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申请书 > 内容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4篇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02-11 14:16:03     阅读:

【篇一】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是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奋力实现追赶超越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xx县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紧盯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园区承载、科技支撑、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现阶段中省市脱贫攻坚的总形势、要求和任务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还需要下大功夫、下真功夫。

产业扶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扶贫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

成立了县产业脱贫工作推进组,明确县农业局为产业脱贫工作推进组的牵头单位,同时,成立了产业脱贫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产业脱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各成员单位联络对接机制,保障产业脱贫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xx县关于切实推进产业脱贫工作指导意见xx县产业脱贫规划(20xx2020),印发了实施精准产业到户扶持的指导意见产业脱贫数据信息资料报送制度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实施规划互联网农业促进产业脱贫实施方案农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重抓“三园一业”,筑牢增收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坚持长短结合,突出产业扶贫“三园一业”(即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村特色示范园,户户产业小庭园和劳务输出产业)。今年上半年,10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产值1.72亿元,增长11.3。生产茶叶4809吨;

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2.12万户;

建设规范化魔芋基地1万亩,发展高山延迟蔬菜6000亩、订单辣椒、花椒6027亩、设施蔬菜1200亩;

新增林药面积3.7万亩、核桃基地7500亩、小杂果2300亩,食用菌栽培400万袋,蜜蜂养殖2.5万箱;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余人。

2.突出“三个精准”,推进产业到户。一是产业对接精准。坚持做到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对接、产业布局与贫困群众对接、产业经营与技能特长对接,促成xx的资源禀赋、自然生态等优势得到转化运用,主导产业、小众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得到发展,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技能特长得到全面发挥;

二是增收方式精准。切实做到家庭经营增收、入股分红增收、劳务增收“三位一体”融合稳增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促增收;

三是服务保障精准。全力推动科技服务、投入保障、基础支撑齐头并进,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挖掘产业扶贫潜力。保证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做到了产业长短结合,一户一策。目前,产业到村到户台账、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台账基本建立,落实产业到户1.27万户4.29万人,落实247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2万户4.04万人,做到了靶向治疗、精准发力。

3.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制定了xx县产业脱贫规划(20xx2020),目前,各镇(办)按照规划要求,积极推进产业脱贫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推动移民搬迁产业扶贫“两园”建设,按照“安置点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贫困人口有致富技能、产业发展与移民脱贫同步前进”的目标,融汇农业休闲观光、电商等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4.强化示范引领,拓展创新思路。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上,立足茶产业发展,落实县茶技站联系指导,遴选陕西怡溪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xx县丰源林牧业有限公司为示范点,建立带动贫困户机制,分别带动贫困户94户和76户,多种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在特色产业创新示范项目推进上,遴选xx县黎丰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示范点,落实县园艺站联系指导,实施订单辣椒生产,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高,带动116户;

在示范点与贫困户共赢发展利益关联机制建立方面,形成了勤兴肉牛“合作社基地技术贫困户”四统一回收抱团发展模式、利民魔芋“规模经营贫困户”收益多元化发展模式、黎丰辣椒“公司基地贫困户”订单农业等模式经验,在全县产业发展中推介推广。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自然条件较差,山大沟深,土地零散,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支撑发展能力不足,基本上都是农业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不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主要以家庭为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突出,成立的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空转”现象。

3.贫困程度较深,贫困面大,20xx年数据清洗精准识别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39户48968人,贫困发生率21.69,贫困村127个(含10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居住分散,空心化、老龄化、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突出。

4.贫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身发展能力、动力不足。

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迫使我们要切实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产业扶贫任务抓在手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系统推进、靶向施策上下功夫,集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突出优势。首先要紧扣“市场”做文章,既立足于摆脱当前的贫困,又着眼于可持续的脱贫,精准布局短平快产业和中长线受益产业,打牢产业扶贫基础。其次要坚持互补错位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xx县森林覆盖率达66.2,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达到340天,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天然中药库”,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优势,可因地制宜推动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户产业小庭园建设,以“三园”联动机制实现大园带小园、产业带农户、长效稳增收,走出符合xx贫困山区特点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兼顾时效性和长期性,因地制宜精准布局产业。继续推进“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蚕桑、中蜂、马铃薯、特色蔬菜、小杂果、林下种养及特色水产、林产等区域性短平快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与产业有效对接。同时,不断完善产业奖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政策措施,以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

