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_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09 18:18:59     阅读:

《梁家河 》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精选 10篇】【篇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的地方”,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封面题词上这样写道。读完了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也想套用习主席的话,谈谈我的感悟,即“我出社会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镇坪,不要小看镇坪,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读完《梁家河》,我深刻认识到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影响。回顾自己工作以来的经历,我才发现镇坪对我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 年,我大学毕业参加第一次陕西省教师统一招考考试,非常幸运地考到了初级中学,自此,便与镇坪有了不解之缘。不得不说,初来这里还是有许多不适应,如:高山带来的压抑情绪,居住环境条件差,陌生环境给人的疏离感等,让我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很难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学校的领导、老师都很热情,他们对新来的老师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无比关怀,虽然身在异乡,却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这让我一扫以前的阴霾,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知不觉间,来镇坪已有五年时间了,期间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对此,我要深深感谢校领导的栽培和同行老师们不吝把宝贵的机会给我,没有他们的信任、宽容和帮助,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长。从我调整好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那一天,我的心中早已树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浇灌祖国的花朵,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亲人们”的期望与信任。因此,身为党员教师,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尽职尽责,乐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关心关爱学生,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力求学生能快乐学语文。直到读了《梁家河》以后,我才深刻认识到:教师要播撒希望的种子,浇灌出鲜艳的花朵,必须自己的内心要先有一棵大树才行,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充电,不断进取,紧跟时代的节奏,让学生接受到最新的知识。与此同时,更会勤于钻研,多思考,多创新,努力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不负自己,不负学生,不负“亲人”!《梁家河》给了我一个从名人经历反观自己的机会。“学会感恩,学会给别人机会,学会自省”。这是我五年以来的收获,我想,无论我以后走到哪里,它也终将是我教学工作中的座右铭。五年了,我的成长离不开初级中学,离不开镇坪,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的谢意,就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切吧!【篇二】刚刚读完《梁家河》这本书,书中深入细致的讲述了我们的领袖习主席从知识青年到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迈开的关键一步,又是如何一步步在梁家河扎下深根,并带领延安人民创干增收的艰苦历程,逐步成为一个为人民办实事的有志青年。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之路,他说:“我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让我认识到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肯于吃苦才能把一件事干的更好。也才能在为人民谋福祉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俗话说:“人生的第一步是最难的,也是最让人学到知识的地方”。习主席告诉我们“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七年的磨砺,他一步步深入实际,从最基层的干起,逐渐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也正是这种习惯的养成促成了他和农民打成一块,特别是他还背负着“黑帮子弟”的名号让他这次梁家河之行更加艰辛。但是他却逆流而上,用他的辛勤劳动换成累累硕果无私的回报给帮助他深爱他的延安劳动人民,把最美好的留了下来,大大的改变了人们对他的改观,并取得了一致好评。在梁家河他不仅学会了打坝,修沼气池,他还结合实际带领人民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做到了不靠上级自力更生。如今的我也告别了学生时代,在社会最基层的一个岗位上,也来到了自己一无所知的“梁家河”,同样的面临着形形色色的困难。我只有以习主席为榜样,在这里以一个新的视角来学习,从而形成更加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有“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觉悟,踏实苦干来实现从书本到实际,从理论到实干的蜕变,或许这个化茧成蝶,脱胎换骨的过程充满了血和泪,会经历各种艰辛和酸楚。但这样才能实现为国奉献的伟大抱负。习主席不就是这样做的吗?我时刻的警醒自己。梁家河是延安红色革命地区的偏安一偶,他见证了习主席从平凡走向伟大的第一步,但梁家河不是习主席个人的“梁家河”我们虽然身处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区,但每个地方都将是我们最广大青年的“梁家河”。我们只有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肯于吃苦,乐于奋进,让我们书写新时代“梁家河”的光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在为人民创幸福的征途上走得更加有力,这或许就是习主席对我们最真切的期盼吧!【篇三】在认真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年轻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学校各个各方面的表现,真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的第一只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处不诉说着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似乎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当年那燃烧的激情岁月。青年时的习近平在陕西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导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淳淳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最终会顺利的到达目的地。