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构建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2-03 06:09:42     阅读:


  地方高师是省、地属高等师范院校的简称,是指除国家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院校外的其余各省、地的师范院校。过去它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承担了为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重要职责。但近年来,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使地方高师遭遇全国性范围内的强大冲击和挑战。首先,面对建国以来速度最快、涉及面最广、对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方高师缺乏应对的有效措施。其次,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再由师范院校独家经营,教师教育由过去封闭性体系走向由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共同分担的开放性教育体系。再次,2007年,国家在教育部所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投入教师行列并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为未来的骨干教师培养储备资源等。地方高师面对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转型、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师范大学的三重压力,有的学校大胆改革,有的学校犹豫不决,更有的学校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本文以韩山师范学院(简称韩师)为例,反思历史,针对当前存在问题,寻找原因,最后提出构建韩师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这些对于其他兄弟院校也同样有益。
  
  一、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
  
  新世纪里,传统封闭的师范教育转向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我国师范院校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时期和变革时期。关于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走向,笔者认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地方高师仍然会在一主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它却被置于改革的风口浪尖,面临强劲的冲击和挤压,处于劣势。这其中原因何在?笔者以韩师为例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造成该原因的主要有:
  
  (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
  长期以来,地方高师实行的是定向型双轨制的师范教育,即各个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设置上采取并行的模式。这种体制的优点是保证人才培养按一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其缺点则是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趋于单一化,学校主要围绕基础教育所需师资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经久不变,教学方式落后。另外,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认识不足,研究也不够深入。由于到中小学教育实习的时间较短,专科生只有4周,本科生6周,部分学生还主动要求分散实习,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地方高师的教育科研主要注重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忽视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及指导,尤其是对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缺乏深入的研究。尽管《学科教学论》的任课教师知道中学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但是到底是如何改、怎样变,则不清楚,从而在指导和培训上显得有些被动和盲目。
  
  (二)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师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师,范院校开始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与演化。这种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为非师范专业的设置。大部分学校非师范专业的数量已超过1/2。大量设置非师范专业既是形势所趋,也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赢得了空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的问题包括:第一,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教师教育办学模式的单一化造成部分人员在教学上、管理上观念的落后。狭隘的专业知识导致无法接受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反对新办专业的开设,无法做到交叉融合。第二,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对滞后。由于观念陈旧、经费不足等原因,学校内部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等政策乏力,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第三,非师专业的师范化。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从事师范教育,按照多年来形成的师范教育模式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传递与记忆,注重课堂知识讲授的示范性,淡化对知识运用的实践性。这种师范教育出身占主体的师资队伍,使非师范专业教育带有非常突出的师范化教育痕迹,且实践基地缺乏,由此导致培养的非师范专业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进而缺乏竞争力。
  新办非师范专业在定位上的模糊、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非师范专业的师范化教育,便成为地方高师转型后所要面临的又一挑战。
  
  (三)综合性与学术性的薄弱化
  由于高等教育的扩招,惠及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政策,收费和助学金制度的改革,助学贷款的发放,奖学金的实行,以及课余勤工俭学岗位的增加,使优秀贫困学生有了更多的减轻就学负担的办法,也使得高师院校整体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所处劣势地位进一步加剧。在面向市场方面,综合性大学表现出比较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围绕社会需求进行学科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应用性学科与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相连,从而使得综合性大学更能够获得比较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而受传统师范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地方高师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大都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如文科就是语文、外语教育等人文科学;理科则是数理化生等基础理论科学。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的不断扩大和提升,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综合性程度不高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另外,这种单一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客观上制约了学科结构的优化,弱化了学校的学术建设,从而造成了学校在学术水平上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竞争的被动局面。在学术研究方面,虽然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但学术建设非常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学校的学术氛围不浓也导致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机会少、质量较差,最终体现在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弱化,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非师专业的师范化、综合性与学术性的薄弱化等原因成为学院近年来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题。如何针对现有的问题,结合原有基础,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所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构建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所学校在办学的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等方面具有的独特并可产生出色教学成效之处。培养地方高师有特色的模式,是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形成并彰显办学特色是地方高师的必然选择。
  (一)面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大部分地方高师由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学院,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特色和优势仍是师范教育,仍是培养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因此,以师范教育为主体,继承师范教育办学经验,发挥学校的优势,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的新型教师,是保持竞争优

《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构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地方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构建.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