(三)系统谋划、创新路径。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推行“把思路培育成典型,把典型提炼成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以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的途径,把贫困户吸附到新型经营主体周围、嵌入到产业链条当中,切实让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依托。各镇(办)以及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充分专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帮扶措施,全力推进村级经济组织和互助组织规范运行,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房前屋后开办产业小庭园,支持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特色产业示范园,鼓励跨村连片建立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据贫困户的劳动能力、技能特长等,量身定制庭园业态,确定短平快项目,实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

依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在示范园区发展主导型产业,实现一村一品;

充分发挥县域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小众产业以及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一园一特色,争取让产业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生优生的原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主要发展林特产业、林下经济、牛羊养殖、中药材等产业,在800米以上的半高山地区,重点发展茶叶、魔芋等产业,在8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平坝地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特色水产、粮油作物、蔬菜种植等产业。

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展望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倍增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致富产业,逐步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一是发展小众产业。坚持一村一品定位,按照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效益、有市场的“五有”要求,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食用菌、林产等区域性短平快“小众产业”,提高贫困人口产业参与度。20xx

年底前,实现129个贫困村都有产业覆盖,每个产业扶持贫困户至少有1

个长、中、短期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二是突出抓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畜牧产业方面形成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白山羊产业加快发展,其它畜禽养殖齐头跟进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县饲养生猪达到85万头、牛10万头、羊50万只、禽200万羽的养殖规模;

茶产业按照“一带二区”布局210国道生态观光茶园旅游带,楮河、纳溪河流域优质富硒区和三元、简池优质高产区,把握好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三个重点环节,每年新建茶园1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培育丰产茶园1万亩,配套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茶园面积达到13万亩,茶叶产量达到5500吨,2020年达到15万亩,年产茶叶7500吨的突破发展目标;

魔芋产业重点抓好基地建设、种芋繁育和魔芋初级加工,实现产量超过10万吨;

重点抓好药源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市场销售三个关键环节,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泾洋草坝、小洋毛垭等半高山地区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5000亩;

在黎坝、简池等地建立订单辣椒种植基地5000亩;

沿210国道、镇碾路发展食用菌袋料栽培500万袋;

在巴山、大池等蚕桑基地种植蚕桑3万亩;

在九阵、鹿池等地沿河谷、平坝平缓地带发展特色水产养殖3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50吨。

(二)加快经营主体培育。依托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建设培育力度,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积极培育认定一批省、市、县级示范园区、重点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增强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引领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扶持经营主体实行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到2020年,培育扶贫带动型龙头企业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个、家庭农场150个,培育职业农民1000人,力争实现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全覆盖。

(三)着力推进三产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搭建贫困人口生产就业新平台,带动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产业链;

大力发展电商服务业,在2020年之前全力实现全县129个贫困村建立电商服务站,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xx县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农产品流通。二是大力实施农超对接工程,依托心连心购物中心及所有镇级超市,广泛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鲜农产品入驻超市流通,切实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创业就业。

(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土地和林地流转,鼓励贫困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引导贫困户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吸收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产品、劳力等要素参股,密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关系,各经营主体雇佣劳动力要优先向贫困户倾斜。目前,我县长岭镇碗厂沟村国耀农业公司推行的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就是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公司共流转土地1600亩、土地入股1500亩,吸纳社员270户1230人,其中仅在册贫困户就有122户315人,不仅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投入,也保障了社员长期受益。

【篇二】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举措,有利于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城乡协同”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格局。通过“三变”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激活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推动精准脱贫,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县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健全工作机制,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一)坚持组织领导奠基础。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专人组成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统筹协调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健全督导考核机制,指导督促各镇(办)开展工作。坚持“县指导、镇主体、村实施”工作运行模式,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的思路开展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制定了镇巴县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镇巴县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及方法步骤等。

