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申请书 > 内容

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费收支考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1 07:25:26     阅读:


  摘 要:1996—2005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阶段,从数量看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但就质量而言高等教育内涵和外延发展均不平衡。中央财政对部委属高校投入过于集中、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失衡、地区可支配财力差距过大等因素,造成了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参差不齐、资金总体利用效率较低和高校债务危机等后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经费投入;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8)04007108 收稿日期:20080321
  作者简介:陈忠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江苏省教育厅高级经济师 2004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明显的转轨经济特征,虽历经数次规模调整和结构重组,但均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近一轮扩张始于1999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变革,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2年超过15%,从在校生规模看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校生超过2500万人[1]。鉴于现有文献鲜有对该阶段高等教育投入数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本文拟重点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经费收入与支出情况。
  
  一、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量与结构
  
  (一) 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量分析
  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主体包括政府(财政)、居民家庭(大学生)、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和国家可支配财力等均决定性地影响着高等教育投入总量。表1统计反映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影响。
  表1数据表明,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国家可支配财力快速上升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量持续增加,1996—2005年的加权平均增长率为21.02%,分别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教育总经费增长率的2.04和1.45倍。从绝对值看,与1996年相比,2005年高等教育经费总量增长到7.91倍,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和全国教育经费总量增长倍数,说明大众化进程使我国经济资源大幅度流向高等教育领域,同时也带动了其他阶段教育的投入增长。从经济资源投入主体看,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财政和居民家庭部门,1996—2005年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量上涨了3.29倍,是高等教育经费总量增长幅度的48%;加权平均增长率为16.29%,是高等教育总经费加权平均增长率的77%,略高于国家财政总支出加权平均增长率(15.74%)。这充分说明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扩张阶段,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总体投入力度较大,财政性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增幅和增速均较高。但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增长仍然赶不上其大众化的进度,一方面高等教育经费总需求膨胀过快,而另一方面投入基础较弱,加之受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制约,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增大,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总投入增长疲软。高等教育总经费和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在这一阶段总体上呈现共同下降趋势,到2005年时两者均低于全国教育总经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收入的增长率,这反映了国家教育总经费收入结构在不断调整,流向高等教育部门的财政资源增量受到限制,这与我国全面加大扶持基础教育力度的宏观政策调整相吻合。
  (二) 高等教育经费收入结构分析
  1. 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体结构
  
  从1996—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体结构来看,有两个明显趋势:一是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收入占经费总收入的比例逐年递减;二是以学杂费和住宿费为主的高等教育事业收入占经费总收入的比例增长迅速(见表2)。
  
  图1显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校生、经费总收入及其构成部分的总量变化情况,图中各变量均以可比价格计算(基期=1996年)。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收入总量为1083.4亿元,已经超过财政性经费总量,事业收入总量曲线较财政性经费投入曲线陡,说明以居民家庭为代表的私人部门承担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边际成本持续增长,财政对高等教育扩招所承担的“额外”负担从总体上看是不断下降的。此外,原本占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比例并不算高的社会捐赠收入更是日渐式微,到2005年仅占经费收入总量的0.9%,表明高等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的理念在我国没有取得共识,缺乏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去引导和激励社会中间组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募捐资金。
  2. 中央和地方高等教育经费收入总量比较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教育采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办学、分级投入”模式,省级以下财政对高等学校的拨款统称为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图2反映了财政性经费和事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中央和地方高校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比分别以年均-3.5%和-5.2%的速度下降,事业收入占比以18.2%和11.0%的速度上升。2005年部委属高校财政投入份额降到历史最低值49.8%,但仍比事业收入占比高出10个百分点;而地方高校财政投入份额早在2003年就比事业收入低。这说明,部委属高校的发展得到了中央财政强有力的支持,地方财政要承担大量基础教育费用,因而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支持力度较小些,地方高校学生家庭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三) 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收入分析
  因为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变化,采用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指标能够进一步反映既有投入水平是否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费需求相匹配。图3是以1996年为基期、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全国、中央和地方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总收入、生均财政投入和生均事业收入变化时序图。研究发现:首先,下部曲线簇反映了生均事业收入(学费和住宿费等)变化
  情况。地方高校学生承担的费用呈现温和上升趋势,部委高校学生负担却按年均31.69%的速度快速增长(2003年有短暂调整,后又进入上升通道)。这说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居民家庭分担的成本不仅占总经费的比例有较大提高,而且绝对支出数量也持续上升,同时部委属高校就读学生的家庭比地方高校学生家庭承担的单笔读书费用更大、增长更快。其次,中部曲线簇反映了高等教育生均财政性经费收入变化情况。与经费总收入中财政投入占比持续下降现象相比,这里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中央财政对部委属高校的生均投入曲线依然保持高位,而地方财政的高等教育生均投入则从1997年起则连年下跌。从生均财政性经费收入总量看,部委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悬殊更突出,在2001年到2005年间,两者的比例长期保持在23—2.5倍之间,主要是因为1998年起中央实施了规模较大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将大部分原属中央各条块管理的院校采取“中央和省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模式下划到地方,稀释了地方高等教育可用资源。再次,上部曲线簇反映了全国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总额的变化情况。中央部委属高校生均经费总额远高于地方高校,到2002年这一差距上升到顶峰,部委高校生均经费收入达到26592元,而地方高校仅为11903万元,两者的比值为2.23∶1。地方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水平在2001—2004年间略有下降,2005年有所增长(接近扩招初期的投入水平)。部委属高校生均总投入水平不仅平均增长较快,而且绝对数值比地方高校高得多。
  在考察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生均经费总收入(不含高校贷款)时,还有一个重要发现:无论部委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其生均经费总收入并没有因为连续扩招而大幅下降,反而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部委属高校生均经费收入水平更是一路飙升,地方高校生均经费收入在2000年达到峰值后进入下降通道,但也一直没有向下突破扩招初期的水平。由此看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模扩张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部门接受的生均经费投入的实际数量并没有下降,平均水平比扩招前还有所上升(名义投入总量的上升则更快),即便一直被认为投入很不理想的地方高校总体上看也是如此。

《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费收支考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支撑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费收支考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