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共青团公文 > 内容

教育优先发展的两大“永恒话题”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0 06:22:37     阅读:


  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二十余年来实施“两基”工作的关键,也是二十多年来教育的“永恒话题”。今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成为指导和推动普及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新的理念,成为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而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措施。紧紧抓住这两大关键,均衡和公平将愈来愈走近我们。
  一、教育投入问题。
  2001年国务院在部署全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确立政府负责、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时,曾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的“三保”,即保工资、保安全(修缮校舍危房)、保运转。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成效很显著。教师工资有了保障,D级危房消除了,公用经费也按各地确定的标准安排了。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就不再需要增加了呢?确实,在一些同志中间,尤其是在掌握公共财政支配权的一些同志中间是有这样的看法的。因此,首先要对农村义务教育是否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统一思想认识。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农村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
  第一,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是很低的。
  2001年提出的“三保”,是一个低标准的要求,可以说是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存底线。不能按时发放教师工资,教师生计成问题;危房不修,师生安全受威胁;没有公用经费,学校正常教学无法开展。这是学校起码的生存条件。在2001年体制转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较低、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只能先提出这样一个低标准的要求。而达到这个要求,在当时也是有不小的困难的。我们知道,即使达到“三保”,农村义务教育在经费保障方面,仍然有不小的缺口。
  比如,保教师工资,只是要求保教师的国家标准工资,对省和省以下地方出台发放给公职人员的津补贴,并未作明确的要求,不少地方财政预算未作安排,有的地方教师拿不到津补贴,有的地方靠从学校收取的学杂费中挤出一部分发放,有的甚至靠违规收费发放。至于农村教师的医疗、住房等应享受的由公共财政提供保障的待遇都没有着落。这些涉及教师待遇的问题,按《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都应予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财政按政策安排经费。
  再比如学校校舍修建,绝不仅仅是消除危房,更不只是消除D级危房。一个学校几千甚至几万平方米的校舍,维修更新、小型基本建设必不可少。“保安全”修危房,并没有能保障学校正常的全部修建任务。
  关于“保运转”,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运转经费主要靠收取的学杂费,许多地方学杂费也没有能全部用于公用经费支出;各地财政预算安排得很少,有的地方基本没安排。今年全面实行免除学杂费后,公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由于国家还没有统一制订基准定额,各地标准不一,总体偏低。我在一些农村学校了解到,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虽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只能保障最基本的运转。图书、教学仪器、文体设施购置经费很少,教师进修必需的经费难以保证。至于解决长期困扰农村中小学的债务问题,更需通过加大投入来逐步化解。
  第二,国家、社会和广大群众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通过加大投入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这是新形势下对义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前20年,我们主要的目标是解决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到今天,我们必须而且可能用更大的力量来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孩子“上得起学”的问题,同时努力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广大农村孩子能“上好学”。
  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春天对中部9省督导检查提供的报告显示,今年春季开学后,中部地区15万多所农村中小学校已经免除了58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为1300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实际上,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还不足学生总数的30%,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进行生活补助的面就更窄,资金到位的情况也不够好,而且“一补”的标准低。即使这项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地区,每天也只能补助1元钱。农村寄宿学校的生活用房建设和生活设施配备任务还很重。实现“上得起学”和“上好学”的目标,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第三,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大经费投入。
  协调城乡、区域教育,均衡义务教育资源,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城乡之间教育不均衡,主要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同一地区城乡中小学生均事业费、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差距很大,而大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差距就更大。生均事业费往往是数倍差距,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差距达10倍以上,甚至接近20倍。2005年,中部某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包括城市和农村),小学生为982元,初中生为1137元;上海市小学生为7940元,初中生为8421元,相差都接近8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中部某省小学生为96元,初中生为124元;上海市小学生为1865元,初中生为2114元,相差接近20倍。這种差距将长期存在。缩小差距,至少不扩大差距,在增加投入上需要花大力气。
  因此,不是说今天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已经可以了,能停一停、缓一缓了,而是亟需继续加大投入,要有紧迫感。
  中西部地区这些年地方经济迅速发展,财力不断增强。但是,从总体上看,底子薄,要办的事很多,兴办社会事业,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还是有限的。这是我们谈中西部地区增加教育投入时必须面对的基本情况。但是,落实教育优先,真正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战略性工作来抓,在财力安排上应该坚持优先保障、尽力而为。
  我们衡量一个地方是否真正重视教育,重要的标准是看教育投入。但是,一个地方对教育的投入是否优先、尽力,衡量的标准却不够清晰、准确。现在一般使用的标准是《教育法》提出的“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坚持“三个增长”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要求比较原则,对增长的幅度没有规定。加之近年来国家财政体制和中央、地方财政收支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中,中央财政、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比重越来越大,各地财政支出的数量和结构并不仅仅由本地财政收入来决定。有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财政收入。因此,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来比较,难以全面反映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的情况。

《教育优先发展的两大“永恒话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教育优先发展的两大“永恒话题”.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