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福利民政公文 > 内容

2020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10-15 00:12:56     阅读:

2020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 全册教学设计 备课人:
目 录 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3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7 1 给动物分类 7 2 鱼类 13 3 鸟类 16 4 哺乳类 22 第二单元 物体的运动 28 5 运动与位置 28 6 不同的运动 35 7运动的快慢 39 第三单元 常见的力 46 8 力与运动 46 9 弹力 51 10 摩擦力 60 11 浮力 70 第四单元 简单电路 85 12 点亮小灯泡 85 13 导体和绝缘体 90 14 电路暗箱 96 15生活中的电 102 第五单元 岩石与矿物 106 16 常见的岩石 106 17.认识矿物 111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116 专项学习 123 像工程师那样…… 123 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132 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 “学 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STEM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缩写,是当下炙手可热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模式。与主要指向概念理解及运用的主题单元不同的是,STEM主要指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5.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源的全配套。教材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有探究性学习,有探究性游戏,有科学DIY,有种植和饲养,还有观察与阅读...这些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易做。为配合学习活动,教材配套了供学生观看的高清视频,供学生动手做的学具材料和供学生记录、课外拓展用的活动手册。全新的网站还将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6.重视科技史的学习。为了有助于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教材在主题单元中渗透科技史内容,在专项学习中有专题介绍,在每个年级教材的最后- -面, 还特别对科技史作概略的梳理,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呈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经过三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从对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某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根据某些特征给动物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鰓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4、能列举我国的一些珍稀动物。

5、能够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6、能够简单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了解不同物体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尝试用图示、文字描述运动特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形式。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初步建立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的观念。

7、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力,能够举例说出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在生活中的应用。

8、能够利用结构性的材料进行科学探究,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结合力的测量,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影响弹力、摩擦力的大小以及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0、体会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利用证据来验证假设,必要时要收集- -定的数据。

11、知道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及控制电路的方法。

12、能够利用简易的检测装置识别导体和绝缘体。

13、能运用所学电的知识和解暗箱的方法,探究电路暗箱的秘密。

14、知道电是日常生活中- -种重要的能源,能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15、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

16、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7、能够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岩石与矿物的外部特征。

18、能够科学描述常见岩石及典型矿物的表面特征。

19、能举例说出人类利用矿物资源进行工农业生产的例子,知道矿物是重 20、要的自然资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物资源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班里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五、教学进度表 单元 课题名称 课时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1 2.鱼类 1 3.鸟类 1 4.哺乳类 1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5.运动与位置 1 6.不同的运动 1 7.运动的快慢   1 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8.力与运动 1 9.弹力 2 10.摩擦力 2 11.浮力. 2 第四单元 简单电路 12.点亮小灯泡 1 13.导体和绝缘体 1 14.电路暗箱 1 15.生活中的电 1 第五单元 岩石与矿物 16.常见的岩石 2   17.认识矿物 1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1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1 给动物分类 【教材分析】 《给动物分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一课时。本课以动物园动物的分区导入,知道不同的动物间也存在相同特征,根据不同动物的相同的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在学生心中埋下给动物分类的种子,进一步引出的科学上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是否有脊椎。再通过人体脊椎的触摸认识脊椎的构造,根据构造建立模型,从模型中总结脊椎的作用。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后,强化练习找动物脊椎,给动物分类。最后列举出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动物之间可以存在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可以作为一种分类的依据,通过教材上动物园将不同的动物放置在不同的园区唤醒学生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动物的种类众多,学生对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有所了解,所以对动物的分类方式可以有很多,基于此揭示科学上对动物分类的依据是:有无脊椎。

第三部分:认识脊椎。人类也是脊椎动物,通过触摸知道脊椎的构造是一节一节的,知道完整的脊椎构造:上接颅骨、下连尾骨。教材以脊椎模型的制作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同时知道脊椎的作用。

第四部分:通过对人类的脊椎认识继而找出更多动物的脊椎。加深学生对脊椎这一概念的认识。再次对不同的动物通过有无脊椎分类时,形成对这一知识的完整体系。

第五部分:列举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知道珍稀动物有的是脊椎动物,有的是无脊椎动物。它们数量稀少,不加以保护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从中激发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学情分析】 对动物的认识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教师的适当引导就能引起学生的许多共鸣。通过低段科学教学,学生已完成并具备了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能力,本课《给动物分类》的学习,给动物分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动物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样的分类方式较之前的学习更加具体化,符合学生进阶式学习科学知识的规律。

【教学重点】 能够按照动物是否有脊椎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对脊椎有完整的认识,制作脊椎模型并探究脊椎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记录单、线轴、棉线、圆纸片 学生材料:胶带、剪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去过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你最喜欢动物是什么? 2.提问:你知道你最喜欢的动物在哪个园区吗,老师这里刚好有一张动物园的分区示意图,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动物生活在哪个园区? 3.学生回答:我最喜欢的是×××,它生活在××区。

4.谈话:对,动物饲养员会按照动物的生活习性将它们饲养在不同的园区。这样分类的方法既方便投食,又便于管理。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地球上的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动物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块内容。直接出示动物园的分区示意图,从自己比较熟知的动物着手,激发学生的前概念,知道动物园对动物的管理中也有分类的知识,也为后面的分类做铺垫。] 二、给动物分类 1.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些动物卡片,这些动物都是大家所熟悉的,除了动物园对动物分类方法外,要给这些动物分类,你会从哪一方面来给它们分类? 2.学生自由回答。

3.谈话:在我们的地球上动物资源非常丰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身体构造等等。所以分类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我们的生物学家就有一套对动物的分类方法,我们以蜗牛和长颈鹿为例,仔细观察,猜一猜生物学家会从那一方面着手来对动物进行分类。

4.小结: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设计意图:引出生物学家是根据动物有无脊椎对动物分类的。] 三、认识脊椎和脊椎的作用 1.谈话:人有脊椎,所以人也是脊椎动物,那你知道我们的脊椎在哪里吗? 2.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出示人体脊椎图片)脊椎位于我们身体背部正中央,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3.提问:你能找到我们身体的脊椎吗?脊椎的顶端在哪里,一直到哪里? 4.触摸脊椎:引导:伸出你的双手跟老师一起找一找我们的脊椎。从上往下,上端接颅骨,也就是从头部下方开始,在颈部后方中央位置,这里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颈椎,所以颈椎也属于脊椎的一部分;
揉圈按摩感受脊椎构造,顺着颈椎慢慢往下,摸一摸中间,它支撑起我们的身体;
同样揉圈触摸,依次往下,一直到达尾骨尖。如果是有尾巴的动物,那脊椎就要一直延伸至尾骨尖。按照这个方法同桌间相互找一找,从哪些开始,到哪里结束,感受脊椎的构造。

5.通过对脊椎的触摸,你发现脊椎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6.谈话:为什么我们的脊椎是一节一节的,这样的脊椎有什么作用? 7.学生猜测。

8.谈话:到底脊椎的作用是什么,和大家猜测的是否一致,让我们一起来建立一个脊椎模型,通过模型来探究脊椎有什么作用。

9.首先我们先来设计制作一个脊椎模型。出示材料。根据材料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怎么设计。

10.出示制作步骤。知道学生制作。

11.介绍演示操作方法。学生制作完成后进行操作。

12.谈话:通过操作你能总结出脊椎有什么作用吗? 13.小结:有了脊椎就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设计意图:对动物的脊椎在身体的分布有清晰的认识,并在对脊椎的认识上能够自主设计、制作脊椎模型,得出脊椎的作用。] 四、找到动物脊椎、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人的脊椎,举一反三你能找到其他一些动物的脊椎吗? 出示脊椎动物卡片:这些动物都是脊椎动物,请找出这些动物的脊椎吗?用红笔在图上将它们的脊椎标出来。完成实验记录一 2.谈话: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下列动物中,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呢。请填写到对应表格内。完成实验记录二 3.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再次强化学生对动物的脊椎认识及不同动物的脊椎在身体内分布,在打牢“脊椎”的基础上,对动物有无脊椎进行分类,推动学生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四、认识和保护珍稀动物 1.谈话: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有一些动物还是我们国家所特有的,你知道哪些动物是我们国家独有的? 2.谈话:(图示)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珍稀动物。它们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 3.学生回答。

4.总结:有的珍稀动物脊椎动物,有的是无脊椎动物。它们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受到了格外的关注与保护。保护好动物资源,让我们共同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设计意图:能够列举几种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知道珍稀动物有脊椎动物,也有无脊椎动物。“珍稀动物”是因为它们数量稀少,不加以保护将会面临灭绝的危险,激发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板书设计】 1.给动物分类 构造:上接颅骨、下端到达尾骨尖 脊椎作用: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分类有脊椎脊椎动物 无脊椎无脊椎动物 【实验设计单】 1.给动物分类 班级:姓名:组别:
一、找到这些动物的脊椎。用红笔在图上画出来。

二、你能像生物学家那样,将这些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吗? 1.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有无,将它们分为了和。

2.请对上图中的动物进行分类,将图片对应的序号填写到下表中。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2 鱼类 一、教材分析 鱼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庭”中的第二课。鱼类是用腮呼吸、用鳍运动、以颌取食、生活在水中的变温脊椎动物。本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识别一些常见的鱼,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认识鱼鳍和腮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一些常见的鱼或者鱼的图片,讨论和思考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描述鱼类的共同特征。补充认识鱼的一些特例。活动二,鳍和鳃是鱼类特有的器官,这一部分的学习中,通过观察与实验,认识鳍和腮的外形与功能。在观察鱼游动的过程中,认识鳍在运动中起到的作用,在观察水进出鱼身体情况的过程中,思考腮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鱼比较熟悉,个别同学应该还有过养鱼的经历。但他们对鱼的了解往往是只知其外,不知其里。他们只注意观看鱼的外部形态,观察鱼口的闭合,却容易忽视鱼鳍及鳃的作用。对于鱼鳍及鳃的作用、鱼究竟为何能适应水中生活,应该还不清楚。这自然成为本课吸引学生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鱼类是脊椎动物,了解鱼类的共同特点。

2.鳍和腮是鱼的重要器官。

(二)科学探究:
1.观察鱼是怎么游泳的,进而探究鳍的运动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探究鱼的呼吸特点。

(三)科学态度:
1.认识到鱼的种类非常多,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

2.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懂得科学实验,要适应自然规律。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概括鱼类的共同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鱼的游动和呼吸,认识鳍和腮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鱼、水槽、滴管、红色使用色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海洋馆有关视频。

2.同学们,我们知道水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大家知道吗?鱼类占脊椎动物的一半以上。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各样的鱼。

【意图解析】利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初步展示鱼的多样性,引出本节课题。

学习新课 认识各种各样的鱼 1.展示课本第6页的图片。

2.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鱼吗?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3.这些鱼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讨论探究) 4.教师小结。(图片中四种鱼的相同之处有:身体呈流线型、身体表面有鳞、有鳍、有腮、嘴总是一直在动、眼睛长在头部的两侧、生活在水中等。) 5.出示海鳗、鳐、河豚图片。它们也属于鱼类呦,并且都是脊椎动物。

【意图解析】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鱼的共同特点,知道鱼是脊椎动物。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意识。

探究鱼的鳃和鳍 1.鱼除了形态特点,适于水中生活外,还有哪些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鱼的鳍和鳍是鱼类的重要器官,有鳃和鳍是鱼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2.出示课本第7页的鱼的外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的外形,并标出鳃和鳍。

3.观察鱼的鳍都生长在哪些部位?分别叫做什么? 4.观察鱼鳃有什么特点? 5.引导学生猜测鱼的鳃和鳍各有什么作用? (猜测并归纳:鳍:运动;
鰓:呼吸) 【意图解析】承上启下,并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较轻松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

观察鱼是怎么游动的 1.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观察一下鱼是怎么游动的吧! 观察要求:
①鱼游动时各部位的鳍是怎么动的? ②前进时哪些鳍在动? ③拐弯时哪些鳍在动? (学生分小组观察总结) 2.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鱼游动时,不是一种鳍在运动,而是多个鳍相互作用。鱼前进时尾鳍摆动,鱼拐弯时胸鳍摆动。

3.教师小结 【意图解析】通过观察,从直观上了解鱼的运动是由鳍的摆动产生的。同时了解鱼在运动时需要各种鳍的协调配合。

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 1.知道了鳍的作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腮到底有什么用处吧! 2.教师介绍实验步骤和方法 ①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

②在一个小烧杯里装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红色液体。

③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

④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

4.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鱼的口部和鰓盖的交替开闭,红色液体从鱼的口中进入,再从鱼的鰓下流出来。) 鱼是怎么呼吸的? 教师小结。

【意图解析】观察实物,先提供具体事实,再引导学生从形象到抽象,认识鱼的呼吸器官,建构鱼用鳃呼吸这一重要概念。

(三)拓展延伸 1.鱼类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通过一段视频了解鱼类的生存现状。

【意图解析】加深对我国鱼类资源现状的认识,认识保护鱼类资源的迫切性和具体做法,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意图解析】自我总结,交流表达,分享所得。

七、板书设计 鱼类:脊椎动物 鳍:鱼的运动 腮:鱼的呼吸 3 鸟类 【教材分析】 《鸟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动物大家族》的第三课时。通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属于生物,也了解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初步感知动物与人类相同与不同。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通过对常见鸟类的观察与比较,找到鸟类的共同特征。然后再通过对常见鸟类的识别,进一步加深对鸟类共同特征的理解。第二部分,研究鸽子的羽毛。引导学生思考羽毛的这些特点与鸟类的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交流羽毛的这些特点对鸽子飞行的好处。第三部分,认识鸟的喙和足的不同特点,体会生物身体结构的不同特点与生存环境、觅食特点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和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土壤与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属于生物,也了解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初步感知动物与人类相同与不同。四年级的学生对常见的鸟类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鸟的名称,比如麻雀、小燕子、老鹰等等。大多数学生认为鸟类都会飞行。对于鸟类的共同特征认识不清,不太清楚鸟类羽毛对于飞行的作用,以及不同形态鸟喙和鸟足的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很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共同特征特征,从而建立鸟类的概念。学会识别常见的鸟类,并且体会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密切相关。

四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描述、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条件、过程、原因等的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与比较,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

2.通过实验与比较,知道鸟类的羽毛适于飞翔的特点。

3.通过观察与比较,知道鸟类的形态结构的不同特点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观察并描述鸟类的共同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研究鸽子羽毛适于飞行的特点。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探究鸟喙的形状与觅食的关系以及鸟足与鸟类所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 学会描述鸟类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鸟类的外形特征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常见鸟类图片,表格,正羽、绒羽、滴管、剪刀、放大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一个小树林。请用心听,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播放鸟鸣合并音频)你知道这些是什么鸟的叫声吗?(布谷鸟、画眉鸟和老鹰) 2.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鸟类的世界,揭示课题:《鸟类》。

[设计意图:通过森林图片和各种鸟叫声的音频,创设一个鸟的世界,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帮助学生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

1.(PPT出示常见鸟类的图片)谈话:你们认识这些鸟吗?(画眉、燕子、老鹰、鸽子、鸵鸟、翠鸟、孔雀)(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鸟的名称,然后提问:你熟悉它们吗?能不能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 2.引导思考:这些都属于鸟类,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呢? 生:身体表面…… 3.师: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们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还应该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以及如何取食等等 4.借助记录单的表格,找一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画眉燕子老鹰鸽子鸵鸟翠鸟孔雀 从上述七种鸟中,选取你们较为熟悉的四种鸟进行比较研究。

鸟类的共同特征记录表格 鸟类名称 主要特征 身体表面 运动方式 繁殖后代 取食器官 5.分组汇报比较归纳结果。

6.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我们知道鸟类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羽毛,卵生,用喙取食。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鸟类的基本特征。我这里也有几位动物朋友,(先出示鸡和鸭的图片,再出示企鹅的图片)请大家用学过的知识判断一下,它们属于鸟类吗?请说出你的根据。

生:企鹅、鸭、鸡身体表面都有羽毛、卵生、用喙取食。都符合鸟类的基本特征,所以它们都属于鸟类。) 8.(出示蝙蝠的图片),大家看一看,这是什么动物?(蝙蝠)夏天的傍晚,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些蝙蝠在天空中飞行,有时它们还会成为不速之客,飞到我们家里来。请你们判断一下,蝙蝠是否属于鸟类?请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生:蝙蝠的身体表面没有羽毛,它的身体表面覆盖的是毛,蝙蝠不是卵生,而是胎生,所以蝙蝠不属于鸟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生从身体表面、运动方式、繁殖后代、取食器官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并通过判断鸭、鸡、企鹅、蝙蝠是否为鸟类的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鸟类的共同特征。] 三、认识鸟类羽毛的特征。

1.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鸟类的身体表面都有羽毛。你们认为羽毛有什么作用? 生:帮助鸟类飞行 2.羽毛具有哪些特点呢?这些特点对鸟类的飞行有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地观察羽毛的特点。

3.(出示鸽子羽毛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鸽子全身的羽毛都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

4.师:像这种覆盖在鸽子翅膀和尾部的大型羽片,我们把它叫做正羽;
在正羽的下方还长有这些细小而柔软的羽毛,我们把它叫做绒羽。

5.正羽和绒羽的形态、大小并不相同,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正羽和绒羽分别有什么作用? 生:正羽可以保护鸟的身体,绒羽可以保温。

6.请大家分组观察正羽的特点,并把看的情况用简图的形式进行记录。(中间有一根羽管,羽管的两边整齐地长着羽毛) 7.羽管是封闭的,它的中间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能看得更清楚? 生:把羽管剪开 8.我们借助剪刀,把羽管剪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想一想,这样的结构可能有什么作用? 9.学生分组活动、汇报。(空心,很轻,可以帮助鸽子减轻身体的质量,利于飞行) 10.谈话:鸽子在飞行过程中有时会遇到雨天,如果雨水滴落在在羽毛,会被羽毛吸收吗?想一想,这样有什么作用? 11.分组实验:在正羽上滴一滴水,观察水被吸收的情况。

生:水顺着羽毛滑落下来,羽毛这样的结构可以让雨水尽快从羽毛上滑落 12.刚才我们研究了正羽的结构与作用,那绒羽又有什么特点与作用呢?绒羽比较细小,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 生:放大镜 13.分组用放大镜观察绒羽的特点。

生汇报:细小、蓬松、柔软 14.绒羽有怎样的作用? 生:帮助鸽子保持体温 15.师生共同小结:羽毛管中空,可以减轻身体的质量。羽毛不吸水,可以防雨。绒羽蓬松,可以保温。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鸟类的羽毛适于飞行的特点。] 认识鸟类的喙与取食的关系。

1.(出示鹈鹕、老鹰、山雀、蜂鸟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些都什么鸟吗?谁能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些鸟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 2.聚焦以上四种鸟的喙,你们发现这些鸟喙有什么不同特点?(形状各不相同,有的长直、有的有弯钩、有的短直、有的细长) 3.引导思考:鸟喙有什么作用? 生:取食 4.分组活动:将不同形状的鸟喙与相应的食物连线。

5.师:你是怎样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生:鹈鹕的喙长直,便于夹住小鱼,喙下有个皮质的囊,可以储存食物;
老鹰的喙强大末端有弯钩,便于捕食小动物;
山雀的喙短直,便于啄食;
蜂鸟的喙细长,便于汲取花蜜。

