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安全生产公文 > 内容

观平“语”近人之天下之治在人才感悟10篇|观平语近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8 12:36:40     阅读:

观平“语”近人之天下之治在人才感悟10篇 【篇一】 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为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所以,何为人才,一定是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人才应是爱国爱民的。若一个人具有渊博学识,专业技术非常过硬,是一个行业的大牛,但是不爱国不爱民能称为人才吗?例如近期网络一直热议的赵思运事件,能说其无才吗?艺术学博士后、教授、研究会副会长、研究会理事等等头衔完全能证明其有才,但是他能称之为人才吗?当然不行!当你看见其诋毁党、诋毁国家、诋毁人民的言论时,就会很直观的知道为什么他不能被称之为“人才”。

人才应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提到,“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是“钙”,“钙”补足了,“腰板”也就“硬”了,干事创业也就更有目标,更有方向,更有力量了! 人才应是具有实干担当精神的。发挥人才的作用,人才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加快社会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责任重于泰山,这更是给广大人才队伍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如何实现价值,关键就在于要具有实干担当精神。像“天眼之父”南仁东,时代楷模“黄大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才,都是用实干,用担当诠释着人生价值。

如今,各项政策给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社会各界也更加重视人才,“德”与“才”是相统一相互联系的,德才兼备方能称之为人才。思想要解放,要具备敢于改革创新的创新思维,思想要坚定,要坚定不移的朝着理想目标奋进。

新时代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春天,同时也是广大人才立志报国,彰显价值的春天。弄潮儿在涛头立,广大人才也应抓住机遇,敢为人先,努力奋斗,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篇二】 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向大家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识人、培养人和用人的重要论述。当中有一句让我印象深刻:“一树一获者,谷也;
一树十获者,木也;
一树百获者,人也。”人才成长要经历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在干部培养上也一样,选人是选好苗子,而不是选好干部。培养一名好干部,必须进行淬火,需百般敲打、锤炼才能成钢。

第一,组织淬炼。一名好干部的成长成才,始终离不开组织的淬火。对认准的好干部苗子,要有意识地放到艰苦环境中去,全面摔打、磨练,砥砺她们的品质、性格、作风和能力。只有经过艰苦环境锻炼的干部,才能经得住任何考验、扛得住任何事情。好干部不懂基层不行。要有意识地放到基层一线“主阵地”去,从最基础打起,从最基层抓起,一步一步地塑造她们、锻造她们。干部不懂经济、不会抓经济、不能带领群众致富,不是好干部。要有意识地放到经济建设一线去,投身其中,培养她们抓经济的意识、观念和能力、素质。重大任务是培养好干部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有机载体。要有意识地放到执行重大任务特别是维稳、应急突发事件中去,让她们见世面、经风雨、受锻炼、长本领,练就过硬素质能力。

第二,领导教练。领导干部的职责,一是出政绩,二是出干部。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把培养人、锻造人作为自身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一是施压。有意识地给干部交任务、压担子,让她们在完成任务中快速成长、在担当重任中迅速成熟。二是教练。全力当好老师,手把手、一招一式地教,不惜自己的“本钱”,灌输理论,教练方法,传授经验,增强做好实际工作的基本功力。三是研商。采取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课题、着眼职能设定课题等方法,定期集体研商、集中会判,适时讲评总结,培养干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关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意识地给干部施压,更要重视做好减压以至释压的工作,理解她们的心情,关心她们的生活,体谅她们的疾苦,解决她们的困难,及时有效地安抚浮躁、畏惧、麻木等情绪,保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工作。

第三,自己历练。组织淬炼、领导教练,终归是外力,培养干部关键是内因、靠干部自己历练。一是自觉学习。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历史、法律、哲学、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汲取营养,大量贮备知识和能量,加紧“补钙”。二是自我加压。工作时间上要比别人长一些,工作量上要比别人大一些,时效上要比别人快一些,标准上要比别人高一些,要求上要比别人严一些,在“强压”下磨练自己。三是自发作为。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和恐慌感,自己给自己设定目标,自己给自己“出题”,积极作为,主动发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全方位地锤炼自己。四是自主思考。养成一个勤于思的良好习惯,事前深入思考,事中动态思考,事后总结思考,做到每思考一次,自己的思想得到一次升华、能力得到一步跃升、工作得到一大进步。

【篇三】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八点档播出,10月17日晚播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习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道德的培养,人无德不立。

“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级官员的选拔任用。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这样的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是从县一级起步的。”习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在基层的锻炼,只有在基层得到锻炼,才能以后更好得胜任工作,才能有一颗与百姓同心的心境,才能建设更好的中国。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习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工程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提高社会对人才的尊重,以提高高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篇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年面对“万马齐喑”的“可哀”现状,龚自珍发出了如此凌厉的呐喊。10月17日晚,《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分别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等关于人才培养、使用的经典古语。