(二)坚持政策宣传造氛围。加强对改革政策的宣传培训,增强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通过召开动员培训会、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政策法规、技术路线、程序步骤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确保全县改革工作规范推进。持续强化“四支队伍”职能,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改革合力,提高农村“三变”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启动以来,组织县镇村相关人员先后参加省市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业务培训22场次,参与培训人员1100余人次。印发各类资料10000余份,落实政策宣讲到户。

(三)坚持规范操作保根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安排,涉及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我们把保障农民群众民主权益作为基本原则,按照“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宣传动员培训、清查核实资产、成员资格认定、股权设置量化、建立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等八个环节按步骤有序推进。各镇(办)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革工作,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制定规范的工作方案和指导政策。在推进改革中坚持“守住底线、规范提升、放活发展”,准确理解改革政策,规范改革设计,切实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群众认可。每项决策都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履行规范的操作程序,取得广大成员的理解和支持。

(四)坚持资金保障激活力。针对全县大多数村无集体经营性资产和集体资源性资产,属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现状,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要求,利用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向集体经济组织注资,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启动资金。20xx年,印发了镇巴县

20xx年资产收益扶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三变”改革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将全县产业脱贫资金总额的35共5340万元,注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当年退出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村50万元,其它贫困村每村30万元的标准进行支持,以此倒逼贫困村加快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步伐,逐步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据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总结出了一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典型,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截至20xx年6月底,在农业部门注册登记的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81个。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数占行政村(社区)总数的

44.8。全县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达到20个以上,典型引路作用明显,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一)“1n”模式多管齐下,发展集体经济。杨家河镇三湾村坚持党支部引领,紧扣脱贫攻坚,坚持民主决策和规范操作,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并将原有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和村互助资金协会纳入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和扶贫资金为依托,选准对接经营主体,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一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对镇政府为其注入的涉农整合资金50万元,全部投入到北京同仁堂陕西麝业公司,采取合作发展林麝养殖入股分红的模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积累3.5万元以上。二是村互助资金协会将镇政府为其投入的涉农整合资金40万元,按照带资入企方式加入康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高山富硒茶产业,先期实现贫困户按约定比例分红2.4万元,带动65户贫困户增收。三是利用康裕公司流转贫困户及周边群众闲散土地、荒废坡地,按不同地块及地面茶园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带动该村78户贫困户及农户增收。四是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内成立了村级水电服务队、基础设施维护队、农产品营销服务队、环境保洁服务队。在该村各服务队实施的小项目建设中吸纳贫困户及当地“能人”加入其中,村集体经济通过小型项目增加收益。目前,三湾村已有集体积累4万元,贫困户分红收益2.4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突破。

(二)社企共建产业基地,发展集体经济。黎坝镇先期以各贫困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为载体,采取合作社与光伏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引资企业发展光伏产业,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按“共同投资,收益平分,公司管理,贫困户分红”合作原则,优化利益分成,实现有“伏”共享。光伏项目总投资860万元,全镇86户贫困户利用政策扶持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户均5万元共计投资430万元入股到村扶贫互助合作社,贫困户按照投资额的6%连续三年定额分红。分红期满时,各村扶贫合作社、贫困户可优先回购不定份额光伏项目产权,获得产权后不参与运营管理条件下,按照所占份额全部收益95%实现永久分红。目前,该镇贫困村光伏项目年收益25.8万元,惠及86户“三无”贫困户400余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

(三)自主经营特色产业项目,发展集体经济。碾子镇三官村结合村情民意,选择优势项目,自主发展农业产业项目。一是将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到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整理,发展荷塘观光园特色莲藕产业100亩。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免费向贫困户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发展青脆李(冬李)450亩,并与贫困户达成股份制合作协议,产业见效后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按37比例分红;

