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卫生防疫公文 > 内容

【食品安全问题调研报告5篇】关于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25 08:06:35     阅读:

【篇一】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自6月以来,调研组对全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期间,召开了相关职能部门、部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个层面座谈会;
听取了县食安办关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走访了县内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和县市场监管局下属分局、中心所等地,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安吉县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62家,其中麦吉士、圣世生物等规模以上企业17家,各类食品流通企业3927家,其中大中型商场超市6家,餐饮服务单位3373家,其中学校及托幼机构食堂76家、小餐饮单位2173家(含农家乐505家)。近年来,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将食品安全这一重要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市场监管局等24家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并发文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近日,政府办专门印发《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施方案》,提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以及四个方面共16项重点任务,推动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县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乡镇(街道)年度综合考核;
每年,县镇村三级自上而下签订目标责任书,通过考核倒逼、定标定责等方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监管网络。县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基层网络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监管网络建设提升。同时,根据监管对象、人口和区域实际,依托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等载体,全县共设置乡镇(街道)大网格15个、村(社区)中网格208个、自然村(居民小组)小网格454个,聘请乡镇(街道)食品安全专管员15名、协管员208名、信息员454名,建成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网络。

2.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不断深化。一是强化过程监管。县乡两级政府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紧抓牢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食品消费等重点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加大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使涉及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认证制度、检查检验检测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等制度在日常监管中得到有效落实。二是紧盯重点领域。近年来,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城郊结合部、学校周边、农家乐等重点区域,以小作坊和无证照黑窝点为重点对象,以粮油、肉及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蔬菜、儿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持续不断开展食品安全监管、行业整治与违法行为打击,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有效保障群众饮食安全和合法权益。三是突出专项整治。先后深入开展排雷“百日攻坚”专项行动、餐桌安全三年整治行动和“三小一摊”专项整治等10余项专项治理,做到排查整治有重点有力度有效果。如,开展豆制品小作坊整规提升,先后关停不符合生产要求豆制品作坊、建成豆制品集中生产加工中心,实现豆制品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查处火锅店回收口水油案件,对14人采取刑事措施,该案成为今年湖州市首个具有影响力食品犯罪案件。上半年,共查办案件53件,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2次,刑事立案5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8人。四是提升保障水平。全面开展省食品安全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双安双创”活动,深入推进农家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治理提升创新试点工作,其中,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完成验收,县内主要食用农产品近三年省市例行监测合格率98.5%以上,全县近十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同时,结合创建工作,在制度和措施上积极探索创新,如,执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索证索票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启动城区厨余垃圾处理工程,推进农家乐、农村集体聚餐以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责任险等。

3.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不断拓展。一是强化经营主体责任意识。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培训、签订责任承诺书、执行主体责任自查报告制度、约谈制度等方式,提升业主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同时,采取建立食品安全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完善食品金融征信体系、构建食品安全联合奖惩机制等措施,促进企业主体责任的有效落实。二是发挥社会公共监督作用。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四个你我”等各类宣传活动,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监督员、志愿者作用,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群众投诉举报互动等机制,推进全社会群防群治。三是借力舆论媒体监督作用。市场监管局联合新闻宣传中心打造《民情实验室》这一首档食品安全民生类栏目,通过科学实验,解读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及时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治理食品安全谣言,先后阻击“肉松棉花”、“注胶杨梅”等网络谣言,有效遏制民众恐慌情绪。

二、存在问题

总体而言,我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形势向好,但对比法律法规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破解,主要是:

1.政府监管责任还需更好落实。一是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在“三合一”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由原来分段管理模式转为市场监管、卫计、农业三个部门共同监管。从近几年运行情况来看,各部门如何更好地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等机制问题需进一步理顺,有时在监管上仍有环节多和管不全面等现象、在执法中还存在职能交叉和信息不畅等矛盾。二是监管力量还存在不足。目前,全县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系统在岗干部143人,其中下属分局、站所83人(正式编制),要监管全县近4000家食品流通企业和3300多家餐饮服务单位,任务相当繁重,而在体制调整后,部分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许多工作人员还身兼数职,这就造成监管力量与繁重监管任务、专业操作和监管要求之间不相匹配,影响食品安全专业化监管。三是社会媒体宣传仍不够。目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主要以分发资料、张贴标语、制作展板、电视广播报道等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解读,案例曝光仍有顾虑,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宣传效果还需提升。

