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妇联公文 > 内容

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2017各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4-19 15:53:34     阅读:

论文一

摘要:我国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健所在。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岗位需求出发,提出了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证制度、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国际贾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新思路。

一、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2008年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 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岗位(群)分析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代理、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4、校外实习。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指定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跟踪指导,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并以实习带动就业,提升实习留用就业率,从而提高本专业的总体就业水平。

(五)提升师资是保障

要想打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型的授课方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高职高专外贸专业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学校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率先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熟悉业务,把握最新的外经贸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外贸公司业务骨干不定期到校,或参与授课或举办讲座或指导实验实训,用真实案例剖析外贸实务。

论文二

【论文摘要】汇率制度是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金融向国际金融延伸的路径,汇率制度的正确选择对于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不同的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在不同时期适时调整其选择的汇率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多次变化,汇率也随之波动。新汇率制度改革之后,人民币汇率缓慢升值,波动幅度逐渐加大,并呈现有贬有升、弹性逐渐增强的特点。但是,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人民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从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将汇率制度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等角度,对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提出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策略

作为一国政府针对外汇交易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惯例和组织安排,汇率制度对平衡一国内外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汇率从1949年公布到现在,其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化。1994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为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都在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匹配问题逐步凸现。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弃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次汇率制度调整,是我国货币当局变被动为主动,由相对固定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所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各阶段的变革过程,我们得以总结经验和获得启示;通过总结各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特点和经验启示,我们得以对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下一步改革的进程和方向有更客观清晰的认识。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取决于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改革进程。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市场化之路仍然漫长。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回顾

2.1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改革

1978年起,我国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国际经济、金融合作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建立合资企业,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带,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人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人民币汇率体制亟待进行新的改革。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策目标,我国政府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3年,进行了一系列外汇体制改革。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81一1984年期间的官方牌价和外汇调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阶段,1985―1993年期间的有限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阶段。经过这这一时期的改革,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制度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指令性计划和双重汇率制度,全国统一的外汇调剂市场也未形成,外汇调剂机制仍不健全,在较大程度上对外汇收支实施计划控制和审批,这样导致市场调节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力量不足、微观主体活力较弱。

2.2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改革

2.2.11994---2004年阶段。自1994年年开始,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这次改革被IMF誉为“战略性决策”。通过改革,把实行了近十年的人民币双重汇率向单一汇率过渡,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此次改革的内容有主要包括:实现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制度,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建立全国联网的统一的银行外汇市场;取消任何形式的境内外币私人结算,禁止外币流通和指定金融机构以外的外汇买卖;停止发行外汇券。已发行流通的外汇券,可以继续使用,逐步兑回。此外,在这次改革中,将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予以取消,国家主要采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调控国际收支,对资本项目外汇收支继续实行计划管理和审批等。新的汇率制度,形成了新人民币汇率生成和运行机制新的特点:汇率的形成以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为基础:统一的汇率、浮动的汇率和有管理的汇率。实行汇率并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上最重大的一项改革措施,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外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此后的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中国经济金融制度市场化改革渐进推进,尤其是外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经过10年的变迁,人民币汇率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计划与市场共同配置外汇资源,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对外汇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从官方定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转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分散的外汇调剂市场,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人民币完全不可兑换,逐步过渡为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完全可兑换、资本项目下部分可兑换。但与建立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比,这一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尽科学、合理,汇率杠杆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显得不够灵敏。

2.2.22005年至今。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改盯住美元为盯住货币篮子,由此可见,保持汇率基本稳定仍是当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根本特征。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1994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这次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汇率调控方式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以当日外汇市场上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起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继2005年7月21日汇改,我国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政策和措施,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机结合的汇率改革配套制度。

2005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基础上,从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汇率水平三个方面人手,使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为一个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导、参考多种货币汇率变化关系的有机的整体。

这种汇率制度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对经常账户项目下的贸易以非贸易收支实行结售汇制;对部分单方面转移支付项目和所有资本账户用汇实行审批制;建立统一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央银行授权交易中心集中管理外汇交易,然后中央银行会根据市场运行情况进行干预;实行会员制交易主体,会员可以进行自营和代理买卖;对非中央银行会员核定其周转外汇头寸限额;交易中心对外汇的每日汇价浮动范围进行限制;交易日结束时,会形成一个市场加权平均汇率;经中央银行公布后,就是下一个交易日的基准汇率;中央银行作为市场交易会员之一,在上海交易总部可以随时参与外汇交易,没有最高持汇额度限制。