在陕西那七年艰苦的岁月里,青年时的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不闻世事的少年,逐渐长成为一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青春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的青春时代在基层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但更是幸福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的奋斗史,成长史,是他恪守为人民奉献的信念。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在学习上认真专研课本知识,聆听教师的谆谆教诲,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优异的成绩为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交上一份精彩的考卷。在生活上积极进取,及时的分担父母的家庭责任,勇于为家庭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同时,不断地挑战自我,提升自己的抗打压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美好的明天。常言道: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正是梁家河那段艰苦的岁月成就了我们国家党和人民的可亲可敬的领导人 ——习总书记。因此,再读《梁家河》,我依旧能够感受到总书记在困难面前所做出的抉择,给了我们当代中学生指出了明确的道路。越是困难丛丛,越应风雨兼程,挑战挫折,超越自我,磨砺自我,最后方能成就自我。【篇四】拿起《梁家河》一书,封面醒目的位置写着这样一句话“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怀着无比崇敬、好奇、期待的心情,跟随宝鸡市金台区人民检察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的脚步,走进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历史,追溯红色记忆,探寻梁家河村,实地接受党性教育。不忘初心。习总书记说过“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梁家河》的故事从习总书记在 2015 年 2 月重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写起,其中诸多细节使我深受感动,虽然过去四十余载,但他依然熟悉村子里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每一户人家,能亲切的叫出村里人的小名,用乡音与他们拉着家常,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他扎根人民群众之深,与乡亲们的深厚感情。习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而且始终如一,历久弥新。习总书记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及后来提及的“生活关”的挑战;
因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但他不放弃自我学习,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书籍并与实践相结合,为老百姓谋实事,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正是这七年艰苦而又生动的磨练,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他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俗话说“谁的青春不迷茫”,青年时期的习近平面临新的人生阶段和环境也曾彷徨,但他能迅速转变、适应,扎根黄土地,选择了吃苦与奉献,演绎了不同凡响的热血青春。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拥有着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更应坚定理想,不畏惧摔打,加强学习,磨炼意志,丰富人生。立足岗位。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走在村庄的路上,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历史岁月。当年,习近平等 15 名北京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延川县梁家河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克服困难、深入群众,一心为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到四川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发展沼气,带领村民打坝淤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他担任梁家河村大队书记时才刚刚二十岁,算起我们的年龄,比起那时的自总书记年长不少,他那么年轻就勤奋进取,真抓实干,做的都是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确实令人敬佩。或许我们并不从事类似的工作,但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品质,切勿好高骛远,应当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勇于担当、不畏惧工作中的难事,想方设法解决难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坚持学习。冬天的早上六点就起床上山干活了,一人一天要推 200 车土,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开始流血,这些困难在今天 20 岁出头的青年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年轻的习近平身上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在这样高强度的劳动下,在那样艰苦的物质环境里,习近平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到处找书、看书”,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吃饭、放羊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古今中外,当时能找到的文学经典他都看了。想到年轻的习近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求知若渴,再审视自己,不禁感到十分惭愧,网络资讯发达了,各种信息铺天盖地,但却总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很难静下心来系统学习,因此,这也提醒我要学习习总书记的求知精神,从书本学习,从实践学习,加强工作能力建设,补足精神食粮,坚持多读好书,学习更多有益的知识,让知识给予自己前行的力量。行走在梁家河村的道路上,透过纪实的文字,回顾习近平在梁家河那些的岁月,仿佛看见了四十多年前在陕北贫瘠的小村庄奋斗着的身影,如今这个身影成了新时代青年的楷模,成了引领当代人为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一面旗帜。梁家河里的“大学问”淬炼着我们的精神,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我们青年一代要认真学习梁家河蕴含的精神,从中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力量,争做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奋进者。