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统战民宗公文 > 内容

论地方性院校的通才教育及其实施途径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7:52     阅读:


  摘 要:以应用开发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地方性院校有必要实施通才教育,而这种通才教育必须与素质教育、个性培养、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紧密结合。
  关键词:地方性院校;通才教育;应用开发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11-02
  地方性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对地方性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由于社会的发展,新科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科交叉与融合趋势日渐明显,由“专才教育”过渡到“通才教育”已经成为共识。
  
  一、地方性院校通才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的过分专业化已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随着近几年来院校的剧增,人们开始关注新建院校的教育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人们尤其意识到地方性院校本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应突破传统的专业教育培养方式,倡导培养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应用开发型人才。这就引发了对地方性院校通才教育的倡导。
  通才教育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看重普适化、基础化、自由化和人文化,具有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因此,通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科技综合化发展的需要。同时,通才教育中的学生基础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智力开发、人格完善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更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更适合于在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社会中生存[1]。因此,通才教育培养的是一种现代社会急需的开拓型复合人才,较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性院校重点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的,办学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人才的培养应适应当地的社会需求。因此,地方性院校应把通才教育作为自己重要的发展目标,使人才培养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实施通才教育是地方性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地方性院校实施通才教育的途径
  
  1.通才教育必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因此,除了对学生“才”的教育外,首先应该关注对“人”的培养,使学生在未来就业和其他领域表现出最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关注“人”的培养,则必须倡导素质教育。其次,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是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有“才”不一定等于有高素质,但没有“才”绝对不可能有高素质。“才”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能使“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业务、文化素质教育不但可以提高“才”的层次和品位,也是衡量通才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它使学生能在科技与人文、专业与非专业方面得到协调的发展。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强,人际交流与合作要求的提高,将对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但要重视“知识的储备”,更应重视“健康的储备”。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地方性院校为提高就业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他们根据用人单位的选才用人标准,调整教学计划等,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应用面较窄的实践动手能力,淡化了上述较全面的素质教育,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势必会造成人才“残缺”。地方性院校肩负着为当地培养未来社会中坚的重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当今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毫无疑问,地方性院校在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强调通才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2.通才教育必须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在通才教育过程中实现与个性培养相结合,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应有的选择。这是因为,作为高校培养的对象——学生,既存在着作为高校学生的共性,又存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智力等各面的差异,而科学技术越来越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宽知识面”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样性。因此,通才教育不能是平均主义、一刀切的教育,决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既要承认不同学生在培养目标方面有共通的方面,又要承认不同学生间存在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必须把人作为具有个性的人来培养。离开通才教育的个性教育,是没有标准的教育;抹煞个性的通才教育,是脱离实际的教育。“通才”寓于个性之中,通才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培养灵活的应变能力,使得个性具有充分和谐的发展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使通才教育获得多姿多彩的体现。
  地方性院校在实施通才教育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地方发展对人才的直接需要,而这种直接的显现的需要,容易造成我们对学生划一的教育教学要求。如果我们忽视了个性培养,那将导致人才结构的“千人一面”,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能适应一时一事、标准一致的“统才”。当然,如果因强调“个性”培养而削弱了“通才”教育,那么将导致人才层次的下降和个性发展的畸形化。地方性院校在培养应用开发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强调通才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
  
  3.通才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专业的极端分化带来的弊端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1998年之后教育部提出“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原则就是一个证明。高等教育的“对口专业化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被“适应性教育”的观念所淡化,淡化专业教育,实行通才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淡化专业教育绝对不等于不要专业教育。当然,专业教育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同样,所谓的通才教育也只是专业拓宽以后的通才教育。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在专业教育中贯彻通才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专业精神,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要走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大量涌现,学科界限已逐渐模糊化。这一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具有宽厚的基础和扎实的功底,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专业的局限,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这是通才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但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又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专业化,没有高等教育的专业化,科学技术就难以向深层次发展。专业教育给人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人能把有限的精力用于某一方面的专业学习,这正是专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选择工作的自由度不断增加,跨专业、跨行业上岗已占很大的比例。而通才教育能给学生以更广的适应性。但是,毕竟也有一部分学生将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专业教育将使他们在相关的专业工作中得心应手。因此,通才教育是基础,专业教育是提高,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科技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地方性院校按照地方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容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应用型”。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只注重狭窄的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但应用开发型人才不但要突出应用型,而且同时要强调开发型。这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技能,又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正是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4.通才教育必须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乎国运的兴衰。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职责。
  实施创新教育,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更不能忽视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我们提倡的通才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只有通才,才更具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作为地方性院校,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是有较大差距的。地方性院校十分注重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完全是正确的。然而,在确立具体的培养目标时,往往只注重当前的几家大集团(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或只注重目前社会上紧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社会发展是飞速的,新产品的层出不穷和更新换代也是飞速的,社会对产品和人才的需求变化也是飞速的。因此,地方性院校更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黄金”,更要授予学生“点金术”。实施通才教育与创新教育紧密结合,才能造就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所要求的开拓型人才。当然,如果一味强调“创新”而削弱了通才方面的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便是无稽之谈。
  
  参考文献:
  
  [1]浦家齐.通才教育要寻求合理定位[J].复旦教育论坛,2006(1):26-27.
  〔责任编辑:吕增富〕

《论地方性院校的通才教育及其实施途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论地方性院校的通才教育及其实施途径.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