3、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3.1.1国内经济规模。根据“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对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来说,经济独立性高,。资本管制少,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大国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就要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200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三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于中长期保持经济和金融的稳定至关重要。维持与外币的固定汇率会使中国国内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货币政策独立成本很高,对中国而言,无法放弃本。现行的汇率制度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3.1.2国内金融体制。国内的金融体系比较脆弱,与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金融机构还存在差距,再加上监管体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国内的金融体系比较脆弱,与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金融机构还存在差距,再加上监管体制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这些都限制了金融市场为人民币汇率确定合理价格的能力。另外,金融市场缺乏一定的汇率避险工具,不足以支持大幅度的浮动汇率,再加上私人部门还不具备规避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与经验,因此,浮动汇率只会对金融市场安全与宏观经济稳定带来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人民币汇率要实现自由的浮动,需要各种类型远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支持,而这取决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全面推进。

3.1.3国际政治压力。现在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压力虽然没有改革以前那么强烈,但是仍然不可忽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美国等国家把人民币看作是本国巨大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以及参考一篮子货币需要的国际合作。首先,一些中国的贸易伙伴国的逆差是多方面的结果,但是人民币却成了罪魁祸首。其次,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国际合作就是重要的一项。但是中国长期的对一些贸易伙伴国的巨额顺差,一直都被贸易伙伴国政府和一些企业批评,这会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发起挑战。

3.1.4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的外部失衡。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2005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我国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上其他国家攻击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它使国际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非理性预期持续高涨。如果单凭市场力量来决定中国的汇率,人民币将大幅升值。理由主要有:一是中国每年高额的贸易顺差;二是外国投资和国际游资快速涌人中国。这种外汇供给的不断增加和由此形成的非理性预期制约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如果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则预期自我实现,这会引发新一轮投机行为,那么人民币汇率不是被低估,而是被大大地高估,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危害都很大。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要顺利进行,一是要纠正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要彻底消除所有不合理的预期。而要消除所有不合理的预期,主要在于纠正贸易收支及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3.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人民币升值的重点并不是放在汇率水平的变化上,而是放在汇率制度、汇率形成机制及汇率水平同时进行的整体改革上。也就是说,必须在汇率水平改变的同时,以制度安排来促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来生成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以便真正恢复汇率作为经济杠杆的作用。放弃单一盯住美元,不仅表现为以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富弹性,而且在于发挥汇率价格的杠杆作用,以便用汇率价格机制来调节国内外市场资源流向,以便促进短期宏观经济的目的(因为,汇率如同利率一样是短期宏观调控主要手段)。而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最为重要的是“参考”两字。也就是说,人民币汇率水平在以国内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同时,要参考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变化。可以通过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变化来调整与他国之间进出口贸易关系,也可以减少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之间的波动对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而对于管理浮动汇率,尽管人民币汇率变化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尽管是以参考一揽子货币来调节,但是这些变化必然在中国政府可控的范围内进行,特别是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转轨时期更是如此。这样才能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才能减少国内企业及民众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

此外,人民币小幅升值可以给国内国际经济调整提供契机,增加汇率灵活性的调整从而使人民币小幅升值,对当前中国经济也是利大于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经济过热降温,抑制通货膨胀,隔离美国通货膨胀的输入,如果试图拖延汇率的变动实际上会积累大量的通货膨胀。其次,改善贸易条件,提高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升值会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但由于中国在区域分工格局中处于制造最终产品的环节,作为生产投入的技术设备、原材料和中问产品大量依赖进口,升值也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鼓励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改善管理,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国内生产的附加值。随后,缓减投机资本流入对银行体系的冲击,促进银行体系的改革。扩大货币政策空间,完善公开市场业务,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升值引起国内资产价格上升,还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大量资本流入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冲销措施有限,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而升值有助于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4、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

4.1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

在现阶段中国人民币利率非市场化、资本项目外汇实行较为严格管制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主要是经常项目外汇收支。由于经常项目的外汇收入与支出构成了中国外汇收支的主体,从而表明中国的外汇收支与交易仍主要是与贸易等真实经济活动相联系的。但根据经典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与中国资本帐户的开放进程同步。汇率形成机制的非市场化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经济难以承受资本项目开放带来的冲击,而资本项目的开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汇率形成的市场化,从而最终实现管理浮动。因此,未来应逐步放开中国资本项目管制,使得外汇市场的供求也会更多地体现经常项目收支以外的外汇供求,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应由经常项目外汇收支逐步过渡到经常项目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资本流动。

4.2改变汇率水平、适度升值

这是汇率政策调整的各种方案中代价最低、效果最明显的办法。汇率制度的建设非旦夕之功,汇率水平的调整却可以在一夜之问完成。缺乏汇率水平调整向市场传递可信的信号,市场主体永远不会有参与外汇交易的动机。外汇市场的发育只能是空中楼阁。从时机来看,国内国际的形势都表明目前仍然是人民币适度升值的大好时机。升值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目前的中国经济并不担心衰退,而是担心过热。