【篇五】《梁家河》这本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细节,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书中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对我们如今扶贫攻坚工作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当年的梁家河老百姓生活十分贫困,习近平同志不满 16 岁,一到梁家河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各种考验便随之而来。他带头在村里创建铁业社,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的第一口沼气池,在冬天跳进有冰渣的水里带领社员打坝。习近平同志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相信这里的明天会更好,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也正是应了那句“树高千尺忘不了根。”如今的梁家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的马路,家家户户过上了好光景。梁家河这个小村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发展特色农业,拓宽增收渠道,梁家河积极培育苹果产业,一批掌握现代技术的新农民成长了起来,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梁家河越走越好。《梁家河》是一本言语淳朴、叙事质朴的书,大篇幅的陕北方言却带给读者了更多的心灵震撼和精神洗礼。诚然,这本书也给各党组成员带来了良多感触。在经历了梁家河的七年成长战斗岁月后,习近平同志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1969 年1 月份插队,老百姓帮助我,他们有什么吃的都给我送一点。谁送我一碗酸菜,我说我今天生活又改善了。现在我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啊,我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我们作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的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甘泉县人民检察院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时刻不忘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扶贫工作开展一年多以来,先后在甘泉县 6 个乡镇深入百姓家中一对一扶贫,为爱心超市捐献生活物品,开展法律知识大讲堂等,时刻不忘遵循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在当时那个社会文化匮乏,黄土高原经济落后的背景下,青年的习近平还能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通宵读书到早上喉咙的痰都是黑的,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生。新时代的生活条件优越,身为检察干警,每个人更要以身作则,向习近平总书记那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学习,勤于读书,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做好本职工作,这将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篇六】5 月下旬拿到 《梁家河》,在打开书的一刹那间,便被书上的内容深深吸引,欲罢不能。10 万余字,我利用一下午时间迅速浏览了一遍。之后,又抽出时间精读两遍,仍感意犹未尽。其中有好几处,像总书记吃冷冻猪肉、打坝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等情节,读着读着禁不住潸然泪下,着实被总书记吃的苦、受的累、遭的罪和他的奋斗精神、顽强意志、为民情怀所感动。读《梁家河》,不仅让我从中深刻体悟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教育课,从中可以学到如何面对挫折与困境、如何为人处事、如何走好人生道路的大学问,对锤炼修养、树立正确“三观”大有用处。一是学习《梁家河》让我们明白,面对艰难困苦要迎难而上。书中写到:“那些年,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从中不难看出,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也是苦日子伴随他的七年,但他不仅没有放弃拼搏,而是用乐观向上的心态迎难而上,主动适应,把困难当成磨炼自身意志的一个生动实践,正如书中所写:“我人生的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梁家河》告诉我们,“不磨不成玉,不苦不成人。”在困难面前,你绝不能俯首帖耳,屈服于它,只有勇猛奋起才能把困难打败并让它屈服在你的脚下。一个成功者在困难面前更是知难而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为天下先的勇者。二是《梁家河》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迈向人生通途。书中写到:“习近平常常看书至深夜,一边抽烟,一边看书。”“煤油灯烟大,为凑近那点光亮看书,习近平的脸被熏黑了。第二天早上,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总书记是一个非常爱好学习的人,梁家河村的七年,他没有停止读书学习,正如他自己所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梁家河》告诉我们,好学如春天之芽,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厌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亏。我们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检察业务、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加才干,着力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三是《梁家河》让我们明白,人生要经得起挫折方能海阔天空。书中写到,总书记入团递了八次申请书才通过,入党写了十份申请才获批,这需要多大勇气毅力。还有,当总书记产生在梁家河沟口打坝的想法,在面临村上大部分人坚决反对时,一家家登门,一遍遍做工作,最终建成了大坝,现在还造福梁家河群众。“2015年,习近平回梁家河,路过这块坝地的时候,在坝边看了很久。坝地里栽种的一排排杨树苗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笔直地挺立着……” 每每读到此处,总会思绪良多。试想我们自己如果面对一次次挫折和打击还能像总书记一样不言放弃、勇往直前吗?《梁家河》告诉我们,人生中的挫折如同一把双刃剑,一面割出你的鲜血,一面又为你掘出新的希望。细细想来,其实人生中挫折和困难才是最好的一所大学,顺境往往只能让人无所事事。我们要学会在挫折中激励,在激励中突破,要相信千难万险只会让我们强大,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四是《梁家河》让我们明白,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美德。书中写到:“离开梁家河 40 多年来,习近平常关注、关心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也不论分别多久,有一种牵挂总能穿越千山万水。”吕候患骨髓炎,总书记接到福州治病;