6.师生共同小结:原来鸟喙的形状不同是为了适应取食不同的食物。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对比,让学生感知鸟喙的不同形状与所吃食物的密切关系。] 五、认识鸟类的足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1.(出示鸭子、老鹰、鸵鸟、鹭鸶的图片)你们认识这些都什么鸟吗?谁能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些鸟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 2.聚焦上述四种鸟足,你们发现了这些鸟的足有什么特点?(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趾间有蹼,有的伸展面大,带钩,有的结实有力,有的细长) 3.引导思考:鸟足有什么作用? 生:运动。

4.为什么这些鸟足的形状各不相同呢?你觉得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鸭足趾间有蹼,适于游泳;
老鹰的足伸展面大,末端带钩,适于捕捉小动物;
鸵鸟的足粗壮有力,适于奔走;
鹭鸶的足细长,适于在沼泽地或浅水滩中行走。

5.小结:看来,鸟类的足形状各不相同,是为了适应它们生存的不同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对比,让学生感知鸟足的不同形状与不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拓展与应用。

观察生活中的鸟类的足部和喙部有什么不同特点?这可能和什么有关? 【板书设计】 4 哺乳类 一、教材分析 《哺乳类》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大家庭”中的第四课,通过运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哺乳动物是全身表面有毛、恒温、胎生和哺乳的高等脊椎动物和多样的运动方式。运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方法,认识到哺乳动物是全身表面有毛、恒温、胎生和哺乳的高等脊椎动物以及了解哺乳动物多样的运动方式。学会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为以后研究其他动物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活动:活动一,观察一些常见的哺乳动物,归纳概括哺乳类的共同特征,并能够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哺乳动物。活动二,恒温是鸟类和哺乳类不同于其他种类动物的重要特征。哺乳动物的皮肤不仅具有敏锐的感觉,还有调控体温的作用。所以在这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北极熊是怎样保持体温的,并通过实验感知皮下脂肪层在保持体温中的作用。活动三,哺乳动物的躯体和四肢结构有利于它们快速运动,并有多种运动方式。在这一部分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发现哺乳动物有跑、跳、飞、游等多种运动方式。活动四,通过讨论问题“哺乳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了解到动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动物的基本方法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课前设计问题引发思考,展示图片具有直观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动耳倾听、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的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研究动物的乐趣,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动物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主探究的意识,从探究活动中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增强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常见的哺乳动物。

2.观察和识别常见的哺乳动物,归纳概括哺乳类的共同特征。

(二)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与试验,体会脂肪有保持体温的功能。

2.学会通过观察多种哺乳动物,总结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能力。

(三)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观察哺乳动物,发现哺乳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

2.通过哺乳类动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懂得关注、关心、关爱身边的动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通过哺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进一步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哺乳动物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脂肪有保持体温的功能。

五、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课件 学生准备:动物脂肪、冰水、杯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虎、猫、猪、牛、鱼、鸽子的图片。

2.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说说它们的名字。

(设计意图:对动物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物导入本课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识别并观察不同的哺乳动物,描述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1.指导学生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1)提问:在这几种动物中哪几种动物的外形比较相似?虎、猫、猪、牛的外形比较相似。) (2)提问:虎、猫、猪、牛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把学生说的相同点板书在这四种动物后面。) (3)提问:在这些相同点中,哪些是这四种动物特有,鱼、鸽子没有的?(随着讨论,把板书的不是特有的相同点逐一擦去,最后只留下“身体表面有毛”。)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虎、猫、猪、牛的外形很相似,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身体表面有毛,这是鱼、鸽子等动物没有的。

(5)皮毛有什么作用?(保护,保温)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共同点和共同特征的区别,为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打下基础。) 2.认识哺乳动物在繁殖和喂养后代方面的特点 (1)组织学生讨论:小猫是从哪里来的?小牛、小猪、小老虎是从哪里来的?虎、猫、猪、牛在繁殖后代方面有什么相同点?鱼、鸽子是用这种方法繁殖后代吗? 讲述:虎、猫、猪、牛都是直接生小动物,这种繁殖后代的方法叫做胎生。(板书“胎生”)胎生是这四种动物在繁殖方面的特点,鱼、鸽子都不是用胎生的方式繁殖的。

(2)组织学生讨论:“猫妈妈”用什么喂养刚生下的小猫?牛、猪、虎用什么喂养刚生下来的小牛、小猪、小老虎的?这四种动物在喂养后代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鱼、鸽子会喂养后代吗?用什么喂?(鱼不喂养后代,鸽子用口中的”食”喂养后代。) (3)讲述:虎、猫、猪、牛是用奶喂养后代的,这种喂养后代的方式叫做哺乳。(板书“哺乳”)哺乳是这四种动物不同于鱼、鸽子等动物的又一个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哺乳动物在繁殖和喂养后代方面的特点,加深对哺乳动物的理解) 3.归纳概括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

(1)提问:以上,我们分别研究了虎、猫、猪、牛在外形、繁殖、喂养后代方面的一些特点。现在,谁把这三方面合起来说说,这四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2)讲述:猫、牛、猴、狮子在外形、繁殖、喂养后代方面,具有青蛙、鸽子等动物不具有的共同特点,人们把它们归为一类动物。根据它们都给后代哺乳这一特征,给它们取名叫做“哺乳动物”。(板书“哺乳动物”) (3)组织学生讨论:哺乳动物的种类很多。你能根据虎、猫、猪、牛的共同特征,推想所有的哺乳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小结:身体表面有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凡是具有这几个特征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建立哺乳动物的概念。) 4.指导学生认识形形绝色的哺乳动物 (1)出示哺乳动物的课件(有蝙蝠、鲸、北极熊等多种动物)这些动物是哺乳动物吗?为什么? (2)视频介绍,认识鲸也是哺乳动物。

(3)教师小结:哺乳动物并不都生活在陆上,无论在地上跑的,水中游的,还是空中飞的,只要是符合哺乳动物共同特征的,都是哺乳动物。

(4)你还能说出一些哺乳动物的名字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对哺乳动物的认识,意识到动物的外形特征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活动二:认识恒温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特征,体会脂肪的作用。

1.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哺乳动物的体温会改变吗?(哺乳动物是一类恒温脊椎动物。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那你能猜到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是怎样保暖的吗?学生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北极熊虽然周身覆盖着厚厚的白毛,因此又得名白熊,但皮肤却是黑色的,黑色的皮肤有助于吸收热量,这又是保暖的好点子。你们知道吗?北极熊皮下有一层厚厚的脂肪,这也是他保暖的法宝。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体验一下吧! 3.实验:体验脂肪的作用。

(1)介绍实验材料: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些材料:动物脂肪、冰水、杯子。

(2)明确实验步骤:①把一块动物油脂绑在一只手的食指上。

②将两只手的食指同时浸入一杯冰水中。

③体验两根食指的不同感觉。

(3)小组讨论,进行实验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汇报实验发现。

(5)小结:没有包裹脂肪的手指会感觉非常冷,包裹脂肪的手指感觉没那么冷。所以我们用实验证实了哺乳动物的脂肪有保温的作用。脂肪还能为动物本身提供能量。但是我们要知道:哺乳动物体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是复杂而系统的生命现象。脂肪具有保持体温的作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哦。

(6)视频进一步了解北极熊的御寒能力。

(设计意图:恒温动物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进步性事件。哺乳动物的皮毛和皮下脂肪层在其保持体温恒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这一环节从北极熊如何保持体温引入思考,并通过实验体会脂肪的作用。通过视频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北极熊是如何保持体温的。) 活动三:认识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1.出示图片(教材12页四张图片)。提问:他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学生谈论汇报交流,完成报告单第一列“运动方式”) 动物 运动方式 有相同运动方式的哺乳动物 猎豹 袋鼠 蝙蝠 鲸 2.还有哪些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它们一样。(小组谈论交流,完成表格第二列内容) 3.汇报交流。

4.小结:不同的动物运动方式不同,有些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不止一种,如猎豹善奔跑,也会行走。

(设计意图:运动快速且运动方式多样是哺乳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一特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图片中蝙蝠会飞,但不是鸟,再次纠正学生将“是否会飞”作为判断鸟的依据。) 活动四: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你们知道哺乳动物与我们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说人类与哺乳动物的关系。

3.总结: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动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动物蛋白,它们的皮毛具有特有的经济价值,有些动物,如狗等还是人类得力的助手等等,这是有利的一面。当然有利就有弊,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病。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因环境的破坏,有好些珍惜动物都面临着灭绝或者已经灭绝的处境,请同学们加入到保护珍惜动物的行列中来。

4.视频播放关于保护动物的重要性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哺乳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利弊,让学生了解动物与我们息息相关,延伸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总结交流,表达分享,体会学习的快乐) 七、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物体的运动 5 运动与位置 【教材分析】 《运动与位置》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而且学生每天都在运动中,因此运动对学生来讲非常熟悉。本课带领学生学习从相对位置的角度去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打破了以往学生对于“物体是否在运动”的常规认知,更难以理解。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参照物”与“运动状态”的联系。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看图交流物体的运动,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第二部分,辨别物体是否在运动,知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依据。也就是选择参照物来进行判断,重点突破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是不同的。第三部分,描述具体情境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与位置,知道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第四部分,拓展交流,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初步建立世界都是运动的观点。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但都是基于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描述。而对于运动状态的认识,学生大多也只是关注于孤立情境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同一物体相对于自身而言各部分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很少将运动置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进行判别,也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的形式。特别是学生往往片面认识电梯上的人或是列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地球上的房屋与树木是静止的,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而这些问题,正是由于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并正在向抽象思维过渡 所以在本课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孩子精准选择参照物,然后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和描述,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是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中。

科学探究:
1.能够借助某一参照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2.能够通过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科学态度:
1.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学习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的静止时相对的,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滑板车、跳绳、毽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谈话:下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跑到了操场上,你们去那儿做什么呢? 学生回答:跳绳、踢毽子…… 提问:那就请用一个词概括你们在课间的这些行为吧! 学生回答:运动。(教师在课题位置板书:运动) 2.提问:那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存在哪些其他的运动呢? 学生回答:小狗跑、汽车行驶、飞机在天空中飞、地球在旋转、滚起来的足球…… 谈话:同学们举出了各种各样运动的例子,很棒!看来,你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下面再让我们来观察几组图片,这里面的物体在运动吗? 学生回答:小女孩走路,她在运动;
马在奔跑,是在运动;
鱼在游动,也是在运动。

竹笋的生长,花的盛开以及种子的发芽过程都是在运动,只不过这类运动非常的缓慢,我们平时肉眼不能直接一下子看出来。

飞机在天空中飞、火车高速行驶、轮船航行也都是在运动。

溪水的流淌、白云在天空中飘动以及月亮的升起也都是运动。

提问:谁能来归纳出这四组运动分别是哪一类物体的运动? 学生回答:这些运动的物体分别是动物(人)的运动、植物的生长运动、交通工具、非生命体的自然物的运动。

提问:类似这样的运动你还能说出哪些例子?并将这些例子按照上面的规则进行归类。

3.谈话:今天我们暂不研究动、植物生长繁殖的生理性运动,我们先来研究肉眼可见的这类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常见的课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运动”,同时调动学生头脑中关于对物体运动知识的前概念。又通过一系列例子来拓展学生对于运动“范畴”的了解。] 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1.提问(出示一张图片):你觉得图中哪些物体在运动?你是这么知道的呢? 学生回答:鸟在运动,因为鸟在天空中不飞的话,肯定会掉下来。其他的物体无法判断是不是在运动。

(同时出示两张图片):现在,你能比较这两张图说说哪些物体在运动了吗?这次,你的理由又是什么? 学生1回答:我认为鸭子在运动,因为我通过两张图的对比,观察到第一张图中鸭子在池塘的正中间,到了第二张图,鸭子游到池塘的右边了。

①中间 (教师同时板书:鸭子池塘) ②右边 追问:好的,那么“中间”和“右边”两个词说明鸭子在两张图中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1回答:鸭子的位置变化了。

①中间 (教师同时板书:鸭子池塘位置发生变化) ②右边 追问:现在你能利用这行红色的字,再试试说明你认为鸭子在运动的理由吗? 学生回答:鸭子在运动。因为第一张图片中,鸭子的位置在池塘的中间,到了第二张图中,鸭子的位置移动到了池塘的右边。鸭子的位置相对于池塘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①中间 (教师同时板书:鸭子相对于池塘位置发生变化) ②右边 评价:你回答的非常完整有条理。后面的同学在回答的时候也要按这样的模式说清楚你的判断依据。

学生2、3……回答:鸟/汽车/骑自行车的人/云朵在运动,因为我通过两张图的对比,观察到第一张图中XX在什么位置,到了第二张图,XX的位置移动到了哪里,它的位置相对于XX发生了变化(例:汽车在运动,在第一张图中,汽车在马路的左边,第二张图中,汽车在马路的右边,它的位置相对于马路发生了变化。) 布置:请你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填空。

学生汇报:鸟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草地上趴着的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自行车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大树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汽车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马路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2.提问:那么,你判断鸭子、鸟、自行车、汽车几个物体在运动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们是把这几个物体的位置和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对比来判断的,看看是否有变化,如果位置变化了,则说明这个物体运动了,如果位置没法说变化,则说明这个物体没运动。

追问:在这些物体中,被对比的是哪几个? 学生回答:人、大树、马路、湖…… 教师总结:非常好,我们一般把这些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被对比位置、被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①中间 (教师同时板书:鸭子相对于池塘位置发生变化) ②右边 参照物 提问:现在谁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 学生回答:首先,我们要判断某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就得先选取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然后将它不同时候所在的位置与参照物的位置去进行对比,如果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说明物体在运动,如果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物体没有在运动。

①中间 (教师同时板书:鸭子相对于池塘位置发生变化) ②右边运动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静止(相对) 总结:可见,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根据物体的位置,运动与位置是分不开的。(板书“与位置”) 3.(1)实验:将橡皮放在文具盒上,从桌子的一端慢慢推向另一端。橡皮在运动吗?请你结合选择的参照物说清楚判断依据。

学生回答:
①橡皮在运动,如果以课桌作为参照物,橡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橡皮在运动。

②橡皮没有在运动,我选择铅笔盒作为参照物,橡皮的位置跟滑板车比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橡皮没有运动。

(2)观看小狗玩滑板车的视频,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①小狗在运动,如果以马路作为参照物,他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所以小狗在运动。

②小狗没有在运动,我选择他玩的滑板车作为参照物,小狗的位置跟滑板车比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狗没有运动。

提问: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也不同。

4.出示图片,小组讨论:观察图片,根据你选择的参照物,描述电梯上的人的运动状态。

学生回答图片1:①以电梯作为参照,电梯上的人没有运动,因为站在电梯上的人的位置相对于电梯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②以地面作为参照,电梯上的人是运动,因为电梯上的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图片2:①若选择汽车作为参照物,乘客在汽车里的位置相对于汽车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乘客没有运动。②若选择行驶的汽车外的人或树作为参照物,乘客的位置对于它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乘客运动了。

5.扩展提问: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同的例子? 学生回答 播放视频加深理解 (二)根据选择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位置 1.出示图片,提问:你能描述图片中小汽车相对于乘客的位置吗?这里是要以谁作为参照物,描述谁的位置?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是选择乘客作为参照物,描述小汽车的位置。

追问:要描述小汽车的位置,你可能会遇到什么难题? 学生回答:要弄清楚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回答:以乘客作为参照物。小汽车在乘客的东北方向,距离乘客0.2公里两分钟的车程,目前正由玄武门由北向南驶来。

提问:反过来呢?你能说出乘客相对于汽车的位置吗? 学生回答:那就是以汽车作为参照物,乘客在汽车的西南方向。正由南向北移动。

2.提问:那么你们现在能描述老师相对于你们的位置吗? 学生回答:以我们为参照物。老师在我们的…… 3.如果作为扩展的话,教师可以用两个手机,一个手机带身上,一个手机放在家里,然后用找回手机的定位功能,再让学生进行判断和描述。

4.提问:现在你会描述某个物体的位置了吗? 学生回答: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也就是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设计意图:描述完课本上的两幅图可以让学生说出在生活当中,还有没有这样同一物体选择参照物体不同其运动状态也不同的例子。描述网约车的位置时可先提醒学生如何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再让学生描述出网约车的方向、地理位置、运动状态、相对于乘客的距离等。

(三)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1.提问: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房子……以地面作为参照物,房子是静止不动的。

追问:有没有不同意见? 学生回答:我认为房子是运动的,因为如果选择马路上正在行驶的汽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房子是在运动着的。

2.谈话:以我们生活经验来说,平时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大都是依据地面作为参照物进行判断的。所以往往觉得树、房子这一类的物体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认为它没有运动。

但是如果将我们的视角转到地球之外,给你个机会遨游在太空中,你还会认为树和房子没有运动吗? 学生猜测:如果我在太空中,选择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能看到地球在不断运动转动时,房子与树都在随地球一起运动。

谈话: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提问:从刚才的视频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当选择的参照物在地球以外时,地球上的任何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着。

提问:现在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学生回答: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也就不同。静止只是一个物体对于它周围的另一个参照物保持位置不变,可是如果换一个参照物,它就又是运动的了,所以也只能是相对静止。

谈话:地球自己在转动,同时也围绕太阳在运动,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跟着地球在运动着,而月亮绕着地球在运动,所有的星体都在运动中。并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

①中间 (教师同时板书:鸭子相对于池塘位置发生变化) ②右边运动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静止(相对)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要树立运动与静止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静止,要看选取的参照物是哪一个。从而树立学生的辩证思维] 三、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根据“参照物”的位置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描述物体的位置,也了解了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只有相对的静止。

【板书设计】 6 不同的运动 【教材分析】 《不同的运动》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二课时。本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辨别物体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或是曲线运动。第二个活动是认识不同的运动方式,描述它们不同的特征。这不仅仅是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分,更主要的是描述更多的运动方式,用图示或文字举例说出不同的运动特征。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反向活动,给出运动特征图式,要求选择合适的物体做各种形式的运动,通过动手做来进一步认识不同形式运动的特征。第四个活动是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分析其运动形式,暗含同一个物体的同一种运动包含多种运动形式的思想。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识别了运动并且已能判断运动。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运动的方式”这一概念。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本课科学探究中比较、分析、收集数据的能力将得到提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感受科学学以致用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绘制运动轨迹,知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生活中物体的两种常见运动方式。

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特点。

能够通过做出某些形式的运动,更好地了解其运动特征。

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并分析其运动形式。

科学探究: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况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科学态度: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数据,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各种运动方式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体会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复合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体会到仔细观察和分析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感受其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区分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教学难点】 比较不同的运动形式,描述不同运动形式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纸风车 学生材料:一根细线、一个夹子和一个打孔的橡皮塞。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感知物体的运动方式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玩的东西? (出示课件:风车) 2.你猜一猜,风车是怎么动起来的? 如果我们在风车叶轮上做记号,你能画出它的运动路线吗? 你能不能用手势来表示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大家给风车的运动起个名字,好吗?(曲线运动)。

3.跟曲线运动相对的运动路线叫什么?你们知道吗?(板书:直线运动)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六课《不同的运动》。(板书:不同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运动的方式”,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聚焦本课话题] 二、联系生活,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1.课件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同学们,用你们的火眼金睛观察下列物体的运动,将它们各自的运动的路径用线连起来。再判断它们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 2.学生独立完成。绘制运动轨迹,进行运动方式分类。汇报结果,说明理由。

3.生活处处有科学,日常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中都包含了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联系生活想一想它们属于哪一种运动方式。(出示课件)学生举手发言说明运动轨迹。

4.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运动方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熟悉的图片情景引导学生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突破教学重点——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分类] 比较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特点 生活中你见过这些运动形式吗?用身边的材料或自己的身体做出这些运动。

