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经贸招商公文 > 内容

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解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9 06:13:38     阅读:


  摘 要:环境对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并不和谐,在人才与社会的供求方面、政策环境、人才整体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着手分析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指出在环境主体、社会环境、规范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改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李光(1966-),女,辽宁锦州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武丽娜(1990-),女,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3-0049-04
  自然界中各个生物体都会受到其生存空间内其他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对于生物的生存有重要影响。从本质上讲,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环境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容小覷。由于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相较于自然界,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更为复杂。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相当一部分问题,都是与环境的不良互动引起的,有些问题还在继续恶化。因此,明确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的主体,了解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的良性互动,对于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概念界定
  环境通常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讲,它是除了有机体自身,能够对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影响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1]。环境是由包括物质与非物质、生命与非生命在内的多重要素组成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离开了主体和中心,环境也就没有了意义。人们通常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
  环境是有范围和边界的,围绕不同的主体,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学中,生态环境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生态环境。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环境,它是指围绕生态主体,构成主体存在空间的各因素的总和[2]。社会生态环境更为复杂,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共同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
  高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就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对人才培养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属于社会生态环境范畴,也是一个复合生态环境,包含着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还有价值、风气、制度等文化因素。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三种环境圈层来研究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二、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的构成
  进行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环境研究必须明确环境主体,即人才培养是以谁为中心展开的。毫无疑问,在人才培养生态中学生是当然的生态主体,学生之外的所有因素都纳入环境之中。人才培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也都是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线展开的。
  自然环境指主体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及其各种物质条件和资源,既包含高校所处的地域地缘环境,又包含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大气资源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对个体生理和心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人的生理状况是实施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内在基础[3]。良好的自然环境对高校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组织制度、生源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由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的关系组成,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等。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主要研究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学校环境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政治环境,是指国家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实施法律的、行政的控制、监督与指导的制度和政策。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为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提出的质与量的客观要求。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学校环境,是指人才培养所依赖的物理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物理环境主要指教师、实验室、图书馆、校园布局等,学习环境主要是教材、课程、专业、学术活动等学生能够利用的学习资源。政治环境从总体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经济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校环境提供了具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人与物的资源环境。政治环境是基础,经济环境是外动力,学校环境是内动力,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规范环境,又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是指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形成的和持有的态度与观念,具有遗传性和持续性,文化、科学技术、哲学、法制等都属于规范环境的范畴。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人格部分,就是个体的个人的价值,个人价值符合社会的需求,便可成为社会价值,这些使人的生活和行为得以发展的价值,便构成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规范环境。
  对于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而言,自然环境是已经形成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的环境,是其他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具有可变性和可利用性的环境,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规范环境是隐性的环境因素,它通过作用于个人扩散到整个群体,进而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这三种不同性质的环境共同构成了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而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的可变性就为改善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性。
  三、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成人教育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才真正确立和发展。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是随着普通高校的产生而孕育的,也是在新中国工农干部教育的大潮中起步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空间,加之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使得高校继续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环境主体不明确、社会环境矛盾突出、规范环境意识淡薄,都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建构形成威胁。

《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解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