梁耀才妻子病重,总书记寄回去 1000 元钱,武晖去福建,总书记请他到家里吃饭……几多牵挂,几多深情,在总书记心里,梁家河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总书记有一颗感恩的心。《梁家河》告诉我们,感恩是种能力,更是获取能量的途径,感恩是实现成功人生最无价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工作,感恩挫折,感恩生活,感恩自然,感恩社会,以一颗感恩心去面对生命中每一位帮助过自己的人,以一颗感恩心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件平凡事。不管人生起点与终点相距多远,只要我们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也一定能拥有收获与成功!五是《梁家河》让我们明白,创业做事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打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建菜园…… 每件事他都自己谋划,自己动手,埋头苦干,遇到困难不气馁,千方百计要为乡亲们办成事,因此,村民们都相信他,啥事都愿意跟着他干。《梁家河》告诉我们,不管做人做事要实,只有真正的把心沉下去,把身沉下去,真抓实干,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结合当前检察工作,我们就是要以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聚焦创全国先进基层院、创全省精神文明单位这“两创”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谱写平利检察事业追赶超越的绚丽篇章。【篇七】“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梁家河》一书的开篇语,它用红色的纸张特别标注,可以看得出,陕北高原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特殊意义,在他一生的事业中没有一刻不惦念着这个陕北高原的小村庄。这也让我对梁家河,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感到好奇。一读《梁家河》,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故事当我拿到《梁家河》一书时,迫不及待的打开它,像对待一件瑰宝一样,去翻阅,去浏览,欣赏那光阴如梭的照片,倾听那字里行间的诉说。这一次是一口气读完的,在读的过程中,内心却很奇特,除了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活外,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声音在萦绕着我,但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并没有去过多的关注它,等我和我的同事一同去梁家河接受现场学习时,我才发现,当时的声音是在告诉我,我对延安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毕竟在那里学习和生活了六年的时间。第一次读《梁家河》时,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延安当知青时,随身携带的棕色箱子里,装的全是书。有幸的是我在学习参观梁家河时,见到了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所携带的书,有中外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老人与海;
也有提高政治理论,增强政治修养的著作。看到这里让我懂得了总书记在艰苦的知青生活中,仍然没有放弃读书、放弃学习。用实际行动向世人阐释了什么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读到习近平总书记过“四关”、适应陕北饮食、适应高强度的劳作时,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那时的延安生活依然贫苦,而从小在城市长大的总书记从一步一步克服在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到一步一步去适应梁家河的艰苦生活,再到一步一步去尽自己最大努力改善这里的生活,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既来之则安之”。再读梁家河,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第一次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后,我被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所震撼。第一次被一个小村庄所吸引,第一次渴望去梁家河来一次切身的体会。2018 年 6 月 21 日至 22 日,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前往延安梁家河学习、参观。我渴望的去实现的事情就要实现了,激动、兴奋之余还多了些好奇、紧张。驱车 6 个小时之余终于抵达延安市,因为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使得这次延安之行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忽然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08 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讲的“陕西是根、延安是魂”的内心感受。在参观、学习梁家河时,我见到了知青井、淤地坝;
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活过的知青院,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村民建成的第一口沼气池;
参观了梁家河村的村史馆。那些原本在书中记录的内容全部映入眼帘。在村子里,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边感受到了,当时的习近平总书记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的生活状态;
体会到了处处留心百姓的困苦,处处用心为百姓办实事的工作热情与工作态度。感悟到了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三读《梁家河》,领会“不忘初心”当我在实地参观学习后,再次翻开《梁家河》时,我的内心多了一些坚韧,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多了些新的感受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在这七年的知青生活中,培养了他联系群众、善于动脑、务实的工作作风,磨炼了他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精神,更是树立起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一生的坚定信念。在这平凡的七年间,在梁家河这片平凡的土地上,发生的一件件平凡而普通的事件,却让我从中感受到了一股股热血澎湃的激情,那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真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渡过了承载自己人生转折和蜕变的七年岁月,不仅是自己意志的坚强,更是梁家河人民对这个城里来的插队知青的接纳和包容。朴实的梁家河人民没有排斥这个城里来的“黑帮子弟”,反倒给予了这个“后生”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在人生受挫时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善良与温情。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梁家河人民真挚的感情找到根源。离开梁家河的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忘记当年梁家河人民的恩情,为当年的小伙伴出钱治病,去延安外出调研工作之际也不忘和插队时的小伙伴来一次“团聚”,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也不忘回到梁家河看望昔日的父老乡亲。