第一组:观察比较前进与后退。学生自由做前进、后退的运动路线,描述有什么不同。教师相机帮助学生准确表达和理解:前进是物体从后往前运动、后退是物体从前往后运动。

第二组:观察比较摆动与振动。学生自由选择身边材料,如尺子等模拟这两种运动,类似于生活中钟摆的摆动、琴弦的振动。也可以用手势做出振动与摆动。

第三组:观察比较绕圈、旋转与滚动。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特点,跟其他两种运动的区别在哪里? 在活动手册上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这七种物体的运动轨迹。画完后交流展示。

亲自动手,研究物体运动方式的特点 1.我们做一做这些形式的运动,器材只有一根细线、一个夹子和一个打孔的橡皮塞。你能让他们运动起来吗? (你觉得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分工协作,仔细观察,做好记录,注意安全。重点关注单摆,引导单摆的运动方式) 怎么做摆动、旋转与滚动呢?请各小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进行研究,注意观察它是怎样运动的,画出它的运动路线。

3.画好以后组内进行交流,听听其他同学有何想法?(教师适当指导) 4.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1)请你结合动手介绍它是如何运动的? (2)其他同学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在同学老师的共同讨论下,得出相对完整的说法,把选择相对较好的实验记录展示在黑板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手边的学习用品做出不同的运动形式。

[设计意图:动手环节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利用学生平时就喜欢玩的实验材料,通过画一画,动一动等活动,在经历了假想,实验,推论这一系列的过程后,充分巩固了运动方式分类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判断能力。] 拓展活动,分析复合运动方式 1.同学们,我们的身体也可以做摆的运动。(教师演示摆双臂朝前沿直线走路) 聪明的你发现了吗?双臂的运动是(曲线运动)、而行走的方向是(曲线运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一种运动包含了多种运动形式。

2.你们玩过旋转木马吗?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旋转木马的运动方式。

(播放视频)小组内积极讨论:旋转木马是怎么运动的?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也像走路、旋转木马这样包含了两种运动方式?(学生举例:直升飞机飞行、竹蜻蜓、行驶的汽车等) [设计意图:借助旋转木马的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的建构“有一些物体的运动包含几种运动方式”的科学概念。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复杂运动方式是由简单运动方式组合而成的。] 六、总结提升,明晰本课学习内容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出示课件) 2.提出希望:物体运动的方式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地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动手又动脑,小小科学家们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把“物体运动的方式”这一知识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7运动的快慢 【教材分析】 《运动的快慢》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三课时。本课带领学生学习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速度”和“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概念。

本节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
第二个活动是给运动速度排序,教材有结构的给出四组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用冲击力暗示速度快的物体能量大。这部分的学习除了比速度还要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第三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第四部分阅读运动速度快的物体和运动速度慢的物体,最后回应第一节课的内容,如何判别运动速度慢的物体是否在运动。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体的运动》前两小节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图画、文字描述运动特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运动方式,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运动,知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依据。了解了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初步建立世界都是运动的观点。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速度”和“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概念。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四年级上科学二单元《《物体的运动》前两小节的学习,学生对物体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2.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4.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未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压缩空气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 能够简单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难点】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米尺、秒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速度 1.上课前请大家观看一段视屏(师播放100米跑步比赛的视频),提问:谁取得了第一,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是第一名,因为他是最先到达终点的…… 2.大家说得非常有道理.老师这里还有两个问题,请大家认真思考,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 PPT出示:①赛跑时,为什么要设置起点与终点? ②如果比赛有好几个组,每个组都有第一名,怎样直接看出这些第一名谁更快?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你们说的对,设置起点和终点是为了确保公平,在相同的路程内谁到达终点用的时间少,谁的速度就快。不同组的第一名要比较快慢,也必须是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比较。

3.揭示课题:由此可知,我们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要比较速度快慢,我们可以用哪两种方法? 生1:看他们跑相同路程用了多少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生2:看他们在相同时间里跑了多少路程,路程长的速度快。

4.师小结: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是一般要记录数据时通常都是记录每1秒钟或者1小时这样的单位时间里行进了多少路程,也就是说速度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如人1秒行进了1.1米,火车1小时行进了80千米。我们常用的速度的单位有千米/小时、米/秒。

[设计意图:利用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用“100米跑步比赛的视频”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运动的快慢”,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明晰速度的概念] 二、在测量中感受速度的快与慢 活动一:相互测一测你和同伴走路的速度 1.我们要想知道自己小组的同伴用正常的步伐走路,谁的速度快,怎么办? 2.生:规定好*米的距离,测量小组每个同学走完这个距离花多长时间,用时少的速度快。

师追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固定*秒的时间,测量小组每个同学*秒内走了多远,走得远的速度快。

3.我们就用他们说的两种方法来进行测量,请大家看大屏,PPT出示:
(1)以4人为一小组到操场上进行测量。固定路程都是5米,时间都是5秒。

(2)第1次A、B两人用正常的步伐同时走5米的路程,C、D两人分别测量他们所用的时间,并在记录单上做好记录。第2次由A、B两人分别测量C、D两人用正常的步伐在5秒内走的路程,并在记录单上做好记录。

(3)测量完成后,用测得的路程除以时间计算出速度。比一比A、B、C、D四位同学的速度是否一样? 4.测量前我们先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师边演示边讲解秒表的使用方法。

5.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汇报小组测量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小组每个人走路的速度都不一样,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

6.师小结:每个人由于身高以及性格与运动习惯的影响,走路速度是不一样,一般速度在1.1米/秒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活动让学生对速度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感受科学探究方法,即通过两种不同测量方法的测量,计算出速度并做对比。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学方法的魅力。] 三、在排序中比较运动速度的快慢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不同的人走路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来了解不同的动物,它们奔跑的速度是怎样的?师出示:动物奔跑的图片。

生:不同动物奔跑的速度不同,有的很快。

2.师: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地提升。比如民航飞机的速度是……复兴号动车的速度是……汽车的速度是……轮船的速度是……其中速度最快的是…… 3.了解了各种物体的运动速度,现在就请同学们按照从快到慢的顺序给书上的各种运动速度排序,将排序的结果按照从快到慢的顺序用1、2、3……表示出来。

4.生完成排序并汇报结果。

5.师:同学们都很喜欢骑自行车,当我们以很快的速度骑车和以比较慢的速度骑车,哪一种情况下摔倒后造成的伤害大。

师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同一种物体,运动速度越快,冲击力也越大。

四、运动的物体具有的秘密 1.谁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如果快速跑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生:因为人从楼梯上快速跑下来,速度很快,冲击力也大。快速跑下来可能摔伤或者撞伤。

2.师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速度越快,能量越大。我们从楼梯上跑步冲下来的速度是用正常的步伐走下来速度的5倍。楼梯上快速奔跑具有很大的能量,从而止不住脚步,易冲撞他人带来伤害。

3.我们来看一个案例,PPT出示:高空坠落物引起事故的案例,请大家读完以后思考:为什么被高空坠落物体砸中会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生:因为从高空坠落物体落下的速度快,冲击力大。

师生共同总结:从高空坠落的物体,速度通常可以达到15米/秒—20米/秒。这个速度极快,相当于我们正常步行速度的20倍,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冲击力也越大,所以造成的危害越大。

4.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高速路上为什么要给车辆限速?为什么在汽车内不能向外扔垃圾? 生:因为高速路上车辆速度太快,容易出车祸…… 师小结:车辆运动时速度越快,冲击力越大,一旦发生撞击造成的危害大。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引导学生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运用与拓展 1.师:阅读文本资料,谁来说一说这段资料主要介绍了什么? 生:这段资料主要介绍了自然界中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非常快,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非常慢。

2.图中的月亮、树木、指甲,这些物体也在运动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判断月亮的移动,树木、指甲的生长? 生1:可以根据长出指甲部分的长短看出生长运动 生2:可以以树木:作为参照物观察月亮是否在运动。

…… 3.师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速度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速度越快,能量越大。探索科学奥秘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希望我们每位学生都能在不断探索的历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设计意图: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一些特例,有的运动速度极快,有的运动速度极慢。找到生活中的这些实例,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和推论,对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板书设计】 7.运动的快慢 速度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第三单元 常见的力 8 力与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常见的力的单元第一课,紧承上一单元学习内容物体的运动,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运动,交流物体运动的状态与哪些力有关,从而提示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在这里实际也让让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常见的力,如摩擦力、弹力、浮力、磁力等,这也是第一个单元的总起。第二个方面是做探究活动,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铁质玩具小汽车的运动方向。这两个活动一个指向力可以改变运动速度,另一个方面指向力可以改变运动方向。一个是定量的研究,另一个是定性的观察。一种力是直接接触的力——拉力,一种力是不直接接触的力——磁力。两者结合起来,有力的用实践活动诠释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用力以后》的学习,低年级学生主要从施力方向上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中年级继续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如摩擦力、弹力、浮力,不仅继续关注力的方向,而且能够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同时将力对物体的作用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运动速度与方向。高年级将继续学习不直接接触物体而施加影响的力,如地球引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二年级上册《用力以后》的学习,学生对力的种类和作用效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前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速度与方向。

科学探究:
能够与同伴合作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快慢的关系。

通过实验研究磁力是否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科学态度:
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利用证据来验证假设。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 能够与同伴合作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瓶盖、小车、秒表、钩码、细线、滑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导入新课 平时同学们在下课期间喜欢玩“弹硬币”的游戏,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瓶盖,你能让这个小瓶盖在桌面上动起来,用它“画”一个五角星吗?学生动手让小瓶盖动起来,“画”五角星。

你是如何画的? 生:用手拨,用手弹,用嘴巴吹…… 这些动作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对小瓶盖施加了力。(教师适当引导) 同学们都很聪明,发现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对小瓶盖施加了力,小瓶盖就能动起来,画出我们想要的形状。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看一看,力与运动间,还有怎样有趣的联系。(出示课题:《力与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瓶盖画星星”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力与运动”] 操作与探究 认识力的作用 出示图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都有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聪明的你能找出是什么力使什么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了吗?举例:自行车刹车片与轮胎的摩擦力使轮胎停下来。

生:风力使风车转动起来;
手的推力使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适时提醒)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出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结合学生的前知识,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力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两个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实验打好基础。]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出示一辆小车。老师这里有一辆小车,有没有同学能想想办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生:推,拉,吹…… 感谢同学们给老师的好建议,老师想采用拉的方法让小车动起来。(教师演示拉小车2次,使两次小车速度不同)刚才老师拉了两次小车,这两次小车的运动有没有什么不同? 生:速度不一样;
一次快一次慢…… 老师拉的是同一辆小车,小车两次运动的快慢却不一样,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老师拉小车的力不同。

拉力的大小真的与小车前进快慢有关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要让小车动起来,首先要给小车提供一个拉力。刚才老师已经亲身演示了,用手给小车拉力是不太准确的,那我们怎么给小车提供拉力呢?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利用钩码的重力作为拉力。

现在我们有了拉力,那我们要怎么保证小车能够沿着拉力的方向前进,便于我们做实验呢?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利用细线和定滑轮组装实验装置。

科学家在遇到一个问题时,会先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一个猜想,我们称之为假设。同学们,你认为你拉力的大小与小车前进的快慢有怎样的关系呢?请你想一想,把你的假设写在活动手册第7页上。

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假设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是要保持不变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

生:改变条件: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
保持不变:小车、路面、路程…… 教师指导学生将保持不变的条件及需要改变的条件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实验探究离不开严谨的设计、合理的分工和团结协作。你们小组要如何完成这个探究实验呢?每个人在实验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和你的小伙伴讨论交流,设计你们的实验过程、完成合理的分工。

学生思考,讨论,在班级内汇报本小组的实验设计。组间互相交流学习,教师适当指导,形成全班认可的实验设计,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出示实验数据记录表,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及时、准确的在表格内记录数据。

教师出示实验过程小结,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实验过程。

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控制变量,分工合作,足以安全,及时记录数据…… 教师补充: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学生领取实验器材,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完成的小组归还实验器材,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有关系。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
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教师出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这一问题,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这一实验,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及控制变量法的相关内容及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神奇小钢球 播放“小钢球在磁铁作用下改变运动方向”视频。

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第一次小钢球沿直线运动,第二次小钢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你能不能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试着解释一下? 生:小钢球收到了磁铁施加给它的磁力,使得运动方向改变了。

小结:像磁力这样不与物体直接接触的力,也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实验视频,结合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像磁力这样不与物体直接接触的力,也可以影响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运用与拓展 如果保持拉力不变,往小车上加重物,小车前进的快慢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像今天课堂上一样,在课后与身边的同学一起完成这个课后小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课堂上的实验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后研究中,练习课堂上学到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及方法,巩固实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9.力与运动 【教学反思】 9 弹力 【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具有弹性,而当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小学生对弹性与弹力并不陌生,在孩子们身边就有许多的弹性材料和玩具,本课就是从认识弹性开始。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认识什么是弹性、弹力,通过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去掉外力后物体恢复原样,从而认识到物体具有弹性,在此基础上玩握力器与拉力器,体验到弹力的存在。第二个活动是一个探究活动,研究拉力与弹簧伸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具体的数值,从而发现弹簧的伸长是随着重量的增加而作出规律性的变化,这也正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第三个活动紧承第二个活动,学习使用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力,即物体受到的重力,达到技术与工程领域学习基本测量工作的要求。最后一个活动是一个总结应用,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弹性玩具,既要对物体的弹性性能有一个了解,同时也需要恰当利用物体的弹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对力有一定的认识。《常见的力》这一单元将继续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如摩擦力、弹力、浮力等。前一节课《力与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对于力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一些常见的力,但是只是简单的知道,具体的性质无法完整的描述,通过学习《弹力》这节课,学生不仅对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而且能够使用简单工具测量力的大小,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具有弹性,当形状或体积改变时会产生弹力。

2.知道弹簧拉伸长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能够探究弹力与物体形变之间的关系。

2.能够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能够根据物体的弹性做一个弹力玩具,更好的感受弹性与弹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海绵、弹簧、钢尺、橡皮筋、拉力器、握力器、钩码、直尺、自制实验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弹跳小人)今天老师带来一件小玩具,想不想玩一玩? 2.师: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当同学松开手,停止对小人用力时,它怎样了?(板书:形状改变受到外力恢复原状)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小人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小人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
去掉外力后,小人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4.师:这个玩具叫做“弹跳小人”,这是它的特殊本领。

过渡语: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具有这样本领的呢?我们接着探究。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弹跳小人玩具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材料:海绵、弹簧、钢尺、橡皮筋(课件展示)你们觉得这些物品是否具有像弹跳小人一样的本领呢?现在请你们来动手试试看。

2.(课件出示要求)(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的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物体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在小组内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同学们做完实验,有什么发现呢?(用力的时候,形状会变,去掉力后,又会恢复原来样子) 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所以这些物体都有弹性。

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出示握力器和拉力器)老师想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握力器和拉力器。

师: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的感觉。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往外拉拉力器,感觉有一股力在往回拉,方向相反。

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作弹力。

弹性和弹力是同一个概念吗?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课件出示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及认真观察,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弹性和弹力的概念,并能够加以区分。] 三、实验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师:刚刚同学们在玩弹簧时,会发现用力拉弹簧,弹簧就变长了(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板、钩码,画出弹簧没有挂钩码的刻度线,在弹簧上挂一个钩码,再画出弹簧伸长的刻度线),像这样,弹簧就被拉长了。

2.师:如果挂上两个钩码,弹簧怎么样呢?(演示挂两个钩码,并画出刻度线) 3.师挂三个钩码,请学生上台画此时弹簧的长度。观察画出的刻度线并提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生猜测: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4.师:是这样吗?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试呢?那要怎么做实验呢?你们能根据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5.汇报实验方案:同学们实验的设想很不错,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并有一些补充(投影演示如何做) (1)搭好实验板,挂上弹簧,量出弹簧的长度。

(2)接着测量分别挂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钩码,五个钩码,弹簧伸长的长度,在纸上标出 (3)最后再将数据在活动手册上的坐标图中描点连线,从而发现规律。

6.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7.汇报交流实验结论: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相同的长度 8.师:那你们现在能预测一下,如果挂6个钩码,弹簧伸长多少呢? 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呢?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学生汇报)如果无限制的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失去弹性,会拉坏。

教师小结:弹簧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9.小结:通过对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与发现是:
(1)在弹性限度内,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越长,挂的钩码越少,弹簧拉伸越短。(也就是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就越长;
拉力越小,弹簧拉伸就越短)。

(2)每增加相同的力,弹簧伸长的长度相同 (3)每个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自主设计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思考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收获 1.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五、拓展延伸 1.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物体弹性,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寻找,并试着利用物体弹性制作一个小玩具。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分享。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创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9.弹力(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弹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二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力的存在,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弹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并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学会使用工具准确测量并描述力的大小。但学生对“弹簧测力计”这个工具很陌生,在读数上有很大的困难。本课要帮助学生理解弹性原理、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要教会学生正确读数,除了知道最大量程,还需要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顿,知道在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回顾上课“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实验,为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做铺垫。第二个活动: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作用、结构和力的单位。第三个活动:学习使用测力计并测量提起物品所需要的力,即物体受到的重力,达到技术与工程领域学习基本测量工作的要求。第四个活动:是一个总结应用,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弹性玩具,既要对物体的弹性性能有一个了解,同时也需要恰当利用物体的弹力。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的学习,学生主要从施力方向上认识了推力和拉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但学生对力的大小缺乏准确的数字认识,不会使用工具测量力的大小,在学习新工具的过程中将会有很多的问题。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性原理制成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工具十分感兴趣,渴望使用新工具。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的学习,学生对力的存在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活动,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作用、结构和力的单位。知道量程和分度值。

2.通过实验,能够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通过小组活动,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制作弹力玩具。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物体的弹性做一个弹力玩具,更好地感受弹性与弹力。

2.结合力的测量,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影响弹力的因素。

3.体会到科学探究活动中,需要利用证据来验证假设,必要时要收集一定的数据。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观察需要有一定的顺序。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应用弹性知识。

3.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会设计并制作弹力玩具。

【教学重点】 认识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提起物体需要的力。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弹力玩具。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弹簧测力计、文具盒、水杯、夹子、气球、塑料袋等身边的物品。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回顾 1.课件出示上课中“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的图片”,提问: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有什么关系? 生: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地越长。

2.追问:如果继续无限制地在弹簧上挂钩码,弹簧会怎么样呢? 生:弹簧会失去弹性,无法回到原来的长度。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为介绍弹簧测力计做铺垫。明确这个实验的研究结论就是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描述:人们根据弹簧拉伸长度随拉力大小变化的规律,制成了弹簧测力计。

2.学生先观察图片,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描述: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力的大小,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

2.发放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说一说它的结构。注意:观察时,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

3.学生观察活动。

4.借助大的弹簧测力模型模型介绍其构造:提环、指针、刻度、挂钩。

5.结合板书,讲解正确量程和分度值:“弹簧测力计上的最小一格的大小就是分度值,比如这个测力计的最小一格是0.1,读数时加上力的单位,读作0.1N。测力计上最大能测量的值就是它的最大量程,如这个测力计的量程就读作5N。” 6.问:你们手中的测力计的最大数值是多少呢?想想它可能有什么作用? 生:5N。被测物体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数值。

[设计意图:初步认识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包括:工作原理、作用、力的单位。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再看实物,建立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有一定观察顺序额习惯,再由教师借助大模型介绍结构名称,学会读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1.借助视频演示测力计的使用:使用之前的注意事项。

2.学生齐读课件上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零处;