升值恰好是一针清凉剂。美元和日元的加息也使得人民币升值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因为中美、中日之间的实际利差会诱使一部分国际投资者转向美元或日元资产。

4.3将汇率制度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整体经济改革中的一部分,现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巨额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是一种表象,实际是我国经济结构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汇率制度改革的同时,要抓住机遇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解决深层次问题。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是解决当前贸易顺差增长过快的直接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但在长期,不仅要调整汇率水乎和汇率制度,使其更接近市场决定的应有水平,平衡国际收支,还要改革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过多行政政策。首先要调整目前出口导向战略,降低出口退税,杜绝盲目引进外资,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鼓励扩大进口,逐步优化贸易结构;其次要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缩减个人的净储蓄,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再次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低收人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整体提高社会消费倾向,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降低储蓄率。

4.4加强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等基础建设

逐步放宽目前参与外汇交易的银行必须经中央银行严格审批的限制,改变外汇交易主体构成单一的局面。应逐步放宽行业限制,规范入市条件,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财务公司等按照人市条件逐步审批人市。当然,随着企业制度的健全,也可以考虑让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进入外汇市场。另外需要培养外汇交易经理人。现有外汇指定银行周转额度较低,外汇指定银行灵活运用外汇资产余地也较小,不便于内资银行参与金融业务的竞争。应逐步取消外汇周转额度最低比例,用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式取代额度管理方式。

4.5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逐步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要素不足,其关键在于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改革强制结汇制度和实行经常项目的意愿结售汇制度后,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企业、银行和个人,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独家承担,减少了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有利于改善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改善贸易条件。从降低外汇储备增速的角度考虑,也应该给人民币汇率更大的空间。从更长远和全面的视角看,汇率改革有助于打通资源配置优化、增长模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价格扭曲“结点”,进而从整体上增进国民福利。

4.6实施启动内需战略被,缩减贸易差额

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支出的角度分析一国的GDP,可以发现,要缩减贸易差额,就必须使得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更为有效。因此,要使得人民币汇率处于可持续的合理均衡水品个,就需要对我国的内需政策进行更为细致的结构性调整,就投资需求而言,政府要减少对垄断行业和工业项目的投入,增加对基础设施,尤其是社会保障、教育文卫等社会发展支出方面的投资,就消费需求而言,从短期看,要实现消费需求的升级,大忌发展服务业和服务消费;从中期看,要是居民收入保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较快增长水平;从长期看,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对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安全感,才是促使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的根本手段。

5、小结

经过30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朝着增加汇率弹性的方向不断迈进。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有利于中国经济进一步融人全球,有利于以开放促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发展,有利于改进宏观调控,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提高我国总体的国际竞争力。但我们也须看到,汇率制度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例如,管理威本增高、国外游资大量进入的不利影响等,并且要求其他改革及时配套和跟进。因此,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总体来看,我国汇率制度改革正在也应该朝着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方向稳步推进,只有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自由浮动”才会变得安全。

论文三

论文关键词:毕业设计 监控 创新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本科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受到诸多因素的冲击,质量出现滑坡,作者分析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探索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与措施。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其核心是素质 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在本科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形成共识,有待加强。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基本技能,按照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的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在于 总结、消化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初步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标准是: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分析和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论据要翔实,论据要严密。但近年来高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受到内外界诸多因素的冲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分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并探索出一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与措施,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应是当前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目前高校都有针对毕业设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但在选题审核、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评阅制度、答辩制度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方面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院系在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缺乏对学生和指导老师从管理到落实的全面跟踪,导致管理工作形同虚设,答辩过程走过场,对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质量难以保证。

本课题组对国际贸易专业os 1班的43个样本成绩进行统计,毕业论文成绩“优”的比例为14% ,“良”的比例为61% ,“中等”的比例为20% ,“及格”的比例为3%。在成绩评定上,除“优”等有一定的比例限制,评分标准的规范性还有一定的缺陷,表现为:成绩一般集中在“良”和“中”等级,影响学生毕业、取得学位的“及格”和“不及格”等级几乎没有,这容易造成一种误导,使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并不难通过,使学生缺乏探索和努力创新的压力和动力。

(二)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校招生数量和专业的增多,现阶段一名指导老师带10多个学生或更多,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导致心有余力不足,另外部分指导老师的经验不足或对其专业领域缺少充分的了解,也影响了整体的指导水平。

笔者对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005届毕业生的指导师资力量进行了统计,共172名毕业生,指导老师16名,师生比例超过了l: 10。其中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讲师占比犯%,在科研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

(三)一些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

毕业设计的时间大都安排在大四,一般启动于第七学期末,覆盖第七和第八学期,期间包括若干周的毕业实习,同时正值学生参与毕业分配及研究生人学 考试。学生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毕业设计在时间、成本与精力方面形成一定的影响,学生难以保证全身心投人到毕业设计的完成中,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走形式,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