莲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流转土地,发展了50亩特色生姜产业,并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推进市场营销,已经与周边市县的超市、农贸市场、食品企业等方面的客商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不足。镇巴地处秦巴山区东南隅,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耕地、山林等资源,但大多承包到户,集体资源很少,加之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部分贫困群众思想保守,传统小农意识顽固,改革发展意愿不强,不能适应与外界市场相同步的改革,而且对改革未来的前景认识不足,在土地股份合作中大多趋向土地流转,收取流转费用,不愿入股,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由农民变成股民。

(二)经营主体存在经营风险。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所以农业既是弱势产业,更是高风险产业。“三变”改革后,村集体、农民的有关资产权利权益入股进入了相关生产经营实体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这些经营实体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冰冻、旱灾、水灾、雹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不可预见的市场因素双重影响,出现经营性亏损风险的几率非常高。而且经营主体与入股村集体、农民按照市场经济主体明确责任,经营主体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市场风险更加不确定,经营性亏损的风险将更加增大。20xx

年镇巴县在20个村开展试点,起步阶段的改革政府主导作用大,对参与企业和项目选择相对比较优质,出现经营性风险几率相对较小。但从20xx

年开始全面推广后,各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政府支持力度及惠及面有限,经营主体出现亏损的几率呈上升趋势。如何面对农村、农民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背景下,建立有针对性生产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化经营风险解或者将经营风险有效分担、降到最低,守住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底线,是当前我们亟需破解的难题。

(三)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实际操作困难。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是指让农民成为村集体的“股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六项权能,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不明晰、所有权被虚置等问题,使村集体的每个“股东”都能从集体经济发展中公平获得红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折股量化难以实现的问题。如,为了帮助壮大村级集体资金盘,县级层面整合了部分资金,按照30至50万不等的标准分别注入了村级公管账户,但由于某些村人口基数庞大,如果按照人口折股平分,每人仅能获得几十上百的资金,对村民的带动作用不大,弱化了资金效益,也违背了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初衷。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两年多以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积极破解农村改革深层坚冰,不断推动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资金变股金”过程中的制度支撑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目前,省级层面关于开展“三变”改革的导引性文件是20xx年10月19日省农业厅出台的陕西省“三变”改革工作导引,其中关于“资金变股金”有关规定中指出,对财政投入贫困户的专项资金,直接量化为贫困股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并经营,作为集体特殊股,所得收益归贫困户所有,一并将成员股、集体股、贫困户优先股“三类股份”规范设置。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固化给集体,收益权由集体和贫困户按一定比例分配,配套实行贫困户脱贫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关制度支撑,很难细分,力争建议在省市层面出台更为具体的指导意见,便于县级层面操作。

启示二“农民变股东”过程中的承接主体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从镇巴两年多的实践来看,能够承接集体资产、经济效益稳定的市场主体不多。而且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中还有适应市场规律的过程,当前能获取集体经济分红的村还不多,农民获得感不够。在实际承接主体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群众的获得感与承接主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启示三“资源变资产”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资源变资产”过程中,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不强,少量的集体资源、资产一旦入股到市场主体,极端情况下市场主体的破产会导致集体经济资产流失。需要对以资源或资产入股的项目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既要做好经营风险评估,更要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为此,提出三项建议

(一)加强思想转变。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全县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他们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系统性、综合性的把握,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关系的理解,提高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积极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以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工作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产业。

(二)构建风险防控机制。一方面探索建立经营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现代化经营理念,提供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例如,支持鼓励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参与“三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由于生产经营原因出现参与“三变”农民收益严重减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需要时,可由政府拿出部分整合的涉农资金,为这部分农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帮助其渡过改革发展攻坚期。

