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福利民政公文 > 内容

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7:06     阅读:


  [摘 要]本文从和谐教育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入手,主要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师生关系、和谐教师队伍和加强大学生和谐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和谐教育 高校教育 运用
  
  基金项目:“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和谐教育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NY207108
  作者简介:李玉胜(1970-)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
  
  一、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
  “和谐教育”不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有其厚重的教育思想渊源,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自然和谐,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都是其必须继承发展的重要教育思想。
  (一)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和谐教育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关于和谐教育理念可谓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代就已有了和谐教育理念的萌芽,即“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由此可见,当时的教育就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修身,即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文化传统又注意实用技巧;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符合礼仪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派纷呈,争鸣迭起,但和谐教育思想作为一条主线却始终时隐时现,以儒、墨、道为代表的各个流派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塑造的终极追求,以及“中庸”思想对人际关系处理所具有的指导价值都折射出了其中所蕴涵的光辉,即对和谐的信仰和追求。墨家主张“兼相爱”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目标“兼士”或“贤士”的全面素质要求同样体现了和谐教育的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即“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人应效法天地,而天地之道无非自然之道,因此人们应注意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教育中尊重人的自然属性是有价值的,也将有利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趋于某种平衡。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学而优则仕”之风窒息了和谐教育思想的活力,一直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德、智、体、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功能应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提倡“养个性,尚自然”。至此,和谐教育思想再度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理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了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目标,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教育中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西方传统教育中的和谐教育
  在西方,和谐教育的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和谐”这一命题,古希腊的雅典和谐教育孕育了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人的整体完美是雅典人理解的教育最主要的内容,他们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方面的和谐发展,当时教育中出现了“三艺”、“七艺”等不同提法。
  欧洲中世纪神性压抑了人性,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随之被宗教禁欲主义所吞没。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继承了古希腊先哲特别是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体、精神和谐发展的人。文艺复兴之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几乎为西方每一个进步思想家、教育家所推崇,从被尊为西方教育学鼻祖夸美纽斯到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自然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切能力和谐发展”的赫尔巴特以及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康德、黑格尔、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成为贯穿近现代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无疑是站在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对历史上“和谐教育”的思想的科学总结,为和谐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科学的指导思想。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当前我国高校“和谐教育”的构建是在我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理念“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所以除了在理念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以外,更有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这也是高校“和谐教育”所秉承的时代精神。
  
  二、和谐教育的现代内涵
  和谐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在认知、情感、人格各方面和谐自由发展。和谐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强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和谐。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日益变革,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个体必须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和谐教育的现代内涵是指教育内部和外部的和谐,学校培养的个体要达到各方面的和谐。教育的和谐发展表现在教育自身内部的和谐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和谐,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必须要适度超前于社会的发展。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要求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各方面要协调发展。”[1]12学校培养的人的和谐发展是自由的发展、全方位的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体现在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以及人自身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统一的,人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并能动地改造社会,而社会也促进个体的发展。受教育者必须学会并接受所在社会已形成的社会规范和文化模式,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交往和生存,最终达到和谐互动。
  (二)自己与他人的和谐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个体与他人能够相互尊重、学会体谅别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和帮助别人,融洽与他人的关系。现在许多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部分学生自私、霸道、冷漠、麻木,缺少同情心,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关系,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我们今天的教育要让学生们有丰富的内心体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个体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个体自身和谐发展
  个体自身和谐发展包括个体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是个体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努力在学科知识的和谐与身心和谐等方面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个体。
  
  三、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是和谐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明的专门场所,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地方,是建设和谐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而和谐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既产生于学校自身,又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学校的精神源泉。
  校园文化构建要从文化内涵入手,三方面有机结合,发挥和谐功能。一要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校刊校报等宣传形式,极力营造和谐的氛围。例如创建校园文化走廊,既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学生的作品,又让校园充满活力,充满青春气息,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同时,优美的校园文化也促进了全体师生自觉行动,形成共识,严于律己,形成宽容待人的校风,创建更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二要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包括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多级管理机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共同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三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科技学术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校园文化品位。

《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和谐教育理论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