笔者指导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常以找工作或各种考试推脱,安排的任务和要求不能按时完成,结果造成学生不急老师急,老师催学生,学生仓促凑稿、交稿,根本来不及仔细推敲斟酌,而老师又不忍苛求以影响学生毕业、就业,结果造成论文质量下降。

(四)论文选题质量管理不到位

选题方式一般由老师给学生单方面定题,学生缺乏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的课题缺乏了解,在选题方面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在选题过程中,留给学生选题的时间过少,普遍存在着“指导老师报题随意、学生选题盲目”,导致相当部分的学生对选题惜惜懂懂,谈不上兴趣爱好,更说不上参与研究的激情和欲望;在选题的质量上,有的选题太大,难以驾驭,无法深人论述,有的选题范围太小,观点得不到应有的舒展,有的选题与所学专业内容联系不紧密;有的选题陈旧、重复;创新的课题更少。

国际经贸学院近几年对指导老师给出的选题进行了一定的审核,对于不适合本科生所学专业 发展方向的选题原则上不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除了指导老师给出的选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我命题。在对国贸专业051班的43个样本的选题统计中,选题雷同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国际贸易理论类的选题占68%,国际 经济合作类的选题占24 %,国际贸易实务类的选题占7%,其他3%。其中学生在外贸实习岗位和将来从事的外贸工作中遇到的外贸实务问题的研究选题偏少。

(五)学生科研能力不够

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以及与指导老师沟通的能力还有所欠缺。表现到毕业论文上,就是学生过于依赖现有的 文献资料,对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研究对象上,不会用所学的理论找到研究的切人点,不能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加工资料,只是对资料进行简单的剪辑、粘贴和堆砌,没有创新观点。

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所有指导老师在给学生开题之前,都需要反复给学生讲如何写开题报告和如何获取资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指导过程中,交来的初稿大多是整段拼凑,抄袭雷同,有的甚至自相矛盾,或者没有提炼观点,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跑题偏题现象严重,或者内容比较空泛,缺乏有说服力的数据和事实。

二、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对策研究

(一)学校层面

1.规范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和管理

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规定”、“本科毕业论文制作规范”、“本科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程序”等管理制度。对学生的要求应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查。毕业论文规范可以在基本的格式上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当降低论文格式在分值上的比例,避免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对形式过度关注,浪费大量时间,忽视对论文内容的重视。组织专家进行各阶段工作过程的监控,及时发现、总结毕业设计工作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文件,保证毕业设计环节高质量地进行。

2.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包括文献检索、社会调研、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等内容。学校可以在本科教学的四年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低年级阶段开设论文写作指导,文献检索方法等讲座,从理论上先培养写作技能,再通过撰写主干课程的论文或报告以及学年论文,在实践上进行写作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大三阶段可以开设研究方法论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毕业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熟知查询文献资料的方法、开题报告的要求、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答辩注意事项等,并开展论文大赛,激发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再引导、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科研思路,使之初步认识如何搞科研,怎样选题立项,创新点和难点在何处等,为今后的科研和创新奠定一定的基础。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缺乏科研背景,学校应一方面采取各种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其到 企业担任相应的职务,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激励约束制度提升青年教师的能力;出台毕业设计工作奖惩制度,适当增加指导老师指导工作量的学分。每年对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进行奖励,并把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与教学事故挂钩、与年度考核和岗位津贴挂钩,以增强指导老师的责任感。

4.毕业设计方式创新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学校和教师的科研资源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开展自主科研,为毕业设计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毕业设计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学生在校期间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学术 论文,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核同意、教务处批准可以代替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二)院系层面

1.合理安排毕业设计时间

合理安排好学生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时间,使学生能够两者兼顾。国际经贸学院在近几年把毕业设计时间适当提前到第七学期中期,时间的冲突有所缓解。建议可以采取分流管理,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中期先选题,开始撰写论文;考研的同学第七学期期末选题,寒假开始撰写论文。两者工作流程不变,质量保持一致,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在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

毕业设计的质量总体水平较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学院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毕业设计讲座,多角度深人浅出地阐述毕业设计的性质、作用及有关规定,同时穿插往届不合格毕业设计的处理案例,使学生在了解毕业设计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的同时,正确理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条件,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地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

3.制定选题标准

选题标准是选题质量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评价和衡量选题质量的重要尺度。选题可参照以下标准:(1)专业性。在选题时应掌握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内容,通过论文写作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提高;(2)新颖性。选题要着眼现实间题,解决实际问题,应多选择社会 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有确切性与可行性,并使学生能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创新意识。(3)时间性。选题难度适中,工作量适中,深度、广度应为本科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4)资料的可获取性。在确定论题时,需要考虑获取相关资料的路径,没有大量的 文献资料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4.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库