无论习总书记在哪里,他的心都一直牵挂着梁家河,挂念着梁家河的人民,这就是“不忘初心”。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因此,《梁家河》告诉我,一名共产党员不仅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决心,也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办法。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而作为一名检察干警,《梁家河》又告诉我,要脚踏实地,要精益求精。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业务素能,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秉公执法,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贡献自己的力量。【篇八】最近,我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梁家河》这本书,该书共分四个章节《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我们走在阳光路上》。34篇文章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 2015 年 2 月 13 日来到离开 40 年的梁家河村的故事,折射出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里经受的艰难与磨砺,奋斗与坚守,此书让我更好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受益颇深。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每个中国人要坚持学习,严以修身,埋头苦干,攻坚克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通读全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习总书记在过去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不怕苦,不叫苦,苦中建功立业。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办铁业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窑洞里读书求知,在逆境中砥砺前行,在实干中树立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捧着这本书,我感到了它的厚重与价值;
品读这本书,我品到了它的苦涩与欢乐;
思考这本书,我获得了遐想与启迪。“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个”针线包,绣着“娘的心”、“两个”书箱子、过“五关”、八份入团申请书、十份入党申请书历历在目。“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说:“当年的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读《梁家河》这本书,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懂得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样一个艰苦的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知青一个个都离开村子,唯独他仍在坚守,被清华大学一次又一次的拒之门外仍然坚持的精神所鼓舞。比起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困难环境来说,我们目前工作中遇到的窘境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我们唯一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加倍努力,补足精神之钙,把检察业务知识及技能学透学精,向“书本”学习,向业务精的同志学习,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梁家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领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不变初心;
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
勇于开拓、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
学以修身、学以致用的进取精神。“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新时代圆梦路上的检察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比光荣。让胸前的检徽更加闪闪发光,为检察事业增光添彩,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篇九】夜已深,在柔和的灯光下,轻轻的合上了这本书,仅仅拿到书几个小时,我已一口气将它读完,看着封面上习近平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仿佛能听见他亲切地称呼他们的名字,透过这温暖的光晕,又仿佛看见了四十多年前在陕北贫瘠的小村庄奋斗着的身影,如今这个身影成了新时代青年的楷模,成了引领当代人为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一面旗帜。那是十五岁初到梁家河的少年,七年的艰苦岁月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植在他的心中,永远不会改变。在今天,十五岁还是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的年龄,而 48 年前的寒冬,一个十五岁的北京娃娃,在父亲遭到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自己也几经颠沛的情况下,踏上了西行的列车来到了梁家河,远离首都的小村庄缺衣少穿、卫生条件极差,开春了村里很多人竟然出门“寻吃”去了,贫穷的现状让十五岁的少年震惊,但周围不信任的目光更让他感到困惑,面对物质精神双重的困境,这个少年没有退缩、没有颓废,而是从现实中寻找出路,他很快找到了“团结观”这个法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多替别人着想,别人也一定会已宽大的胸襟接纳自己,多为群众办实事,群众一定会给出最中肯的评价。这样的“团结观”放在现在不但不过时,还仍是我们待人接物必不可少的品质,更是新时代检察人做好检察事的“灵丹妙药”。群众来了,说一声你好,倒一杯热水,可能群众的怨气就没那么大了,问题也就好解决多了;
审查卷宗的时候,本着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态度,笔录做细一点,卷宗多翻几遍,案子的质量就会更高了;