(2)要让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且弹簧不能靠在刻度盘上。

(3)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4)被测物体的重量不可超过弹簧秤标定的最大数值。

3.看完视频后,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测量老师手中的一个鸡蛋呢? 生:可以把鸡蛋放在袋子里。

追问:什么样的袋子?重的行不行? 生:不行,就放在一个轻的塑料袋里。

4.分发小组塑料袋:“对于不能直接挂起来的物体,我们借助质量忽略不计的塑料袋。下面大家一起试一试,测量提起一个鸡蛋,需要多大的力”。

5.学生测量鸡蛋,师巡视、指点、汇报。

6.课件展示更多的物品:苹果、橡皮、粉笔、胶带、文具袋、水杯、衣物、书包、书等等。我们可以利用手中5N的测力计测哪些物品呢? 追问:为什么不能测书包? 生:书包太重了,超过了5N。

7.填写实验记录单。

8.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在研究拉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后,介绍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弹簧测力计,帮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学习工具的使用,符号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在读数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多的困难,需要不断使用测力计,在练习中逐渐克服困难。] 四、设计弹力玩具 1.开火车小游戏:说一说你知道的弹性物品。

2.开火车小游戏:说一说你知道的弹力玩具。

[设计意图:通过对有弹性的物品、身边的弹力玩具做知识回顾和铺垫,为后续的实验设计做材料的提示和准备。] 3.描述:杠杆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弹性物品和玩具,你们想不想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弹力玩具呢?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利用弹性物品设计弹力玩具。

4.小组讨论:
(1)我们小组想制作的弹力玩具的名称是什么?它能干什么? (2)我们小组想利用的弹性物品有哪些?还需要什么非弹性物品? (3)我们想怎么制作这样的弹力玩具? 5.分发大画纸,小组合作画玩具的设计图。

6.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它是如何利用弹性来工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画设计图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能力,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与玩具的导入部分相呼应。] 【板书设计】 9.弹力 形状或体积弹性弹簧测力计 弹力力的单位:牛顿(N) 10 摩擦力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认识摩擦力,找到哪里存在摩擦力,再通过探究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本课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导入交流活动,通过推手活动、图片分析等认识摩擦力。第二部分是一组探究活动,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重点在于通过测量、分析了解到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第三部分是一组对比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分析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办法,使学生了解到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力学,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体积,但是对于摩擦力是什么还不清晰;
刚刚接触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还有些力不从心。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前概念,从摩擦现象入手,慢慢分析、层层深入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是学生们这节课的任务。对于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

科学探究:
能够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受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的影响。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通过对摩擦力的认识分析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如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探究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弹簧秤重物轮子塑料板砂纸洗洁精橡皮泥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徒手体验游戏,愿意和老师一起来玩吗? 生:愿意。

请看要求:把你的手掌贴在桌面上,然后用力往前推,感觉一下,手是不是很轻松就可以往前进呢? 生:不是。

2.手想要往前推时有一股力阻碍着我们的手前进,你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有。

3.这股阻碍手前进的力就是摩擦力。(出示摩擦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摩擦力。] 二、了解摩擦力,大小,方向 1.想不想继续玩? 生:想。

2.我们再来体验一次,手与桌面接触,这次用力匀速往前推,谁与谁之间有摩擦力呢? 生:手与桌面之间存在摩擦力。

小结:在桌面用力匀速往前推手时,桌面对手的前进有阻碍,这时手与桌面之间有摩擦力。

3.(图片)这些是什么活动?这里有摩擦力吗?谁与谁之间有摩擦力呢? (1)滑滑梯身体与滑梯接触部分存在摩擦力 (2)推箱子箱子与地面存在摩擦力;
鞋底与地面存在摩擦力 (3)游泳人与水接触面存在摩擦力 (4)降落伞伞面与空气间存在摩擦力 小结:当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也会产生摩擦力,这种摩擦力也是一种阻力。

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力,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有摩擦力吗? 生:交流。

看,这里也有摩擦力的存在呢。(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图,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新知识结合,能够正确分析摩擦力。] 三、测量摩擦力 1.看老师手中的小木块在桌上滑动时有摩擦力吗? 生:有。

哪里存在摩擦力呢? 生: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存在摩擦力。

要想知道拉动这块木板时会产生多大的摩擦力有什么办法呢? 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弹簧测力计怎样使用呢? 生:使用前先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齐平;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

2.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小木块与弹簧测力计,如果要想测量木块在拉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还得注意什么? 生: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拖动木块时要用一样的速度;
拉动过程中进行读数..... 测量过程中小木块要匀速直线拉动,是不是测一次就可以了呢? 生:不是,至少做3次,取平均值才可以。

我们测得的是拉动小木块的拉力,怎么知道摩擦力呢? 生: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同。

你们提醒的非常有道理,接下来请组长组织大家一起测量一下你们小组拉动木块时的摩擦力吧。

生:分组实验。

3.哪一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测量结果呢? 生:汇报结果。拉动小木块的摩擦力是()牛顿。

4.每位同学选择身边一样方便测量的物体,继续测一测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吧。

生:测量、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设计、测量、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刚才我们已经测量了小木块产生的摩擦力,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改变桌面的光滑程度,在桌面铺一层布、在桌面铺一张砂纸、在桌面铺一块布;
改变小木块的重量,在小木块上加钩码;
木块与桌面接触的多少...... 2.很多同学都是想改变桌面的粗糙程度,那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是有什么关系呢?(出示假设光滑粗糙) 生: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刚才大家的预测对不对呢?我们还是要用实验来证明。

在这组对比实验中有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呢? 生:木块大小不变、与桌面接触的面不变、拉动速度不变...... 你们分析的很对,在做这组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不能变。

想好怎么做了吗?我们可以结合上一组的实验结果,继续分组试一试吧。

生:分组实验 3.请大家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如何? 生:汇报结果。

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和大家的预测一样吗? 生:结论是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大小只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吗? 生:不是。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大小有关,也可能和木块本身的重量大小有关。

是的,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在生活中继续研究、继续发现,下节课老师将和大家继续探索摩擦力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使学生理解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如何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发现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板书设计】 10.摩擦力 接触阻碍运动阻力 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粗糙程度...... 【教学反思】 10.摩擦力(第二课时)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力的作用及生活中常见的力。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认识到两个物体接触面上存在的摩擦力,以及物体穿过液体或者气体时也存在摩擦力,并能够描述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认识到如何正确测量摩擦力。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时知道控制变量,收集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教材分析】 《摩擦力的秘密》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中第10课的内容,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通过二年级上册《用力以后》的,学生已经了解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因此力对学生并不陌生。本课内容就是通过学生亲身探究,认识到摩擦力大小是可以测量的,以及与摩擦力大小相关的因素。生活中与摩擦。本课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产生需要的条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从而了能够应用到生活中需要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情境。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引发学生思考和描述什么是摩擦力。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知道摩擦力是可以测量的,并进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三部分,探究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液体中的下落情况,从而知道哪种形状的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小,了解生活中与减小阻力有关的现象。第四部分,通过图片和视频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摩擦力的应用及生活中离不开摩擦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二年级《用力以后》、第三单元第8课《力与运动》、第9课《弹力》的学习,对有关力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我们的周围处处都存在着力。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学生能够说出一些,但是并不能具体的描述出什么是摩擦力,以及对摩擦力的方向及测量都没有建立起具体的概念,特别是许多学生认为物体穿过空气或者液体是不存在摩擦力的。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知道物体穿过液体或者空气也存在摩擦力。知道摩擦力能够测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亲身探究与摩擦力大小相关的因素,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如何减小物体在液体中的阻力,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如何测量摩擦力。

2.通过实验,知道与摩擦力大小相关的因素。

3.通过实验,知道如何在液体中减小阻力,以及生活中与减小阻力相关的现象。

科学探究 1.能够使用测力计测量摩擦力。

2.能够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在制定实验计划时,能够控制变量,收集证据,分析交流从而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相关的因素的结论。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知道流线型是减小空气或是液体阻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4.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与摩擦力大小相关因素的好奇心。

2.在科学探究中,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相关信息。

3.在科学探究中,能够与他人合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倾听别人意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了解我们不断改进身边的物品,有些增加摩擦力,有些减小摩擦力,以满足人类不同的需求。

【教学重点】 知道流线型是减小液体或者空气阻力的有效办法 【教学难点】 探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平板测力计、砂纸、木块、橡皮泥、装有洗洁精的容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摩擦力,一起探究了与摩擦力大小相关的因素。那么,物体穿过气体或者液体是不是也存在摩擦力呢? 学生交流 师:游泳时阻力存在于哪两个物体之间?降落伞降落时阻力又存在于哪两个物体之间? 生:游泳时阻力存在于人与水接触面,降落伞降落阻力存在于伞面和空气的接触面。

师:在游泳比赛时,如何才能游的快呢? 生:学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物体穿过气体或者液体也会存在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叫做阻力的认识,通过游泳比赛时怎么游的更快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内容“研究如何减小液体阻力”。] 研究如何减小液体阻力。

(一)设计实验。

师:你们认为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阻力和什么有关呢? 生:交流想法和意见。

师: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你们的想法是否准确呢? 生:动手实验…… 师:刚才有小组提到了和物体的形状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验证你们的这一猜想。在这里,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玻璃瓶、洗洁精、橡皮泥、绳子,利用这些材料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你们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生:将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扔进装有洗洁精的瓶子,比一比哪一个先落下…… 师:都可以捏成哪些形状呢?(学生交流可以捏成的形状)在这里,为了实验的公平性和准确性,我们统一捏成四种形状正方体、三角体、球、水滴形。在这里,像水滴这样前圆后尖的形状,我们也称作为“流线型”。在你们设计的实验中,哪个因素是改变的?哪些因素不能改变?如何来进行实验。将你们的想法小组讨论后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师生交流) 假设:将橡皮泥捏成(形状),可以减小液体阻力。

设计实验: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师总结:除了橡皮泥形状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扔橡皮泥的时间、橡皮泥扔下前放置的位置等因素要相同。

有什么办法能做到同时放入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有什么办法能做到扔下前高度一致? 9.师生交流。(1.手抓在绳子的相同长度的位置;
2、橡皮泥底部放置在刚好触碰水平面位置;
3.同时松手) 10.师生交流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设计:
(1)找一个长形的塑料瓶,装入大半瓶油或洗洁精。

(2)用等重量的橡皮泥,做成形状不同的模型。

(3)将模型同时放入油或洗洁精中,比较下沉的速度。

实验注意事项:
(1)小组分工合作(操作员、观察员);

(2)手抓在绳子的相同长度的位置;

(3)橡皮泥底部放置在刚好触碰水平面位置,同时松手;

(4)及时进行排序,填写记录单。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与桌面。

(二)实验操作。

1.师:制定好了实验计划,下面就要开始进行实验了,在实验过程中,别忘了及时的将你们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2.小组进行实验。

3.师生交流每种形状橡皮泥的下落情况。

4.观看演示实验视频。

5.师生总结交流:通过实验我们发现__流线型_______的橡皮泥下降的最快,___流线型______外观的物体可以减小液体阻力。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猜想,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注意控制变量,通过交流与质疑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方案,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三)流线型的应用。

师:知道了流线型外观的物体可以减小液体阻力,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在生活中有没有其它物体,也采用流线型的外形设计的,是什么? 生:飞机、海豚…… 师:鲸或海豚的身体形状是否有利于克服阻力? 4.生:交流(鲸或海豚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克服阻力)。

5.师:如何减小飞机、火箭运动时在空气中所受的阻力呢? 6.生:交流(把飞机、火箭做成流线型,能够减小阻力)。

7.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段关于生活中流线型设计应用的视频,我们一起来观看(出示视频)。

8.师:看来流线型设计的物体可以减小摩擦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了好处,流线型的身体也让水里的动物运动速度更快。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展示,更好的展示流线型减小阻力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摩擦力的好处与坏处。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摩擦力有好的一面,也有给我们带来不方便的一面。想一想,生活中摩擦力有哪些好处?哪些坏处? 生:交流。(鞋子与地面摩擦,使人前进;
筷子和食物摩擦,手与筷子摩擦,使人夹起食物;
游泳过程中遇到阻力,消耗体力;
轮胎行驶过程中摩擦力使得轮胎磨损。) 师:下面几种情况哪些是在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在减小摩擦力? 出示课本图片:
(1)给车轴上油——减小摩擦力 (2)加深轮胎花纹——增大摩擦力 (3)抹镁粉——增大摩擦力 (4)冰壶比赛中刷冰——减小摩擦力 (5)给轮胎套防滑链——增大摩擦力 4.生:表达与交流。

5.师:生活中常常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小摩擦力,那么如果没有了摩擦力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生交流) 6.是不是如你们所说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出示关于没有了摩擦力世界将会怎么样的相关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根据自己本节课所学知识,谈一谈对失去摩擦力生活将会出现哪些问题,再通过观看视频,加深他们对摩擦力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 课堂总结。

只要科学地动脑、动手,就会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想将哪些物体设计成流线型以减小它的阻力? 五、板书设计 10.摩擦力 物体穿过液体或气体会产生摩擦力→阻力 海豚 飞机…… 减小液体阻力→流线型 11 浮力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通过对本单元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和弹力,能感知到力的方向,而且还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体现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本课将学习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另一种力——浮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这一概念缺乏合理的认识。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

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是导入部分,让学生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第二部分为研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教材中分别测量空气中和水中石块的重量,在测量前先让学生对结果做出猜想,如果不受浮力测力计的读数会怎么样,如果受到浮力读数会怎么样?除了可以测量石块,还可以让学生测量其它物体,从而纠正学生对于水下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认识。第三部分为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实验先让学生进行猜想,明确实验方法后再实验,从而得出实验结论。第四部分,应用实验一的结果,通过展示浮沉子和潜水艇事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浮力的广泛应用以及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到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影响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前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要点,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地记录,为高年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做好准备。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对一些问题有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推理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初步认识浮力。

知道水下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科学探究: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

科学态度:
1.在对物体沉浮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2.通过实验,收集证据,纠正水下的物体不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应用浮力的知识,制作浮沉子并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控制变量法验证相同体积物体的沉浮与质量有关。

【教学难点】 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PPT课件。

学生材料:泡沫板、苹果、羽毛、石头、直尺、玻璃小瓶3个、水槽、不同材质的橡皮泥、弹簧测力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浮力 师:在上两节课中学习了弹力和摩擦力,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力,相信大家对这个力都不陌生,请看老师将一个乒乓球放入水底,乒乓球浮起来了!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生:因为有浮力存在。

师:是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浮力,不是所有的物品都可以像乒乓球一样浮在水面,请看PPT上的这些物品的图片,若将它们放入水中,你预测一下哪些会下沉?哪些会上浮?(物品有:泡沫板、苹果、羽毛、石头、直尺、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小瓶3个) 生:学生填写实验活动手册,组内汇报,相互交流讨论。

师:有些物品很好判断,但有些物品大家却有争论。你的预测是否准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教师演示实验:将准备的物品依次放入水中) 生:学生观察,在实验活动手册上填写实验结果。

师:泡沫板、苹果、羽毛、空玻璃瓶浮起来了,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浮力,我们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手分别压一压浮在水面上的这些物体,说说感受。

生:压的时候感觉有一种向上的力阻碍物体往下,而且压不同的物体用的力也不一样。

师:是的,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浮力有大小,也有方向。那它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向上的。

师:我们一起来通过一个实验来看看浮力的方向吧。(教师演示实验:在水槽底部固定一个带线的乒乓球,随后往水槽中加水,观察棉线的方向;
再倾斜水槽,观察棉线的方向) 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不论水槽是否倾斜,棉线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上的。(可验证) 实验结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感受到浮力的存在,而且浮力有大小,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物品,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存在。让学生通过压一压漂浮的物体,感受浮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带线乒乓球漂浮实验,让学生直观看到浮力的方向。

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1.师:泡沫板、羽毛和苹果在水中上浮是受到浮力的作用,那沉入水底的铁夹子、石头和回形针是否受到浮力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思考,组内讨论) 生1:我猜想是不会受到浮力,如果受到浮力的话,应该会浮在水面上。

生2:我不同意上面的观点,我认为会受到浮力。我以石块为例进行分析,石块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力有石块的重力和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石块的重力大于水对它的浮力,所以才会下沉。而泡沫板上浮是因为受到的浮力比自身的重力大,所以才会上浮。

生3:我猜想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2.师: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谁的猜想正确呢?只能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以沉入水底的石块为例,请大家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沉入水底的石块会受到浮力? 生:可以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

3.师:如果石块在水中受到浮力,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 生:如果水中的石块受到浮力,那么此时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比物体在空气中的读数小,因为此时石块受到的浮力+在水中的拉力=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

3.师:如果沉在水里的石块不受浮力的,那么测力计的读数是什么样的? 生:如果过水中的石块不受浮力,弹簧测力计上的读数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读数,因为此时在水中的拉力=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

4.师:是的,同学们的分析很准确,这个实验中准确测量物体质量非常关键,所以必须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使用方法) 5.师:熟悉了实验方案和测量工具,在做实验的时候还需要注意:
先想清楚你要测量哪种物体,并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先测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测物体在水中的重量。

将物体要缓慢的放入水中,等平衡后再读取测力计的读数。

(学生齐声朗读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理清做实验的思路。

6.师:做完石块的实验,可以再用其它下沉的物品来试一试,看是否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生:学生分小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物体在水中的受到的拉力比空气中的小,说明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小结:物体在水中不论上浮还是下沉,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即浸入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会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则会下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实验中隐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设计相应的办法得以证明,让学生知道水下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通过分析水中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深刻理解物体上浮和下沉的原因。

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原因 师:请大家观察水槽中的这些物品的特点,思考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猜想,并说明原因。

生1:我猜想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质量有关,石头、铁夹子比泡沫板、羽毛重。

生2:我认为他说的不对,苹果比回形针要重,但苹果浮在水面,而回形针却沉入水底。

生3:我猜想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有关,因为苹果的体积比回形针大,所以才浮在水面上。

生4:那三个玻璃瓶的体积是一样的,沉浮情况却不相同,说明体积也不是决定因素。

生5:我猜想体积和质量都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师: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值得表扬。你们猜想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有了猜想就应该怎么做呢?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是的,通过刚才的讨论,猜想质量和体积都会影响物体的沉浮,这里出现了两个探究因素,回忆上节课中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方法,这次应采用什么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是的,在遇到探究多个变量的实验中,我们要控制变量只有一个,其余量因素不变,才能有效地研究出单一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师:如果要探究质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那应该保持体积这一因素不变。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空心塑料小球、橡皮泥、水槽),根据这些材料,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对物体沉浮的影响?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应选用体积相同的塑料空心小球,往这些小球内加入不同质量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后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理清了实验思路如PPT上所示,为了方便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要在小球上写上数字作为标记。做实验前,请你先预测几号小球会沉在水底?几号小球会浮在水面? 生:我预测1号小球会沉在水底,3号小球会浮在水面,2号小球不太确定。

7.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做好记录后分析结果,看看你的猜想是否准确,在做实验前老师给同学们一些温馨提示。(温馨提示:一、1号小球内的橡皮泥要装满;
二、每个空心小球内装入的橡皮泥的材质要相同;
) 8.师:请各小组代表领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生:小组间讨论交流,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同体积的物体,重的沉、轻的浮;

小结:通过探究可以得出,体积相同的物体,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同体积的物体,重的沉,轻的浮。

[设计意图]通过前期的实验让学生对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做出合理的猜想,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在对物体沉浮的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

