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工商质监公文 > 内容

【登庐山杂记汇编】 登庐山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3 18:51:13     阅读:

登庐山杂记 生长在“三山五岳”之一的庐山脚下是我的一种幸运,虽数次登临,但因其仙气十足,仍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作为一名地质人,心有不甘,以何种方式礼拜心中的人文圣山?我的答案是“徒步”。

首先走的是最常规的“好汉坡”,其官方名称为莲牯路,好汉坡其实只是其中最陡险的一段。其起点于2010年新建了“好汉坡起点0公里”的标志,登山者都笑称“从零出发”,终点在北山公路旁的“河山不二”山门旁。路宽约2米,长约5公里,基本为块石堆砌而成,自上世纪建成以来,就成为上山的主要通道,无数达官贵人,名人雅士都是由此路登顶,所以它也被冠名为“名人登山古道”。

好汉坡登山道依仗其交通便利、适宜健身,配套完善,凭本市口音或身份证就能免票进入核心景区,游人如织,登山过程中想做“独行侠”也成为一种奢望。客观地讲,沿路景色平淡,攀登过程也较为枯燥。但我始终认为“心中有风景,人生不荒凉”。

一次登山途中在滴翠亭休息,发现亭子对面前方路的左边,有一道山泉,顺着山势叮咚而下,泉水中间还安放着一根从中剖开了的半边手腕粗的毛竹管,竹管顺着山势略微向下倾斜地摆放在水沟中间,泉水从竹管里顺流而下——形成了“竹管流泉”,甘冽的泉水从苍黄、质朴的竹管顺流而出,而两旁的树林郁郁葱葱,直插蔚蓝的云霄,当时就感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用在此处,是否是天人合一,恰到好处? 在一个初春的早晨,当我又一次沿好汉坡登上位于“天池山”石刻旁的观景台时,一只野生猕猴正悠闲自得地坐在悬崖边的护栏上,可能因为有心事,只见它时而眺望远方,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回眸一瞥,一副心情沉重的样子。趁它思考人生的间隙,我赶紧掏出手机,留下这难得的合影。返程途中在半山亭休息时,翻看相册中与“大圣”的合影,突然心生感慨,写下了“玉兔春困枕黄粱,小虎含笑梦飞扬,黄牛不惧身影只,大圣绝顶镜同框”,聊以自慰。

山北登山古道众多,在石门涧景区边有一条九十九盘古道,此路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建的一条古驿道。久闻大名,一直心驰神往,一次到沙河做客后返程时又想到了这个事,于是驱车直奔石门涧,在停车场恰巧偶遇友人,闲聊过程中,提及古道,她说此道比好汉坡更好爬,路程短,景色佳,非常适宜登山。闻听此言后,更加提升了我一探究竟的兴趣。

到了周末,在我的鼓动下,儿子饶有兴趣的陪我一起攀爬这条庐山最古老的登山道——九十九盘古道,进入古道后,一路绿树成荫,翠竹葱茏,山泉潺潺,云雾缭绕,如同行走在一幅江南烟雨中的水墨画卷中。就在这诗情画意中,我们父子俩挥汗如雨,向着山顶艰难的行进。

过了锦涧桥、二道水,我们来到了甘露泉,泉水清凉甘甜,牛饮之后,浑身顿感清爽无比,精神焕发。再向上,路边的陡壁间,石刻逐渐增多,这更加印证了此路的历史久远,也说明古人与今人都有旅途留痕的爱好,现代人喜欢拍照留念,而古人更喜欢把自己的感受篆刻在绝壁上,正所谓“题刻恒久远,文化永流传”。

盘转再向上,山道上一座石牌坊映入眼帘,上面题刻有行书“庐山高”三个大字,作者为“阳明山人”,也就是“明朝一哥”王阳明,这也是古道今天命名为“阳明路”的由来。路旁的绝壁上刻有王阳明手书的欧阳修诗作“庐山高”,无论是诗意和书法都堪称一绝,可惜今天被冷落在古道边,留给我们这些有缘人欣赏感叹。

庐山高牌坊旁其实还有很多石刻,只不过历经风雨,欣赏起来有些难度。过了这段与古人心灵对话之地,只经过了短短几分钟,就到达了此路的终点圆佛殿,全程约3公里,一路走来,汗水与古道相伴,游兴与历史相遇。虽攀爬不易,但该路历史沉淀之深,无愧于庐山第一古道之名,真是不虚此行。

这些年来,伴随多次徒步庐山的际遇,既有登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也有野路遭遇蛇的一身冷汗,既有旅途中偶遇美景的狂喜,也有长途跋涉后的腰酸背痛。庐山的真面目仍然遥不可及,然而徒步的意义却渐渐清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我欣赏的意境,可能很难达到,那就给自己先定个“小目标”:不赶路,用心去感受路,让心灵去旅行。

《【登庐山杂记汇编】 登庐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登庐山杂记汇编】 登庐山.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