2.食品安全监管还有薄弱环节。一是隐患依然存在。虽然近几年食品安全形势良好,但傍名牌原浆酒、火锅店回收口水油等案件仍给我们敲响警钟。当前,校园周边小摊小贩屡禁不止,城郊结合部监管难度大,微商制售私房菜、水产品添加孔雀石绿、牛肉注水、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现象依旧存在,部分中小餐饮企业废弃油脂、餐厨垃圾未有效处理而成“地沟油”制售隐患等,这些隐患点和薄弱点仍需进一步大力整治、有效改进。二是机制尚需完善。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如何通过制度约束来实现长效管理,仍需要思考和探索推进。现阶段,农产品交易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不紧密、村级农贸市场农产品准入制执行不严格,食品安全追溯网络不畅通、使用率不高,举报和信息公开渠道不宽等问题,还需要更加重视和全力推进,加快建立长效化监管体系。三是检测能力还要加强。随着质监、工商、食药监等部门下辖监测中心逐一整合,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改造投入使用,中心现有编制22人,实际工作人员19人(含编外6人)。从运行情况看,存在检验检测技术和装备设施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无法有效满足现实监管需要。

3.生产经营和消费安全意识不强。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有所欠缺。部分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尤其是小作坊、小餐饮、小食品店和流动摊,法律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安全措施投入不足,环境卫生脏乱差,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二是消费者防范意识还需提升。广大消费者在监督食品安全和自我保护防范方面,认识不够,意识不强。一些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往往缺乏主动和依法维权意识。三是食品安全谣言屡辟屡传。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对专业知识缺少了解和信息不通、不对称,食品安全谣言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快速传播,给百姓饮食带来负面影响,容易引起社会恐慌情绪。

三、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千斤。如何更好地让全县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下阶段工作,调研组建议:

1.凝聚合力,有效增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一要健全监管体系。政府要更加强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指导,健全食安委联席会议等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推动各职能部门信息互通、职能互补、管理互促,真正形成监管合力;
要进一步明确部门权限与职责,加大考核倒逼力度,更有力督促监管责任落实。二要提升监管能力。要无缝衔接行业监管与属地监管,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按照部门分工和目标责任,推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完成;
要加强对乡镇(街道)食安办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各乡镇(街道)要依托“四个平台”建设,整合基层监管力量与资源,规范做好辖区食安办建设提升工作,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协管职责,进一步增强基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确保及时有效打击行业犯罪;
要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发布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等制度,不断提升食品安全规范管理水平;
要落实违法失信管理、联合奖惩等机制,切实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2.突出重点,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效。一要加强源头与全程监管。要从养殖、屠宰、种植等源头抓好治理,落实产品准出、品质检验等制度,加快定点屠宰场整合提升,强化投入品管控,努力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要紧盯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研究各环节规律与特点,完善监管链,细化监管措施,确保做到监管对象无疏漏、监管环节无缝隙、监管区域无死角。二要抓好重点与难点整治。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学校周边、农贸市场、茶厂食堂、城郊结合部等区域的整治力度,做好对“三小一摊”难点环节和高风险节点的日常巡查和治理提升,科学防范区域性安全风险;
要加强对乳制品、粮油、食品添加剂、畜禽制品等重点食品监管,做好产品抽检,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要切实加大严格执法力度。要做好各部门的监管执法合作,加强各类信息共享,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和现象。对非法生产经营食品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严厉打击,加大惩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进一步规范食品行业市场秩序,保障群众消费安全。四要提升检验检测水平。加快推动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标准和能力提升。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和诚信信息数据库,持续推进智慧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

