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申请书 > 内容

【【精品】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08 18:11:47     阅读:

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部分生字,会写部分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课文及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积累佳句。

6、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美德熏陶。

7、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8、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9、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10、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内容。

2、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11~13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古诗词三首》------------------3课时 《桂林山水》--------------------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 《七月的天山》------------------2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背景 2、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4、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2、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3、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4、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5、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6、引出课题 7、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2、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3、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2、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3、吟诵并背诵。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自读“预习”。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朗读 2、背诵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形象具体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4、会认“澜、瑕、攀、峦、骆、驼、障”等7个生字,会写“漾、镜、瑕、峦、览、骆、驼、罗、障”等9个字,掌握“荡漾、无瑕、峰峦、游览、骆驼、奇峰罗列、屏障”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先学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2、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总共几段?哪一段是讲桂林的水的?哪一段是讲桂林的山的?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一)观赏漓江的水 1、齐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漓江水的语句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3、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具体说明。

(1)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2)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3)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4、这三个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是用什么标点符号隔开的? 5、仿写排比句。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读第一句,大海的水“波澜壮阔”,很美;
西湖“水平如镜”,也很美。可作者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的水胜过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独特,更美丽,这是对比手法,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2、读最后一句,找见一对反义词,(前进和后移)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二、 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1、先自由朗读;
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2、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3、归纳桂林山的特点。

①“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②“秀”。课文用了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③“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理解“空中、山间、江上”这样的层次、方位、立体感觉。

2、 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3、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理解:“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完成板书的画卷)。

(2)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附: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静 漓江水 清 舟行碧波上 绿 奇 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 秀 险 教学后记:
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课文录音。

4、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快速朗读课文。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三、细读理解,品读感悟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 2、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理解第6自然段。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读准字音。

浙(zhè) 呈(chéng) 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 蜿(wān)蜒 (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一)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二)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 ) 稍( ) 蜒( ) 蜿( ) 臂( ) 梢( ) 蜓( ) 婉( ) 端( ) 甸( ) 缓( ) 抑( ) 瑞( ) 句( ) 援( ) 仰( ) 3、多音字。

系 j ( ) x ( ) 调 di( ) ti( )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3、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七月的天山》文章非常美,作者的用词也非同一般 3、交流。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朗读。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一划相关句子。

四、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默读课文的阅读提示,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2、抓住景物特点。

3、体会作者写法。

4、积累优美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1、作者是怎样带领我们游览天山的? 2、快读课文,注意抓住作者观察点的变化,请你用笔划出表示观察点变化的词句。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5、出示提示: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一)找美景 1、出示要求:自由阅读课文,用长方形框出作者主要描写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它们的主要特点。

3、学生汇报。

4、根据学生回答,概括成“水、树、花”三个字。并板书。

(二)赏读 1、读一读,想一想美在哪里?在书旁写下感受。

2、佳句交流:
A、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B、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C、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D、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三)积累 1、记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2、学生展示。

3、小结。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重点:
1、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2、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难点:
1、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2、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启发谈话 1、我们在校园里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2、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3、小结。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

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

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2、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3、交流后进行摘抄。

4、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2、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以诚待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以诚待人“为主题编写的。课文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教学时要让学生潜心读书,走进文本,充分感知内容,通过揣摩、品味作者对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感受人物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质疑,探讨,人物动作及神态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品质,体会诚信比财富更可贵重的道理。

3、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4、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5、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6、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7、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质疑,探讨,人物动作及神态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品质,体会诚信比财富更可贵重的道理。

2、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11~13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中彩那天》-------------------3课时 《万年牢》---------------------2课时 《尊严》-----------------------3课时 《将心比心》-------------------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5、《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人物心理活动,体会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质疑,探讨,人物动作及神态来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品质,体会诚信比财富更可贵重的道理。

4、懂得诚实守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难点:抓重点语句,感受父亲还车前和还车后的不同表现,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中彩那天”,大屏幕出示“中”字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标出自然的序号,画出课后生字表中生字带出的词语,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还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工具书。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学生自由读文。

  4、请每组组长组织组员读没读熟的句段,并互相纠正读音。

  5、指生分段读课文。   6、请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和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练习读课文。   7、宣布比赛开始,采用不同形式参赛。

  8、合作探究学习: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读懂了什么?   (2)有不理解的词,可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在你反复读也读不懂的问题上做上记号。

  9、汇报交流。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下节课学习)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二、品味感悟,解读文本 (一)检查预习,相机学习1--2段 1、预习中摘录生字和词语。

2、说说“拮据”的意思。(经济情况不好,困窘。) 3、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4、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1亿零221万余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5、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库伯家的生活很拮据, 拮据什么意思?(生活很困难。) 6、库伯家的生活很拮据,但是在这样贫穷的状况下,母亲还常常安慰家里人, 7、什么又是”梦寐以求”?什么时候都想要,吃饭、走路都想要,修汽车,连做梦都想要,那才叫”梦寐以求”。有些词语要联系生活实践来理解更准确。课文题目是《中彩那天》,那么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中彩那天发生的事? (二)品读,自读三~五自然段,了解中彩那天发生的事情。

1、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的父亲有怎样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3、同学们,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 因为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做了记号“k”,正是这张带“k”字标记的彩票中了奖。

4、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父亲的不悦) (二)感情朗读4---5段 1、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彩后父亲会不高兴呢?(因为母亲告诉我:你父亲面临一个道德难题。) 2、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一个道德难题?难道我们中奖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3、课后熟读第7、8段。

4、想想父亲到底遇到一个什么道德难题?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第三课时 一 、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 一) 引出“道德难题” 1、当文中的我知道我们家中彩之后,是怎么想的?请在文中找一找。读课文原句:“当商店的扩音器高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表明这辆车已属于我家时,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2、可是,父亲和我的心情一样吗?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知道父亲中彩之后不高兴? 读句子:
(1)“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应该怎么读? (2)我几次兴奋地想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你认为哪个字更能体现出父亲的不高兴?应该怎么读?作者通过写父亲的神情和动作,来体现父亲中彩之后的不高兴。

