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妇联公文 > 内容

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7:56     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借鉴阿特巴赫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探讨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包括强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加强与市政府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教学内容与国际教育课程接轨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 国际化 新思路
  [作者简介]张月丽(1977- ),女,湖北仙桃人,宜宾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四川 宜宾 644007)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37-02
  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合作办学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但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合作办学规模与层次远不及重点本科院校,大多数仍处于摸索阶段,有些院校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仅限于聘请一两个外教教口语课。地方院校要真正有效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就应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寻求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新途径。
  一、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概述
  (一)关于教育财政问题
  教育财政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分配活动。世界高等教育经历高速发展后普遍出现了教育财政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在不断增加。阿特巴赫分析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了高等教育财政普遍吃紧的局面,即知识经济的日益增长、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单位成本上升速度超过通胀增长速度、政府财政税收增长速度跟不上高等教育成本增长的速度、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对非税收收入的依赖。对此,阿特巴赫提出了教育财政要开源节流的思想。高校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可以投资或重新分配项目,甚至可以拥有资产和贷款,这样高等教育财政实现了政府收入与非政府收入的分流。阿特巴赫把开源的政策方案视为“经济生存能力的优先路线”,它最合适和潜在的有利形式是成本分担。另外,高校可以采取免费改为收费、减少或消除奖学金或助学金、恢复学生贷款成本等措施,将成本分担更多地转向学生和家长。
  (二)关于学术职业问题
  阿特巴赫认为,各国学术人士都面临学术职业问题。全职教授数量未增而兼职教师大军突起;发达国家处在学术职业的中心,而发展中国家处在学术的边缘;高校教师的自主权日益受到官僚化和公共问责及评估的侵蚀;学者们为追求更好的待遇或向往更大的学术自由而在全球的流动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将长期聘用的合理保障与院校忠诚相结合。
  (三)关于学术移民与人才流失问题
  阿特巴赫不同意人们将学术人才移民等同于人才流失的观点。他认为,学术人才出国后仍可以与祖国同行保持着学术方面的联系,他们也可能学成后归国,或者可以利用互联网为祖国的院校上课、开展远程教育和进行学术交流等。正是因为学术人才与祖国的学术联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学术移民等同于人才流失。学术的国际性决定了学术移民不可避免,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学术人才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
  二、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举措
  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相较国内重点本科院校而言,在国际化道路上显得困难重重。一方面,师资力量与国内的重点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开展合作交流的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学校财力不雄厚、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因此,地方高校必须转换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开源节流,努力创造条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强化地方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国际化意识
  对地方高校而言,教师很难有机会出国继续深造或参与国外科研项目,一是花费太高,难以承担;二是认为出国学习没有太大用处,不想吃苦。因此,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还没有一个很深的认识。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从政府到学校都必须树立教师国际化的新理念。从政府角度看,地方政府要有国际化意识,为高校营造一个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从学校角度看,学校可以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如在同等条件下,给予有出国经历的教师优先评聘的资格,促使教师能对出国深造、研修有所触动。
  2.提高认识。地方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建立开放、严格和健全的师资队伍选拔与培训机制。
  3.扬长避短。我国重点院校一般坐落在省会城市,教育资源丰富但竞争激烈,而地方院校在当地就只有一到两所高校,相较而言具有垄断优势。因此,地方院校可以利用当地优势产业,加强校企合作,将其做大做强,使其优势产业走向世界的同时,师资队伍也实现国际化。
  4.营造一个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办学环境。优质的国际化办学环境是创建地方高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保证,国际化办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制度环境、经济环境。
  5.加强防范意识。在加大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的同时,我们还要有防渗透意识。一些人打着教育的旗号来到中国,并不都是来支持中国教育,而是以教语言为名或者以合作办学为名,进行各种渗透,因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6.树立双向交流意识。目前,地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正确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一方面要推动西方文明的输入,另一方面也要推动中华文明的输出,以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融洽。
  (二)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交流与沟通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师资教育资源相对雄厚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地方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地方高校要顺应教育国际化潮流,就必须开创新局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1.签署省市共建协议。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签订省市共建协议扩大资金来源,但地方政府的投入不是无条件的,必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地方高校的中长期规划要与地方政府的中长期规划相适应,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成果共享,双向支持。为加快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使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地方高校可以和当地市政府、市外事办联合共建国际教育学院。在建立国际教育学院的过程中,当地市政府、市外事办在政策上要向地方院校倾斜,使地方院校的外事能融入市外事工作的“十二五”规划中,充分利用市政府的优势和渠道提供信息、路径和支援;对引入海外高端人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共同引进优秀的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国际型人才,共同完成 “十二五” 规划中的奋斗目标;其次,在市与市建立友好城市的过程中可以把地方高校考虑进来;市外事办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学校服务地方中加大协调和支持,如召开美中友好志愿者工作会议、暑期志愿者夏令营、培训中小学英语教师等;再次,市外事办和地方院校之间可以建立定期工作磋商机制。
  (三)教学内容与国际教育课程接轨
  1.增设国际教育课程。地方高校可以考虑多渠道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课程,与本校的本科课程实行无缝对接。国际教育课程是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各类高校应当把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中国知识特色的又具有国际知识并拥有国际眼光和国际情感的综合型人才。地方高校应当抓紧时间,尽量开设多的国际教育课程,如多元文化教育、国际礼仪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终身教育、国际法律教育课程等,力争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爱国之心又具有国际情感的人才。
  2.提高对外汉语教育水平。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华侨多的国家的大学开创合作办学,办学模式是地方高校与国外地方高校或企業合作开设双语言学校,派遣校内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或开办短期培训班,既讲授汉语,又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条件成熟时,可以和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高等教育变革的国际趋势[M].蒋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地方高校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路.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