毕业论文题库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要求并体现双向选题的特点。每个选题要附材料说明,如选题的背景、选题任务、工作量、对选题者的知识构成的要求、写作难点及选题的现实意义。由院系成立选题小组对选题进行审查。选题库不是唯一题源,学生也可以在导师建议下自己定题。根据学生和老师反馈的实施意见,选题库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可以利用 网络资源,采用开放式、自主式选题,公开指导老师个人基本信息,题目背景及来源,打破教研室界限,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导师。

学院应鼓励学生结合社会实践,根据自己的情况选题立项。学生在假期和实习期间都会参与 企业工作,鼓励学生在社会和企业中寻找课题,进行调查研究,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纸上谈兵,使创新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学院对学生自己选题立项可以在成绩评定时给予一定的分值。

5.毕业设计方式多样化

好的论文应该符合规范,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创见性的学术观点。在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鼓励和激发学生创新,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探索新方法,打破传统封闭式思维模式;鼓励和指导学生用定量分析来揭示事物的 规律和本质。

学院可改革现有单一毕业设计写作的模式,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资源。国际经贸学院正在创建新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毕业设计也可以考虑用沙盘模拟、生产实践等方式进行,使毕业论文从文献资料研究上升到理论思维研究与应用研究,提高论文的实际运用价值,提升论文内在价值。还可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弥补单个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知识和能力的局限,发挥团队成员的专长,优势互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老师层面

1.引导学生介人老师的研究课题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体会、感受和兴趣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可以就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专题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研究,可以让学生从文献研究、社会调研等基础工作做起,写一些专业论文,在了解专业 发展新动向的同时也锻炼其科研能力。

2.加强师生沟通

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辅导员齐抓共管,建立全方位的管理网络,督促学生把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去。在学生做毕业设计期间,导师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以便了解学生,及时提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工作与写论文的关系,把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当作推销自己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且不断变化。随着高等 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院校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管理也要不断改革与完善,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论文四

引导语:陆游诗歌雄浑豪放,字里行间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以下是YJBYS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从陆游诗词绝句中探析其情感世界的悲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陆游是位多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祖国的统一,并坚持不懈奔走相告,但终因统治者的苟安求和葬送了诗人的梦想。理想不得实现,再加上婚姻情感的不顺,使这个宋朝的大诗人只得把多种复杂的情感付与诗词绝句中,使诗词中饱含了悲哀和失落。读其诗词,有沧桑感。感同身受,爱国和爱人同在,遗憾和失望并存。

关键词:陆游 诗词 绝句 感情 悲哀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个多产的诗人,现存诗歌九千多首,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内容极为丰富。陆游诗歌雄浑豪放,字里行间表现出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但素有“小李白”之称的,陆游的内心情感世界是十分悲哀的。尽管他始终坚持抗金,但在仕途上始终受到当权派的不断排斥和打击,抑郁不得志;尽管也曾做到通判、安抚使和参议官等,但终以其思想被统治者所不容而失落。

一、理想的不能实现,成为爱国诗歌中的悲情基础

南宋统治者与金人议和,使将领军队不作战,白白来到边疆。报更的刁斗催月落,战士们从青年参军到已经白发苍苍,依然没有战功。贵族府里却歌舞升平,肥马死,弓弦断。谁又能理解边疆笛音里传出壮士渴望杀敌的心情呢?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诗人看到的是:月光徒然照着那黄沙上远征士兵的累累白骨。于是,诗人奋笔写下《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内心焦急地盼望国家统一,百姓流泪渴望国强。可是后庭却歌舞升平,谁又把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呢?真是心里无限恨,更与何人说!诗人的心与广大失地的人民始终心心相通。

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始至终贯穿在作品中,气吞山河,不遗余力,甚至梦里也在杀敌,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者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却不为自己感到悲哀,只是一心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倾听着那风雨的声音进入梦乡,梦中却见到了自己身披盔甲,骑着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诗歌中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陆游中年入蜀抗金,真实的军旅生涯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名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和《老学庵笔记》等。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天地可鉴!即使快要死了,他也不忘叮嘱儿女们:国家统一了,别忘了在祭祀的时候告诉你们的父亲啊!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使多少人感慨扼腕!