3、什么是道德?你们在平时,见到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呢? (二)抓相关词句,感悟父亲品质 1、那么父亲遇到的难题是什么?你从课文哪段话里知道的? 2、出示第七段和第八段部分文字。

3、是留车呢还是还车呢?是还车呢还是留车呢?这可真是一个难题呀! 4、面对如此的奔驰汽车,父亲确实想把它留下来,如果你是那位父亲,如果你想把这辆车留下来,你会为自己寻找怎样的理由,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能把汽车留下来的理由,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语句。

5、父亲拥有了这辆车,我们家就不用再过拮据的生活,父亲拥有了这辆车,父亲梦寐以求的愿望也得以实现,这可真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呀,那么同学们,你们赞同父亲这样的做法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6、一个淡淡的K字,包含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这是何等的一段心路历程呀!面对这个难题,父亲最终选择了打电话给库伯,让库伯把车开走,父亲失去了他梦寐以求的车,他为什么那么高兴呢?父亲得到了什么呢? 7、思考: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难道失去车了,我们家就变得有钱了?这个富有指的是什么?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 、《万年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人要认真,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4、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将例如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学难点: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抓住下列语句体会父亲的商业道德高尚:
  1、“早晨起来,父亲去市场上买来红果……”说明父亲采购当天最新鲜的果品作为材料,对买来的材料又经过严格的挑选……“……有一点儿……”这些都反映了父亲做生意是那么认真和实在。

  2、对于制作工艺更是一丝不苟,闷火、洗石板、串葫芦、拉丝、蘸糖的均匀,“吃一口让人叫好“不怕冷、不怕潮。

  3、父亲的手艺出了名被一家老板邀请去当伙计,每月有工钱,由于父亲看不惯老板变着法儿赚钱的生意经,不到一年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读一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一)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二)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糖葫芦――万年牢)   B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做人――万年牢)   (三)理解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   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1、齐读课文。

2、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一)拓展理解,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布置作业 1、 写自己的父亲。

2、层次性作业:
①我能选择正确的读音。②开心读一读,快乐做一做。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尊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
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结尾的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一说,怎么理解尊严 尊严的解释1.地位或辈分高;
2.敬重;
3.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
4.量词。

尊严是对人的身份、地位等的认同,也就是权利被尊重。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①谁愿意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感受饥饿、困乏 出示词语: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狼吞虎咽 指生读,齐读。

③小结:劳顿奔波,让所有的逃难人身体虚弱、饥饿不堪、急需食物充饥。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下节课进行) 四、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认读课文中的新词。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聚焦“尊严”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年轻人的尊严。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和学生做个别交流。

3、指名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从年轻人跟其他难民的不同表现,暗示他的“尊严”使他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坚持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劳动就不能白吃东西。这就是尊严。

(4)“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年轻人的倔强正显示出他对于尊严的坚持,无论如何绝不放弃尊严。

(5)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正是年轻人身上的尊严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6)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即使饿到了极点也要忍住,也要先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7)杰克逊大叔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8)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幸福。

研读课文 (一)学习2—5自然段,感知哈默维护尊严的言行。

1、抓住“例外”引入自读。

默读课文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再结合哈默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2、学生自读。

3、交流、讨论。

一共有几次?指读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第一次对话。

(二)分析第一次对话 自由读第一次对话,想一想,这个年轻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来。

1.抓住“仰起头”这个动作,体会哈默的真诚、有礼貌;
他不卑不亢,和杰克逊大叔平等的对话,不因为自己是逃难者就瞧不起自己…… 2.感受年轻人尽管饥饿,但他的态度很坚定,吃饭必须做活儿。   3.那年轻人说话时应是什么样的语气?同桌之间互相练读。

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态度真诚…… 学生同桌互读,小组分角色朗读。(联系杰克逊大叔内心想法,感知哈默的“例外”) 当年轻人听到杰克逊大叔告诉他没有活需要做时,年轻人又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第二、三次对话。在这两次对话中,年轻人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是通过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同桌练读,分角色读。(师读年轻人,学生来读杰克逊大叔。) 练习朗读,表现哈默的心情。

相关句子,体会:尽管这是镇长安慰他才安排给他的,而且又是简单的工作,但他一点也没有应付,而是极其认真的对待。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一)出示杰克逊大叔说的话:
1、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2、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3、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 4、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

5、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6、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二)学生自由读 边读边思考:你觉得杰克逊大叔是个什么样的人?把你思考后的感受写下来。

(三)感受“尊严” 1、思考:同样的“狼吞虎咽”,哈默吃着食物时的感觉和其他逃难人一样吗? 2、同桌互议。

读“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体会富翁的含义。虽然这个年轻人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有尊严,他会成为富翁的!他诚实劳动,讲究做人的原则,自立自强必将决定他拥有一切。他现在是精神上的富翁,因为他具有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超凡的人格力量,这必将也会使他成为金钱和物质上的富翁。

3、杰克逊大叔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从年轻人今天的表现,看到了他的将来,请试着完成下面的句子:当他遇到困难时,他会( );
当他被人看不起时,他会( );
当他拥有财富时,他会( )……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正如杰克逊大叔所言,这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让全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羡慕的财富,成为石油大王。你认为哈默有尊严跟他后来成为石油大王有联系吗?为什么有尊严就一定能成功?(尊严不仅是一种人格,更是一种坚强的毅力,而这些正是保证克服困难所必须的。) 2、熟读课文,继续品读文中对年轻人的描写,并背诵杰克逊大叔对哈默的评价。

3、有兴趣的同学可继续搜集一些关于哈默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理解别人,宽容别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明白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 三、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阿姨的心:
阿姨有颗怎样的心,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出示句子:“有一次,奶奶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出示句子: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 四、 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二、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母亲的心 1、默读第二段,思考母亲有颗怎样的心?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她正在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 2、指导朗读: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 3、出示句子: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平静地说:“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 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4、学生朗读。