(三)做好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难点在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头。对于产权明晰、量价清楚没有争议的资产,很容易就分下去了,对于一些无法量化折股到人头的资产可以采用由镇办和县农业局、农经站指导,村民代表参与共同估算,对集体“三资”进行清产核资,全面清理核实集体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结果进行认定。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的组织及平台,针对难以折股量化到户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加大招商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盘活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入股,采取灵活措施盘活资产,实现资产转换变股。对于整合的涉农资金,不将资金平分下去,可先按村级人口折股,村民(社员)持股,将资金用于发展产业等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产的业态之中,实现整合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篇三】

xx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全城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总体部署和自治区、xx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用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问题导向,围绕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全面实施贫困人口“五个一批”和贫困村“公共设施服务”工程,落实各项保障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更加超常规的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总体情况

xx区有扶贫任务的包括4个镇37个行政村和1个开发区2个社区。xx区共有“十三五”贫困村7个,其中20xx年已完成脱贫摘帽5个,20xx年脱贫村2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2户共6090人,其中20xx年退出户有587户2107人,20xx年退出户有335户1129人;

20xx年脱贫户276户885人;

20xx年脱贫户466户1411人,20xx年未脱贫人口208户558人。

二、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问题现状分析

自20xx年全面进入脱贫攻坚战以来,虽然xx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的脱贫攻坚工作还面临严峻形势。存在主要的问题现状有

一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是难以稳定脱贫的主要原因。目前剩余的208户未脱贫户大多是“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涉及面广,分布比较分散,分别在所辖的4个镇各村坡,贫困程度不同、致贫原因复杂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除整户无劳动能力、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外,其余也只是“有一定劳动能力”户,且普遍缺乏增收技能和发展资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实现稳定脱贫难度较大。

二稳定脱贫增收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做实。一是“输血式”扶贫的多,“造血式”扶贫的少。干部很多依然是“慰问式”扶贫,持续的产业扶持措施少,部分贫困村存在干部“点菜”、群众“下厨”的现象。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贫困户产业发展单一,扶持的贫困户支柱产业难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养殖、种植业效益周期相对较长,急需带富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能人或企业带动和保护。三是部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天然缺失。对于失去部分劳动能力贫困户,由于他们日常照顾自身生活都已比较困难,根本不具备发展相对规模的种养殖业,基本上是“养几只鸡、几只鸭,种一点蔬菜自给不自足”的现状,因此帮扶干部也很难以找到有效办法,只能为贫困户“再多送一些鸡、鸭苗,长大后再动员‘朋友圈’爱心购买”的增收办法,缺乏真正长效脱贫的招数。

(三)兜底对象保障措施和保障管理服务有待规范完善。兜底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些应该纳入扶贫兜底的对象不符合现行农村低保评定标准,应与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保障兜底要求有效衔接。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有待明确,脱贫线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间有差异,存在机械的套用低保标准、条件,对于整户无劳动能力户目前尚无法达到“低保兜底”要求。另外,低保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医疗保障成为兜底保障难点,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作用发挥有待创新。因病致贫贫困户多为重病、大病、特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服药,现行农村医保政策大病报销比例少,许多贫困户又不够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的条件,致使因病致贫贫困户脱贫难度大。兜底保障管理服务有待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量大面广,困难群众救助涉及民政、残联、卫计、教育、住建、人社等多部门,帮扶项目需要整合,避免碎片化。社会救助政策名目多,对象标准各不相同,各部门独立运作,部分基层人员不能准确理解执行政策。

四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筑牢。部分挂包部门对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扶贫开发合力不强,大胆创新不够,存在厌倦和畏难情绪,容易产生“扶贫疲劳”;

部分帮扶干部虽然对贫困户越线脱贫感到信心十足,但对于贫困户脱贫越线后如何有效的防止返贫的思考不多,对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理念认识还不足,个别基层干部仅仅满足于算“经济账”、“收入账”,喜好短平快的扶贫效应,而忽视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三、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精准解决好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

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行动。按照自治区、xx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对贫困户进行再核实、再调查、再识别,及时查漏补缺,加强跟踪监测,强化动态管理。做到精准一户一卡一册,重新摸底当前致贫的原因,认真分析贫困户当前面临的困难和致贫原因,从而根据不同贫困户的情况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不断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完善更新系统和数据库,做到帮扶手册、国办系统、数据大平台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建档全覆盖,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实现脱贫攻坚数据化查询、数据化调度,信息化管理、精准化实施。