3.深入宣传,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共治氛围。一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行业协会、保险机构、金融征信等社会组织的协同管理,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二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咨询,认真维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三要加强宣传引导培训。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以及新媒体,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为载体,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鼓励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和保障食品安全。要对执法人员、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等有针对的开展教育培训,增强食品安全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逐步形成企业负责、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公众参与、媒体监督的共治格局。

【篇二】

为推动《食品安全法》在西充县的全面、深入贯彻实施,督促相关部门依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照年初工作要点安排,西充县人大常委会于20xx年8月至11月对全县《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对有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检查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西充县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西充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宣传,认真实施,严格监管,全县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风险可控。

(一)领导有力,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比较健全。按照食品安全“四有两责”的要求,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食品安全基层监管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为副主任、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并作为年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各乡镇成立了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各行政村(社区)聘任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实现了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组织网络全覆盖。

(二)宣传广泛,食品安全社会共识逐步形成。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充分利用门户网站、电视、报刊、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通过“3·15”、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安“百日整治”等时段,采取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电视台专题栏目等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着力提升《食品安全法》的社会认知度,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三)监管有效,食品安全风险整体可控。在源头管理上,狠抓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通过对农业生产基地及农资经营店开展执法检查和质量监督抽样,督促生产企业和经营者建立生产记录、质量自检记录、进销台帐等。在生产环节上,狠抓食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严把食品生产许可证发放关,实施“监管、执法、检测”三位一体综合监管模式,强化食品生产全过程动态监管。在流通领域上,完善食品市场主体准入机制和食品抽样检测检验机制,要求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自律制度,建立进销货台帐和索证索票、问题食品召回制度,确保流通环节“源头可溯、安全可控、去向可查”。在餐饮环节上,强化餐饮单位内部管理,要求严格执行食品原料索证索票台帐登记制度、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农村集体聚餐备案制度,督促各类餐饮经营单位达到规范要求。

(四)执法严格,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打击有力。通过开展食品安全“亮剑行动”、“春雷行动”、“平安西充百日整治”、食品安全“两小整治”等专项行动,对酒类、果蔬类、肉制品、乳制品、小作坊、农贸市场、小食品经营店等重点领域和环节,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通过专项整治,立案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取缔、关停了一批不合格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0xx年以来,食安委成员单位共出动执法人员560余人次,检查各类食品、餐饮生产经营单位1350余户,责令整改323户,查办相关案件237起,移交司法机关案件1起,严厉打击了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有效杜绝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五)多措并举,食品安全联合共治逐步形成。一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实施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箱,公开24小时投诉举报电话。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社会爱心人士为食品安全特邀监督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投诉举报违法行为、监督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二是公开食品安全信息。通过政府职能部门门户网站对抽检结果、典型案件进行公示、曝光,维护社会公众知情权,对不合格产品和违规企业形成震慑。三是推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安全联合联打、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餐厨废弃物和废弃油脂、销售病死猪肉等联合专项整治行动。

二、《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风险管控难度较大。食品安全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等诸多环节,监管范围点多面广线长,风险隐患较多,监管难度很大。

种养殖环节。老百姓对农业投入品的认识还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粮食、果蔬等初级农产品是否存在农药残留超标,鸡、鸭、鱼、猪、牛、羊等畜禽产品是否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等问题,不能完全及时掌控;
个别农业企业不按规范操作、休药期制度执行不到位、农残超标、缩短转换期;
大部分乡镇和农业企业的检测设备简陋单一,检测人员多为兼职,缺乏专业知识;
食用农产品销售监管、入市检测、运输监督尚有漏洞,溯源难度较大。

生产加工环节。有的面包、蛋糕、馒头、面条和米粉等食品加工小作坊,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生产环境较差、工艺设备落后、质量安全检测控制能力较弱。有的食品加工企业对过期食品回收和处置缺乏有效监管,存在二次加工销售现象。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不遵守食品安全生产禁令,在生产经营食品时掺杂使假,非法添加非食用原料,超范围超限量添加食品添加剂。