5、一起读第二段。

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⑴ 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⑵ 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面对这样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⑶ 朗读: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⑴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① 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②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③ 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⑵ “只见……果然成功了” “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⑶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三、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 附: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开门,说话 奶奶 尊老 温暖 (我) 鼓励 希望 宽容 关爱 妈妈 爱幼 温暖 幸福 (我)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以诚恳的态度、真诚的语言与人交流,懂得真诚待人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2、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

3、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有关诚信的词语及古诗文名句。

教学难点:学会在合作中说真话,告诉别人心里话。激发学生待人诚恳、讲信用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情景,引入话题 二、讨论交流 1、个人准备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由一名学生举一具体事例,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对这一做法作一评价。接着,其余学生轮流发言。

2、各小组选派一位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3、班级交流:对参与交流的学生作适当的鼓励和评价,并随机规范其语言。

三、提建议 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成几条简明的建议,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做归纳整理,再在条文前加上几句关于以诚待人的“前言”,形成一份建议书。课后抄录并张贴在教室里。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小东说了习作上的哪些好经验。

2、归纳过渡:习作除了留心观察周围,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之外,还可以把自己心里的事,或想对别人说的话写下来。

二、明确本次习作要求,启发思路 1、阅读习作提示。让学生明确:写的是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要真实,不说假话。

2、思考表达的内容。先要想好,最想对谁说自己的心里话,再考虑要说的话,可以是烦恼的事,可以是欢心的事…… 3、学生酝酿交流、师生个别谈话:
根据习作要求,学生自行酝酿,指名个别交流,启发学生的习作思路。教师随即与个别学生轻声交谈。

4、学生动笔。

5、相互交流,修改。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趣味作文 一、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

2、同桌互查。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4、记记写写。

二 日积月累 1、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从古诗文中选取的名句,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2、逐句自读。

3、说说自己能读懂的句子,提出不理解的。

4、教师释疑。

5、熟读、背诵。

三、趣味语文 1、联系本单元《中彩那天》等课文,指出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2、自读。

3、师生共同举出生活中的事例,理解“自信、守信、诚信”等等。

4、选取其中的一个带有“信”的词,再根据这个词的意思,写一个事例。

板书设计:
单元小结:
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及一个综合性学习和一个语文园地,本组教材的学习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专题的衍生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学习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对自然的观察和学习中收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的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5、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的壮丽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4、学习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12---14课时 机动1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自然之道》--------------------2课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2课时 《蝙蝠和雷达》------------------2课时 《大自然的启示》----------------1课时 《语文园地二》------------------4课时 9、《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并理解 “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 、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明白做事情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丰富见闻,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自读课文,读顺读懂 2、检查词语,想象画面 巢穴 欲出又止 侦察 踌躇不前 嘲鸫 用尖嘴啄 企图 焦急 若无其事 极不情愿 颓丧 鱼贯而出 争先恐后 结队而出 补救 气喘吁吁  饱餐一顿 响彻云霄 后悔不已 愚不可及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细读课文,感悟“道”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交流。

3、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4、自由读课文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我们和向导神情的词。

  ⑴ 学生交流。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⑵ 指名读。

  ⑶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我和同伴的指责,向导只好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

  ⑷ 齐读,读出向导的若无其事,我们的紧张。

  5、“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我们到底干了一件什么蠢事?那么,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⑴ 自由读5~8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⑵ 学生交流:(出示食肉鸟咬啄幼龟)   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结队而出”。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幼龟,你会怎么想? (侦察兵进了大海,我也可以安全进入大海了;
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我要好好游个泳……)   食肉鸟:“许多、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   ⑶ 看到一只只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知道自己错了,就努力和向导一起想挽救这些绿龟,尽管我们气喘吁吁来回奔跑,但悲剧还是发生了,十多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⑷ 我们失落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个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向导为什么悲叹?(心里难过) 三、 总结拓展 其实,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我们学习过不少。如:《我要的是葫芦》、《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0、《黄河是怎么变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品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2、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3、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5、下节课我们就以课文中这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二、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 A:读第三自然段 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2、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4、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 5、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6、请同学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板书:自然 社会 7、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板书:治理方案 ) 三、总结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教学难点: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

4、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齐读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3、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1、导入 2、认真读书,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2、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3、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4、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2、汇报句子。  3、男女同学赛读。

4、默读句子,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5、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6、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   7、齐读第七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1、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2、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3、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4、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5、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拓展延伸   1、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

2、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   3、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

2、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2、《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明确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3、大屏幕出示词语:
遭殃 扫帚 腐殖质 土壤 逞凶 机翼 鲸 惨祸 关键 异想天开 4、指名学生读词语 。

5、指名学生读词语中的生字。

三、学习打扫森林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想好了可以先和同桌一起讨论讨论。

2、指名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3、仔细读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上记号。

4、指名学生汇报。

5、为什么说林木官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和同桌讨论讨论。

6、同学们,林木官下命令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甚至连地上的枯枝败叶也不放过。那为什么说他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呢?指名学生回答。

7、为什么说林木官下了一道异想天开的命令呢?指名学生回答。

8、那我们看看为什么要把打扫加引号呢? 9、指名说说感受深刻的句子。

10、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四、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人类的老师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出示蜻蜓和飞机 鲸和轮船的图片,说说种种受到的启发。那么向这样人们从蜻蜓、鲸啊得到启示的例子还有吗? 2、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呢,难怪这篇文章中说,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

3、那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4、的确,林木官他本来是想打扫森林,没想到呢却破坏了森林,甚至是毁了森林。人们从蜻蜓从鲸身上得到了启示。那同学们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大自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指名学生回答。