通过精准识别、分析对比后只是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对于怎么扶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类施策。当前,我们一直强调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但实际落实过程中总体仍然比较紊乱,难以形成合力,主要是由于到村到户已经是最下层的“子目录”,缺乏上一层“菜单”的统筹指导,致使部分帮扶干部在具体落实中感到难以适从、无从下手,因此需要对上一层“菜单”加以完善。首先,要根据贫困户劳动能力区分为“可通过扶持自主发展”和“政策兜底”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通过产业、劳务等方面给予扶持,第二种类型则只能通过低保、医保、养老、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兜底”。其次,要根据致贫原因明确一项最主要的贫困类型,把明确的贫困类型归类后由城区和镇相应职能部门进行对口指导帮扶,如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由卫计部门统筹指导帮扶干部落实帮扶措施、因学致贫的贫困户由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因残致贫的由残联负责指导、因缺技能或就业的由人社部门指导、因缺产业的由农林水利部门指导等等,变帮扶干部自下而上的“争取”工作方式为部门自上而下的“任务”工作方式。再次,要加强帮扶干部政策知识培训。由于帮扶干部基本是城区、镇各个部门的干部组成,对于各项政策情况往往难以全面掌握,而贫困户和政策情况多种多样,种类繁多,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项培训,确保帮扶干部能够根据所联系贫困户情况对照政策无逢对接、逐项落实、避免错漏,实现帮扶政策落实全覆盖。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狠抓特色产业扶贫。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各村人才、土地、环境资源优势,合理引导贫困户改变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一村一特色,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贫困户土地规模流转,探索资产性收益扶贫模式,鼓励企业或大户集约经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充分发挥好村级组织及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着力提高农户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销售规模,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要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的村容村貌,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引导群众以更加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为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奋斗。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要牢记“惠农”初心,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构建股份制、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分享融合发展的红利。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企业和农户的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市场监管和试点示范,努力创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环境。

(三)加强对贫困户的扶贫扶志宣传教育

提高贫困人口思想认识是关键。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急断了腰也枉然。思想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源头,只有提高了贫困人口脱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贫困人员干事创业致富的积极性,才能让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否则扶贫将成为扶贫工作人员的独角戏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效,即使有一定效果也将很快出现返贫现象;

甚至让贫困人员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那么扶贫将失去意义。做好思想扶贫工作,改变其落后的观念、懒惰的思想和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足的状态,打消其“等、要、靠”的思想,才能避免年年扶,年年贫,甚至越扶越贫的情况出现。今后要加强扶志教育,在丰富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一是增加扶志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精气神。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培育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和脱贫的勇气和决心。进行征信知识教育,强化借钱必还的诚信意识。二是要因户施策探索多种扶志教育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方式以外,积极探索外出考察开阔视野的扶志教育方式。宣传部门要利用好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多制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影像、图片、文字,发挥好宣传工具这一思想武器的引领作用,用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形式影响村民、改变村民,营造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总之,要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找准自己贫困的原因,分析当前脱贫致富的优势条件,认识到贫穷与自己努力不够有直接关系,脱贫是自己的责任,要用自己的双手脱贫,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斗志,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四)“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主要措施之一,不仅政策性很强,又是操作层面要求很严的一项工作。