坚持正确导向。《资治通鉴》中“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这一典句,康震教授解读认为,德行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
才华固然很重要,德行更加重要,要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其实就是一个导向问题。在今年的教育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培养的导向作了精辟的论述,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都是为正确用人打基础的工作。如果导向错了,就失去了最重要、最根本的东西,还能指望什么!因此,不管是人才的培养,还是人才的选拔,“德”是应该放在首位的。有了良好的德行、品德,才华与能力是可以逐步提高的;
一旦“德”出了问题,那才华与能力就失去了正面的作用。

善于扬长避短。有个寓言故事叫《所长无用》,说的是有个鲁国人擅长编草鞋,妻子擅长织白绢。他想迁到越国去。友人说:“你到越国,一定会贫穷的。”“为什么?”“草鞋,是用来穿着走路的,但越国人习惯赤足走路;
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习惯披头散发。凭着你的长处,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这样,要使自己不贫穷,难道可能吗?”这就告诉我们,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必须做到“适销对路”,才能充分发挥其长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从最基层走过来的人,才深谙各种工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扬其长而避其短,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才能将人才使用在“刀刃”上。

纳才不拘一格。“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康震教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成就伟大的不寻常的功业,必须要有、要等待、要依靠非同寻常的人才。什么才是“非同寻常的人才”?那就是前面谈到的“德才兼备”者——即“贤才”!自古以来,大凡开明的统治者,都倡导“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曾几何时,也有过“唯学历”论,为了有个合格的学历,可谓奇招迭出,有的同志学历是高起来了,可知识、能力依然原地踏步。因此,唯学历、唯身份、唯资历都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只有敞开宽阔的胸怀,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纳贤才,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才能凝聚起人才的力量,民族的力量! “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培养关键在“德”。有“德”无“才”空高尚,有“才”无“德”难担当。前面谈到的育人导向问题,就是一个“德”的问题,也“路线”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员干部们,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权威,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如果路线错了,即使有丰富的知识、杰出的才能,也担当不起奋斗新时代的重任。因此,只有以“德”为先,广纳天下贤才,方可“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篇五】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的播出,这说明人才之重要,人才是国家的脊梁,是治国的基础,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活力源泉。“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年轻干部提出的殷切希望,年轻干部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国家高大的身躯之中,保证着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什么样的干部才是“人民的好公仆”“国家的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讲感情”方得真民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想真正感受到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所需所想,则需要扑下身子,用真感情与群众交流。很多年轻干部不入基层、不去田间,只顾“浮”于文山会海,缺一份真感情,与自己的初衷相背而行。这样,群众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政府的方针政策得不到落实,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得不到打通。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主动的顺民意、排民忧、解民难,时刻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让狭窄的小路变成一条康庄大道。

“抓定力”席一身正气。反腐倡廉的旗鼓不断打响,“大老虎”不断落马,体现了党中央坚如磐石的反腐决心。不少年轻干部思想懈怠、心浮气躁、见异思迁,影响了政府公信力的维护,损害了青年干部的形象,“路漫漫其修远兮”,年轻干部应保持无私无畏的拒腐定力,守得住底线、经得起诱惑,做到洁身自好,在工作中坚守住理想和操守。从而“任而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长书卷气”成就新自我。书卷气是一种遇到问题沉着冷静的自信;
是一种处理问题胸有成竹的魄力;
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魅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要少一份“烟酒气”,多一份“书卷气”,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用知识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让自身的价值在基层工作中得以体现。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靠人才制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心怀一颗坚韧之心,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以高定位提醒自己,“心若在,梦就在”,不断提升自己,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即使“乘风破浪”也不负青春韶华。

【篇六】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于10月17日晚播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当中,像这样的讲人才的经典句子有很多很多,而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国家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科技人才众多的优势,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做好人才的培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根据人才多样性、多层次性特点,更加注重系统培养、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同时,充分完善各项培养机制,为人才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篇七】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通过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分别阐释。古人有云:“政以才治,国以人兴;千秋大业,贵在用人”。我们党历来重视选人用人,始终将其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在不断完善的选人用人机制中,这几个标准不会变。

“公”字当头:就是要以对党忠诚、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公。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也是选人用人的首要依据。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公就是要为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不懈奋斗,以此为公方能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如果这两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公”字当头,始终牢记使命、不改初心,通过不懈奋斗,让改革红利真正惠及人民,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德”字锻身:选人用人要以德为先,‘德’的核心就是党性。讲党性,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做到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锤炼党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一身正气抑制不正之风。以“德”锻身,铸就一批思想品位高尚,胸怀博大、眼界就开阔,不为名利所累、不为蝇头小利所惑的高素质人才,为党和国家不断贡献力量,助推人民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廉”字打底:“欲知平直,则必准绳;
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廉”字打底就是党的人才选拔对象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选拔前后牢记廉洁自律准则,遵守党内规矩,人才聚集的地方便能营造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廉”字打底,培育忠诚于党、政治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队伍,为党和人民打造一支忠诚干净的干部队伍,让选出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干部服气。