陆游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纸上谈兵肯定不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他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诗大致意思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与今天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谋而合。

曾使陆游迷惘、郁闷和彷徨的是:世态人情薄得像透明的纱,秦桧类的恶行不是所有有正义感的人群起而攻之,却使很多人阿谀奉承,甚至对于像自己这样正直的人,落井下石,打压和排挤不断。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作者只身住在小客楼上,夜里听到春雨淅淅沥沥,第二天早上,深幽的小巷中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尤其“小楼”一联,描摹得贴切细致,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情趣,既形象生动又有深意,无怪乎后来传入宫中,最高统治者也喜欢上了这首诗,陆游也由此诗而得到统治者高看,此诗后来广为传诵,影响深远。

二、情感失落,为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陆游除擅长诗外,还工词,杨慎称其纤丽处似秦观,慷慨处如苏轼,此评价不为过。陆游的婚恋生活颇不顺利,先后经历了热恋、结婚、离婚、再婚和生子,复杂独特的情感经历,为其诗词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使他的词惆怅悲愤和缠绵悱恻同在,再加上词人特殊的才华,使他的词别有一番风味。他自幼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父母的授意下,两个心爱的人喜结连理。可是好景不长,正当男欢女爱、如胶似漆的时候,却被母亲以怕唐婉耽搁其前程这个牵强的理由为借口,行使其封建家长特权,生硬地把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强行分开,一别就是生死不再复合。可怜陆游空有一颗痴情的心,虽与表妹唐婉相亲相爱,心相通、意相投,但只能相思,无法相守。这就致使他抒写日常生活,常显离愁别恨,感情甚笃。因此多了一些清新之作,少了一些装点粉饰,令他的词人情味十足,读后令人流连忘返,唏嘘嗟叹。如著名的《钗头凤》:“红酥手,黄g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婉自从看了陆游的这首词,心情就再难以平静。她原本是一个极重情谊的女子,与陆游的爱本来十分完美,却毁于世俗的偏见。追忆往昔,叹惜无奈,感情煎熬,无以自拔,这种彻心彻骨的折磨使她日益憔悴,悒郁成疾,终于在秋意萧瑟时香消玉殒,只留下一阙多情的《钗头凤》与陆游的那首相应和,闪烁着悲剧的爱之光芒。“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词中透漏出愁肠百结,缠绵悱恻,挥之不去,求之不来的意蕴。读之令人肝肠寸断、百感交集。

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悲戚往事,然而离家越远,相思越浓。当他倦游归来,却得知唐婉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已进入垂暮之年的他,依然对往事怀着深切的眷恋,常常一个人在沈园幽径上踽踽独行,追忆着往昔那深印在脑海中的惊鸿一瞥,当年的承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眼前却物是人非事事休。真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陆游的情感世界的悲剧因素,使诗人一直生活在悔恨之中,为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白头偕老而遗恨终生。再加上政治上的时有不如意,在有些诗词中不免流露出消极情绪。如《沈园》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沈园》其二:“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是陆游怀旧场所,也是他伤心之地。即使在85岁高龄时再游沈园,他依然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此后不久,陆游就溘然长逝。陆游的仙逝对中国文坛是一种损失,可是谁又能逃避自然法则呢?  刘克庄在《后林诗话》中评价陆游词说,放翁长短句,其慷慨激昂者,稼轩不能过;流利绵密者,可出晏疏原、贺方回之上,评价恰切。所以,陆游词品和诗品同样都为人敬重。陆游所处的环境同辛弃疾差不多,都是空有一身抱负而无处施展,他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而奔波,但收效甚微,壮志难酬。悲愤的情感在词作中时隐时现,如《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人以梅自喻,虽孤芳自赏,却表现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三、寻寻觅觅,以绝句表达永远不变的心志

陆游的名诗是《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便也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傲立风雪的梅花得爱慕之情。作者借咏梅来宣泄自己孤高落寞的情怀,突出了作者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那么,何谓绝句?绝是“断绝”的意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诗句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称作绝句,短小精悍。明确地说,“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声律,使它定型,形成绝句。绝句以五、七言绝句居多,较有代表性的如南宋僧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寄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其诗广为流传,朱自清在《春》中就引用道:“‘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比较著名的五言绝句。但风趣独到的五言绝句要数张祜的《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何满子是唐玄宗时的著名歌妓,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斩首。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黯然失色。致使皇帝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元稹、白居易、杜牧等大诗人都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演技相继为其赋诗,其中以张祜的《何满子》宫词因其唱来异常悲怨,所以最为感人,流传最广。据说武宗时有一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让其殉情之意,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满子》,唱毕竟气绝身亡。后来,《何满子》发展为词牌名。

陆游的绝句多采用《古筑城曲》,尽显其悲哀与苍凉。因此,除了《梅花》绝句外,陆游还有《古筑城曲》六:“峄山访秦碑,断裂无完笔。惟有筑城词,哀怨如当日。”和《古筑城曲》“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悲哀的气氛,浸透其中,像一只孤独的雄鹰在空旷的天际翱翔。

总之,无论是陆游的诗词还是绝句,凡是陆游所作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透露出悲哀,也正是这悲哀,让后来人观之,无不为之流泪和慨叹!壮哉,陆游!悲乎,其文!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论文五