一是完善兜底保障对象识别认定机制。进一步完善兜底对象标准,将扶贫低保户、低保户统一纳入兜底对象,对扶贫低保户可采取阶段性施保。严格兜底对象识别认定程序,建立申请、核查、评议、审批联动机制,低保评定要坚持将家庭收入核查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民主评议作为重要参考,加强过程痕迹管理,减少评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实现公平公正。全面准确执行特困群众评定标准,建议将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协调组织工作服务队进村入户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办理证件、身体检查等服务。二是完善和整合保障措施。自上而下制定出台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政策,在实施的时间安排上,建议以县区脱贫时间节点为准实现“两线合一”。完善农村低保、五保制度,坚持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对当年超过低保标准但收入尚不稳定的贫困户,可适当延长退出时限。进一步加快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交钥匙工程等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水平。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机制,提高大病救助和慢性病报销额度。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加大贫困群众临时救助力度。积极探索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将兜底对象购买医疗保险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养老保险由各级政府和兜底对象按一定比例分担,提高兜底对象保障水平。三是提升兜底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市县配套政策,将兜底保障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兜底保障工程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加强县乡救助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壮大社会救助志愿者服务队伍,帮助困难群众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建立各级各部门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在线自动比对,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确保救助对象不重不漏。实行部门联动,整合各扶贫项目、资金,将零散的、碎片化的扶贫政策捆绑起来,形成兜底保障合力。建立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将所有社会保障救助政策项目梳理汇编成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依法依规理性寻求救助帮扶。

(五)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筑牢脱贫攻坚强大的思想基础。

切实纠正整改存在的问题,坚决防止政策不落地、帮扶走过场、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要立足群众实际需求,沉下心来帮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因人因户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真正做到帮扶帮到点子上、扶贫扶到关键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结合去年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职能职责、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规定,真正确保驻村干部“住得下,留得住,会干事,干成事”。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组)成员职责任务、培训管理、考核奖励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强化执纪问责,坚决杜绝随意脱岗、工作敷衍、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实的情况发生。扶贫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发展在于改革开放的大胆尝试,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其引路人的作用,不固于以往送钱、送物的扶贫模式,不拘泥于买鸡送鸭的简单填“富”方式,行政工作人员应积极投身于转变贫困人员的思想上,加强与贫困人员的沟通,让其思想先“富”起来,用正确的思想去指挥行动,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才能达到致富目标。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党员干部应积极改变以往只动手不动脑、简单粗放的送“富”方式,自觉提高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多进行实地考察,多了解当地部分相对富裕人员的致富情况,大胆创新,打破平均主义,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旧法新用,挑选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贫困人员进行重点扶贫,让其成为标杆,用行动去改变其他贫困人员的思想,充分发挥羊群作用,让贫困人员自强自立,发挥苦干实干的精神,迅速渡过贫困的河流。

(六)强化宣传氛围,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提炼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阵地,把加强宣传作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定期更新、维护宣传栏、展示牌,设置与时俱进的宣传标语、生动活泼的宣传海报,系统全面的宣传展板,全方位展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挖掘提炼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或成功经验,提供示范引领;

以图说新闻,直观展示村容、村貌、人文和乡风等建设成果;

采访农民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真实感受和态度。及时收集精准扶贫中的典型案例、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等,撰写信息简报上报市扶贫办。通过各类媒体、扶贫信息网站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尤其是去年脱贫攻坚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凝聚正能量。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3篇

【篇四】

市人大常委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20xx年,我市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全市计划脱贫5.9万人、1.74万户,xx县要脱贫摘帽,1.9万人的滩区居民迁建安置点完成建设。为全面了解今年我市脱贫攻坚进展情况,11月份以来,在市人大副主任的带领下,农工委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市人大常委作出的关于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决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转、扶、搬、保、救、教、金”七路并进,凝聚工作合力,健全脱贫机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科学精准谋划。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以“六个精准”为主线,明确脱贫攻坚总体思路、主要目标、脱贫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市、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工作推进扎实有效。创新制定15产业扶持脱贫实施方案、12社会保障脱贫实施方案、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具体细化为“百企万户”工程、农业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等5个工程,推进转移就业、产业发展以及教育保障脱贫和健康扶贫专项工作,切实让贫困群众务工有门路、创业有资金、上学有补贴、有病看得起、就医更便利。

