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工商质监公文 > 内容

中国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3:18     阅读:


  摘 要:异地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其子女却未享有公平的义务教育。全面概述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相关研究发展历程、问题分析和政策建议,并且对相关研究做出客观评析。
  关键词: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4-0182-02
  一、中国相关研究发展历程
  1.探索阶段(2000年以前)。改革开放后,随着异地务工人员大量的出现,其教育适龄子女数量也日益激增,就学问题日趋严重,各种新闻报道相续刊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调查报告和对策性研究文章,提出了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此时,调查对象主要针对的是异地务工人员(即流动适龄儿童的父母),概括和描述了其子女在流入地就学的状况,揭示了他们所面临的诸如就学难、借读费高等各种问题,并做了成因分析,提出了应对办法。国内最早涉及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资料,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但真正的研究是在此之后出现的。
  2.发展阶段(2001—2003年)。2001年,异地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成为研究的热点。代表作有张守礼、吕绍青的“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调查”和韩嘉玲的《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情况调查报告》。之后,研究导致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寻求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解决办法的文章多了起来。此间,发表论文开始增多,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近20篇论文[1],整个研究领域开始深入、分化,出现了多个学科融合的趋势。
  3.繁荣阶段(2004年至今)。随着政府对异地务工子女教育的重视,研究进入了繁荣阶段,公开发表的文章数量激增,仅2004年与2005年两年发表的文章就达56篇。文章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的文章显著增多。这个时期,研究的问题开始细化,出现分支,研究领域覆盖了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各个方面,理论上有较大突破,分析角度多元细致,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较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繆建东的《同一片蓝天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探索和建议》一书,对异地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对教育政策、教育活动干预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心理和教育活动干预方案[2]。
  二、已有研究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1.城乡隔离的二元制户籍制度。1986年中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以儿童的户籍为依据就近就学。该规定成为异地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借读的法律依据[3]。林琳和李永道认为,居住权和义务教育权得不到有效整合,导致一些异地务工人员的适龄子女尽管居住在城市里甚至出生在城市里,却享受不到法定的平等的受义务教育权[4]。虽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应为其提供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但该条款的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有层层困难。
  2.现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中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制,分级的财政管理体系,即向适龄儿童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由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解决,教育经费预算也是按照户籍学生人数由县一级财政下拨给学校。流入地政府没有用于支持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从这层意义上讲,流入地政府对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不负主要责任。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给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带来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的教育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也享受不到流入地的支持[5]。
  3.二元性的义务教育。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调整落后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进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乡二元制经济逐渐解体,二元制的社会结构也逐渐弱化,全国统一、有序、开放的大市场正在形成,劳动力已经能自由地在全國各地自由流动。
  4.民办学校发展缓慢。民办学校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异地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原有的义务教育体制无法适应这一社会变迁,民办学校应运而生了。民办学校成为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主力军,承担了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责任,发挥了对现有义务教育体制重要的“补充”功能。尽管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民办学校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教育质量、学校管理等。如何认真定位民办学校及如何把其纳入体制管理,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6]。
  5.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本身的特点。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一个学年、一个学期甚至短时间内转学数次的事件常有发生,这就给教育部门和在校学生学籍和档案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上海市一项调研表明,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中10%有过失学经历,其转学率高达62%,有将近30%的转过两次以上学[7]。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总体状况不如城市儿童。
  三、已有研究提出的建议措施
  1.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教育制度。大部分学者认为,彻底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就要改革户籍制度,在入学和上学上消除身份的差别,打破教育的城乡隔阂,实现全国儿童、少年受教育权限的平等[8]。改革户籍制度并不是立即、彻底地取消户籍制度,而是逐渐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即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壁垒。彻底消除二元的城乡经济、社会体制,是解决异地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根本出路所在[9]。
  2.开放城市公办中小学,方便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就近上学。异地务工人员向所工作的城市政府缴纳了税收,为居住地作出了贡献,作为纳税人,政府应该为其子女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10]。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规定上,国家应在“两个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上,进一步做详细规定,开放所有城市的公办学校,使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可以就近入学,可以与城市学生混合编办,尽量融入城市生活[11]。

《中国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国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研究综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