来幸福的基础。
  
  幸福涵义的界定
  
  按心理学的观点,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应是幸福的底线或者说是幸福最适宜的条件。幸福即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中所获得的某种体验和感受。由此可见,“幸福”即以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为衡量标准的幸福。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范畴,特别体现在人的主观幸福感方面。
  理解幸福除了其本身涵义外,还要区分幸福与其它易混淆的概念,譬如“愉快”。有许多这样的看法,认为幸福教育就是愉快教育,套上“幸福”的帽子会将教育搞得更玄乎,让教师更加难以操作。其实幸福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当一些家长恳求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将素质教育的思想一条一条地概括为可供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能立竿见影地进行操作时,黄全愈这样解释道“素质教育只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但培养创造力并没有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案或措施,它只要求教育者有这样的理念,那就是提供一个环境,营造一种氛围,允许拥有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答案,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创造性,让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可见,幸福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包涵丰富的内容,迥异于“愉快”教育。愉快仅指心理学层面的人类的原始情绪,而幸福与人性紧密联系,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的统一,即体现为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伦理方面的幸福。
  
  学生享受教育幸福的奥妙所在
  
  事实证明,应试教育无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终极发展奠定基础,而旨在为学生终极发展奠基的幸福教育,却能为学生储备一笔精神财富,包括知识、习惯、能力、性格、人格、品德、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健强体魄、坚强意志等,让学生受用终身。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学生也不能例外。作为一个自然人,学生具有产生幸福感的正常心理机能和获得幸福感的正常心理动机。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学生也应有获得幸福感的权利和机会。当幸福落实到教育生态中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获得幸福教育的权利,这种获得幸福的权利不应以学业成绩的好坏、能力的强弱和层次的高低等条件为前提。“在这样一种教育幸福中,学校生活会成为整个人生美好回忆的巨大源泉和宝库。教育除了给予教师和学生知识和能力外,更能使他们获得内心的快乐和精神的成长,这是教育的内涵,也是教育幸福的主旨。”
  1.营造温馨校园
  学校是学生接受幸福教育的主要环境。温馨的校园,快乐的班级,富于生机的课堂,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学校的魅力所在。学校环境中的一切诸如校园、教材、教室、教师、教育者的态度、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等显性具体实物或者隐性文化氛围,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素质教育的目的正在于让学生幸福地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受幸福。这有赖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与人文环境的营造。当前,在学校校园中出现了不少令人深思的所谓亚文化现象,诸如“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穿,还有美女陪着睡”之类灰色童谣充斥校园,不禁让人心生忧虑。这深刻地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以及学生对校园幸福感的缺失。根除野草的最佳方法是种上鲜花,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用校园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去替代亚文化,使之失去生长的土壤与根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学园也有自己的校歌,那不是灰色情绪的宣泄,而是孩子心声的体现。孩子们之所以由衷地喜欢上这个有几辆破电车教室的校园,就是因为小林校长的精心经营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和幸福的摇篮。
  只要稍稍考察一下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校园就不难发现:草地上的警示牌“请勿践踏花草”醒目刺眼;光荣榜上展示的个别荣誉,只是对少数人的表扬,而对大部分人来说则是一种鞭笞;导护栏里,班级的墙面上张贴的是冷酷森严或谆谆告诫的校纪、班规,对孩子们来说是需要严格遵守的框框条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内在需求。这些强加给孩子的外在要求,让孩子们感到厌倦、疲惫、乏味、束缚。学校是为孩子而设立的,就要满足孩子们的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校园文化就要体现孩子的内在需求,表现孩子自己的话语。中国巴学园的校长高峰就将教学楼正面的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换成了“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孩子身心完整的发展,关注孩子的幸福体验。
  巴学园的教育也洋溢着幸福,体现了对学生温暖的人性关怀和尊重。在我国,一般情况下学校教育者总是教条式地生硬地向孩子灌输有关身体健康的概念,比如告诫孩子们不要偏食,但孩子对这些教诲总是充耳不闻,我行我素。小林校长在关心孩子们的饮食时,充满着人情味,让孩子们感到新鲜奇妙又好奇。他把孩子们的午餐分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比如说菜和肉。海的味道则是鱼和红烧海味什么的。总之,饭盒的菜里一定要有海里和山上出产的东西。有个名叫小豆豆的孩子,一向偏食,来到巴学园后居然改掉了这个毛病。孩子的母亲由此非常敬佩校长先生。她觉得“能够把想要说的话,如此简练地说出来,这样的成年人除了校长之外,没有第二个了”而小豆豆之所以不再偏食是“感到这所学校非常特别,非常有趣。没想到吃午饭的时间可以这么愉快,这么令人兴奋。一想到自己明天就可以坐到桌子前,让校长先生看自己的‘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饭盒,小豆豆心里不禁充满了快乐,开心得真想叫起来。”巴学园的孩子真正由衷地体验了快乐和感激而非浅层次愉快的精神放松,孩子们体验到了小林校长幸福教育的精妙。
  2.回归学生幸福的生活世界
  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隔离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只有在生活世界中,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教育的幸福。
  生活世界是一个统一完整的世界,它包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体的人和人的成长、发展的过程,是集合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情趣、生活态度于一体的情感、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与“书本世界”相对而言的,而不是与“科学世界”相对立的。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融合科学知识于其中,在生活世界中学习科学知识与体验人生意义相结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幸福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它不是一种可操作的教育技能,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思想,并指导其教育行为。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和体验着幸福。巴学园里,老师是这样开展实践课的,在孩子们早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后,下午便可以做其他事情,老师提议下午去散步,孩子们异常兴奋。其实这是老师预先安排好的实践课,是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的课程,当被冠以“散步”之名时,孩子们感到轻松、愉悦。沿途中,老师适时把握机会,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不断地发问,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生物、文史、思想品德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散步’的时间是自由的,是可以尽情玩耍的时间,但实际上,散步时间却是可以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这一点,孩子们还没有察觉到”。这种知识经验与情感取向相一致的教育活动,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通过自身经验更容易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从而建构新的图式。而我们往往在课堂上对着书本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教师充当传声筒,学生成了接受器,教师无视学生的反应和情感变化,这些知识实际上成了学生的异己物,学习成了学生痛苦的差事。刘次林教授道出这种教育的痛苦根源“教育中的许多痛苦就是源于新的知识经验与已有情感取向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与生活的分割,隔离了生活的教育使得学生成了高分低能儿,无法成为工作和生活的能手。“教育的初衷是加速学生的社会化,但这种教育的结果却是培养出远离社会的人。当教育拒绝生活时,生活也必然拒绝教育。被生活所拒绝的人只能嚼到生活的不幸,哪能尝到生活的甜蜜?”

《中日“巴学园”幸福教育的比较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日“巴学园”幸福教育的比较与思考.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