(二)挖掘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汇源集团xx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的产业经营模式开展产业扶贫,在xx县梨园乡滩区流转土地2.4万亩,建成标准化羊舍23个,年出栏肉羊20余万只。清丰县立足食用菌种植传统产业优势,按照“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着力打造产业扶贫新高地。范县挖掘黄河滩区、滞洪区和旱作区资源优势,发展温棚瓜菜种植、食用菌种植、小龙虾养殖、畜牧养殖、特色种植等五大产业,预计年内新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80万平方米、温棚瓜菜种植面积3000亩、小龙虾养殖面积7000余亩、标准化养殖场10个。台前县电商产业园将更多本地特产包装打造成品牌,通过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提高电商扶贫带贫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三)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作为脱贫的主要途径,全市共建立58家培训基地,举办就业扶贫培训班455次,累计培训贫困人口2.16万人。安置6181人就业,返乡农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人口就业1.46万人。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精心谋划异地搬迁群众的收入保障措施,通过搬迁拆旧、土地复垦流转、进城务工、发展产业等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实施产业扶贫,重点扶持69家龙头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安置就业、贫困户自主创业奖补与土地流转、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6300多户1.86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四)加强结对帮扶,强化社会力量扶贫。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支持扶贫,凝聚社会扶贫合力,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鹤壁市对口帮扶台前县,xx市对口帮扶范县,xx区对口帮扶xx县。目前,三个县的帮扶方案均已出台,正在积极对接项目。市工商联积极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引导421家民营企业与341个贫困村(包含122个深度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实施516个扶贫项目,带动10187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选派市县893名专家人才组建服务团,定期到贫困村开展义诊、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20xx年以来,先后组织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现场指导695次,各类义诊670次,安排实施各项免费救助、补助救助或定额救助贫困户手术(项目)2561例,减免费用3522.92万元。九三学社大力开展“同心康福行动”,社员捐资100万元,成功为83名贫困患者实施免费手术,成立“就学资助基金”,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进展不平衡,金融扶贫工作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扶贫资金不足,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供给体系,金融配套和保障措施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二)财政投入力度不够,资金拨付不及时。一些扶贫项目开工晚、竣工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三)部分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及部分乡镇对扶贫项目建设监管不严,部分扶贫干部担当意识不足,工作作风不扎实。

三、意见及建议

(一)补齐金融扶贫短板。要不断加大对脱贫攻坚的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努力使金融扶贫成效得到充分释放,为全面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要创新金融扶贫机制,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壮大带贫企业,有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要抓好“户贷户用”,有贫困人口的村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合作社进行贷款,发展脱贫项目,形成利益共同体,规避风险。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好政府风险补偿金作用,加大对贫困群众授信评定情况的排查力度。各县区要增加产业扶贫风险基金,满足农民合作社、贫困群众发展产业金融贷款所需要的抵押、担保需求,为带贫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支持和财政奖补,运用金融手段提高贫困户抗风险能力。

(二)加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各县区要强化举措,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市级投入资金在中央、省对我市投入资金的40以上,县级投入与本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相一致。严格落实项目建设及资金拨付公示公告制度,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手续,不断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做到“三个明确”,明确专项治理内容,明确时间节点,明确整改责任人,扎扎实实做好扶贫项目建设、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金融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整治工作。

(三)狠抓扶贫政策落实。要摸透群众需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标准、时间节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督导检查,严格奖惩问责,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到户、落实到人。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围绕危房改造、金融贷款、教育扶贫等具体扶贫政策,对全市所有扶贫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强化政策落实排查,市、县两级行业部门要对本行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密集排查。狠抓行业扶贫“七个清零”,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实全覆盖。

(四)加强“志智双扶”。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斗志勇气、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活动为载体,抓好观念立志,促进乡风文明和谐。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发动党员干部、普通群众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撑起“精神脊梁”。

(五)全力以赴备考迎检。目前,国家和省对我市的年度大考在即,这是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和验收,也是对我市工作作风的检验和考查。在这个关键时刻,全市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对照国家对省、省对所辖市的考核标准,全面查漏补缺,建立问题清单,抓紧整改补齐。要精准聚焦指标,明确难点、重点,不跑偏、不漏项,无盲点、无死角。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夯实责任,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把全市的工作实效通过考评反映出来,坚决打好打赢20xx年脱贫攻坚战,向中央、省委和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4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