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申请书 > 内容

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28:21     阅读:


  摘要 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辽西地秧歌的沿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递出深邃而复杂的民俗内涵,承载着修护乡村道德秩序、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功能。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将辽西地秧歌纳入到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系之中,还要依托高等学校平台,努力扩展艺术传承的文化生存空间,结合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质素,提升辽西地秧歌的审美价值、扩大辽西地秧歌的接受群体。
  关键词:辽西地秧歌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进入21世纪,世界性的文化寻根浪潮作为反思现代性危机、寻找现代人精神出路的思想浪潮从西方袭卷而来,形形色色的“文化他者”为西方人重审世界文化遗产、确证当下文化多样性提供了崭新的视野。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非西方民族国家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捞及保护是“全球地方化”(glocalization)的具体表现,也是回应全球化冲击的本土文化自觉过程。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解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由此可见,辽西秧歌作为一种浸润着辽宁西部地区生活气息、劳作节奏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它的重要存在意义如同印第安文化之于美国,凯尔特文化之于希腊罗马文明。同时,辽西地秧歌的存在现状又令人堪忧,在多元化的现代性文化空间的位置已经被边缘化,甚至有濒临消失的迹象。因此,对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一种对辽西地区精神文化的认同方式,也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重铸,具有着文化寻根的世界性意义。
  一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些年,中国政府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投入,自昆曲(2001)、古琴艺术(2003)、新疆维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文化部等九个部委联合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47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并将2006年6月10定为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所属区域……以秧歌为例,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秧歌主要有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歌、抚顺地秧歌六种;山西省的水船秧歌、土滩秧歌,河北省的安乐秧歌,甘肃省的和郑秧歌、马衔山秧歌,山东省的德平秧歌等分别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辽西高跷秧歌位列其中。这说明,对秧歌这种民间舞蹈形式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已经初具规模,其具体实践为辽西地秧歌的申遗工作提供了新鲜的范式与经验。辽西地秧歌应该以市、省、国家、世界的层级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助“世界遗产基金”、国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国家及各级政府的资金为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卓有成效的外力支撑。其中包括为传承人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如新疆政府为《哈密木卡姆》的优秀乐师阿克帕夏、《刀郎木卡姆》的传人发放了生活费、减免义务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从根本上为新疆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实际性保护。辽西地秧歌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出现了优秀民间艺人的老龄化、缺乏传承人等现象,专业表演团队仅仅只有五支,倘若能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必将会对辽西地秧歌的传承人培养以及相关队伍建设、艺术创作提供实质性保障。
  二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平台价值
  教育是人类创造历史、改变历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载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特别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来完成文化遗产传承的宏大使命;第一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于200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会上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确立了教育在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重要价值:“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作用。”作为辽西地区一个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辽西地秧歌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与高等学校教育相结合,发挥高等学校的传承教育价值。
  首先,高校课堂的教学实践是辽西地秧歌保护与传承的有益尝试。辽西地秧歌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文化副部长周和平所指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是人类文化整体内涵与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将辽西地秧歌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引入课堂,对于辽西地秧歌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展开深入探讨,是讲述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辽西地秧歌的打场、圈场、跑套子的表演顺序,慢、稳、逗、浪、哏、俏的表演风格以及融合南北曲艺精华的唱词曲调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了知识来源,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辽西地秧歌的传承人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言传身教民间技艺;也可以观摩参加辽西地秧歌的演出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艺术文化魅力。将辽西地秧歌引入高校讲堂解决了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认知、传承问题,使学生学习与掌握辽西地秧歌的知识与技能,并在零距离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民间文化认同意识,鼓励和带动青年人加入到辽西地秧歌的保护和创新阵营中。

《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