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2019学习新代时国中特色思想心得体会及深化改革意义]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4 08:10:47     阅读:

2019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心得体会及深化改革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第七部分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决定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推进改革,基本确立了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一、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开出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而未来必定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因此,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就显得极端重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确保改革开放不出现“颠覆性错误”,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深化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坚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改革需要创造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激发这种创造力,就必须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改革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唯有正确面对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尽全力去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才能抓住民心,顺应民意,调动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支持,激发全体人民参与深化改革的热情。

只有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才能既鼓励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又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把改革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行稳致远。

二、始终坚持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起来 “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改革并未过时。“摸着石头过河”,是在勇敢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条重要经验,其本身就含有大胆探索、稳妥前进的意思。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很接地气的说法,又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良性互动的典范。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前进,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依然要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推动重大改革“摸着石头过河”,披坚执锐、攻坚克难。

改革的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要继续加强。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和顶层设计。为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由习近平总书记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时成立,持续推进“深改组”会议,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十八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强调了,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抓好重大制度创新,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坚持改革的顶层设计,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又要增强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三、始终坚持把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结合起来 解决问题是推进改革的目的所在。历史无非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问题阻碍发展就对什么领域进行改革。让改革为发展开辟道路,是推进改革的主要模式。当时的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价格改革,包括对外开放都是按照问题导向原则提出来的。41年来,中国聚焦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无一不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的过程。

完成目标是推进改革最重要的牵引。“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这“三个不能变”是中国改革的基本遵循。其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的总目标,也是改革的努力方向。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41年来,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力保证;为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而不断建立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则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41年来,我们在坚定的制度自信下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了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了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改革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在推进改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是交织的。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要有规划、有目标。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推进改革的科学路径。

四、始终坚持把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 改革中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愈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旋涡越来越多。“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以说,当前我国改革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以浙江“最多跑一次”为典型的重大改革举措,就是在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不断放大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作用,以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杠杆和支点,全方位撬动经济、公共服务、权力运行等各领域的机制体制改革,有效促进了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是探索提升改革协同效应的示范样本。

开放促进改革,开放也是改革。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四十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如今,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继续推动全面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是有机联系的内在统一体,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深化改革是扩大开放的条件,扩大开放是深化改革的外部推动力。不能脱离开放谈改革,也不能脱离改革谈开放,应该对二者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既要以高质量的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又要用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只要改革不停顿,开放也就不会止步。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 (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领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对于我们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至关重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鲜明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发展的新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场伟大斗争肩负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确保用今后几年时间到2014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无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有别于过去30多年,也与过去10年有明显不同。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比近代以来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更为艰巨复杂,这些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14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看我们在改革上能否迈出新的重大步伐,越过这道大坎。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有没有迈出新的改革重大步伐的信心、智慧、勇气,打开新的局面,广大干部群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两个全面”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贯彻十八大精神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巨大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历次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这6次三中全会基本上都是专注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的改革,而且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就改革作出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部署。正因为这样,全面改革就成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历史特点。

从现实情况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远比以往更为敏感和复杂,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 约发展的重大难题,但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仅如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老问题新问题相互交织,国内国际因素相互影响,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需要攻克的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系列痼疾。中央提出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是对改革所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的一个形象而又准确的重大判断。基于这一判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特别提醒全党,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推进改革的方式看,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的一场变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可以叫做练好“四大内功”或叫“基本功”。

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而言,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达到世界第二,但创新创业活力不旺,大而不强的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短板。究其原因,一是在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在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这就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同时加快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的根本一条,则是进一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聚集。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城乡、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的又一个重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优势产业、优质生产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东部地区,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而如果不在今后几年内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就不可 能真正达到全面小康。因此,只有通过改革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力度,推动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和先进生产力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使国民经济布局更加均衡、更加合理,才能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即邓小平同志1988年提出的:“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本站推荐:wwW.hAOworD.COM)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方针,东西并举、共同富裕。

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衡量一个社会的现代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还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各方面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决胜进程中,在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发展和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社会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前人早就提出但从未真正实现的一项反映最广大人群心愿的社会理念。

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所谓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而这两方面问题,都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围绕这两方面问题,《决定》系统提出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举措,同时系统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等重大任务。由此可见,《决定》关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布局,是与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密切联系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提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我理解,这里所说的“一整套”就包括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而所有这些新的重大突破,实质上都离不开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更加成熟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提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决定》精辟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学习《决定》,可以体会到《决定》通篇充满着改革精神、改革思维、改革勇气,围绕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提出了大量新论断、新举措,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应当说,《决定》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生动体现。

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三个进一步解放”,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这篇重要著作中郑重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我们今天理解全面改革的重大意义,根本一条就是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中国人民的社会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决定》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鲜明提出“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前提,是总开关和原动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上就是围绕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人的创新活力、创业活力以及承受、抵御和应对巨大风险的能力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大创造,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又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增强发展活力。这是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目的就是要把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即人的因素充分解放出来,把人的思想活力和创造活力充分激发出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党和国家发展活力。当然,我们又清醒看到,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很不平衡,先进生产方式和落后生产方式并存,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仍是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我们同时清醒看到,当前制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观念因素、也有体制机制因素,有发展基础较差问题、也有社会活力不足问题。《决定》如此鲜明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归根到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来的。

我们讲增强“三个自信”,自信从何而来?就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上更有效率,在实现人民权益上更有保障,在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活力上更有办法,从而在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也使得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任务更加全面、更加明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紧紧抓住今后几年全面深化改革战略机遇,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篇章 从现在起到2014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尔后再经过30年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无疑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新的大变动必然带来新觉醒,而新觉醒又必然造就新的大变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包括我们的军队,对我们的光荣传统和今天的理论、道路、制度有新的自信,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上有新的自觉,在看世界上有新的眼界,从而能够抓住新条件下的新的战略机遇。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联系这种形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重大意义更加突出。

一是时间节点特殊。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改革开放开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体是70年时间。这70年的前35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干成了一番大事业,顺利实现了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那就要看后35年我们怎么干。而这后35年当中,又首先要看今后这几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们怎么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好担负起启动今后几年决战决胜伟大斗争的光荣使命。

二是思想条件具备。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关键点上,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呼声和期待非常强烈,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总体一致,这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整个社会来看,人心思安、人心思进、人心思富是主流。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继续向前蓬勃发展的大势。

三是改革基础扎实。改革开放35年为全面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的方向、路径、目的之把握以及实际驾驭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达到了新水平,创新活力、创业活力和抵御风险挑战能力显著提高。

四是国际环境总体有利。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而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和利益汇合点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力增强等因素,又为我国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当然,形势复杂,正面和负面因素相交织,这 样的“两重性”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也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

五是归根到底,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为我们伟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可说是正当其时、机遇难得。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十八大总体纲领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具体纲领指引下,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进一步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2019学习新代时国中特色思想心得体会及深化改革意义]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 [2019学习新代时国中特色思想心得体会及深化改革意义] .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