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文大全 >  统战民宗公文 > 内容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30 09:03:01     阅读: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第1课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
  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2课 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3课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第六课 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第七课 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教案)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