四、利用沉浮因素的成果设计 1.师:经过探究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相同体积的物体,轻重会影响沉浮。那你能解释3个装有不同水量的玻璃瓶,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吗? 生:特别简单,它们的体积相同,装水量越多质量越大,就容易沉在水底。

2.师:是的,潜水艇就是利用这个原理进行工作的,一起来观看视频《潜艇下潜的原理》。请大家仔细观看,看完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生:观看视频,思考,说明自己的想法。

3.师:原来潜水艇下潜的原理就是利用了我们今天所探究到的实验结论,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做一个去潜水艇的模型——浮沉子。(教师出示浮沉子制作视频)请大家想想为什么这个玻璃小瓶在塑料瓶中可以自由的上浮或下沉? 生:观看,好奇,思考其中的原理。我发现在挤压塑料瓶的时候,玻璃小瓶中的水面会上升,这样玻璃瓶的重量增加,就会沉下去。在不挤压塑料瓶的时候,玻璃小瓶内的水面降低,玻璃瓶的质量变小,因此会上浮。

4.师:看来同学们对相同体积下,轻重会影响物体沉浮这一原理理解很准确,接下来,大家将课前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拿出来,制作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潜水艇吧。

生:学生动手制作浮沉子。

5.师:我看到有几位同学制作的浮沉子非常有意思,让他们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 生:观看,相互评论。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探究中学习了很多有关浮力的知识,说一说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下节课,我们一将会探究体积对物体沉浮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中的实验引出潜水艇下潜的原理,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结论应用的事例,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改变。随后又让学生利用实验原理,进行实验创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沉浮的原因:
浮力 三个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 浮力:
沉浮与质量有关 1 2 3 浮力有大小,方向是竖直向上;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力的作用。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发生的原因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有的力可以通过看不见的物质施加在物体上。

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体上的力。

【教材分析】 《浮力》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的第四课时。通过本单元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特点产生基本的认识,并能够感知常见的力,了解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等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形状的改变,为学生学习浮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带领学生认识一种新的常见的力——浮力。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现象比较熟悉,对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有模糊的了解,但对“浮力”的概念,影响沉浮的因素缺乏更深入理解。本课要帮助学生认识浮力,了解浮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

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导入,将一些物品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思考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的原因,从而意识到物体之所以能漂浮,是因为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引发学生猜想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第二部分,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以此验证导入活动引发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是利用弹簧测力计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拉力,通过比较空气和水中受到拉力的大小,让学生充分下沉的物体和漂浮的物体一样,也受到浮力。第三部分,从两个方面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让学生分别观察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和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的沉浮状态,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物体不同沉浮状态,发现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第四部分,通过想办法让一张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的活动,发散思维让学生尝试将前面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说一说万吨巨轮的启示。第五部分,通过阅读曹冲称象的资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其中的道理,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和本单元《常见的力》前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力的基本特征及作用,了解了常见的力,如:推力、拉力、摩擦力、弹力等力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对物体体积形状的改变,为本课认识浮力,学习浮力对物体的作用及对物体沉浮状态的改变做好铺垫。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突破原有概念,认识到不仅漂浮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正确建立起“浮力”的概念,并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而且对对比实验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等),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着重培养仔细观察、分工合作、及时记录的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是中年段向高年段过渡的重要时期,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主体向主动学习主体转变,思维从具象向抽象过渡,是学生学习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用力以后》和本单元《常见的力》前3课的学习,学生对力的性质及作用和常见力的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浮力,知道在生活中存在浮力。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知道物体的体积质量是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科学探究:
1.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培养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浮力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

【教学难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小漏斗、橡皮泥、塑料杯、纸巾、气球、注射器、针筒胶帽。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那什么是浮力呢? (生:浮力是指浮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一个竖直向上的力。) 提问:还有补充的吗? 生:下沉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浮力。

谈话:也就是说,物体不管沉还是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谈话:今天,我们就继续探索浮力的奥秘吧。

出示课题:浮力 [设计意图: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让学生在巩固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浮力。] 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出示上节课物体沉浮的表格)谈话:它们明明都受到水竖直向上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去,有的物体却能浮起来呢?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到物体的沉浮? (学生猜测:材料、轻重、体积...) 谈话: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可能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都非常棒!但由于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就选择质量和体积这两个因素来研究,其他的我们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出示表格)提问:我把这些物体按质量大小排序,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质量大小有关吗?能不能判断? 生:不能判断。

提问: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物体的体积也不同,我们不知道到底是物体的轻重影响沉浮,还是体积大小影响,或者是两个都会影响。

提问:那该怎么研究呢? 生:可以把体积相同但质量不同物体放到水里观察,它是沉还是浮。

(ppt出示实验材料)谈话:这是3个体积相同的空心塑料球。老师在1号球内装满橡皮泥,2号球装一半的橡皮泥,3号球只装少许橡皮泥,这时候它们的(质量不同),1号球质量(最大),2号球质量(排中间),3号球质量(最小)。我们把它们放到水里,然后观察它们的沉浮状态。

提问:预测一下,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不同会不会影响它的沉浮呢?如果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测: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会影响物体的沉浮,轻的会浮上来,重的会沉下去。

ppt出示实验要求及记录单→填写预测。

学生分组实验,并如实完成实验记录单。

谈话:如果要研究物体的体积会不会影响它的沉浮呢,怎么办? 生:把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物体放到水里,观察它是沉还是浮。

(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要求)谈话:非常好。老师给每组准备3个体积不同,质量相同的塑料球。可能有同学会有疑问,这些塑料球质量真的相同吗,老师会不会蒙我? (出示天平):所以为了增加实验的可信度,老师还准备了事先调好平衡的托盘天平,如果把小球放到天平的两端,天平没有倾斜,保持平衡,说明? (小球质量相同) 提问:同样的,把它们放到水里观察沉浮状态。预测一下,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不同会不会影响它的沉浮呢?如果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测: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体积大的会浮上来,体积小的会沉下去。

ppt出示实验要求及记录单→填写预测。

学生分组实验,并如实完成实验记录单。

材料整理并归位。

谈话:哪个小组自告奋勇来汇报一下你们实验一的实验结果?实验二呢? 学生投屏汇报 提问: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与浮? 师生总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物体体积相同,质量越轻,越容易浮;
物体质量相同,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板书:
同体积,质量越小 越容易浮 同质量,体积越大 [设计意图:借助相同体积、不同质量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空心塑料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到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物体体积相同,质量越轻,越容易浮;
物体质量相同,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浮力的综合应用 拿出1张A4纸,提问:如果给你1张A4纸,不加任何其他材料。猜一猜,它能承载多少枚硬币? 教师演示实验(纸很快就被浸湿) 提问:还是一张A4纸,如果要让它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怎么办? (生:折纸船、折纸盒...) 谈话:你们的方法真的能让A4纸承载的硬币数量变多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提醒:①A4纸不加其他任何材料,也不能裁剪。

②放重物时要轻拿轻放,否则可能一下子就沉了。

③记录方法和所承载的重物的数量。承载的重物数量=压沉纸的数量-1 提问:你发现什么? (生:折成纸船/纸盒后,它在水上能装硬币明显变多了) 为什么,明明材料都是一张A4纸? (生:A4纸折成纸船以后,质量不变,但它的体积变大,更容易上浮,所以能承载更多的硬币) 出示铁块图片,提问:实心的金属铁放水中会怎样?(沉下去) 出示轮船的图片,提问:轮船呢?(浮在水面)为什么? 生:轮船是空心的,相同质量的物体体积变大,更容易上浮。

小结:没错,同样重的物体,改变它的形状,将体积适当增大,排开更多的水,就能浮在水面上,承载更多的重量。

[设计意图:通过A4纸承载硬币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同质量物体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承载的重量越大的认识,帮助学生这一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从课堂联系实际] 阅读与拓展 阅读教材P34《曹冲称象》的故事 谈话: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学生回答) 提问:为什么这时只要称出石头的重量,就能知道大象的重量,它利用了什么科学道理? (生:利用物体沉浮的原理。) 谈话:大象的体重很难直接称出,但转换成称量石块就容易很多,曹冲利用物体的沉浮原理,大大降低了称量难度。

提问:从《曹冲称象》的故事里,你还学习到了什么? 生:我们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善于变通,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课后任务: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利用了浮力?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及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的提取、概括,体会浮力的应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探究方法,即借助一定的方法,将难称量物体转换成易称量的物体,使学生明白同一问题,解决的是多种多样的,应开放思维,寻找最合适的方式。并拓展延伸到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板书设计】 11.浮力 同体积,质量越小 越容易浮 同质量,体积越大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简单电路 12 点亮小灯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单电路》中的第一课《点亮小灯泡》。本课从学生观察手电筒工作时的样子,交流讨论手电筒里面有哪些部件。在学生的讨论下,展开本课的教学。学生在经历尝试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小灯泡的内部结构和导线的连接方式,并学会正确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
在尝试用画图和语言解释小灯泡是如何被点亮的中理解什么电路;
之后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到的控制作用;
并尝试将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试试效果;
分析研究手电筒的内部结构,迁移与应用学到的电路知识。

经过本课的学习落实课程标准中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用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开关连接成简单电路,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观察常用的各种开关,了解控制电路的方法,制作简易开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电与电路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接触过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也可能尝试操作过用干电池做电源的一些电动玩具,知道用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开关可以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但是他们尚未形成对电路的科学认识,不知道如何使用导线连接电池和灯泡,不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电路才能工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包括电源、导线、用电器。

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到的控制作用。

科学探究:
通过将小灯泡点亮的探究活动,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正确方法,并画出简单的电路示意图。

科学态度:
1.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用电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安全用电。

【教学重点】 学会连接简单电路的正确方法,并画出简单的电路示意图。

【教学难点】 用常见物品制作一个简易开关,理解开关对电路的断开和闭合所起到的控制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手电筒、小灯泡、导线2根、开关、电池、电池盒、小电铃、小电机。

学生材料:手电筒、小灯泡、导线2根、电池、电池盒、木块、图钉、回形针、小电铃、小电机、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科学课堂,今天要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在我们的螺丝钉家族中的吉姆今天又发生一件大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播放动画短片导入:吉姆用手电筒联系卡佳 谈话:你们也可以拿出抽屉里的手电筒,让它像吉姆那样亮起来吧。

学生体验完,图片出示:手电筒 提问:手电筒里有什么?猜一猜它们是怎么工作的。

生:手电筒里有电池、灯泡、导线等 生:它们是连在一起工作的 如果我给你们这些材料,你们能让灯泡亮起来吗? 生:能。

表扬你们具有探究精神,那这节课就要来一起学习《12.点亮小灯泡》(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电的世界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手电筒开始引起探究的兴趣。] 二、点亮小灯泡 出示实验材料:电池、1根导线、灯泡。

介绍实验材料: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导线、灯泡。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小灯泡的结构:外部是玻璃泡、内部是连接点—金属架—灯丝,仔细观察一下,内部结构有什么特点?(生1:连接点连着金属丝,连着灯丝生2:有两个连接点) 谈话:再看看导线的一端是怎么样的? 生:有金属的部分露出了。

师:在连接的时候要注意,金属的部分相互连接,同时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让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第一次学生实验(提供1根导线),教师巡视拍照。

完成的小组再提供1根导线。

(投屏出示)请比较这两幅图片,思考:为什么图1的接法可以使灯泡亮起来,而图2的接法却不可以?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电流动的路是一条“回路”,不是一条单向路。

讲述:谁能将这条“回路”说一说呢? 生: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小灯泡,然后回到电池的负极(—) 继续比较两幅图:同样是回路,为什么这种图2接法可以使灯泡亮起来,而图3的接法却不可以? 学生讨论,引导:可能与“小灯泡”里面的结构有关。

讨论:同样是回路,为什么图3的接法可以使灯泡亮起来,而图4的接法却不可以呢? 小结:电走的路是一条“回路”,而且还要让电流过小灯泡的灯丝;

解疑:让我们来找找原因,这个小灯泡为什不会亮?这个小灯泡可以亮,这个小灯泡也可以亮,这说明了什么?(小灯泡的的两个连接点没有顺序之分) (PPT出示书本中的电路示意图)观察这名同学画的电路示意图,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让小灯泡亮起来,从而学习灯泡的结构,连接简单电路的正确方法。] 三、制作开关控制电路 谈话:连接好的小灯泡会一直亮着,在我们生活中灯会一直亮着吗? 生:不会。

提问: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控制灯的亮和不亮呢? 生:开关。

图片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开关。

谈话:我们刚刚学习过电路要是一个闭合电路才能使灯泡亮起来,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制作我们的开关呢? 生:想办法控制它闭合或者打开。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好,待会给同学们提供木块、回形针、图钉和一些导线,自己先来试试看制作一个开关。

制作方法如下:
在一块木板上,把回形针的一端用一枚图钉固定,并使回形针的另一端能够搭到另一枚图钉上。

实验时要注意:只能使用电池,不能从插座接电。

学生实验。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开关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电路的开和关。

小结: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和断。

[设计意图: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习用常见材料制作开关的方法,深刻体会开关的作用。] 四、用电路控制不同的电器 谈话: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可以使用开关控制灯泡的亮和不亮,如果我们把灯泡换成其他的用电器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一起来试试看吧。

教师演示实验。

提问: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在电路中除了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我们还可以用电让小电铃发出声音,让小电机动起来,电的用途真是太大了。

生:我发现开关可以控制不同的电器的启动和关闭。

[设计意图:通过用电路控制不同的电器,体会电路的作用和开关的应用。] 五、观察手电筒,尝试组装手电筒 (出示手电筒各部分结构图)仔细观察手电筒里面的结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学生交流后,组装手电筒让手电筒亮起来。

小结: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连接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形成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下课后我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自己尝试做一个手电筒,像在家里玩一玩用手电筒交流的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研究手电筒的内部结构,将所学的简单电路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12.点亮小灯泡 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是一个闭合回路 13 导体和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的第二课。通过二年级下册《它们是什么做的》认识了常见的材料,观察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通过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探究不同金属的各种性质,并了解其用途。通过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点亮小灯泡》的学习,学生对电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知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要形成通路电灯才会亮起来,知道电路形成的条件。本课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检测器的概念,用检测器来检验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将不同材料接入检测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来判断电路是否为闭合回路,进而判断不同材料的导电性。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观察导入活动,让学生观察导线各部分的材料,思考它们起到的作用,引发学生思考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第二部分,交流不同的物品是否容易导电,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铅笔芯、塑料尺、竹签、铝箔、铁钉、橡皮、瓷勺、硬币、木筷、玻璃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动手实验验证以上几种物品的导电性,通过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这些物品的导电性,记录并总结不同材料的导电性。第三部分,思考验电笔、螺丝刀、老式开关、胶带、插座和插头的导体部分和绝缘体部分,说出不同部分起到的作用。第四部分,交流人体、不同液体的导电性,思考检测方法并动手检验人体和不同液体的导电性能。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它们是什么做的》认识了常见的材料,观察材料的轻重、厚薄、颜色等特征。通过三年级下册《身边的材料》探究不同金属的各种性质,并了解其用途。通过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点亮小灯泡》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电路形成的条件,知道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电路是一个闭合回路,要形成通路电灯才会亮起来,会连接电路。但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可以用接通的电路作为检测电路来检测物品的导电性,将不同物品接入检测装置中检测物品的导电性。本课活动中要重点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检测装置的概念,让学生动手实验用检测装置检验不同物品的导电性,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四年级学生经过一、二、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之前,要先预测再动手,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动手能力也较强。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点亮小灯泡》的学习,学生对电路的连接和闭合回路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学生在一、二、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不同。

2.通过实验,知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
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

3.通过实验,知道人体是导体,不同液体的导电性能不同,自来水和盐水能导电,纯净水不能导电。

科学探究:
1.能安装检测装置,检测不同物品的导电性。

2.能观察具体物品的组成材料,认识材料的组成结构,对材料的导电性作出预测,能依据证据概括不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在检测不同液体的导电性的活动中,认识改变部分条件能使实验结果变明显。

4.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实验前先预测、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能意识到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证明不同材料的导电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的应用,结合检测实验,寻找其中的原理,并思考是否可以进行改进。

【教学重点】 能用检测装置检测不同材料,知道像铁钉、铝箔等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
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教学难点】 观察不同材料的组成结构,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是制造物品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体安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导线、灯泡、电池、铅笔芯、塑料尺、竹签、铝箔、铁钉、橡皮、瓷勺、硬币、木筷、玻璃、验电球、LED灯、食盐、自来水、纯净水、烧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用灯泡、电池、开关、导线点亮了小灯泡,你有观察过在电路里接通电路的导线吗?(这时,将准备好的导线拿出来)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导线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 2.学生观察汇报:金属、塑料。

3.教师边将导线的橡胶部分撕开,边讲解我们实验中用到的导线由金属和橡胶两部分组成。

导线的金属部分多种多样,有铜芯、铁芯、铝芯等,有单股内芯、多股内芯。提问:“导线的金属部分和橡胶部分各起到什么作用?” 4.学生思考汇报:金属可以导电,橡胶可以保护导线、防止漏电、保护人体安全。

5.揭示课题:那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能导电吗? [设计意图:利用旧知《点亮小灯泡》引入观察导线的各部分材料,思考不同材料的作用,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 二、操作与探究 (一)检测不同材料的导电性 1.出示铅笔芯、塑料尺、竹签、铝箔、铁钉、橡皮、瓷勺、硬币、木筷、玻璃的图片,提问:你认为这些物品容易导电吗?预测一下并说出理由。

2.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导电呢?口说无凭,该如何证明? 3.学生思考如何检测不同物体的导电性。引导在简单电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连接好闭合回路,断开其中一个地方,把待检测的物体接入到电路中,通过观察灯泡能否被点亮判断物体的导电性。(强调:只能使用电池做实验,不能用用生活中的电) 边讲解边出示检测装置,安装检测装置,先检查检查装置能否正常工作。先预测铁钉能否导电,引导思考如果灯泡亮起说明铁钉能导电,如果灯泡不亮说明铁钉不导电,再将铁钉接入检测装置中,观察灯泡的亮起,判断铁钉能导电。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我们需要三次测试,判定最终结果。

其他物品能导电吗?请你们先预测,再安装检测装置,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总结。

6.学生领取材料,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说出预测结果、检测结果,小结不同物品的导电情况。

8.播放小视频,用检测装置检测不同铅笔芯的导电性(HB铅笔芯和6B铅笔芯),发现6B铅笔芯容易导电,HB铅笔芯不容易导电。铅笔芯是由黏土和石墨做成的,HB铅笔芯中的石墨含量较少,6B铅笔芯中的石墨含量较多,证明石墨能导电。

9.小结:像铁钉、铝箔等物品,容易导电,被称为导体;
像塑料尺、干燥的竹签等物品,不容易导电,被称为绝缘体。(这是指通常情况下,外界环境改变,物体的导电性发生改变。玻璃和塑料在通常情况下不导电,玻璃在高温情况下能导电,塑料在高压情况下能导电。) [设计意图:先交流不同物品的导电性能,预测不同物品的导电性并说出理由。然后想办法证明不同物品的导电性。再安装检验装置检测物品的导线性,实验小结得出不同材料的导电性不同,有些材料容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学生通过想办法证明不同物品的导电性环节,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通过先预测再动手实验进行验证,以事实为依据得出科学结论。] (二)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1.出示验电笔、老式开关、电动胶带、插头和插座的图片,提问:“这些工具或电工材料,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各起什么作用?”,请根据物品讨论思考。