[摘要] 翻译学习策略是影响翻译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 它解释学生如何学习翻译, 促进翻译知识的自动化。为了更好得发挥翻译学习策略的效能, 笔者根据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几种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又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的翻译学习策略。

[关键词] 大学外语; 翻译; 学习策略

众所周知, 外语学习者在自身条件、学习环境、所付出的努力等大体相同的情况下, 其学习效果却有天壤之别。学习策略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 可以说, 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解释学生的个体差异, 而且对外语的教与学及其理论建构均有巨大的影响。

翻译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对翻译学习所采取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 既包括直接作用于翻译学习的特殊思路,也包括间接支持翻译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毫无疑问, 在翻译学习过程中, 无论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学生都有意识或下意识地选择和使用了若干学习策略。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使用了一些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学习策略, 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学生对翻译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呢? 影响学生翻译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①学习者的目标语水平; ②学习者的文化背景; ③学习者的个人特征; ④目标语学习环境; ⑤学习策略观念;

⑥目标语学习时间。这些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关联, 共同构成影响策略运用的因素, 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因此, 教师应从这些因素着手, 增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认知意识。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 他们只有扬长避短,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才能弥补自身的某些不足, 获得翻译学习的成功。

为了了解学生对翻译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

2006 年10月笔者在本校2004 级和2005 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放150

份问卷, 回收136 份问卷, 有效问卷是127 份。通过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①学生在翻译中对翻译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所采用的翻译学习策略比较少; ②在学生所用的策略中绝大多数是以语言学为基础的, 他们较少了解并使用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翻译学习策略2017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017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为了更好得发挥翻译学习策略的效能, 笔者结合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几种既适合学生学习特点, 又有利于提高翻译水平的翻译学习策略。

1 图式策略

人一生下来就在同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开始认识周围的人、物体、各种事件和各种情景, 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模式。这样的认知模式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 它是人的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组织形式, 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周围事物的基础[1]。图式实际上是一些知识的片断, 它以相对独立的形式保存在人的大脑记忆中, 对言语的理解其实就是激活大脑中相应的知识片断的过程。如果面对的新信息在我们大脑中没有现存的相类似的图式, 就会对理解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需要将“图式”引入翻译学习策略研究, 使译者能成功激活脑海中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以求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翻译时, 文本内容可以激活译者头脑中相关的图式, 这有助于译者预测文本下一步可能出现的情景。翻译时如缺乏背景知识或不能恰当地运用背景知识, 既不能成功地激活图式, 理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译者在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中应成功激活脑海中与文本相关的图式, 以求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需要激活图式才能正确理解的语言材料, 然后根据这些材料进行翻译。应用图式策略时, 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翻译中常常出现图式应用错误的情况, 尤其是文字表达比较含蓄的时候; 二是学生所拥有的认知图式并不一定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或者都已经完善。因此, 教学中, 教师既要帮助学生记忆语言形式及其功能, 又要帮助他们调动相关图式, 正确运用技巧弥补在字面上没有表达的意义, 还要帮助他们修正或充实对事物的认知图式。

2

推理策略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 它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思维活动出现, 经常参与许多其他的认知活动[2]。推理是文本结构的内在特征, 不是译者凭借想象所作出的随意行为, 翻译时有些文本需借助推理才能达到正确理解。翻译时人们在看到文本的内容后, 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一系列推理, 这些推理为译者提供了额外的信息, 把文本中的所有内容都联系起来, 使人能充分理解每一个句子。

翻译时采用推理策略可以增加信息, 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言语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推理技巧, 如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进行推理, 从作者的暗示及上下文线索进行推理; 根据逻辑指示词进行推理; 利用文本中的解释和定义对某些词句进行推理, 上述这些推理理解技巧一定要和正确地识别语言结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否则这种推理就成了脱离文本的主观猜测。

3 猜词策略

学生的概念能力在翻译中起重要作用。所谓概念能力是指在理解原文过程中如何对语言文字的零星信息升华为概念的能力, 是原文材料的感知输入转化为最佳理解的全部过程。一个学生在词汇贫乏时, 词句、段落形不成概念和对关键词在原文中的含义不甚理解的情况下, 得不到文字信息的反馈, 就会陷入对内容的胡乱猜测, 所以要指导学生使用猜词策略。

翻译中的猜词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词的构成猜测生词词义, 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 特别是词根、前缀、后缀的意义; ②根据意义上的联系猜测词义, 句子的词语或上下文之间在意义上常常有一定的联系, 根据这种联系可以猜测词义; ③通过换用词语推测生词词义, 在文本中常会出现使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种意思, 难易词语交换使用的现象, 据此可猜测生词词义; ④利用信号词, 在上下文中起着纽带作用的词语叫信号词, 注意这些词语对猜测生词词义有时能起很大作用; ⑤结合实例猜测生词词义, 有时, 在下文中给出的例子对上文中提到的事物加以解释, 可以结合例子中常用词猜测所要证明的事物中的生词词义, 反之, 也可以猜测例子中的生词含义。