二、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我们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大自然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林务官打扫森林,结果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人们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可见如果我们任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附: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句子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比较句子,体会句子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2、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
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二、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1、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
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自己的发明设想;
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2、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3、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三、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
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3、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习作) 一、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那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抄袭资料。

二、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学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在黑板上来写。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

二、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三、个人再修改 1、个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订正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2、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2、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否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如果我们不是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置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要读重音。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2、自由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由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布置思考作业: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五课时(展示台) 一、课前准备 1、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个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b、“仿生学发明创意奖”。

c、“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

d、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e、“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

2、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二、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收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三、推介成果 板书设 第三单元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局势,表达对和平的渴望的课文。并安排了与此相关的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等语文实践活动,还选编了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等与战争和和平的资料。本组教材的内容直面惊心动魄的战争年代,倾吐了孩子们对和平的呼唤。通过本组文本的学习,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受到震撼,经受洗礼。本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不同,风格不同,前两篇课文生动有趣,后两篇课文情感浓烈。四篇课文又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浓厚的情感。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4、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5、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单元课时安排:12~15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夜莺的歌声》-------------------3课时 《小英雄雨来》-------------------2课时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课时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1课时 《语文园地四》-------------------5课时 1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屑、挺、拧、蘑、鬼、呻、吟、宛”8个生字,会写“削、喂、哨、挺、斯”等14个生字,懂得“呻吟、宛转、耷拉、轻蔑、以防万一”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教学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读文   要求:读准确、流畅,标出自然段,想想故事主要写什么。

三、检查自学,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2、轮流分自然段读课文,互相正音,并交流共同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写了什么事?   (战争期间,小“夜莺”巧妙地和敌人周旋,利用夜莺的歌声传送情报,帮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4、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吗?(每个部分以空行隔开。)   5、默读课文,看看四个部分分别讲什么?能不能概括小标题?   6、交流归纳:
  第一部分──唱歌巧周旋。

  第二部分──歌声传情报。

  第三部分──森林灭敌人。

  第四部分──唱歌站岗哨。

  四、合作读文,交流感悟   1、分角色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划下来。

  2、学生分角色读文,划精彩句子。

  3、课堂交流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简单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夜莺的歌声”在本课中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小孩利用夜莺的歌声来传递情报。)   2、小“夜莺”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为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二、深入读文,感悟体会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夜莺的歌声?找出文中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2、分别出示三处写夜莺歌声的段落:
  出示:
⑴ 第2自然段:“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① 这段话描述了什么情景? ② 联系第1、3自然段,抓住“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等词句,体会小孩唱得起劲是为了引起敌人的注意,才好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表现出勇敢。

③ 仔细读小孩和军官的对话,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小孩在和敌人巧妙周旋?        ④ 这部分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小孩的机智,在与军官巧妙地周旋?   (引导学生抓住第一部分最后5个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意思。)   ⑵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① 这里描述的“夜莺的歌声”写的是什么情景?(传递情报)   ② 自读这部分课文,具体说说小孩是怎样传递情报的?   ③ 同桌一起读第二部分课文。

  ⑶ 第四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① 小孩学夜莺唱歌以假乱真,才能更好地迷惑敌人。

  ② 这两段话和前面哪部分课文相似?(首尾呼应,小孩唱歌实际是在放哨。) 三、总结全文,课外拓展   四、作业   1、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写体会。

  2、课后小练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4、《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

2、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每部分内容,并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初识英雄 1、出示预习提纲,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美?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二部分: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划下来。

第五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 第六部分:雨来怎样机智脱险? 2、找出文本重点句子。

三、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询问学生在预习中的不解之处。

2、汇报预习的情况。

3、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读一读,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部分。

二、深入探究 感悟英雄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指导同学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划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3、探究段间的联系。

①课文为什么描写还乡河景色美? ②课文为什么描述雨来上夜校读书? ③课文描写鬼子阴险狡诈和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有什么好处? ④结尾描写雨来脱险没有死,有什么作用? 4、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第五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好处? ③文章第六部分有一段关于“还乡河静静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方法,课外拓展 四、课文链接 欣赏英雄 1、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管桦的小说《小英雄雨来》。

2、播放《小英雄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视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的意思,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二、精品细读,感悟内容   1、默读课文,自主感悟: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首先以一个中国的中学生、牺牲了的维和人员的孩子的身份,用真挚的、充满深情的语言,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倾诉了自己家庭的不幸,讲述了爸爸牺牲后全家人悲痛欲绝的情形。然后,充满感情地向人们介绍了自己的爸爸──一位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最后,作者代表全家、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向加利先生、向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   2、研读课文。

  ⑴“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爸爸”有关句段,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找出有关句子,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

① 他是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

②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还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③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④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⑵ 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就这样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作者的心情怎样呢?用具体的句子说一说。

  ①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事实是多么的无情。客观的叙述中饱含巨大的悲痛。)   ②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在联想中表达失父之痛。)   ⑶ 对“世界并不太平”的感悟    “爸爸”在呼唤和平,可世界和平了吗?再读课文,提出有关的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和平之花”指的就是“和平”;
“娇嫩的‘和平之花’”,意思是说,和平很容易受破坏。)   ⑷ 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找出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读出情感。

  “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3、朗读课文,个性表达。

  三、交流资料   1、和平的环境是美好的,但当今世界还不太和平。把你们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共享。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间倒坍,死亡两千多人。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长期争端所带来的不断的仇杀。阿富汗的长期内乱给国家带来的破坏。车臣的战争,以及南北朝鲜的长期对峙等等。

四、深化内容   请拿起你手中的笔,大胆地写,可以给安南,萨达姆,布什或者正在深受战争苦难的小朋友写一写你的心声. 第二课时 一、播放歌曲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评自改。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探究 1、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议原因。

3、班级交流,悟原因。

问题: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③读句感悟 (a)理解重点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句子意思。

(b)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c)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d)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三、延伸 1、联系实际,写行动。

2、内化情感,道心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春天是温暖的,充满着生机,春天是那么的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