流通环节。有的食品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索证索票、进销货台帐登记制度未严格执行,销售过期食品、“三无”食品屡禁不止,散装食品标识不明。有的食品经营场所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管理粗放,食品餐饮摊点脏乱,市场环境卫生不佳。

餐饮环节。一是部分餐馆酒店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厨房功能布局不合理、功能间缺少、卫生设施不全,易造成交叉感染。有的索证索票、进货台帐制度执行不到位,无证经营或未亮证经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有的学校、机关、养老机构等集中用餐单位食堂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到位,备餐、用餐场所环境卫生差;
三是食品小经营店、食品摊贩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安全防控设施不全,质量控制能力弱,监管机构相关备案登记工作开展缓慢,是当前食品安全事故的多发区、高发区和重灾区。目前,县城流动食品摊贩数量越来越多、分布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西充中学、晋城中学等校园周边食品摊点数量众多、秩序混乱、食品质量不高,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
四是农村集体聚餐、农家乐缺少必备食品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风险较大。

保健食品环节。当前,保健品销售活动愈演愈烈,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夸大功效,擅自宣传疗效,滥用健康讲座,致使不少中老年人上当受骗。

网络订餐环节。网络订餐的出现和兴起,给消费者带来便利,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还存在卫生环境难以保证、送餐过程随意等问题。

餐具集中消毒环节。个别餐具集中消毒企业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环境脏乱,清洗过程随意,清洁消毒不彻底(消费者普遍反映就餐时发现餐具上还残留有脏物)。

(二)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合力难以形成。一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公安、农牧、市场监管、教体科、环保、卫计、城管执法等部门和乡镇、村社齐心协力,联合共治。但在实际监管中,相关单位立足本单位、本行业单打独斗、各管一方,缺乏信息沟通、资源共享,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协调统一、协作共管、无缝对接的良好局面还未完全形成。二是执法力度亟待加强。相关监管部门对查处到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批评指正的多,依法给予重处的少,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仍然较低,不足以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力,违法违规现象仍然层出不穷。三是监管体制有待理顺。县市场监管局作为县食品药品的主要监管单位,于20xx年底机构改革时“三局合一”,但上级监管机构未整合,仍是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多头发文、多头管理,带来了多种执法文书、多套行政处罚程序、多类执法监管模式、多种执法服装和标识在一个单位并存的局面,给食品监管工作带来了困扰。

(三)人员经费保障不足,食品安全难以有效监管。一是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面广,任务繁重,难度很大,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严重不足。以市场监管局为例,全省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比为2人/万人,我县仅为1.38人/万人,监管力量严重失衡。个别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监管工作明显存在讲形式、走过场现象。专业人才缺乏,市场监管局有食药专业背景的执法人员仅占10%,乡镇、村社食品监管协管员均为兼职人员,专业知识缺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二是监管经费投入不足。监管机构的检验检测、日常检查、风险监测、信息化管理及宣传教育培训经费等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工作开展难度大,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食品,执法人员普遍采取“望、闻、问、切”(凭经验肉眼看、鼻子闻、手触摸和检查购物凭证等方式来辨别假劣产品)的原始方法,难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四)学习宣传不够,食品安全社会认知度不高。《食品安全法》虽然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但广大食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对法律的相关条文知之甚少,对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多,特别是对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有关知识深入学习宣传不够。食品生产者守法生产、经营者依法经营、执法者严格执法、消费者依法维权等方面的意识都有待提高。消费者、行业协会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的公益宣传不力,舆论监督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大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三、对进一步贯彻实施好《食品安全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要加快建立统一权威的食品监管机制,厘清监管职责(尤其是有机农产品认证后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县食安委的综合协调职能。要完善监管和考核体制、机制,严格落实责任,整合监管力量,加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信息通报、形势会商、联合执法、事故处置等联动机制,消除监管盲区。要加强人员培训,夯实基层监管力量,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廉洁勤政意识。要加大经费投入,推进执法装备标准化和监管信息化建设,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性、专业性、靶向性,为食品安全监督提供充分保障。要推进食品安全道德、诚信体系建设,依法建立和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和黑名单制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担负起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