4 语境策略

语境就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言语环境, 它既指言语的宏观环境, 也指言语的微观环境[3]。微观语境是词的涵义搭配和语义组合, 它使意义定位在特定的义项上; 宏观语境是话题、场合、对象等, 它使意义固定化、确切化。在翻译中, 既要考虑微观语境, 又要考虑宏观语境, 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确定话语意思2017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论文。语境的实质是认知的, 是人的记忆中的百科知识与反映在短期记忆中的具体的交际情景和说话人的言语刺激合作用的产物[4]。翻译中译者除了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获取句子本身的意义之外, 还必须根据原文语境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思辨、推理, 找出原作者隐于明说之后的意图, 以形成自己对原作意义的认知心理图示, 进而确定相应的译文形式, 准确表达原义

论文六

导语: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面临着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提高竞争能力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成为当前商业银行适应经营发展形势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挑战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目的、含义及内容

在以市场主导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适应竞争需求就必须对市场反应灵活,而管理创新是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重要内容,是建立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保证商业银行安全运行的重要工作。

管理是企业内部的事务,目前,管理工作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所谓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对其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是企业面对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所作出的相应的改进和调整。管理创新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成功的管理创新实质上是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综合体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既有自然的工具属性,又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是其改革的重点,所谓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就是指商业银行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方式对包括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文化和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是改革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清晰划定各级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权责范围和管理半径,建立规范明确的管理主体责任归属制度;二是改革商业银行的管理手段,建立以量化管理为主、定性管理为辅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管理指标体系;三是调整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层次,适当压缩管理层级,简化管理流程,推行扁平化效率型管理方式。

二、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推进因素与阻碍因素

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是有效整合其资源以实现经营目标的动态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基础,但同时又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推进因素。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进行管理创新的推进因素是管理创新行为发生和持续的主要原因,管理创新的推进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物质方面。员工是商业银行的主体,每个员工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相应的权力、责任、利益也有较大的差别。管理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来的责、权、利格局,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建立起新的利益格局。通过对商业银行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变革,为自身争取更多的利益。

2.心理方面。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不仅是一种利益驱动,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心理驱动。创新是员工较高层次的需求之一,创新主体对成就感、个人价值、责任感等的追求,往往可以激发创新的动力,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自豪。

3.商业银行自身因素。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由于其内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成为其发展的障碍,这就迫使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这种创新不管是主动创新还是被动创新,最终都可视为商业银行自身内在的要求。

此外,来自社会、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变化和要求,也将成为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推进因素。

(二)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阻碍因素

1.观念因素。商业银行的主体构成是员工,员工的观念影响着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主导着员工的行为。守旧思想的存在制约了创新,创新观念的缺乏也制约着创新,对创新重要性和意义认识的不足,成为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

2.素质因素。管理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如果没有进行先期的高素质的人才储备,没有知识的储备,就无法对商业银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创新,甚至在创新中可能造成管理体制的扭曲。

3.利益因素。管理创新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这种调整和再分配可能会使某些人失去既得利益,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有可能受到利益损失方的阻碍,影响管理创新的开展。

4.心理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的每个员工对新事物、新观点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管理创新一般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对风险认识的不客观,使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员工不乐于接受创新,甚至抵制创新。

5.文化因素。文化的影响来自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就企业文化而言,原有的、传统的企业理念、制度、传统和习惯等都影响着管理创新的开展。就社会文化而言,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传统等都将直接作用于管理创新的全过程,有可能阻碍管理创新的实施。

三、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

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目的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起更加主动承担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满意的服务型企业,建立起效率高、效益好和内控严密的经营型企业。

(一)管理创新是为了实现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的辩证统一。科学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科学管理就无从谈起以人为本,也就根本做不到以人为本,同时科学管理又是为了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为了增强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员工与商业银行的全面和谐发展,实现以人为本和科学管理的有机统一,努力塑造全体员工认可的共同理想、信念、愿景和价值观,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努力营造理解人、关心人、服务人、尊重人和成就人的团队精神和优秀人文环境。

(二)通过管理创新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激励约束机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吸引、留住、激励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合理的约束机制是商业银行科学管理、健康运行的保障。在激励方面,要实行全员全面绩效管理制度,使薪酬福利分配向优秀员工和关键岗位倾斜,加大岗位、贡献、绩效在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在约束方面,要建立以定量考核为主的员工绩效评价系统,建立覆盖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目标体系,明确相应岗位的主要业绩量化指标、工作职责与权利义务,制定规范合理、科学灵活的适合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工作岗位的员工考核指标体系。

《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2017各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2017各专业优秀毕业论文范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