2、齐读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要把诗读通顺,读流利,同时要留意诗句间的停顿。

2、检查反馈:
  (1)有没有哪个生字比较难读的?重点指导“弋”“频”   (2)选择你认为难读的一节读一读,大家认真听,他读通顺读流利了没有。

3、提出疑问,理解词语。

出示词语:巡弋    不速之客   频频    蜥蜴    祈盼 4、齐读诗歌。

三、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1、仿写诗歌 2、展示作品,评价。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二、 体验美好 1、那么诗中的春天指的是哪些景象呢?请同学们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反馈:
  预设:A、蔚蓝色的大海,是海鸥的乐园,(谈谈你的感受)   (1)蔚蓝色——大海的美,乐园——想象海鸥在大海上如何地飞翔?   (2)大海还会是谁的乐园?(鱼群,孩子们……)   (3)指导朗读:感受海的一望无际,海鸥的快乐 B、金黄色的沙漠,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1)体会“天下”   (2)指名读——齐读 C、蓝得发黑的夜空,属于星星和月亮,   (1)星星和月亮在夜空中干什么?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读出安静、和谐的感觉 D、绿茵茵的草地,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1)自由谈感受,引导:在绿茵茵的草地上,你还想干什么?   (2)指导朗读:读出欢乐,美好,幸福的感受。

3、学生小练笔。

  三、抒发情感 1、反馈:
  (1)生读句子,理解“不速之客”   (2)是…是…是…是…打破了这梦幻般的春天。

  (3)体会心情,指导朗读。(生气、痛惜、愤慨……) 2、你说这究竟是为什么?(战争、无知的人们、)   (2)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控诉、责问、愤慨) (3)指导读。   四、 祈盼和平 1、齐读第五节,从这个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希望、自由、快乐、和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2、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4、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5、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着的情感,理解对和平得呼唤。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小结:
第五单元:生命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生命”,安排了四篇与生命有关的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整个单元的教材各个版块被“热爱生命”这一生命文化主题给密切联系在一起。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
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一个词,认识、记忆25个。认识三个多音字:重chónɡ、弹tánɡ、铺pū 2、学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3、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
了解人体器官移植的知识;
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生命现象。

4、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名句。

5、继续练习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的能力。

6、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
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
培养关心热爱自然界一切生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的态度。

2、认识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热爱语文,享受语文实践的乐趣。

3、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认真领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并联系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单元课时安排:10~11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触摸春天》--------------------------2课时 《永生的眼睛》------------------------1课时 《生命 生命》------------------------2课时 《花的勇气》--------------------------1课时 《语文园地四》------------------------4课时 17、《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盲童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初读质疑   1、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触摸春天的。

  (1)自读   (2)反馈,板书:安静 盲童   2、自由朗读课文,依据拼音读准、记住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盲童  小径  流畅  权利  磕磕绊绊   一瞬间 弧线  飞翔  缤纷  清香 袅袅   (1)先自由地读一读,不会读的字词可以看看课文里的拼音。

(2)指名读,读错纠正。

(3)齐读。

2、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读 (2)比赛   四、指导写字    1、齐读。

  小径 流畅 磕磕绊绊 权利 弧线 飞翔 一瞬间 缤纷   2、观察、分析、记忆字形。

  3、听写生字词。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主题 二、读书感悟 (一)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些语句具体描写盲童 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二)阅读      1、 指名读第一语段。感受到什么? 2、指名读第二语段。感受到什么? (三)读语句,想想我为什么一直没有惊动安静?   ①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②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③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三、交流资料    1、出示句子:“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小练笔:联系自我说感受。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8、《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3、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赠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齐读题目。

  2、本文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你怎么理解“永生的眼睛”?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练习复述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详细地复述课文   (2)简要地复述课文   (3)提示:文中都有谁捐赠了角膜?(母亲——→父亲——→女儿)   (4)用几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作者的三位亲人死后捐献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三、再读课文 1、分别指名读“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三部分内容。

  2、自由读课文,讨论:为什么写女儿温迪捐献角膜的经过要简略地写?   3、指名回答。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让学生组词   达(  )命(  )肿(  )肺(  )访(  )   组(  )勇(  )敢(  )骄(  )拥(  )   2、积累本课词语   突如其来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才华横溢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四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积累,再显情感 1、听写:捐赠  盲童  屡次  热泪盈眶  遵从   搂住 2、校对。

3、选择其中的几个,回想课文内容,说一句或几句话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

二、深化情感 1、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2、重点研读:
(1)“骄傲” 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 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三、质疑深入 1、温迪说,她也要学外公将眼睛角膜捐给失明的人,让他们重见天日。这一刻,妈妈紧紧搂住温迪,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妈妈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2、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能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那天我紧紧搂着温迪,没能想到,仅仅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身了……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 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3、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四、相关资料 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9、《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力的顽强。

    2、学习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3、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揭题,感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

2、播放动画课件 二、作者──杏林子 1、出示照片:这位就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她在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她忍着极大的痛苦,数十年坚持自学,凭着坚强的毅力,写了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2、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
①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音读准。

② 男生、女生分段朗读,看看谁读得好。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① 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什么?试用一句话概括。

② 这段话写了什么事。请用简练一些的语言来说。

③ 很简练,会抓住课文的主干来概括。

⑴ 小飞蛾险境中极力挣扎。

⑵ 香瓜子砖缝中不屈向上。

⑶ “我”静听心跳感受生命。

四、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与赏析 1、研读第二段,感受飞蛾对生命的珍惜:
① 三件寻常小事为什么对作者的触动这么大,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② 默读课文,思考,找出写作者感受的的句子。