2.学生观察实物,思考、讨论,汇报。

验电笔:金属部分是导体,金属容易导电能检测出电路里是否有电;
塑料手柄是绝缘体,塑料不容易导电,保护人体安全。

老式开关:拉绳是绝缘体,保护人体安全,拉动拉绳接通和断开电路;
塑料外壳是绝缘体,保护电器,保护电路安全防止漏电;
里面的金属器是导体,容易导电,帮忙接通电路。

电工胶带是绝缘体,保护电路安全。

插头和插座:金属部分是导体,接通电源;
塑料部分是绝缘体,保护人体安全;
螺丝帮助固定物品。

螺丝刀的的金属部分主要目的是坚固耐磨。

4.小结:生活中有些工具中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它们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有的帮助导电有的保护人体安全。

5.提问:生活中的电工材料为什么要设计绝缘体部分? 生:需要用绝缘体来保护人体安全。

追问:为什么人体不能直接接触导体?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电工材料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具体分析不同物品中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后提出疑问:绝缘体的作用是什么?引发学生认识用电安全,为后文讨论验证人体是不是导体做铺垫。] (三)探究人体和不同液体的导电性能 1.讨论:人体是导体吗? 2.学生讨论猜测,想办法验证。

3.人体的能够承受的安全电压为36伏,安全电流为10毫安,超过这个数值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我们不能用生活中的电源来检测人体的导电性,需要用专门的仪器,比如验电球或者光辉球。出示验电球,这是一个验电球,可以用它来检测人体能不能导电,把手放到验电球两边的触点,如果验电球亮起说明人体是导体,如果验电球不亮说明人体不是导体。

4.请学生体验活动,几名学生手拉手,进行验证。(可以尝试抓紧手、松开手、抓衣服等情况,观察验电球的亮和灭,分析原因) 5.小结:当验电球两端接触人体,形成闭合回路时,验电球亮起,人体是导体。

6.成年人中水分含量大约占体重的70%,思考一下人体中含量最多的水能导电吗? 7.学生预测。

8.该怎么检验水的导电性? 9.学生讨论汇报,将水接入检测装置中。

10.边讲解变演示,出示检测装置,将导线两端接入自来水中(使用LED灯和四节电池),观察发现LED灯亮起,说明水是导体。

11.思考纯净水、盐水的导电性能如何? 12.播放小视频,用检测装置检测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证明盐水能导电,纯净水不能导电。

[设计意图:探究人体、不同的液体的导电性,从改进检验装置和改变被检验材料出发,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创新。在学生预测和设计实验的基础上,通播放检测纯净水和盐水的导电性的视频,建立学生不同液体导电性的全面认识。] 三、总结与拓展 1.生活中还有哪些用电器里既有导体部分又有绝缘体部分?请你举例子说一说。

2.学生汇报。

3.生活中的用电器有很多,导体部分容易导电,绝缘体部分不容易导电,保护着人们的安全。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部分用电器的导体和绝缘体部分和作用。回顾本课所学重点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和作用,把知识应该到生活中,注意用电安全,为后面学习生活中的电做好铺垫。] 【板书设计】 13.导体和绝缘体 容易导电:导体:铁钉、铝箔、人、水 不容易导电:绝缘体:塑料、干竹签 14 电路暗箱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检测暗箱里的电路这一活动展开,教材虽然分几个活动,但是这几个活动只是检测的一个个步骤。检测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记录的过程、结实的过程、反思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解暗盒的一种方法、一种思想,即当我们遇到如此暗箱,我们无需打开它,只需要借助外线的一些现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提出问题,解释方法。教材呈现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判断他娃仔手心里的电线是连着的还是断开的?引导学生用连接起来的电池和电珠进行试探,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让学生用简单电路连接不同电路元件看看小灯泡的的亮度变化,变亮了是什么情况?变暗了是什么情况?小灯泡亮度不变是什么情况?为后续学生利用简单电路检测电路暗盒搭建支架。

引导学生设计暗箱,并让其他学生用简单电路检测暗盒里的电路情况,同时提醒学生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这部分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应占用课堂大半的时间,教师这里要充分做好指导工作,并事先为学生做好暗盒让他们去判别、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小组内与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学情分析】 研究电路暗箱,是在认识基本电路,明确电路的组成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用电池、电线和灯泡制作了简单电路,学习了利用电路检测故障的电路,利用检测器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电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关于电的操作,能设计电路、能根据实际电路画出电路图,神秘的暗箱也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用另一种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观察现象较为容易,关键是根据现象画出内部电路图,变直观为抽象,对学生思维是一种挑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2.知道什么是解暗箱。

科学探究:
1.学会利用检测工具进行检测和并用表格进行记录。

2.能够根据电路中灯泡的亮灭,明暗等情况,对暗箱进行合理推断。

科学态度:
1.体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2.愿意去探究暗盒中的秘密,并延伸到生活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电路中灯泡的亮灭,明暗等情况,对暗箱进行合理推断。

【教学难点】 有顺序的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不同的暗盒 学生材料:两接点暗箱,四接点暗箱,导线,灯泡,电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认识检测装置 1.教师:老师手里握着两根导线,其中一根是断的,你能判断握出老师手心里的导线哪根是连着的哪根是断开的? 2.生: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小灯泡的简易装置检测。如果小灯泡亮了那么导线就是连接的,如果不亮就是断开的。(板贴:电池图、小灯泡图) 3.师:怎样连接检测装置呢? 一名学生演示组装,其他同学观察 4.教师:你们赞同这样组装吗?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学生:组装好之后还要将检测器连接起来检测一下检测器本身有没有问题! 教师:非常好,那下面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组装这样的一个检测装置,记住组装好之后一定要先自检,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组装的又快又好,材料就在小组实验盒中。

5.学生小组合作组装检测装置。

6.教师:第一小组同学很会合作,每个同学的积极参与,组装的又快又好,就请你们组的小组代表过来帮老师检测这两根导线吧!其他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检测方法和实验现象哦! 7.学生上台检测,其他学生观察现象 8.教师:说一说你们的判断 9.学生:这根导线是连着的它们形成的是通路(板书通路)小灯泡会亮(亮),这根导线是断开的是断路(断路)小灯泡不亮。(不亮) 10.教师总结:我们看不到手心中导线的情况,但是我们利用这样的检测装置就可以帮我们来判断哪根导线是连着的哪根导线是断开的,这样的检测装置我们就称它为电路检测器(板贴:电路检测器)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简单电路,明确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组成。已经用电池、电线和灯泡制作了简单电路,学习了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的电路,利用检测器认识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意识到猜测不一定正确,只有经过试验检测,才能根据证据得出科学结论。初步了解什么是解暗箱] 初步检测,总结方法 1.教师:那如果这个电路检测器连接着一节电池或者一个小灯泡会是什么现象呢?(先让学生猜测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啊? 2.学生:想 3.教师:下面同学们试着连接不同的电路元件,观察一下小灯泡的亮度有没有变化,将你的发现填写在记录单1上。

4.学生开始实验 5.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分享交流 7.学生:当连接一只小灯泡时电路检测器中灯泡变暗(板贴:灯泡,变暗) 当连接一个电池时电路检测器中的灯泡变亮或者不亮(板贴:电池,变亮/不亮) 当同时连接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时电路检测器中的灯泡亮度不变或者不亮(板贴:电池和灯泡,亮/不亮) 8.教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呢? 9.学生:连接不同的电路元件,小灯泡会产生不同的现象。交换检测会有不同的现象,检测时要注意交换检测。

[设计意图:在探测暗箱之前,要熟悉熟悉检测器接入不同元件可能出现不同的现象,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有序”原则,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有序性,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三.解暗盒强思维 (一)导入暗盒 1.教师:在我们的家中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电,房屋装修时这些电线都是埋在墙体里的(PPT展示图片),电路更为复杂,我们看不到,也打不开 2.我们在家中都会看到这样的一个装置(展示配电箱模型),你知道是什么吗? 3.学生:配电箱,它可以控制不同房间的电(ppt展示配电箱细节图)。

4.教师:是的,配电箱中这些不同的开关连接着不同房间的电路,虽然我们看不见各个房间的电路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开关的断开判断哪个房间电路出了故障,这个箱子就是一个连接不同电路的暗箱。

(二)出示内部没有连接的空暗盒 1.今天老师也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没有连接任何电路元件的空的电路暗箱你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观察 3.回答:这个暗箱有ABCD四个接线柱,每个接线柱内部都可以连接不同电路元件。

4.教师:如果每两个接线柱内部之间连上这几种电路元件(手指板书电路元件),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内部电路? 学生:可以用电路检测器中小灯泡的变化,判断暗箱里两个触点之前的情况。

5.教师:怎样检测呢?能不能说地再具体一些? 学生:就是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接线柱分别连接 AB BA AC CA AD DA BC CB BD DB CD DC 这样的顺序一个一个检测,如果小灯泡变暗那么这两点之间就是连接一只小灯泡,如果检测器不亮,可能这两点之间是断路,没有电路元件或者没有连好,交换位置检测如果变得更亮了,那么这两点之间连接的是一节电池,如果小灯泡亮度没有变化,那么这两点之间连接的是一根导线…… 6.教师:这位学生说的真好,思维非常清晰严谨我们要按照这样的顺序一个一个检测(黑板右侧贴出记录表板书展示记录表顺序),并且要及时将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7.教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帮你们整理一下,检测时(1)不能打开暗盒。(2)先观察小灯泡原来的亮度。(3)检测时要有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4)接触接线柱要充分,测好后立即断开。(5)合理分工、及时记录。我们一起看看记录单知道需要记录什么。

8.学生熟悉记录单内容 (三)分组设计一个暗盒 1.教师:刚刚我们学习了解电路暗箱的方法,那现在请每个小组从这几种电路元件中选取两种(ppt展示)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暗箱,提示:两点之间只能连接一个电路元件哦!连接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接线端接触充分哦!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巧妙。

学生小组合作组装 (四)交换检测并反馈讨论 1.教师:现在请各组组长拿着设计好的电路暗箱与相邻小组交换检测,检测时一定要注意 (1)不能打开暗盒。

(2)先观察小灯泡原来的亮度。

(3)检测时要有序,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接触接线柱要充分,测好后立即断开。

(5)合理分工、及时记录。组长要做好监督,比一比那个小组检测又快又准。

2.学生开始分小组检测,记录,画出电路图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检测过程中不能打开暗盒 4.整理记录材料,交流汇报。

教师:下面哪个小组率先来分享你们探究的成果(检测现象,电路图)?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汇报,分析一下他们判断的有没有道理? 教师:你认为出现这几种检测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5.学生:小灯泡不同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小灯泡亮,说明电路是通的,触点间有电路元件;
更亮,说明触点间可能连接了一节电池;
更暗,说明触点间可能连接了一个小灯泡;
亮度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很可能只是一段导线,小灯泡灭,则说明出点之间的电路是断开的,可能什么也没有,也可能是一个断开或者损坏的电路元件。

(五)打开暗箱验证检测结果 1.教师:那么暗箱中的电路到底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同学们打开暗盒验证一下是否和你们画的电路图一样 2.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3.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解电路暗箱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叫“解暗箱”。这是科学家常用的实验方法,比如说地质学家根据火山喷发出炽热的岩浆推测出地球内部是炽热的。今后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电路暗盒接线头越多,排列和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暗盒就越复杂。因此在解暗盒之前要明确解暗盒的方法,需要中先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有序性,在探究中有序观察、有序思考、有序操作、有序记录、有序表达等等。知道学生有意识地将有序思维策略运用于问题解决过程,从中体验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掌握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无序的状态向有序提升。] 【板书设计】 14.电路暗箱 15生活中的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苏教版小学科学第四单元《简单电路》,本单元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从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居家生活等领域都已经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人类的文明还会在黑暗中探索,对电的应用研究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电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有时又具有危险性,电的安全使用与人的生命财产密切相关。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在本单元起总结作用,也是学生在掌握了点亮小灯泡、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了电路通路或故障后,回归生活,凭借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用电器靠那种电源来工作;
了解交流电从哪儿来;
做果蔬电池;
以及安全用电的一系列问题,接地气、近生活。体现了新课标中“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简单电路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知道形成电路的条件,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积累经验、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善于探究电力装置的奥秘,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电与电路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接触过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 也可能尝试操作过用干电池做电源的一些电动玩具,知道用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开关可以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但同时,由于生活经验和新教材的变化,学生们没有形成对电路的科学认识;
不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电路才能工作;
不太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对家庭的交流电一直是“危险”的形象存在于他们的脑海中,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挑战,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前面三课中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点亮小灯泡的方法、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区别、了解了电路通路或故障排查方法后,结合学生的热情和探究意愿,同时,借助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验联系生活。学生们可以很好的拓展关于电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现象分析来判断一些常见用电器是哪种供电方式,知道生活中用的电分为直流电和交流电两种。

2.通过阅读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交流电的几种发电方式及重要用途。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果蔬发电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生活中的材料、多样方法完成“发电”的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制作一个水果电池,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4.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对节约用电,节约自然资源的理解。阅读资料,知道一些安全用电的生活常识。

【教学重点】 发现并描述直流电与交流电在人类生活中的分类用途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制作一个水果电池,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学习单、橙子8个;
锌片8+铜片8+导线8+二极管8等。

学生材料:学生自带一个水果或小型蔬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1.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和电有关的知识,那么大家想一想,下面哪些用电器是由电池供电?哪些是由发电厂供电呢? 2.师:(根据学生回答)是的,大家说的都很好,在生活中,发电厂提供的是交流电,电池提供的是直流电。

3.师:大家想想我们一般在电学实验时使用直流电还是交流电,为什么? 生:交流发言 4.师:总结,课堂上的电学实验一般采用直流电,因为电压在安全范围以内,而交流电超过人体安全电压,非常危险。

[设计意图:第一部分按照课本内容呈现,联系学生前几课已经学习过的电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导入,很好的回顾和联系了整个单元,使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提取简单电路的知识来学习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前认知,让小组内互相分享课外知识,起到学生互助的目的。最终,教师小结,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性共识。] 新授 1.师:我们生活中用到的交流电都是由发电厂提供的。请小组讨论发电厂发电后怎么才能来到我们家里呢?通过绘制示意图或者流程图的方式进行小组汇报展示。

2.师:通过大家的分享交流,我们知道了交流电来自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等多种发电站。通过电网变压后输送到千家万户和各处用电区域。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把哪些地方会用到交流电进行归类:工业、农业、交通、居民小区。) 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再次回顾电的“来龙去脉”。

3.师:播放视频。请大家结合视频思考,你觉得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用电基本常识? 4.师:了解的用电知识,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用电才安全呢? 5.师:请看大屏幕,三张图中的做法安全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其他组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6.师:除过图中的三种不安全用电的做法外,还有哪些做法也不安全呢?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知识相对而言更加简单,直接让学生头脑风暴,结合教室里的电器,用假设的形式提问学生交流电从哪儿来的问题,引发学生集体思考。追问学生发电厂发电能直接使用吗?引导学生思考从发电到使用,中间还有电网变压和运输的过程。另外,结合上节课所学电路暗箱知识,拓展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思考加入身边发生了用电器不工作的情况,分析可能性后对症下药,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谈论如何安全用电的问题,高压线下的风筝、打雷天气的大树下、用湿抹布擦用电器、电线超压等多种情况都会导致危险的发生,因此这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预防危险的发生,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实验 1.师:(手拿干电池)我们平常使用的电池是工人叔叔阿姨在工厂里做出来的,你们大家想不想也像他们那样做一个电池呢? (再拿出苹果、橘子、橙子、香蕉等水果)今天要做的电池叫水果电池,我们都用橙子作为“生物电池”,设计实验,验证橙子能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2.师:那好,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认真思考、讨论,要成功制作一个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水果电池都需要哪些材料,应该如何连接电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制定出实验方案。

3.师发材料、学生实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老师巡回解决个别问题。

4.师:大家都成功了,看来橙子可以“发电”。那你还想不想测试一下其他水果或蔬菜呢?请将设计图中的橙子修改成另一个水果或蔬菜的名称,预测后再尝试一下吧。板书出示并登记各组的预测。

生:第二次试验,参照学习单上的表:
水果 苹果 土豆 西红柿 橘子 其他果蔬 预测 试验结果 5.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水果电池可以发电使LED亮起来。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交流电发电方式引发学生对直流电发电方式的思考,然后介绍一种新的“生物电池”,可能学生已经知道,但因为材料限制,所以很少有学生真的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小组合作验证自己的猜想,体现“在做学”的教育理念,预期效果会很好。同时,这个实验也是对本单元课程的一次总体回顾,技能提升和应用迁移。] 【板 第五单元 岩石与矿物 16 常见的岩石 【教材分析】 《常见的岩石》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课标要求:详细指导学生科学观察、细致描述四种常见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初步能根据岩石的外部特征辨认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砂岩四种常见岩石。

【学情分析】 学生早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石头,所以四年级的孩子对岩石存在的地点、颜色、颗粒大小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就其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对自然科学的事物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实验的能力。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逐步学习岩石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

3.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

4.能够采集并会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岩石的观察,知道岩石的特征并能用语言描述岩石。

难点:1.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会辨认四种常见的岩石。

2.能够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石灰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岩石以及岩石标本;
醋酸;
水;
滴管;
放大镜;
白砂纸;
小锤子;
课件;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的岩石材料。

学生分组材料: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标本,放大镜、滴管和玻璃片等工具。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趣味导入,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个是什么,你们认识吗?(老师出示一块岩石)。

2.师:很显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块石头,用更加科学的语言,我们可以把这块石头叫做岩石,那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欣赏更多的岩石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石头,引起学生的关注,再利用图片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忆生活中常见的岩石。] 二、学习新课,研究岩石 (一)认识常见的岩石 1.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的呢? 生:海边、大山旁、湖底的山石…… 2.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真是见多识广,那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哪些地方还有岩石吧? 师生:湖底的珊瑚、沙漠中的岩石、河边的小石子、高山上的岩石……(出示幻灯片)。

3.师:这些地方的岩石不仅漂亮而且形状也各种各样呢。有大的、小的;
红的、绿的、蓝的;
长的、圆的… 4.师:其实,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石头,说说生活中常见的石头,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石头,引导学生认识到岩石到处都有,分布广泛,初步了解这些石头的特点。] (二)观察岩石 1.师:岩石分布广泛,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大家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呢? 生:眼睛看、手摸、鼻子闻…… 2.接下来,我们和这些岩石来一个“亲密接触”吧,组长领取待观察的岩石和相应的工具。(5-6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先分一块相同种类的岩石——花岗岩,利用相应的工具进行观察研究。) 3.师:我们利用2分钟时间观察这块石头,再用3分钟时间组内同学相互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想到更多观察岩石的方法。

4.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研究这块石头呢! 师生交流反馈。

5.教师引导并板书:
a.师:用眼睛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 (生:颜色、形状、条纹或花纹、斑点、颗粒大小等) 师:我们可以选用粗粒的白砂纸(或无釉瓷砖),用岩石标本在上面用力划线,辨别出划痕颜色。描述划痕颜色比用眼睛看岩石颜色更准确。

(如:花岗岩有肉红色、白色、黑色;
颗粒较大、粗糙;
划痕颜色为肉红色。) b.师:用手怎样观察?(摸) 师:用手摸可以感觉到岩石的什么? (生1:光滑粗糙程度;
生2:我们还可以掂一掂,来比较岩石是轻还是重。) c.用鼻子闻气味?怎么闻? (生:靠近点、磨擦、轻轻敲打后再闻……) d.借助其他工具进行观察。