(二)进一步强化监管举措,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突出种养殖环节的日常监控,重点加强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农残超标检测,畜禽产品饲料、添加剂和非法药物的整治,加快建立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入和市场准出机制。要突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的日常监管,尤其要加大对学校、单位等集中用餐单位和旅游景点、宾馆酒店、农村集体聚餐、网络订餐等重点领域的检查力度,增加抽检范围和频次。要加快推进“三小”场所备案登记工作,强化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小经营店的监督管理,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改善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环境,指定临时经营区域、经营时段。要加大对无证餐饮、校园周边食品摊贩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过期及“三无”食品的销售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掺杂使假、非法添加、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购买使用“地沟油”等违法行为。

(三)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凝聚食品安全共治合力。要健全投诉举报奖励制度,畅通公众举报投诉渠道,提高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作用,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大监管信息公开力度和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加强监管的严格性、公正性和有效性,提升监管公信力。要着力构建起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四)进一步深入宣传教育,增强食品安全社会共识。县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突出重点,分清层次,提高实效。要重点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宣传普及工作,着力增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规范从业人员行为。要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引导,让全社会树立起健康、营养、理性、科学的消费理念,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成为自身权益的维护者和食品安全的监督者。新闻宣传部门要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公益宣传,充分发挥公共媒体的舆论宣传、引导和监督作用,让《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保护、监督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共同确保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篇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常委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全县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认真组织《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坚持日常监管、专项整治与联合执法并重,努力形成政府负责、各方配合、社会参与的食品安全管理新格局。我县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市场秩序有效维护,源头治理深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有效维护了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二、存在问题

县政府及各部门在抓好源头治理、监管流通环节、整治市场秩序、保障餐饮业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满足群众期盼方面不容乐观,新《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一是宣传深度和广度不够。仅局限在“3.15”、食品安全周、重大节日等时间节点进行集中宣传,没有形成广泛系统的宣传机制。部分群众的健康消费理念尚未形成,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餐饮消费是有卖则买,能吃则吃,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部分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缺乏食品卫生知识,加之个人卫生习惯差,食品卫生环境难以达到规定标准。

(二)农村监管任务艰巨,执法力量较为薄弱。农村地域广阔,食品加工经营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农村餐饮业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等问题。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违规经营行为和无证经营现象屡禁不止。硬件设施差。大部分小餐饮经营单位场地狭小,卫生设施不齐,消毒措施不落实,交叉污染隐患严重,经营条件达不到最低许可要求。管理水平低。大部分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欠缺必要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安全意识差,责任心不强,没有有效实施餐饮管理制度,卫生管理混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还存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诸多现实问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相对薄弱。

