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研究生资助制度的多维度成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启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6 06:18:06     阅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jyk/xjyk201904/xjyk20190425-1-l.jpg
  [摘 要] 基于我国资助制度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现状,分析目前资助制度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构建由贡献度、引领度与满意度3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C—L—S”多维度成效评价体系,对资助制度的绩效考核指标进行梳理和全方位的监测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高等教育培养单位制订和落实资助政策提供客观、有效的参考。同时,建议资助制度发展应从资助效率的反馈分析和发挥杠杆调节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促进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资助制度;多维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4-0137-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4.025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研究生体量日趋庞大,资助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截至2017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数达263.96万人,其中博士36.20万人、硕士227.76万人;培养单位共815个,其中普通高校578所、科研院所237所;研究生指导教师40.31万人。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是我国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等学校等培养机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重要改革,是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实施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激励研究生潜心学习和做科研,高校不断建立完善奖、助、勤、贷、补以及医疗帮困等资助体系,不仅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经济保障,也努力通过资助更好地实践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完善资助政策,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建立国家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开展10余年来,已逐步走向完善,对于操作层面的分析已经很成熟,但尚未形成一套统一、完整、公认的评价体系。对于资助制度进行评价分析,涉及多主体、多责任、多需求、多目标的综合考量,必须在深入挖掘资助制度内涵和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系统的能够全面衡量资助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由贡献度(Contribution Index)、引领度(Leading Index)和满意度(Satisfaction Index)3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C—L—S”多维度成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现行制度实施效果与评价目标的差距来查找问题,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现阶段研究生资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助效果期望过高,改革后劲不足
  2006年,我国开始在部分高校试行培养机制改革,以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统筹和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全面推进研究生招生机制、培养模式和导师队伍建设等变革,使研究生教育、结构和质量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之初,已确立通过资助制度实现推动多部门联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各高校不断探索资助制度的意义,也逐步意识到资助工作绝非纯粹的资金统筹与管理,其改革也不仅仅是资助力度和资助方式的变化,而是如同杠杆一般,对招生、培养、德育、学科建设等方面工作有着全面的影响,改革越深入,影响越巨大[1]。
  全社会对研究生资助工作寄予厚望,实现高等教育投入多元化、资源合理配置的呼声不绝于耳,但实际上存在资金来源仍以国家资助为主、考核机制科学性不足、后期跟踪评价机制不完善、信息平台不健全等众多问题。很多高校的资助管理工作已变为其他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下游环节,开展起来阻碍重重,离预期的杠杆调节职能相去甚远。
  (二)重视外延式发展,忽视内涵式发展目前,对于资助制度的分析大都围绕经费数量、受益面、科研成果数量等指标,过于强调“量”而忽视“质”。政策推广初期,需要尽快推进数量增长、规模扩张,以实现迅速布局。过去的10年间,我国研究生奖助制度基本建立完成,阶段性成效显著,但后续阶段资助制度应挖掘内涵、深入发展。如何看待资助工作中的公平和效率?奖助学金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如何考察奖助学金的激励效率?对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学生是否需要制订差异化的管理办法,依据是什么?导师和研究生在资助体系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研究和讨论。
  于是,同济大学对1502名博士研究生展开了资助体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是“准科研人员”,有33%的博士生认为自己是“学生”,有42%的博士生认为自己二者都是。对“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认定”和“导师是否有权根据科研情况发放助研酬金”进行交叉分析可知, 认为自己是“准科研人员”的博士生更认可导师按劳发放酬金的方式;对“博士研究生的家庭所在地”和“对助学金金额是否满意”进行交叉分析可知,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博士生满意度最低,来自农村的博士生满意度最高。由此得出,研究生的基本信息和认知定位会影响到对资助制度的评价以及实施效果。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资助制度也要向“精、准、深”探索,对现有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对症下药。
  二、“C—L—S”多维度成效评价体系构建
  通过深入挖掘资助制度的内涵、分析参与教育成本分担的多个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及围绕建立“双一流”高校目标,制定了一套综合、全面的多维度成效评价体系(如图1)。
  (一)贡献度 (Contribution Index)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5大职能。研究生资助制度为高校职能的实现做出的贡献程度,称为贡献度,可划分为育人贡献、学术贡献、文化贡献3个二级指标。
  1.育人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通过资助,让贫寒学子能上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人民得到红利,这是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资助项目的评价过程中,及时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心态平稳、合理竞争,正确看待成败得失,协助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多次阶段性的考核,制订目标、分步实现、稳扎稳打、从弱变强。通过树立典型、评优奖优,让学生从看到差距到缩小差距,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2]。

《研究生资助制度的多维度成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研究生资助制度的多维度成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启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