生:一只手捏住岩石,一只手拿着小锤子,敲击没打磨过的面,或者用相同的两块岩石对敲。每次的力度要差不多。听一听岩石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声音) (如:花岗岩声音稍清脆。) e.断了面的岩石,我们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岩石有没有气孔、条纹、层理和生物痕迹。

(如:花岗岩无气孔无条纹、无生物痕迹。) f.我们可以在岩石断面较平的地方,分别滴1-2滴清水,观察吸水性。

(如:花岗岩不吸水。) 师生小结:用眼睛看形状、颜色、花纹、颗粒大小;
手感觉粗糙程度、重量;
用鼻子闻气味;
借助外部工具观察岩石的吸水性、声音的响亮程度、层理、划痕、生物痕迹…… [设计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方面观察岩石,通过对某一块岩石的详细讲解,学生已经具体了解了观察岩石的方法。] 6.小组实验:学生领取实验材料,分组观察各类岩石并且完成岩石表面特征的表格。(材料包括:材质、颜色、大小不同的岩石、相应工具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加强组内成员的讨论,并进行交流汇报一起完成岩石特点的实验表格。] 7.观察实验结束后,师生再一起总结,描述各类岩石的特点。

如:岩石的构造——层理、气孔、斑点、条纹、吸水性、生物痕迹、颗粒大小…… 表面特征 花岗岩 大理岩 砂岩 石灰岩 断口颜色 颗粒粗细 划痕颜色 敲击声音 吸水性 气孔、条纹 动植物划痕 8.师:岩石的种类这么多,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呢?比如:大理岩、石灰岩怎样与其他的岩石区分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吧!把一种神奇的液体(醋酸)分别滴在大理岩和石灰岩上,会有怎样的现象呢? 学生仔细观察:会有气泡冒出。(盐酸的酸性过强,所以使用醋酸进行实验) 9.师解释:其实,这种神奇的液体叫做醋酸,它是一种酸性液体,可以和大理石、石灰岩这种呈碱性的物质发生反应。这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反应,可以在各种岩石中快速找出大理岩和石灰岩哟! 【这里利用酸辨别岩石的实验,教材上并没有讲到,我觉得比较有趣,所以打算做一个演示实验,老师不建议用酸,是因为酸比较危险的吗,请问这里有没有必要讲这个特点呢?】 10.师生共同总结出常见岩石的特征和鉴别岩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科学观察岩石特征的基本方法,比较出每种岩石不同的表面特征,聚焦岩石不会被外部物体改变的特点,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满足孩子们接触不同的岩石的猎奇心理。] (三)描述岩石 1.师:掌握了各种岩石的表面特征,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岩石的特点呢? 2.举例描述花岗岩的特征。分别从颜色、颗粒大小、气孔、吸水性等方面进行描述。

(比如:花岗岩:分布比较广泛,表面呈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或无色透明的颗粒组成;
颗粒较粗,粗糙,质地坚硬,声音清脆;
划痕为肉红色;
不吸水;
无气孔无条纹。

大理岩:灰色,有亮点;
颗粒中等,比较粗糙;
声音稍清脆;
划痕为灰色;
不吸水;
无气孔无条纹;
遇醋酸冒泡。

砂岩:有土黄、白等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
颗粒粗糙;
声音稍浑浊;
划痕为黄色;
吸水;
有气孔有层次,常有动植物痕迹。

石灰岩:青灰色、灰色或白色;
颗粒较细,光滑,较硬;
声音稍清脆;
划痕为灰白色;
吸水;
无气孔有条纹,常有动植物痕迹,遇酸冒泡。) 3.学生举一反三描述其他种类的岩石。

4.小游戏:为了使学生真正的了解各类岩石,老师随机拿出一块岩石,请学生分辨,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特点知晓它的名字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描述活动、游戏分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出岩石的特点,如:大小、颜色、斑纹、气孔等。] (四)制作岩石标本 1.师: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岩石的知识,大家来动手来做一块岩石标本吧?我们可要耐心、细心呢,也要注意安全呀! 2.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制作岩石标本。

3.师引导学生从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这个过程来来进行制作。

[设计意图:标本的制作是比较考验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小实验,学生能够从搜集岩石、清理干净、判断岩石种类、装盒、最后贴标保存这一系列过程熟悉岩石的各种特点。] 五:小结拓展 1.小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吧! 2.拓展:a.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特点,试着收集和制作更多种类岩石矿物标本,课下收集岩石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b.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做一张关于岩石的手抄报吧,写一写你认识的岩石是怎样的。

【板书设计】 16.常见的岩石 花岗岩 岩石 大理岩 砂岩 石灰岩 17.认识矿物 【教材分析】 《认识矿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岩石与矿物》的第二课。本课在上一课认识岩石特征的基础上,介绍岩石的组成部分矿物。教材将指导获取知识与引导观察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以“观察岩石特点“为题,引导学生了解岩石与矿物的关系。此后,分别从矿物的颜色、晶体形状、断口处的光泽、透明度、硬度五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选择一些方法先进行自主观察,再逐一认识矿物的性质,最终了解矿物的常见性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理解矿物与岩石的不同,认识矿物的性质,还能教会学生一些识别矿物的基本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体会科学与自然的关系。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发现在岩石里面蕴藏着矿物,并且有些石头里面蕴藏的矿物成分比较集中,这些矿物能使石头显现不同的颜色。第二部分,具体研究矿物的性质。矿物的性质主要包含矿物的颜色、晶体形状、断口处的光泽、透明度、硬度五方面,在教材中,设计了不同的探究方法和探究工具,引导学生去发现矿物的这些性质。有的矿物性质的研究工具可以是多样的,比如矿物的硬度,可以选用指甲、钥匙、小刀、玻璃等,与矿物本身的硬度作比较,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探究经验。通过对矿物性质的认识和研究,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对矿物性质的应用,为了解矿物矿产在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应用做出铺垫。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的学习,学生对石头已经有过一定的观察和初步的认识,而通过本册第一课《常见的岩石》的了解,学生也对岩石也有了更多的兴趣。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从更细微之处去观察岩石,发现岩石与矿物的关系,从而认识矿物。四年级学生经过一至三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让学生自主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及时分析并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不再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是开始能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学生在一至三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进行本课的探究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2.能举例说明矿物不同于岩石的特征。

科学探究:
能对矿物的粉末颜色、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和硬度进行细致观察与描述,并能认真记录。

科学态度:
提升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体验到认真观察和细致描述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进行研究,寻找矿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思考如何合理的开发利用矿物。

教学目标分析步骤:
1.知道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能举例说明矿物不同与岩石的特征。

2.能对矿物的粉末颜色、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和硬度进行细致观察与描述,并能认真记录。

3.提升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体验到认真观察和细致描述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知道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结构。

2.能对矿物的粉末颜色、晶体形状、光泽、透明度和硬度进行观察和描述。

【教学难点】 通过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观察矿物,并认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放大镜、手电筒、钥匙、小刀、玻璃片、白纸、托盘;
材料袋1、矿物标本盒。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矿物组成岩石和矿物的共同特征 出示材料1,提问:这里有三块矿物,它们是黄铁矿、黄金矿、石英。请仔细观察后,说一说,这些矿物有哪些不同于岩石的特征? 分组活动:观察黄铁矿、黄金矿、石英 汇报交流:它们整块看起来颜色比较一致;
表面光亮;
石英的外面看起来和普通的石头一样,但是内侧有一根一根的小晶体。

阅读资料:矿物小百科以及黄铁矿、黄金矿、石英小资料 谈话:通过阅读资料,谁能说说什么是矿物?矿物有哪些不同于岩石的特征? 小结:“矿物”的成分、颜色都比较集中,它们像一块一块的积木,共同构成了岩石。世界上有3000多种矿物。矿物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如花岗岩中,每种颜色的颗粒就代表一种矿物。

[设计意图:聚焦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来帮助认识矿物和岩石的关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岩石的认识。] 揭示课题并板书: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认识矿物》。

课件示图,提问:这是什么岩石?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交流:花岗岩通常由黑、半透明、粉红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紧密结合构成。在花岗岩中,可以找到亮亮的薄片、白色的小颗粒、粉红色的小颗粒。

播放花岗岩矿物成分的显微图片或视频。

提问:通过图片或视频你们知道了什么?长石、黑云母、石英与花岗岩之间有什么关系? 讲解:花岗岩中每种颜色的颗粒就代表一种矿物。花岗岩中的黑色的亮片叫做云母,白色或透明的小颗粒叫做石英,粉红色的小颗粒是长石,它们分别是三种不同的矿物。花岗岩就是由这三种矿物构成的。我们上节课了解的石灰岩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常含有白云石、黏土矿物和碎屑矿物。砂岩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白云木等。方解石和白云石是大理岩主要矿物成分。

[设计意图:借助剖析花岗岩的矿物构成,认识到岩石中每一种颜色就是一种矿物成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矿物构成岩石的概念,岩石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矿物组成的。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思维活动,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矿物的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简单了解几种矿物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将运用多种方法观察矿物,并且简单记录和描述矿物的性质。

2.出示记录单,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矿物?运用不同的方法如何观察矿物? 3.分组讨论交流 4.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找到了一些观察矿物的方法。我们可以看矿物的颜色;
矿物表面的会不会反光,我们叫做矿物的光泽;
矿物会不会透光,我们叫做矿物的透明度。还可以用一些物品在矿物的表面划一划,了解矿物的硬度。

5.阅读资料卡片:
用矿物在白砂纸(白色无釉瓷板)上划过,鉴别留下粉末的颜色。

晶体的形状可以根据矿物具体结晶的形状进行描述。如立方体、六棱柱、八面体等,或呈粒状、块状集合体等。

矿物的光泽通常用某种材料的光泽来描述,如金属、玻璃、丝绸等。方铅矿为金属光泽,水晶为玻璃光泽,石膏为丝绢、玻璃或珍珠光泽等。

将手电筒(或激光笔)紧贴在矿物一侧,用白纸屏在另一边接收光线,如能明显透过矿物在纸屏上留下清晰光斑,为透明;
如能留下光晕,为半透明;
如光线不能透过,则为不透明。

矿物硬度被简化为四个级别。三种鉴别硬度的日用品硬度由小到大依次是:指甲、全铜钥匙、铁钉。根据矿物在刻划中表现可为硬度下描述性定义:指甲能划动为软,指甲划不动钥匙划动为较软,钥匙划不动铁钉能划动为硬,玻璃划不动为很硬。

6.汇报交流:如何运用不同的方法观察矿物? 7.提问:观察矿物时还要注意什么? 根据矿物的特点,一个一个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注意实验过程的分工合作;
注意工具的使用安全。

7.分组活动:观察研究矿物标本并记录。

8.投影记录单,汇报交流:通过观察,发现矿物有什么性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不同工具深入观察、细致描述矿物的不同特征。用简洁明晰的图文呈现科学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工具、观察什么特征、用什么词汇描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自学,为提高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做好了铺垫。] 三、全课总结,拓展提高 谈话: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常见矿物的认识方法,知道了可以从颜色、光泽、硬度、透明度等方面去做初步的判断。课后请同学们思考,利用矿物的这些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可以有哪些用途?接下来的课,我们将进一步地了解和学习。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矿物的性质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出铺垫。] 活动记录单 特征 矿物名称 划痕颜色 晶体形状 断面光泽 透明程度 硬度 …… 【板书设计】 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教材分析】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中的最后一课,“岩石与矿物”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组成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岩石、矿物”之后,学习的又一个地球物质与人类关系的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四部分:
认识矿物是重要的生产原料。教材结合每一种矿物的性质来说明它们的用途,借此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感受到矿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了解从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教材列举了从开采铁矿→粉碎铁矿石→高炉炼出铁水→分离铁水和矿渣→浇铸冷却成形→加工成铁制品的生产过程,让学生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第三部分,体会石膏的固定作用。教材设计了体会石膏作用的制作实验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石膏的固定作用,拓展延伸石膏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第四部分,阅读了解矿业生产的基本状况。教材列举了古代模拟采矿场景、开采硫磺矿、开采铁矿、淘金的事例,提供了部分矿物可开采年限的数据,用列数据和比喻这两种方式揭示出矿物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当前矿物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矿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引发危机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矿物资源、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低段对组成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的学习,学会了观察研究并定性描述组成地球物质的方法。《矿物与我们的生活》是《岩石与矿物》这一主题中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岩石的特征和矿物和性质,已经具备了学习探究矿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但是,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其认识水平和逻辑推理比较薄弱,对抽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还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归纳出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认识到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矿物资源正在逐渐减少,是本课必须解决的难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知道从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

2.了解石膏的用途,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3.阅读了解矿业生产的基本状况,认识到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矿物资源正在逐渐减少。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矿物的形成、开采和利用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知道很多矿物资源不可再生,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矿物资源开采年限的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查阅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理解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态度: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体验人类了解和掌握矿物性质能更好地为人类开发和利用服务。

2.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认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在破坏环境、消耗资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开发新资源。

【教学重点】 认识到矿物资源正日益减少,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探讨应对矿物资源危机的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石膏粉、水、筷子、烧杯、毛巾和实验材料收纳盒,课前搜集开发新能源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很多矿物。那么,你们能不能举个例子说一说这些矿物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2.学生自由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出示图片) 3.师小结讲述:矿物的用途还有很多,它们可以制成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正是人们认识到矿物资源的价值和用途,因而人类进行了大规模的开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感知矿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引导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矿物是重要的生产原料。

1.师:出示生活物品和矿物图片,让学生把下面物品是用哪种矿物制成的用线连起来,并思考利用了这种矿物的什么特性? 2..生:学生自由举手,教师指名回答(铅笔芯是用石墨制成的,利用了石墨质地较软,颜色是灰黑色的特性;
爽身粉是用滑石制成的,利用了质地最软且具有很强的滑腻感的特性;
铜芯导线是用黄铜矿制成的,利用了黄铜矿含铜和铜易导电的特性;
赭石颜料是用赤铁矿物制成的,利用了赤铁矿物是棕红色的特性;
水晶杯是用石英制成的,利用了石英质地坚硬且透明的特性)。

3.师小结:人类的生活与生产离不开矿物,矿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过渡: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物品都是用矿物制成的,那矿物是怎样变成生活用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中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播放铁制品的生产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物品与矿物搭配,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矿物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矿物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医各个方面不可或缺,有利于学生建立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岩石与矿物的基本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从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

1.师:从铁矿石到铁制品需要经过那些生产过程(课件出示铁制品生产过程图片)? 2..生:学生给图片排序,并举手回答铁制品的生产流程(开采铁矿→粉碎铁矿石→高炉炼出铁水→分离铁水和矿渣→浇铸冷却成型→加工成铁制品)。

3.师小结:每件生活用品都来之不易,我们应爱惜并循环使用。

过渡:同学们,铁制品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你们知道医生用石膏固定骨折病人患处的原因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用实验探究石膏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铁制品生产过程的视频,了解从铁矿到铁制品的流程,用实景图配说明的方式呈现,提高了可读性,有利于学生把握基本过程。体会生活用品来之不易,增强节约和爱护物品意识。] (三)体验石膏的固定作用。

1.师:课件出示实验流程图(①将石膏粉加水调成糊状;
②把一根手指插入石膏,再取出;
③过一会儿,弯一弯手指,体会石膏的作用),明确实验要求及注事项(①轻拿轻放,不把液体和石膏粉洒落桌面;
②认真观察石膏的变化,感受石膏的作用;
③完成实验收纳好实验器材,并用毛巾做好手部清洁,不对其它物品造成污染)。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课前先指定3名同学将一根手指插入石膏,课中尽量保持本根手指不活动,待全班实验结束后,作为实验现象实例进行展示分享,交流石膏固定作用体验感受,其他同学课后认真观察。

2.生: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石膏的作用(石膏糊易塑形、凝固后强度较大,能更好贴合病人骨折部位实现固位并减少移动、分散外部压力,给骨骼创造修复的良好条件)。

3.师:请同学们说石膏还能应用在那些地方? 4.生:学生自由举手,教师点名回答(石膏可用于做豆腐、制造水泥、建筑、模型……还用于医疗、食品等行业)。

5.师小结:糊状的石膏风干后可以快速定型,对骨折部位有很好的固定用,避免骨头愈合部位产生移位,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同时,石膏无毒安全可靠,材料简单易得,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建筑等行业。

6.过渡:同学们,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医疗卫生都离不开矿物,矿物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类对矿物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现状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人类对矿物开采活动及矿物资源面临的危机。

[设计意图]:石膏用途广泛,材料简单易得,无毒安全可靠,是认识非金属矿物多种功能的良好载体。通过让学生体会石膏的作用,感知石膏定型的便利,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强化学生对矿物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认识。

(四)阅读了解矿业生产的基本状况。

1.师:播放人类对矿物资源开采视频。边看边思考,人类对矿物资源有那些开采活动? 2.生: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开采硫黄矿、开采铁矿、淘金………),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出示图片。

3.师:人类为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不断的向大自然开采矿物资源。目前,矿物资源面临那些危机(课件出示矿物资源现状资料),你从资料中获得那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4.生:学生自由举手,教师点名学生说说获得的信息和感想(矿物资源有限,随着人们的开采正日益减少,并且产生大量的次生灾害,给人类生活带来影响)。

5.师小结:我们在利用矿物资源的同时,自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给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让你去开采矿物资源,你会怎么做? 6.生:学生自由举手,教师点名学生谈谈自己的做法(节约保护、制定法规、推广先进技术、回收与再利用)。

7.师生小结:矿物资源是十分有限并且正在日益减少,我们要保护资源、节约使用资源、回收利用资源、开发新能源……更重要的是开发新能源。

8.师: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新型能源的资料(随机出示图片)。

9.生:学生自由举手,教师点名学生进行交流(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沼气发电机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人类对矿物资源开采视频,查阅资料,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同时,也揭示了当前矿物资源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矿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激发他们保护矿物资源、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体现科学教育学科学用科学的初终。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矿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们要合理使用,节约保护资源,减慢开采速。同时,还要积极开发新资源,让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一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矿物资源。

四、布置作业 根据资料统计,我国对矿物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不到30%。对此,你们有什么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书) 【板书设计】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 不可或缺 矿物生活 合理使用 节约保护 专项学习 像工程师那样…… 【教材分析】 本册的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指向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门训练。正如三年级教材中介绍过的那样,进入中高年段后,我们将工程实践细化为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六个步骤,让学生经历工程活动的完整过程。其中的前期研究、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是由低年级第一阶段的设计制作环节扩展而来的。

本期的专项学习让学生亲历工程活动过程,并抓住其中的三个环节—前期研究、制作模型、展示交流进行重点指导。在前期研究环节,学生要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用多种方法查询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别人的做法,从中得到启发。在制作模型环节学生要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模型。在展示交流环节,与低年级活动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可以借助PPT、模型、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的内容也尽可能全面,包括完成任务的顺序、实际制作的步骤、测试改进的过程等。在展示交流环节,学生还要接受他人的质疑,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专项学习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工程师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素养,例如绘图、制作模型、运用数学和科学、实用工具等,让学生在低年段认识工程师的基础上抽取本质的内容。第二部分从学生喜爱的生活物品出发,提出“制作一个可以发光的LED手环”任务,通过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向同伴展示交流。在前期研究环节,强调用多种方法找出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上网查阅或实验探究怎么让LED亮起来,去商店调查装饰手环的方法等。在制作模型环节,强调要根据方案制作模型从而检测产品的实际效果。在展示交流环节,强调要用多种形式展示交流制作的LED手环。整个专项学习强调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逐步学会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针对四年级学生,基于学生在三年级体会到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掌握了一些方法的情况,本册的活动与三年级上册的活动相比,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前期研究环节,要会列出完成这个任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用多种方法查找有助于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
想一想这些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在制作模型环节,要求制作的模型可以检测未来产品的实际效果;
根据任务的具体情况,确定模型的大小、应重点呈现的部分等;
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依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在展示交流环节,可以采用PPT、模型、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
交流的内容包括:完成任务的程序、实际制作的步骤、测试改进的过程等;
还要解答他人的疑问,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 1.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定设计方案,制作出满足需求的LED手环,经过测试改进,最终向同学展示,互相评价;