(三)人员经费相对不足,体制机制还需完善。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实质性指标的获取缺乏科技支撑,影响监管效率。动物检疫缺少执法经费,监管任务繁重,直接影响工作的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滞后,设备的添加和更新以及检测试剂经费不足,导致日常监督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各乡镇食品安全监督所人员不足,经费短缺,执法制服都未能配备。二是部门联合执法亟待加强。在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时,仅靠行政手段很难及时固定证据和深入查办,对违法犯罪行为震慑警示作用不强,导致违法犯罪成本较低,违法行为难以根除,亟需加强部门执法协作,建立高效协同的联动执法机制,充分发挥食品安全“高压线”的震慑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县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以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力度,着力营造监管氛围。一是要加大《食品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在社会广泛开展食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增强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二是要加大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要通过食品安全知识“六进”等形式,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基层消费者,提高对伪劣食品危害性的认识,增强抵制各种假冒伪劣食品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及营销人员的培训,使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真正的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守法经营、诚信经营。三是要健全完善舆论和群众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支持鼓励新闻媒体对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和生产条件恶劣的无证照小作坊进行曝光;
要建立完善群众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动员激励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在全社会营造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执法和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市场秩序。一是加强场所及经营条件检查。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的日常监督,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入餐饮服务场所进行现场检查,找出存在问题,督促企业整改;
二是加强持证情况检查。严格按照《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许可条件和标准审批,强化许可监督管理,监督检查《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持有、换证及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情况,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行为;
三是加强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检查。监督检查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落实食品采购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和台账建立、食品留样等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严厉查处采购和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原料行为。加强对分散在城乡结合部、村镇的小餐馆和学校食堂的监管,严格准入条件,把好食品入口关。四是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发现使用“三无”、过期、变质、有毒有害食品的,坚决依法严厉惩处,增加违法成本,进一步提高执法威慑力。

(三)加大制度和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餐饮服务监管保障体系。一是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检验检测经费、专项整治经费等经费列入地方财政经费预算,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基本经费保障;
二是加大全县餐饮服务监管执法装备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执法装备问题,为保障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提供有力的保障。要适当增加财政投入,保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办公、业务用房,完善检验检测设备,想方设法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要搞好人员培训,提高监管和执法水平;
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创新方法,主动作为,保障好全县群众的饮食安全。

【篇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全面了解我县食品安全现状,积极推进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确保全县人民饮食安全。11月中旬,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县农产品和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食品生产企业4户(均获得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资格),产品涉及4大类15个品种,食品加工小作坊16户;
各类食品流通经营户342户(企业14户,个体工商户328户);
各类餐饮单位165户(小型餐饮单位125户);
餐具消毒包装企业1户;
农药、兽药经销点29户,生猪屠宰场、加工点4个;
农贸市场1处。

近年来,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立足本县实际,科学谋划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在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不懈努力下,全县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渐趋规范,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未发生过大的安全事故。

(一)机构健全、责任明确。县政府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特别是今年以来,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食安委的领导力量,由县长亲自担任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24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政府分别与各镇、各有关部门签订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各监管职能部门分别与所监管的食品企业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地方政府负总责,部门分工负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同时,相关单位重新修订完善了《佛坪县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办法》、《佛坪县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督查督办,确保食品安全工作任务的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面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二)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农业、质监、工商、药监等部门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强化市场监管,确保从农产品到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加强农产品源头治理,保障质量安全。农业部门认真开展农药、兽药监督检查,严防高毒性农药销售。安排专人在定点屠宰场内驻场检疫检验,确保市场肉食品供应安全。各镇兽医站严格查处和打击私屠滥宰行为,从源头阻断危害人民健康的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质监部门开展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督检查,指导企业加强食品规范生产,完善食品生产流程,严格关键控制点管理,确保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对果酒、蜂蜜等重点产品进行抽样送检,加大对生产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对养蜂示范户引导和规范生产、销售行为,促进了全县蜂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对食品流通领域监管。工商部门加强对食品流通市场的日常监管和巡查,以粮、油、肉、乳制品为重点,进行食品市场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乳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销售问题乳制品以及不合格乳制品行为。以县城及各镇小餐饮店为重点,开展拉网式排查“地沟油”。严格审查校园周边各类食品经营主体的经营资格,加大巡查力度,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药监部门严把餐饮服务许可关,对新办证的餐饮服务企业、餐饮店进行现场审查,不达标准不予核发许可证。对餐饮服务许可证到期和年度审验者一律按新发证的要求增添硬件设施,严格审查把关,不达要求者不予换验证。以食品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卫生状况、餐饮具消毒、进购食品索证验收等为重点,对餐饮服务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认真查处了操作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三)专项整治、消除隐患。相关部门结合实际,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品种、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猪肉和食用油专项整治,及时印发《猪肉和食用油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责任,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检查整治。二是组织开展了学校、医院、机关、工地食堂等专项整治,对问题较多的2家建筑工地食堂下达了限期整改意见书。三是开展了土特产品专项检查整治,突击对土蜂蜜养殖大户、土蜂蜜加工企业、土特产经营户进行检查,对疑似有问题的土蜂蜜进行抽样送检,确保全县土特产品安全放心。四是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小餐饮专项整治,对个别卫生条件差,多次检查没有整改的小餐饮店进行了处理。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一是通过发放宣传册、制度上墙、送法上门等形式,不断强化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消费者权益日、法制宣传日和科技之春平台以及电视、网络、电话等媒体,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宣传教育,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二是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次,培训700余人,强化了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二、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做了一定工作,保持着目前良好的食品安全记录。但与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食品企业(经营户)规模小、设备简陋,监管难度大。调查发现,时令蔬菜由农户散种零卖,市场流通的大部分蔬菜、瓜果从西乡、汉中等地外购。小作坊占加工企业的80%,个体经营户占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的96%,小餐饮经营户占餐饮服务企业的76%,这些小作坊、个体工商户、小餐饮摊点虽然方便、快捷,但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卫生条件较差设备简陋,食品质量难以保证。