“实”字着力:“听其言、观其行”。“实”字着力就是要鼓励干部敢作敢为、真抓实干、善作善成。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建立崇尚实干、大兴务实之风的正向激励体系,不断激励党员干部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在工作中能用实干实绩助力民族复兴,实现伟大梦想。“实”字着力,以干为先,培育一支能抓落实、干出成绩的人才队伍。

【篇八】 近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让我感触颇深,本集通过三个部分阐述了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分别阐释。

人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人才可以致兴衰、定成败。当今世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国家和社会如何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让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不存在断层,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用心的思考的问题。

注重培养方式,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丰富的人才资源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的培养从重视教育开始,从关心下一代成长开始,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清晰的了解社会社会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

注重引进机制,让人才引的进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多的还体现在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发展之上,引进优秀的人才一方面可以让发展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创新思维,厚植发展优势。人才的引进,一是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持,让人才来了坐得住,有发展空间;
二是要有好的激励机制,让有才之人有看得见的目标,有尽职尽责的充分理由。

关心关爱,才能留得住人才。邓小平曾经说过:“选准了人,就有了希望。”选准了人才,我们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留住人才,不至于造成人才的流失。留住人才,一是要在思想上重视人才,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让人才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发挥个人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是在感情上亲近人才,关心关爱人才,提高人才各种生活条件,切实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让他们从思想上和情感上真切感受到被关心、被需要。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发展过程中真正做到知人善用,人尽其用,才能促进社会进步,让国家综合实力、社会经济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尤其在当下脱贫攻坚决胜决战的大环境下,对人才使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脱贫攻坚的大浪潮中脱颖而出。

【篇九】 近日,《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在央视播出。从专家学者的经典释义与思想解读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培养、发展工作的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伟大航线上,我们需要一群有着同样爱国爱民思想、敢拼敢闯、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一同乘风破浪,向着伟大“中国梦”砥砺前行。

擦亮识才的慧眼。“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对人才的敬重也是自古有之,并在长久的历史传承中积淀成了传统。“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习总书记的人才观。钱学森的爱国爱民、周恩来的理想信念、李保国的实干肯干、袁隆平的改革创新以及习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体现出的责任担当,都为我们深刻诠释了人才的定义、人才的标准。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树立强烈的人才发掘意识,把发现人才当做自己的一项责任。擦亮眼睛,搜罗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他们加入到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事业中来。

表达爱才诚意。“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必先得其心。刘备“三顾茅庐”,终请得诸葛亮出山,用的就是诚意。习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至贾大山家中拜访,劝说他任职县文化馆副馆长,同样也用自己的诚意打动对方。贾大山上任后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习总书记对他的期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人才,更需要有敢于、勇于、善于表达爱才之心的党员干部,胸怀坦荡、抛弃个人社会利益、放下领导身段,以大海般的容才雅量,广纳贤士,进一步扩大我们的“中国梦”之队的队伍。

滋养育才的土壤。“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士必起于卒伍”,基层,是人才成长的土壤。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真抓实干,帮助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群众心怀感激。正是许许多多这些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才成就了现在万众爱戴的“一心为民”的习总书记。党政机关和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都能像《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同志一样,得出“真理的味道真甜”的感叹;
党政机关和社会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创造服务基层的工作机会,使党员干部在基层的实践工作中,接到地气、听到民声、看懂国情。

制定用才的良方。“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建功立业,有才是重点,用好人才更是关键。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像习总书记重视县委书记队伍建设,提拔一批如廖俊波同志一般,心系群众、不计个人得失,全心全意扑倒在为民服务事业中的党员干部一样;
扬长避短,以事择人,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不拘一格,广纳贤才,性别、身份、资历都不会成为阻碍我们科学用才的绊脚石。每一个人才,都是一面旗帜,而每一面旗帜,也必将带动一群人奋勇向前,当无数面旗帜在“中国梦”的航船上迎风招展,胜利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篇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10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十集,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等典故。从如何识别人才、如何培育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角度,集中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要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天下人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崭新局面,首先就是要能够识别人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才的首要是德才兼备。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当中一直强调“德”这个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也就是说,要能树立爱国爱民的大德情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德、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私人品德,这样的人才能称为人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到今天,我党的事业进入了新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机遇、新问题,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让我们保持前行的动力,因此,改革创新,也是人才的重要标准。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更多的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面对新的事业,只有“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行的人才能成为人才。

为官避事平生耻,人才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担当大小,体现着人才的胸怀、勇气、格调。唯有拥有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才能在遇事不推诿、不回避,面对改革事业的硬骨头、才能有勇气攻坚克难,面对干部作风顽疾,才敢“苍蝇、老虎一起打”。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意见》也从侧面反映了责任与担当对于人才、干部的重要性。

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成为一个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勇于改革创新、敢于责任担当的人才。

《观平“语”近人之天下之治在人才感悟10篇|观平语近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观平“语”近人之天下之治在人才感悟10篇|观平语近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