2.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六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体验像工程师那样工作;

3.通过设计制作LED手环和了解工程师具备的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愿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这些房子,车的模型都是谁做出来的?(课件出示图片)工程师会干什么? 生1:工程师。生2:造房子、汽车等。生3:造桥、飞机等。

2.什么是工程师?(工程师是设计产品、结构或系统来改善人们生活的人。) 生活中到处都有工程师的杰作,如手机、立交桥和房屋的结构,以及电脑的软、硬件系统。工程师有很多种类。我们先来看看土木工程师,课件出示视频。

3.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工程师,不同职业类型的工程师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他们具有某些共同的素养。你知道是什么吗?举例说明。出示课件,介绍工程师具备的共同素养。

生1:工程师能精确绘图。生2:工程师会制作产品模型。生3:工程师能运用数学和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生4:工程师会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

4.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和人的需求有关,因此,工程师除了上述素养之外,还需要积累哪些知识和技能?课件出示视频,举例说明。

教师出示课件:工程师还需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那么工程师具备的共同素养有哪些呢? 工程师具备的共同素养 1.谁来说一说工程师具备的共同素养? 生1:工程师能精确绘图。生2:工程师会制作产品模型。

生3:工程师能运用数学和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生4:工程师会使用各种工具和仪器。

生5:工程师还需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除了有这些,他们还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工程师可真伟大,你有没有想过成为哪个种类的工程师呢? 生1:质量工程师。生2:电子工程师。生3:园林工程师。。。。。。同学们懂得真多!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让学生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回顾,利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归纳出工程师具备的共同素养。] 3.下面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课件出示:发光手镯。

激趣 谈话导入 1.漂亮吗?有个性吗?想不想自己也做个LED手环? 2.首先我们了解一下LED(课件出示图片)阅读:
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LED的心脏是一个半导体的晶片,晶片的一端附在一个支架上,一端是负极,另一端连接电源的正极,使整个晶片被环氧树脂封装起来。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切片LED看看里面有什么? 3.阅读:LED的优点 (1)节能环保 (2)寿命长 (3)光色纯正 (4)防潮、抗震动 (5)外形尺寸灵活 (6)环保 (7)多变幻 (8)技术先进 融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等,所以是数字信息化产品,是半导体光电器件“高新尖”技术,具有在线编程、无限升级、灵活多变的特点。

(二)我们也来做一个LED手环。

1.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小小工程师,模仿工程师设计一个作品。

2.思考:做一个LED手环需要哪些材料? 生:纸、绝缘胶带、LED、纽扣电池、导线、彩色纸、剪刀等。

3.只有这些实验材料,就能做出一个LED手环这个任务吗? 4.你们还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吗?遇到问题怎么办? 生1:上网查关于LED手环是怎么做的方法? 生2:小组讨论,做实验。

同学们下课后,可以继续开动脑筋,收集有关LED手环的材料,下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动手做一个能发光有个性的LED手环。

[设计意图:利用一个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做一个LED手环”。]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 做一个LED手环,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工程师是怎样工作的? 生: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展示交流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六个步骤来工作吧。

1.明确问题 (1)手环很漂亮,希望晚上戴时也能闪闪发光。于是,各种LED发光手环应运而生。

教师出示课件,出示各种LED手环的图片。

(2)我们也来尝试制作一个能发光、有个性的LED手环。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明确工程任务与要求。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工程师的工作方法,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重点对六个环节进行指导: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首先要明确问题。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明确了工程任务——做一个能发光、有个性的LED手环。在真实情境下提出的任务会让学生更加投入。] 2.前期研究 (1)头脑风暴,要完成这个任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小组讨论。

①怎样让LED亮起来? ②怎么加入开关? ③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 (2)能用多种方法查找有助于完成任务的相关知识,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会使用搜索引擎和互联网搜索信息,会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将信息和资料分类整理、保存。) 教师出示纸电路作品的图片和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认识材料、动手尝试、提出初步想法。可组织学生查阅电路、纸电路、安全用电的相关资料。

①怎样让LED亮起来?——电路怎么连接? 生:像前面学过的简单电路一样,做实验来探究正确的连接方法;
初步设计电路,画电路图,按照电路图进行连接 ②怎么加入开关?——开关、导电胶布和电池怎样连接才能既美观又安全可靠? 生:上网查资料,看看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导线和开关。把开关换成回形针或铝片。。。。

③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选择装饰材料时应注意什么? 生:a注意不要选择具有导电性的装饰材料。

b佩戴手环有哪些习惯?尽可能让佩戴者舒适、方便。

c到商店里看看,那些商品是用什么方法装饰手环的. (3)想一想这些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聚焦“怎样让LED亮起来”、“怎么加入开关”、“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等问题,进行前期研究。] 3.设计方案 (1)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材料和工具做一个LED手环。这些材料和工具分别是电线、LED、纽扣电池、电路开关、剪刀、彩色胶带、彩色细绳、彩色丝带等。根据刚才的前期研究,选择其中几个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制作。像前面学的简单电路一样,做实验来探究正确的连接方法,小组每个成员先在纸上画出设计图。

(2)请小组讨论,填写设计方案。在设计中提出要求:
①设计方案时,首先要经过头脑风暴,就是小组内成员要充分、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②根据任务中的要求,选出最好的想法。

③用画图的方式呈现设计方案。

查阅资料 铝箔胶带和铜箔胶带的区别 (1)其实这两种材质就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多,很好区别的,其它工艺也是一样的。性能也差不多一样,铝箔胶带的宽度可以做到1米,可铜箔胶带只有600mm。

(2)相对铜的会好一点,铜的导电性能比较好。屏蔽性能铜箔胶带也会好一点。

(3)铜箔胶带价钱会比铝箔胶带贵很多。他们的基材不一样,铜也比铝贵。

(4)如果要求不高,选择铝箔胶带会好一点。如果产品算是精品,要更突破一定要选择铜箔胶带,铝箔胶带采用优质压敏胶,粘性好,附着力强,抗老化等功效!保温性能大大提高,规格有(0.05mm-0.08mm)各种宽度和长度,铝箔胶带配合所有铝箔复合材料的接缝粘贴,保温钉穿刺处的密封以及破损处的修复是冰箱、冰柜生产厂的主要原辅材料,也是保温材料经销部门必购原料。

选择 (1)铝箔的成本比铜箔胶带便宜一些,如果成本有限就选择铝胶带,要求性能比较强的高端的产品多会选择铜箔胶带。

(2)铜箔的导电性能比铝箔胶带高一些,还有环保也会比铝箔胶带好。

(3)柔软度强一些,很多线路板上面多选择了铜箔胶带。

生1:先画一个设计图(它的原理和简单电路一样) 生2:查查资料,看看有什么材料可以代替导线和开关。

生3:把小电珠换成LED。

生4:把电线换成铜箔胶带。

生5:根据每个人的喜好、个性要求和手腕粗细设计LED手环的尺寸、颜色、形状、装饰方式。

生6:把开关换成回形针或铝片。。。。

实验器材:纸、绝缘胶带、LED、纽扣电池、铜箔胶带、彩色纸、剪刀等。

建议做一个使用说明书,内容包括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安全提示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材料、选择材料、考虑所用材料和制作步骤,制定完整的设计方案,强调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提升合作学习意识。[设计意图:] 4.制作模型 总体要求制作的模型可以检测未来产品的实际效果。

(1)准备材料和工具。(2)按设计方案进行连接。

(3)测试时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制作LED手环,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提升合作学习意识。] 5.测试改进 注意安全,一定不能套在手上进行测试! (1)首先共同商定一个测试方法。

(2)然后进行反复多次的测试,根据测试得到的信息,判断是否满足任务要求。

(3)把测试时遇到的问题写出来,再下次测试时加以改进。

问题如下:
a.发现每个人的手环一圈的长度不一样,需要调整。

b.纽扣电池与二极管的两个脚要固定好,否则接触不良,手环不亮。

c.手环的两个接触点可以用导电胶布连接。

d.为了使手环看上去更漂亮,更有整体感,可以在网上去买铝胶带或铜胶带。

e.与手腕接触的地方要绝缘…… [设计意图:先制定测试方法,再进行反复多次的测试,对达不到要求的部分进行改进,进一步提升学生迭代的工程思想。] 6.展示交流 下面请各小组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展示中需要:
a.可以采用PPT、模型、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成果。

b.交流的内容包括:完成任务的程序、实际制作的步骤、测试改进的过程等。

c.要解答他人的疑问,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按什么标准来评价别人的作品?手环的功能、外形、创意、使用体验等) 组1:我来展示我们小组的手环,欢迎大家提意见! 我们小组先画草图;
接着根据草图按顺序把实物一个个连接起来;
然后把手环首尾两端连起来;
手环亮了。

组2:你们小组是怎么处理手环两端的交接处的? 每个人的手腕不一样粗,你们小组是怎么处理的?。。。

生:首先欢迎你对我们组质疑,怎么处理手环两端的交接处的,我们组用铝片,由于铝片轻,易导电,易变形;
每个人的手腕不一样粗,我们组用回形针,把回形针拉直,根据每人手腕的不同进行调节。

[设计意图:向全班同学演示产品并互相进行评价。“做一个LED手环”仅是专项学习的内容载体,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工程技术的全过程,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指导。切勿操之过急,影响活动的开放性。] 二、总结全课 1.通过两节课我们学着像工程师那样工作,经历了哪六个过程?每个过程中有哪些要求? 2.制作LED手环,你有什么感受? 3.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针对此次专项活动进行自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巩固所学知识,回顾与梳理整节课的工程实践过程,加深学生对工程实践过程的认识。在学生活动手册上针对此次专项活动进行自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整个工程实践活动过程中在哪些环节和细节上还需注意,今后努力做到更好。] 【板书设计】 像工程师那样…… 明确问题(做一个LED手环) 前期研究 设计方案 制作模型 测试改进 展示交流 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1.给动物分类 2.鱼类 写出鱼的外形的共同特征。

1.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2.头骨与躯椎间缺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3.体形多呈流线型.在水中游泳减少水的阻力。

4.以鳃进行呼吸,靠口的开关,鳃弧的张缩一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5.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

6.身体颜色是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

7.身体两侧有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画出你观察到的鱼的外形,并标注出鳃和鳍。

3.鸟类 研究鸽子的羽毛。

我的发现 对鸽子的作用 观察正羽 正羽外形优美,比较宽大,摸上去比较光滑,中间有一根坚硬的、粗壮的羽轴。

利于鸽子的飞行和掌握身体的平衡。

剪断正羽羽根后 发现羽根里面是空的。

减轻重量 在正羽上滴水后 水不会被吸收。

防水,防止羽毛被水沾湿,影响飞行。

用放大镜观察绒羽 绒羽看上去比较细小,摸在手上比较柔软。

保持体温,减少热量散失,抵御寒冷。

将这些鸟喙与它们各适合吃的食物连线。

4.哺乳类 研究哺乳动物。

主要 特点 哺乳动物身体有毛,是胎生的,小时候吃妈妈的奶长大,他们有牙齿,用肺呼吸。

体 温 恒温的,哺乳动物的体温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皮毛的作用 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

脂肪的作用 保温作用。

写出下面动物的运动方式,以及一两种有相同运动方式的哺乳动物名称。

动物 运动方式 有相同运动方式的哺乳动物 猎豹 奔跑 羚羊、狮子、角马 袋鼠 蹦跳 跳羚、红袋鼠、岩羊 蝙蝠 飞行 鼯鼠、鼯猴 鲸鱼 游动 海狮、海象、海豹、河马、水獭、海狸、海狸鼠、鸭嘴兽 第二单元 物体的运动 5.运动与位置 辨别教科书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 (汽车)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草地上的两个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自行车与骑手)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公路)位置发生了变化; (河里的鸭子)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河边小路的乌龟)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草地上的两个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天空中的老鹰)在运动,因为它相对于(白云)位置发生了变化。

6.不同的运动 用简单的图示表示下面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

7.运动的快慢 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姓名 路程 时间 速度 张佳琪 5米 2秒 2.5米/秒 李梦如 10米 4秒 2.5米/秒 申时航 5米 1.5秒 3.3米/秒 杨一帆 10米 3秒 3.3米/秒 给下面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

第三单元 常见的力 8.力与运动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是否有关? 假设: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有关系,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重量、小车运动的距离 需要改变的是:拉力大小 实验设计:
1.把绳子的一头系在小车上,另一头穿过支架扣上钩子,垂在桌子旁边。

2.在钩子上钩上钩码,一个一个的增加钩码,分别测一测小车从桌子的这一头行驶到桌子的另一头,需要多长时间。

实验记录 拉力 (钩码数量) 实验结果(时间) 平均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 3秒 3.1秒 3.1秒 3.06秒 4 2.5秒 2.3秒 2.6秒 2.45秒 5 2秒 1.9秒 2秒 1.97秒 结论:小车前进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系,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

说明:也可以探究小车质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9.弹力 先把弹簧上的钩码个数与相应的拉伸长度用点标在下图中,再用线连接各点。

通过对弹簧的实验研究,我发现:钩码个数越多,产生的拉力越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越长,钩码个数越少,产生的拉力越小,弹簧拉伸的长度越短。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一测提起各种物品所用的力。

物品 力的大小/N 物品 力的大小/N 文具袋 1.7N 衣服 10.6N 剪刀 0.5N 鞋子 5.3N 科学课本 3.5N 500毫升矿泉水 4.9N 华为手机 2.1N 作文本 0.5N 10.摩擦力 测量各种物品在桌面上移动时的摩擦力。

物品 力的大小/N 物品 力的大小/N 文具袋 1.9N 衣服 12N 剪刀 0.6N 鞋子 5.9N 科学课本 4.1N 500毫升矿泉水 5.5N 华为手机 2.4N 作文本 1.2N 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保持不变的是:物体与桌面、砂纸之间接触面的大小。

需要改变的是:接触面的光滑程度。

实验设计 将小木块分别放在桌面、砂纸上,用弹簧测力计拖动小木块,分别测量出小木块与桌面、砂纸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记录 改变的条件 摩擦力/N 平均 摩擦力/N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桌面 2.3N 2.5N 2.4N 2.4N 砂纸 4.1N 4.3N 4.4N 4.27N 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11.浮力 观察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用“↓”或“↑”表示。

木块 苹果块 铁夹 塑料尺 羽毛 石块 蜡烛 橡皮 预测 ↑ ↓ ↓ ↓ ↑ ↓ ↓ ↓ 结果 ↑ ↑ ↓ ↑ ↑ ↓ ↑ ↓ 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给三个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在1号球内装满橡皮泥,2号球内装半橡皮泥,3号球内装少许橡皮泥。

体积相同 预测 结果 1号球 沉 沉 2号球 沉 浮 3号球 浮 浮 我发现:在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沉,轻的物体浮。

给三个大小不一的塑料球分别贴上标签1、2、3。1号球最大,然后是2号球比较大,3号球最小。在空心塑料球中装入橡皮泥,用天平称量,确保装入橡皮泥后三个塑料球的质量相同。

质量相同 预测 结果 1号球 浮 浮 2号球 浮 浮 3号球 沉 沉 我发现:同样质量的三个球,大球是浮的,小球是沉的,说明在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体沉,体积大的物体浮。

第四单元 简单电路 12.点亮小灯泡 画出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13.导体和绝缘体 判断哪些物品容易导电,先预测,再检测。(在相应的空格里打“√”) 物品名称 预测 检测结果 小灯泡亮 小灯泡不亮 小灯泡亮 小灯泡不亮 塑料尺 √ √ 铁钉 √ √ 瓷勺 √ √ 玻璃 √ √ 铅笔芯 √ √ 橡皮 √ √ 竹签 √ √ 铝箔 √ √ 木块 √ √ 硬币 √ √ 14.电路暗箱 检测电路暗箱的实验记录 小灯泡的变化 接点 A-B B-A A-C C-A A-D D-A B-C B-D C-D 亮 不亮 更亮 更暗 预设:
小灯泡不同的变化可能的原因是:
小灯泡亮,说明电路是通的,触点间有电路元件;

更亮,说明触点间可能串联进了一节电池;

更暗,说明触点间可能串联进了一个小灯泡;

亮度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很可能只是一段导线或是并联进了电池或灯泡;

而小灯泡灭,则说明触点之间的电路是断开的,可能什么也没有,也可能是一个断开或损坏的电路元件。

画出暗箱里的电路图。(略) 15.生活中的电 写出生活中分别使用电池和发电厂供电的用电器。

类别 用电器 电池供电 手表、汽车玩具、计算器、遥控器 手机、电动车、剃须刀、闹钟 发电厂供电 电脑、取热器、电饭锅、电视机 冰箱、洗衣机、空调、电灯 设计一张安全用电宣传画。

第五单元 岩石与矿物 16.常见的岩石 观察、记录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表面特征 花岗岩 砂岩 大理岩 石灰岩 断口颜色 肉红、白、黑 灰、有亮点 土黄、白 灰、白 颗粒大小 粗粒 中粒 粗粒 细粒 划痕颜色 肉红色 灰色 黄色 灰白色 敲击的声音 稍浑浊 稍清脆 稍浑浊 稍清脆 水性 不吸水 不吸水 吸水 吸水、保水 气孔、条纹 无气孔 无条纹 无气孔 无条纹 有气孔 有层次 无气孔 有条纹 动植物痕迹 无 无 可能有 可能有 为岩石标本画像,写份有趣又有用的“岩石自述”。

岩石手绘图 采集地点:云南大理 采集人:张晓阳 采集日期:2018.8.10 大理岩的自述 同学们好,我叫大理岩,是变质岩的一种,因产于中国云南大理而得名。我的主要矿物为重结晶的方解石、白云石,同学们肉眼可以辨认。我遇到稀盐酸的时候就会产生气泡。我们纯大理石为白色,含杂质时,呈现各种杂色,具有美丽条纹。有的人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是主要的装饰、建筑石料及雕刻石料。

17.认识矿物 哪些是矿物的基本特征?在“□”里打“√”。

R矿物是天然形成的 R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矿物中有不同颜色的颗粒 □矿物的形成与动植物有关 记录几种矿物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主要用途。

特征 石墨 云母 赤铁矿 石膏 划痕颜色 黑色或 黑灰色 黑色 樱红色 白色 晶体形状 六方晶体 六方片状 晶体 板状或块状 板状或块状 断口光泽 金属光泽 玻璃光泽 土状或金属 丝绢或 珍珠、玻璃 透明程度 不透明 透明 不透明 半透明 透明 硬度 软 软 硬 软 主要用途 铅笔芯 镜片 炼铁、颜料 建筑、医用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将矿物和它的用途连线,并写出用到的矿物特性。

查资料,了解人们正在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日益枯竭的矿物资源,写出几条。

1.制定法律法规 2.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进行保护。

3.加强一些物品的回收利用,减少矿物资源的开发。

4.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优化矿产资源。

5.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过程控制,将环境代价减小到最低限度。

6.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

7.合理使用矿物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8.进行科技研发,开发能够替代矿物资源的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等。

《2020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2020年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