(二)食品经营户法律意识淡漠。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自律意识差,唯利是图,规章制度流于形式,违规违法经营时有发生。

(三)部分环节监管职责不明。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多部门分段管理,县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但由于这一监管体制建立时间不长,存在各监管部门工作衔接不紧密、部分职责不明确、不具体、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等问题,有推诿扯皮现象。

(四)监管工作不到位。虽然职能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但企业(经营户)时有懈怠,仍存在一些不到位的现象:一是销售过期或无生产日期食品。二是原辅材料进货台账、索证索票、销售记录不全、不规范。三是学校食堂食品留样数量、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四是在执法上打击不力、执法不严。五是监管网络不健全,对进入市场的新鲜蔬菜检测、餐饮业泔水流向以及农村小商店、农村红白喜事宴席等方面监管仍需加强。

(五)监管力量仍显不足。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及餐饮服务企业点多、面广、线长,构成复杂。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食品监管部门普遍存在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和食品安全检验监测手段落后的问题。

三、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建议

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重要责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宣传引导,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加大查处力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全民共识。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坚持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日常教育与专项教育、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有机结合,使食品从业人员不断增强遵纪守法和道德诚信意识,鼓励广大群众摒弃不良饮食习惯,增强食品的安全意识、监督维权意识和识别有害食品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奖励和消费者维权机制,充分发挥投诉热线作用,畅通食品安全投诉和消费者维权渠道,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维权活动。三是强化舆论监督。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食品安全教育与社会监督有效结合,形成全县重视食品安全、关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理顺监管体制,夯实监管责任。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食品安全委员会相关部门的责任和职能,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到位,树立其权威性。严格落实联系会议制度,完善监管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职能互补,功能齐全的强大监管合力。其次,进一步健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行监管责任考核和失责追究制度,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第三,建立联动和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情况下快速反应、应急指挥和协调保障能力。

(三)积极探索创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强化食品企业(经营户)是食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加强食品企业及从业人员的道德诚信和法律法规教育培训,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守法经营”的经营理念,将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经营决策之中,建立健全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和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二是建立食品行业诚信评价体系。建立食品生产经营户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诚信档案,对诚信守纪企业大力宣传褒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经营户)公开曝光,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罚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诚信为凭证的行业准入机制,使失信企业(经营户)失去生存空间。三是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工作任务,量化考核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失、渎职及不作为的,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作为单位评选先进、个人年度考核以及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极大地调动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此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四)强化日常监管,严惩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对食品企业(经营户)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及学校、幼儿园食堂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机构等关键环节日常监管毫不放松,特别是对问题多发易发,群众反映强烈的学校、幼儿园及其周边、农村、县城蔬菜市场等重点区域,要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集中力量深入持久地开展专项整治;
进一步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源头管理和治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滥用化肥、农药的行为予以严惩,对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严厉打击;
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对问题食品和问题企业(经营户)严惩重罚,决不姑息迁就。

