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申请书 > 内容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多维因素分析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8:51     阅读: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不足是在主观、客观等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体原因包括投入者对民族教育发展需求认识不充分、地方财政实力较弱、高校财政拨款机制存在局限、资助体系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不同步及教育经费法制不健全等。为此,应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应提高对现阶段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投入需求的认识,实施高校差异调整性财政拨款机制,改革资助体制和健全我国教育经费相关法制。
  关键词: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教育公平;多维因素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高等教育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八条中已明确:“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民族高等教育从建国初期极度落后的状况,迄今已初步建立了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高等院校、民族学院和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民族预科班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教育财政投入虽逐年增长,但与民族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缩小民族高等教育与全国总体发展水平差距的步伐。因此从主观、客观等多维度、深层次探析民族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的原因,对于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化发展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多年来是教育财政界所关注的发展困境问题之一。据统计,直至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①,距国家规定的4%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一比例不仅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而且与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公报》公布的世界平均水平3.6%仅基本相当。尽管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将“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的目标做为核心任务,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地区间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因此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仍需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在此情况下,建国后历经开办、停办、复办的民族高等教育,其财政投入则更显捉襟见肘。本文选取了内蒙古、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个少数民族聚居省或自治区作为调查样本,原因是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上述八个省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比重超过63%,且基本属于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是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
  针对8个民族聚居省份的具体数据进一步分析,会发现:
  1.广西、贵州始终是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最低水平的代表,这说明高等教育财政资源地区分配比例相对固化,教育财政投入政策并未充分发挥促进教育公平的资源调节指挥棒作用。
  2.尽管宁夏、西藏两省曾一度生均高等教育经费高于全国水平,但随着两地高校在校生的不断增长,生均经费则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截至2009年已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过去的“高生均值”只是由于这些民族地区高校规模发展滞后带来的暂时现象。而随着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潜在的经费不足问题已逐步显现出来。
  3.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低于全国水平”与“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高于全国水平”的现象并存。根据2007-2009年统计数据,新疆等4省高等教育经费构成中,财政性经费占据了绝对比重,其中新疆、宁夏约为60%,青海为70%,而西藏超过了80%,大大高于全国水平(48%左右)②,这说明民族地区高校经费自给能力是极低的,在某种程度上,生均经费水平直接由财政性经费水平所决定也解释了这4省的生均经费低,却生均财政性经费高的“矛盾”。
  (二)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
  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原因分析(一) 对民族教育发展需求认识不足是主观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在谈及为什么教育财政投入总是未达到“4%”目标时说,“国家财力绝对不是问题,关键是认识和决断” 。长期以来关于高等教育属性就存在着很大争议,目前比较达成共识的是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相较于基础教育而言,政府更倾向于视高等教育为私人用品,从而多注重教育效率而降低了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财政投入不足的深层次主观原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如果再固守以往人民对教育需求的认识,则不利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由于历史的因素,民族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一段时间内“扫盲”曾是民族地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随之基础教育倍受政府关注并延续至今,却忽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期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事实上,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水平虽然在总体上落后于全国水平,但内部发展水平是不一致的,如蒙古族、回族和满族的高等教育水平已超过了全国,而拉祜族和东乡族高等教育发展则非常缓慢,甚至还有萎缩趋势。[1]可见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概而论之。
  另外我们始终对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对象认识不够充分。首先,对投入对象的需求认识不足。民族高等教育的实施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认知等方面都与一般高等教育存在显著差异,这决定了教育投入需求的差异性。而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也决定了民族高校需付出更高的办学成本。但上述差异性和特殊性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中未能充分的加以认知和考虑。其次,对投入对象的认识局限。我们多将民族高等教育投入对象拘泥于少数民族,致使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汉族群体,不能享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在社会流动性加大及少数民族本地区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不适当扩大政策惠及范围,一有悖民族高等教育的目的③;二有悖民族地区的人才引进,会挫伤部分愿意为民族地区发展做出贡献的汉族群体的积极性和感情。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多维因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多维因素分析.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