在单位里向上尊重领导、维护大局,向下团结同事、真诚待人,各项工作就更好开展了。那是二十出头扎根土地的青年,怀揣如火的梦想迎难而上,为群众一件一件的办实事。冬天的早上六点就起床上山干活了,一人一天要推 200 车土,手上的水泡磨破了开始流血,这些困难在今天 20 岁出头的青年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年轻的习近平身上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只要能给群众办实事,这点苦不算啥,硬是凭着一股子冲劲把坝打好,玉米亩产翻了一番,群众们能吃饱饭,习近平也就安心了。看到报纸上说沼气很好,能为群众带来很多实惠,他就立马行动起来,实地调研、外出考察,克服一个接一个的难题,终于点火成功,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一尺多高的火焰轻盈的舞动着,仿佛预言着这个青年的梦想必将实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也必将实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那样艰苦的物质环境里,习近平仍不忘读书学习,放羊时他揣着书,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看,锄田时他揣着字典,一到休息时间就拿出来学,正是这样的点滴积累,他才能在柏林演讲时脱口而出“墨菲斯托”回击西方,对俄国文学的了解让俄罗斯主持人都大为惊叹。想到年轻的习近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求知若渴,再审视现在的自己,作为一名检察官不禁感到十分惭愧,网络资讯发达了,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置身其中看似很热闹,但喧嚣过后放下手机,感到的是更大的空虚,年轻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重拾信念、多读好书,学习更多有益的知识,把脑袋充实好、把本领锻炼好,为检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是离开梁家河却不忘初心的好领导,他正带领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征途上大踏步前进。七年的知青岁月结束了,到了要和这个村庄告别的时刻,习近平和群众“拉话”到深夜,走的那天群众围着窑洞,手里拿的是小米、红枣,十几个人硬是徒步 40多里走到县城,又凑了 5 元 5 角钱和习近平合影留念,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群众为什么舍不得北京娃娃走?因为北京娃娃给大家办实事,群众感激他!离开梁家河后的习近平时刻都挂念着乡亲们,他把身患重疾的吕侯生接到福建治病,他有机会就回梁家河看看,他记得给群众写回信,他更没有忘记自己年少时就树立起来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华大地上发生着一场场的变革,全面深化改革、从严治党、铁腕反腐、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倡议等等,这一切让那个少年的梦和无数中国人的梦正在悄然成为现实。回顾习近平的梁家河岁月,我深深感到从这个小村庄孕育出的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时代内涵,它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新时代的我们要秉承梁家河精神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向着伟大的目标前进。【篇十】本身知识浅薄、不擅长读书、没有读过几本书的我,对读书就有种胆怯,特别是史记类书籍难以记住,武侠类书籍不感兴趣,外国类书籍看不懂。只是对记实类作品还有兴趣,读过的书籍也只是一些记实文学作品而已。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的出版发行吸引了我的眼球,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出生于延川成长于延川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川人,又亲眼见证过当年知青生活的我,更加对梁家河一书充满好奇与奢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与执政理念以及做人风格更让我对梁家河一书有着细读探究的好奇之心。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民族复兴的梦想,团结带领群众积极改善民生的热情、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日常习惯,始终保持敢打敢拼、率先垂范、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深思。父老乡亲一首歌曲有句歌词就是“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 40 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就是“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最好诠释。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 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特别是 2015 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他深情地说:“今天能够回来看一看,心情很激动,看到大家感到很亲切,1969 年 1 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 7 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是的他确实把心留在了这里,40 多年来他对梁家河村的发展以及对村民的牵挂始终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那艰苦困难的时期带领村民打坝造田、建沼气池、开办铁业社、设立代销店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奋进,他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确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细读梁家河一书,回味小山沟梁家河的一山一水,让我不由得回想起当年交通、通信、信息以及生活极其落后的那个年代,特别是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一批年轻有为、有思想、敢担当、有报复的青年人,来到封闭贫困落后几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而且还要参加繁重体力劳动锻炼,要亲力做饭充饥,每当想到年仅 16 岁又是帝都北京来的知青,我真真为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所折服,真为小山沟大学问感叹,梁家河有探究不完的学问,这里有悟不透的思想,小小山沟就是习近平思想的发源地,时不时的让我陷入深思之中。当年知青生活的一幕幕情节不由的在我眼前闪现,令我浮想联翩,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就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正是这种真情大爱,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发自内心地坚定追随。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也就是在小山沟那艰难困苦的岁月慢慢锤炼出来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 这些当年的伙伴习总书记都能一一记得,当 64 岁的刘金莲问习总书记你还认得我不时,总书记的一句“太平家婆姨嘛”一下子拉近了总书记与群众的距离,当地农民提起当年受苦一事时,彭丽媛问习总书记你的苦怎样时,习总书记回答:刚开始不行,后来“一满帮间了”,时不时的地道延川话更加贴近梁家河的村民,总书记与村民忆往事展未来,俨然一家人。我不由的为总书记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博大胸怀所感化,总书记就是当之无愧的人民领袖,就是全党、全国人民衷心拥护、爱戴、维护的核心。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梁家河一书是指引人生奋斗目标的灯塔,梁家河一书是人生补钙的精神食粮,梁家河一书是学不完、悟不透的哲理,每当遇到困难梁家河一书就能为我指明方向,梁家河一书是我深深喜欢的一书。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_.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梁家河》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0篇】_.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