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工商质监公文 > 内容

“三元一体”按需施教教育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5:51     阅读:


  摘要:教育观影响人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观不同,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素质也不同。从“三元一体”按需施教教育观构建的必要性出发,探索其内在含义,并在充实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践行“三元一体”按需施教的策略,以供教育实践者和改革者参考。
  关键词:“三元一体”;按需施教;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60-04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目前,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需要正视的是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等。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和实施按需施教教育观势在必行。
  一、问题的提出:实施按需施教教育观的必要性
  (一)传统教育观弊端充分暴露并严重阻碍了社会和人的发展
  传统教育观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对教育思想的深厚积淀。在我国历史上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教育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多教育观在特定历史时期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也已充分暴露。表现在:
  1.师尊生卑关系导致师生二元分离
  古语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唐代韩愈也曾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观主张以教师为中心,过多强调教师的权威,夸大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尽管一再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但学生绝对服从教师、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命令权威型师生关系始终存在,学生的个性、需求、自由、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2.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
  传统课程观强调教材的稳定性,主张分科教学。重视教材的学科逻辑体系,隔断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身心特征和内在需求;过分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获取,淡化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学内容落后,重经验知识,淡化了课程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不能及时反映当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就。
  3.教学方法呆板单一致使学生个性发展受阻
  传统教育观重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和体罚,重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和经验性教学,教师视学生为一张任意涂抹的白纸、一个任意装罐的容器,填鸭式教学令学生学习变成了机械的运动,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力、想象力、创造力日益匮乏并丧失殆尽。
  4.选拔式评价促使分数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与追求
  在传统教育中,分数成为评判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和尺度,无论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学生,都在为考试、分数而奋斗。考什么教什么,靠什么学什么的思想成为教学中的第一主导。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育不会考虑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更谈不上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只是充当了“学而优则仕”、学生获取文凭和学历、促进学生整齐划一发展和标准化发展的手段和工具。
  除了上述表现,传统教育观还从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办学方向等方面与当今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发生碰撞与冲突。对待传统教育观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新的教育观。
  (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新的教育观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教育规律要求教育必须符合一定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身心发展的需求。当教育实践与教育规律发生偏差与矛盾,教育改革就势在必行。当今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要转型期。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和未来性,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和个性发展,主张人的需求、发展要与未来社会的需求相协调一致。自素质教育正式提出并实施以来,由于人们的教育观念的陈旧或认识上的偏差,致使素质教育的推进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和障碍。在这种环境下,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已成为指导当今教育改革实践的应然与必然。
  (三)构建新教育观是发挥教育为当今社会服务职能的首要前提
  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既受到社会其他因素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制约,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其他因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这一点在高等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当今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在高校不断扩建、扩招与大学生无业可就、用人单位有业无人的矛盾中,在大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此消彼长中,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教育系统各资源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充分自由地发展?教育应该如何成为塑造灵魂、引领社会的良性因素,降低其世俗性和功利性?这就迫切要求构建一种新的教育观,倡导教育必须从学生需求出发,将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尤其要注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寻求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真正平衡。
  (四)构建新教育观源于优质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1.因材施教思想
  “因材施教”一词源于宋代朱熹对孔子教学手段的总结,指的是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自身素质的不同,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的针对性教学。在现代内涵中,因材施教更注重因性施教、因龄施教、因能力施教,强调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的协调统一,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思想带给现代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内在需求和发展,这一启示无疑与按需施教不谋而合。
  2.主体教育思想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哲学家和教育家的思想闪耀着主体教育思想的光辉。如德国哲学家康德主张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指出“孩子们应该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进行教育”。在面向未来的理想的教育中人必须得到培养。“有理性”就意味着“主体性”。这里的“合乎理性”和“主体性”是主体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三元一体”按需施教教育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三元一体”按需施教教育观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