③ 看到飞蛾拼命挣扎,作者的感受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④ 在一些人眼里,飞蛾是很渺小的,只要手指稍一用力就不能动弹,而且飞蛾的外表比较丑陋。那么,它又何必苦苦挣扎呢? 2、研读第三段,感受生命的顽强:
① 飞蛾的极力抗争给作者强烈的震撼,香瓜子的生长又给作者什么感受呢?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什么? ② 香瓜子的什么令我震惊。出示:香瓜子那(   )令我震惊! ③感情读这段话。

3、研读第四段,感受生命的价值:
① 香瓜子的顽强生长,带给作者的感受是这样,那么她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又是什么?(出示句子齐读)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什么叫白白糟蹋呢?什么是“好好使用”,怎样是“好好使用”? ② 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让自己活得光彩有力。

③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出示句子,齐读:
⑴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⑵ 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用生命所创造的价值,却可以与世长存。

⑶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⑷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⑸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杏林子) 三、阅读推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0、《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反复品味写得好的词语,在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5、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出示词语:泛滥  厘米  齐刷刷  气魄   遗憾  傲然挺立  抨然一震   2、齐读,指名读。

  3、同学之间互读互评。

三、反馈探究   1、自由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时间  地点  谁  发现 ? 感受? )   2、班上汇报交流。

  3找出文中直接写作者感受到花的勇气的句子。

  (1)出示: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2)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① 出示: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     );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感到(       );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      );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       );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   ) ② 生反馈师板书:  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③ 认真读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写作者失望的原因,当时他怎么说?板书:无花   (3)这时作者“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4)感悟生命的意味。

  ①默读第8自然段,谈谈对最后一句的理解。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说说你受到的启发。

  四、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二、体验情感 1、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比一比。

三、延伸拓展 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_________;

假如没有了勇气,花儿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假如没有勇气,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4、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5、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重点: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三、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四、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五、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三、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四、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小结:
第六单元计划: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编排了二篇阅读文章,二篇略读课文。《乡下人家》主要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歌》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的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单元教学目标:
1、读写生字生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积累。

4、感受乡村的美好生活,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运用各种方法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积累词汇。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乡下人家》---------------------2课时;

《古诗词三首》-------------------3课时:
《牧场之国》---------------------2课时;

《麦哨》-------------------------2课时;

《语文园地六》-------------------4课时 21、《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通过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来感受乡下人家的诗情画意,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随文章叙事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小声地读课文,遇到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想乡下人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说一说:乡下人家的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自学生字,练习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⑴ 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⑵ 练习将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学成效:
  ⑴ 出示句子   ① 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②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③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④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⑤ 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⑥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⑦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朋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⑵ 指导书写,你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⑶ 分段朗读全文,提出不明白的词语集体交流。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地读课文,看看作者都描写了那些美丽的画面。

2、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读品味 1、齐读第一自然段,齐读。

2、出示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3、四人小组去学习几处风景。

4、小组学习:
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1、选最喜欢的一处风景,美美地读一读。2、划出这一处风景最能体现出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句子。3、体会那些美丽的画面。

5、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6、小组汇报:
句子:有些人家,还在门前……朴素中带着几分…… 几场春雨……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从不吃惊。

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进入梦乡。

二、整体回顾,感悟中心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学习作者的写法,说说家乡一处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作业:
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在摘抄本上,并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2、《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反复品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感受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难点:
感受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2、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白天,奶牛_________,骏马_________,家畜_________。

  傍晚,人们_________,这里一片寂静,__________________。

  夜晚,_________不断地运往远方,车船过后,__________________。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真正的荷兰——奶牛的天堂。

1、“真正的荷兰”第一次出现在——。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 2、(默读)_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 3、用一句话简洁、准确地表达出来。____牛儿...... 4、从哪里感受到牛儿是悠闲的? 5、学生交流:
A、“有的……有的……”——奶牛无拘无束,多悠闲呀! B、“牛犊卧在草地上,憨态可掬。

C、老牛悠闲漫步,仿佛在思考什么 D、最后一句 (1)“般”在这里是一个打比方的词,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草原比作丝绒)。

(2)从中感受到什么?(美丽,辽阔)——看书中的插图:丰美的水草滋养了奶牛,辽阔无垠的原野为牛儿们提供了生活的天地,因此它们才能 。

(二)真正的荷兰——骏马的世界。

1、第二次 “真正的荷兰”出现在哪里?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呢?(板书:骏马的王国)哪个词写出了骏马的特点? 2、 剽悍的意思是(敏捷而勇猛) 3、读课文最后一句 4、自由朗读: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骏马自由驰骋的王国。

(三)、真正的荷兰——宁静的世界。

1、第3次 “真正的荷兰”出现在哪里?默读4、5、6 自然段,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呢?(板书:宁静的世界) 2、这种“万籁俱寂”是一种充满了宁静的美,是一种人与动物融洽相处的和谐之美。

3、小结:作者第三次提到:这是真正的荷兰,一个——(宁静的世界)。

三、总结   1、出示“ 的荷兰”,总的概括一个你印象最深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搜集更多有关荷兰的风景、风情,了解它的更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范读,个性读,把诗读通了   4、小组读,齐读。

  5、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6、汇报自己的理解: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       三、品读美景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2、蒙蒙细雨……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四、品读人勤 1、读后两句诗,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3、他们在忙些什么。(农活: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6、从“才了……又……”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鼓励学生作诗。

五、悟读升华   六、拓展阅读   像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范读全诗,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读全诗。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6、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三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

2、了解作者。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字的读音:
“鳜”。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2、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反复诵读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1、范读,边听边想象 2、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

3、有感情朗读。

(三)有感情朗读。

四、指导写字 五、布置作业:课下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同学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4、《麦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和、应”。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4、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家乡的好词佳句。

2、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写乡村孩子生活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美好的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板书:麦哨,揭示课题:“麦哨”就是用麦秆来做的哨子。

二、学习新课 1、默读课文。

2、老师范读,帮助学生清除生字词。

和:hé(和平,和谐),hè(和着,一唱一和);应:(应该,应当), (反应,应用)。

3、师生共同学习生字:畔 兜 穗 裹 嚼 肺 腑 撩 三、品味优美段落 1、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讨论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孩子们在田野、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麦哨的情景,写出了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可爱、欢快,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美丽景色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写出本课生字词。