(五)整合检测资源,实现食品检测设备共享。对现有的检测资源摸清底子,整合组建设备设施齐、技术水平较高且与各监管部门独立平行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在县安委会领导下进行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管理、风险检测评估和信息发布,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六)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选配优秀的食品安全执法工作人员,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岗位培训,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和执法程序、能力水平的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执法车辆、检验检测设备等,确保食品安全执法工作正常开展。积极探索整合食品安全执法资源,节约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篇五】

食品安全事关百姓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增加,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地损坏了公众对食品市场的信心。食品安全工作人员要按照习总书记“四个最严”,切实保护好群众的食品安全。

一、我镇食品安全工作现状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紧落实。每年都与各村签订《食品安全目责任书》。在工作中做到层层落实责任,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把安全责任细化到人,建立食品协管员队伍,坚持定期巡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做到多排查,早预防,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保证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全覆盖食品安全网格体系。以社区为网格单位,每个社区任命一位支村两委干部为食品协管员,负责本社区食品安全宣传、摸底统计、协助执法等工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村级第三级网格体系。同时,对食品协管员进行日常培训、考核,以提高其业务素质,保障工作效果。

我镇共有个社区,现摸底统计小摊点小餐饮小作坊有家,其中流动餐厅家。现已办理小摊点备案卡家,小餐

饮小作坊登记证家,未办理手续家。二、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1、食品经营户环境卫生意识有待提加强。经过近几年的食品安全宣传,经营者都已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每年办理健康证,承诺诚信经营,但是有的小作坊经营者对生产经营环境的卫生重视程度不高,地面、墙面不够干净,个人衣着不够整洁,卫生状况不佳,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2、巡查能力有待提升高。一是食品协管员缺少专业知识和专业设备,对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巡查时只能凭感官检查食品药品是否在保质期,颜色气味是否正常,对于是否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包装材料是否符合规定等无法检查,不利于实现巡查工作的效果。二是为保证食品协管员业务素质,任命的是村干部担任食品协管员,但是村干部都是一人兼数职,工作任务多,对于食品安全工作有时兼顾不到位。三是南凤山、荆蒲兰社区等农村集市上的小摊点流动性强、变化性大、数量多,仅靠本社区的一名食品协管员很难管理到位。

3、办公设施有待完备。缺少办理小摊点备案卡的电脑和巡查交通工具的办公设施。

三、意见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社区喇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的作用,采用挂条幅、贴标语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提

高食品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和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营造共建食品安全城的良好氛围,有针对性加强食品环境卫生方面的宣传,提高食品经营者和群众食品环境卫生意识,改善食品经营生产场所的环境条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2、提高食品协管员工作水平。一是区食安办应多组织有关食品行业专家、工作人员对社区食品协管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其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意识,增加食品安全法律知识和实际技能,提高业务综合素质。二是根据社区范围内食品药品经营单位数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任务量,适当增加食品协管员人数。

3、提供办公设备。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还应提供规范化的办公设备,以方便开展工作和提高工作效果。与上级机关沟通争取给予配备办理小摊点备案卡的电脑、巡查交通工具等办公设施,提高食品协管员工作效果和效率。

4、加强食品抽样检测。社区食品协管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检测设备,无法对小作坊小摊点等食品经营单位加工出售的商品和农村聚餐上的食品进行检测,无法辨别其是否添加违法添加剂、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等,不利于提高食品安全巡查效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加强对加工出售的食品和农村聚餐上的食品的抽样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告知镇、村食品协管员,以便食品协管员开展配合工作,加强对食品

经营单位的巡查和农村聚餐的指导效果,提高社区食品安全工作水平。

《【食品安全问题调研报告5篇】关于食品安全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食品安全问题调研报告5篇】关于食品安全调研报告.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