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经贸招商公文 > 内容

关于美国教育券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3:16     阅读:


  【摘要】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用以安排教育经费的“教育券”在近年来成为我国教育实践与学术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已有研究从不同学科立场和研究方法出发,对“教育券”的理论内涵与渊源、美国教育券制度实践状况、“本土化”的适应等问题做出了大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已有研究在广度、深度和及时性上仍然存在不足,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改进。
  【关键词】教育券;美国教育;教育公平;教育改革
  
  
  教育券(Education Voucher),又称“学券”、“教育凭证”等,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提出的一种用以安排教育经费的有价证券。自2001年长兴县在我国大陆地区首次引入教育券制度后,近年来,很多地区出现了教育券实践,相关理论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门课题。该文仅以美国教育券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国内(仅指大陆地区)教育券制度研究的总结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教育券制度研究概况
  本文将依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文献检索时间为:1999—2013年。以“美国”、“教育券”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计检索论文190篇,其中34篇是硕士和博士论文,研究成果年份分布如图所示: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2001年之前,国内对教育券的研究是很少的,最早介绍美国教育券制度的文章是曾子达的《美国公立学校学业成绩超过私立学校》一文,发表在《世界教育信息》(1999年第2期)。不久召开了全国第一届教育政策分析高级研讨会,吴华教授提交了《在我国开展“教育凭证试点”的可行分析》的报告,提出在我国推行教育券制度,未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直到2003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主要原因有,其一是2001年浙江省长兴县实行了教育券制度的改革,其二在2003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券、教育选择与教育公平高级研讨会”。随着全国教育券试验的展开,教育券制度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育券制度的研究内容与成果
  (一)“教育券”的界定
  教育券的产生、内涵、性质、模式的探讨主要是出现在研究的早期,主要表现在教育券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1.教育券的产生
  国内研究认为,美国教育券实验最早出现在20 世纪60年代,林登•约翰逊总统公开支持教育券,并制定了一项教育券实施计划,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实施。1995年,俄亥俄州的立法机构通过了克利夫兰市教育券项目,从1996年起,该市正式推行教育券。1999 年春,佛罗里达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全州性的教育券实施计划。教育券的产生实质就是政府推行教育经费改革的结果,教育券是政府对教育进行经费支持的一个手段。
  2.教育券的内涵
  教育券又称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里使用的一种代金券,是政府把直接投入公立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生均单位折算以后,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发给家庭,学生凭教育券自由选择政府认可的学校,不再受原有学区的限制,教育券可以冲抵全部或部分学费,学校凭收到的教育券兑换应有教育经费。严格地说,教育券制的产生源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的要求,教育券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引人竞争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3.教育券的性质
  已有研究只要是从经济学角度和政策学角度来对教育券进行定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教育券是政府进行教育公平、教育资源调控的手段。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即将教育推入市场的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措施。学校通过各项条件的改善来吸引学生,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有价证券。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加优质和符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从政策角度来说,教育券是从国家拨款给学校转变为直接将教育经费分摊到个人,将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使得教育服务的付费方式发生转变,由供给方付费转为需求方付费、供给方补贴的方式。
  4.教育券的模式
  国内研究对教育券的运行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例如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的自由市场模型、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与怀斯曼(Peacock & Wiseman)提出了收入关联模式、詹克斯(Jencks)提出了补偿性教育券模型。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国内将相关模式概括为两大类:“非排富性”和“排富性”模式。前者以弗里德曼模式为代表,提供给所有适龄儿童等值的教育券,以促成自由的教育市场;后者以詹克斯模式为代表,主张只给弱势群体以教育券补助。
  (二)教育券政策的价值取向
  对美国教育券的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进教育公平、预防教育腐败、促进学校多样化的发展。
  1.促进教育公平
  国内现有的研究中,绝大多数都对教育券促进教育公平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学生择校权力的保护,教育券的实施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由择校的权力。浙江大学张璇教授指出,教育券就是要让学生拥有选择权。有选择就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会产生变革的动力。教育券制度下的服务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满足于提供均等的、标准化的服务,而会更注重个别化的服务,更加注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
  2.预防教育腐败
  教育券对教育腐败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此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券可以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改变原有的从教育财政经历政府和学校这两层关系。教育券使教育权利的使用者能够依据自身的需要更加合理的自己手中的教育券,减少了政府和学校的干预程度。教育作为“准公共物品”决定了教育既需要政府来提供,又需要市场来提供。在市场化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预防教育腐败现象。
  3.促进学校多样化
  在美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私立学校,但是与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很难得到政府直接的财政支持,往往依靠收取学生高额的学费来维持其日常的运行。缺乏财政的支持,私立学校发展因此受限。教育券制度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以缓解,学生使用教育券可以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也可以选择私立学校。如此举动,使普通公民可以接受私立教育,同时也促进私立教育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蔡金花博士指出,截至2003年1月,已有11621名学生使用教育券就读于私立学校。在2002~ 2003年期间,威斯康星州投入私立学校的经费超过0.6亿美元。
  (三)教育券制度的实施效果研究
  教育券制度的实施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反映来证明教育券制度的有效性;教育经费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促进教育民主化进程。
  1.教育券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有关教育券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现在国内的研究依然没有统一的观点。2004年,浙江大学张璇在《教育领域的双赢政策——美国教育券实例分析》一文中指出,教育券制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比较大的改善,通过随机方式把两组学生(一组参加教育券计划,一组未参加教育券计划,其他情况相同)加以对比,五次调查都显示参加教育券计划的学生的测试成绩优于未参加者。在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李海生指出,因为评价模式的不同,对教育券与学业成绩的关系没有得出比较统一的观点,美国总审计局在研究了政府委托的评估小组和独立研究人员的研究报告后也指出,“在密尔沃基和克利夫兰,公共资金资助的教育券计划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业成绩,已有研究并没提供一个权威的结论”。

《关于美国教育券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关于美国教育券制度研究的文献综述.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