2、写出你喜欢本课中的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 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 1、板书课题,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3、交流,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5、学习写法。麦哨声一呼一应,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你还发现什么也前后呼应着?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的其他段落,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

2、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交流所欣赏到“乐”与“美”的画面,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1)、“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2)、“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3)、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①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

② 重点品味“擎”。

③ 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庆丰收的歌。随机板书:欢庆丰收的歌) (4)、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4、小结。

三、交流美的语句 一声呼,一声应 玩累了,喊渴了 密密的 鼓鼓的 嚼嚼,吮吮 你呼我应,此起彼落 一张张 一朵朵 一蓬蓬 那么欢快,那么柔美 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
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
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四、课外作业: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欣赏的词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第二、三、四课时 (口语交际 习作 展示台) 一、谈话引入 二、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三、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的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的文字、画面或照片。

板书设计:
单元小结:
第七单元:认准目标,不懈努力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课文中这些人物的身上都具有一种执着专注、不屑追求的精神。

 语文园地中以《我敬佩的一个人》为主题,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具有执著追求精神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单元教学目标:
1、识字方面,本单元要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
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还要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2、《鱼游到了纸上》中,“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课文理解上的重点,也是难点,可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场景来理解。

3、《父亲的菜园》要了解父亲是怎样开垦菜园的,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把一个人的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写出来,又要把自己对这个人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可以提示学生注意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

单元课时安排: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课时 《全神贯注》-----------------------2课时 《鱼游到了纸上》-------------------3课时 《父亲的菜园》---------------------2课时 《语文园地七》---------------------2课时.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

2、初步交流。

四、读书感悟 请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

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 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二) 小组交流。

(三) 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1、伽利略是—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渎,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

B、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着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四、随文练笔: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6、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并学习罗丹精益求精、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发兴趣   二、揭示课题,初知大意 1、读课题《全神贯注》。

2、什么是全神贯注呢?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自由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并找出课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起来,读一读。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检查词语:
邀请 挚友 径自 上锁 仪态端庄 叽哩咕噜 痴痴地 斯蒂芬·茨威格 ②指名读。

③理解“挚友”。什么样的朋友叫挚友呢?(关系很好的朋友、患难与共的朋友、知己、至交…) “径自”是什么意思?(只顾自己……)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最能体现罗丹工作全神贯注呢?(第二段)  2、默读第二段,感受罗丹在工作时前后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 情绪怎么样?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工作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他如痴如醉地工作着,甚至忘记了有他的挚友在) 3、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齐读第二段,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全神贯注工作的样子写具体的?动作、神态等语言描写在文中哪个句子? 三、拓展训练,深化主题 1、出示茨威格的话: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2、学生齐读。

3、指名学生交流。

四、作业布置:
1、选择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

2、模仿文章描写人物方法,写 罗丹在全神贯注地工作时,茨威格在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7、《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的品质。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残疾青年,他每个星期天都来这里画金鱼。“鱼游到了纸上”意思是说这位青年画的金鱼十分形象生动,像活的那样在纸上游动。)   2、你是怎么知道这位青年是聋哑人?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从来不说一句话”“没有任何反应”,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厂”的厂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聋哑青年。如果是会说话的人,不可能从来不说一句话;
如果是听得见的人,那么在众人的赞叹、议论声中,不可能“没有任何反应”;
“福利工厂”一般是专为残疾人开办的工厂。)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有关“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朗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讲了什么。

  3、分段,说说每段的段意。学生讨论。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常去玉泉观鱼。

  第二段(3—4自然段)讲“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讲“我”通过看这位青年画金鱼,对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讲“我”对这位青年产生了敬佩之情。

  4、检查生字读音。   5、分段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二段   二、提问   1、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观鱼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赏心悦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赏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因为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样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觉得心情舒畅愉快。)   2、想想第一段的哪句话引出下文?   3、“举止”的意思是什么?“我”是怎样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举止”,动作、神态。“我”是在金鱼缸边认识那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的。他“特别”的地方就是“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即爱鱼达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二、三、四段,思考问题:这位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2、讨论思考题。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有时……有时”“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太阳快下山了……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为了画好金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   3、提问:
  (1)“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青年画的鱼仿佛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引起了人们围观和赞叹。说明他对鱼的特点非常了解,画得非常像。)   (2)“融为一体”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融合在一起的意思。他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象自己也成了金鱼,这正是达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现。说明这位青年画鱼非常勤奋、专注。)   (3)“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和“游到了纸上”什么关系?   (青年对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经形成了金鱼的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反复观察,使头脑中的金鱼形象、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这位聋哑青年之所以能使鱼“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结果。)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8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婴、毅、筐、怖、肿、榨、憋、诱”8个生字。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豌豆、莴笋”这四个学生感到困难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执着和勤劳。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自主读书,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的执着和勤劳。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中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来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找出劳动工具和蔬菜名称的生词,划一划,读正确。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父亲开垦菜园经过的部分。

三、体会变化,自主质疑 1、我们来读读这四个生词。

2、课文讲了父亲开垦菜园的事:写父亲开垦菜园的是2—10节。

3、这部分中有两句话,我们先来读读课文中的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你了解到一些什么? 出示: ⑴ 望着这一块贫瘠( )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 ⑵ 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嵌字的理解。

再读读这两句话,提出一些问题板书:贫瘠──“碧绿的翡翠” (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这一块荒地上嵌上一块碧绿的翡翠)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小组合作,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2—10节,根据“开地”“填石”“肥土”把这一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2、指名三位同学读。

3、学习任务: 划出这部分中父亲遇到困难的句子。

划出这部分中父亲对待困难的句子。

4、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5、开地: ① 全家人都投去诧异的目光──要知道,在我们这里要找一块可以当菜园的地,是相当困难的。

② 望着我们疑惑的神情,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③ 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6、填石: ① 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个了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

②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风雨中…… ③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7、肥土: ① 望着这一块贫瘠( )的土地,我问父亲:“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 ②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炸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父亲是把刚萌生的希望揉进了土地。拼了命这里紧紧指的是这片荒地吗?朗读指导。

③ 在父亲的精心伺候下,原本贫瘠的死黄土,变得黑亮,锄头挖下去,还能翻出蚯蚓来呢。

三、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情感升华 1、父亲身上这股神奇的力量是什么? 勤劳,坚毅,执着。

2、齐读最后一节。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教学难点:
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
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四、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五、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
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5、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
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三、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小结:
第八单元:走进故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民间传说好寓言故事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普罗米修斯》,略读课文《文成公主进藏》《渔夫的故事》。本单元的故事情节生动、充满智慧,学生会感受故事的愉悦性的同时受到启迪。

语文园地中以发挥想象编个寓言童话展开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3.学习复述课文。

单元教学重难点:
要充分注意到体裁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涵的哲理和情感。作文指导的重点是怎样选择材料,即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来,要求能自由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并要写清楚、语句通顺。

单元课时安排:11~14课时 单元进度安排:
《寓言两则》-------------------3课时 《文成公主进藏》---------------2课时 《普罗米修斯》-----------------2课时 《渔夫的故事》-----------------2课时 《语文园地八》-----------------5课时 29、《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识字、写字、写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了解扁鹊: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
“皮肤病用热水敷……” 2、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
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的道理。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0、《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积累、运用语言,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通过根据信息扩段训练,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培养整理、运用信息的语文能力。

3、在阅读中重塑文成公主形象,感受文成公主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重点:
1、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发生的故事。

  2、通过读、讲、听、编故事等言语实践,感受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与藏族人民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难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艰辛, 感受藏族人民与文成公主间的深情厚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图片欣赏,了解西藏风情。

1300多年前,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了两年多,来到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2、揭题并板书:文成公主进藏 二、初读故事,感受故事的神奇 1、什么叫民间传说吗?(语言浅显、通俗,是民间传说。老百姓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词语积累 吐蕃 拉萨 路纳 乃巴山 达尤龙真 使臣 求婚 绢花 青稞 沼泽地 豌豆 首领 松赞干布 吉祥如意 课文第5~13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理出课文思路:求婚—— 进藏——贡献 进藏途中,文成公主又遇到了哪些事? (搭桥过桥 过沼泽 遇到恶乌鸦 遇见神鸟 背走乃巴山 ) 3、复述故事。

4、交流:
文成公主能用树枝搭桥、撒羊毛过沼泽、背走乃巴山,她可真(神啊。) 你从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 出示倒数第2自然段:“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自读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体会进藏的艰辛 1、出示文字: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忍痛辞别了家乡亲人,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行进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唐蕃古道全长3000多公里,其中有100多公里是高寒无人区,一路上气候恶劣,道路艰险,高原上空气稀薄,还会引起强烈的高原反应。文成公主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两年多,终于来到了吐蕃首府——拉萨。

2、读课文“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大河,翻过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西藏。” 三、体会文成公主作出的贡献 1、课文最后一段。“往来更密切了”有多密切?(补充:在文成公主和亲后200多年间,藏汉两族人民没有发生战争,为藏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其他技术”还有哪些技术?(补充:她在雪域高原传播汉族文明,使藏族人民学会了医药、历法、种植、纺织等技术,在藏族人民心中,她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无所不能的神圣的观音菩萨,被称为“绿度母”。所以,在人民的心中,她可不是个普通的人,而是个神。

3、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些字里行间人民对她有着深厚的情?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1、《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喷射、火焰、驱寒取暖、驱赶、领袖、气急败坏、惩罚、敬佩、造福、违抗、双膝、啄食、肝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5、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情,学习复述故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出示普罗米修斯的话   1、出示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普罗米修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感知神话,理清脉络 1、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说说普罗米修斯是个什么样的天神? 第二课时 一、讲童话故事 二、自主品味,引导感悟 1、默读课文。

2、学习第五自然段。

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1)指导学生朗读。

(2)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的坚定? (3)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一、二自然段 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指名交流句子。

2、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的变化,他会想什么? 3、没有火,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普罗米修斯又会想些什么呢? 4、出示: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了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决心”是什么意思? 5、读句:正因为有了这样勇于牺牲的决心,他才会坚定的回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宙斯得到这个消息,会怎么做呢? 1、理解“气急败坏”。

2、想像一下气急败坏的宙斯现在是什么样子? 五、学习6—8自然段 1、默读课文6—8自然段。

2、学习句子,感受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不挠。

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只好把普罗米修斯押到高加索山上。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狠心的宙斯又派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 ① 引导理解“啄食”:
② 读普罗米修斯的痛苦。

3、理解第八自然段。

出示句子: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这是多么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痛苦啊,即使这样,他也没向宙斯屈服! 六、学习第9自然段 1、齐读第9 自然段 2、大力神看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悬岩上,心中会怎么想的呢? 3、 句子: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4、指导读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2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4、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5、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
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6、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点:
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教学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阅读要求   1、默读连接语,用“——”划出阅读要求。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小组讨论。

  (3)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 sā 撒网   塞 sāi 塞车      sǎ 撒种     sài 塞北   四、练习讲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二、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段,把段意写在书上。     第一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   三、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

  3、小组讨论。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5、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

  6读第三段。

  四、读《东郭先生和狼》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
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教学重点: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 二、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 1、介绍一本好书。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2、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三、交流 四、拓展 1、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导入激趣,拓展思路 1、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

二、自主习作 三、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再读一读。

5、自己修改习作。

四、阅读文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二、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三、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四、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五、出示带有歇后语的句子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1、自读两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二、阅读延伸 三、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小结:

《【【精品】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精品】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