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从生存性素养培育谈消防安全教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20-11-14 18:12:33     阅读:

生存性素养是指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面临突发性灾害时用以保存生命的自身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的技巧或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公众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滞后、生存性素养不强的问题等日益突出,是导致火灾高发多发特别是火灾死亡率明显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力推行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培育,对于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现状 近年来,消防安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但在面临火灾等公共安全事故时,公众思想上麻痹、行为上麻木、技能上欠缺,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不强的问题突出,自救无方,互救无力,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防灾减灾意识淡薄。比灾难更可怕的是对灾难的无知!2016年3月《瞭望》新闻周刊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所做的“国民素质”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很好”的仅占6.1%,“一般”、“较差”、“很差”的分别占43.7%、16.4%和4.0%。2014年6月,公安部消防局组织全国“国民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得分52.74分(总分100分,下同)。在接受教育机率较高的城市,也只有不到4%的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基本的防灾准备。2017年8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指出,防灾意识薄弱和防灾准备不足是城市居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常识知晓率、防范意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均低于其他年龄段群体;
仅有三成被访者参加过消防培训和火场逃生自救演练。

(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低。防灾意识淡薄导致的另一方面问题就是主动学习防灾知识技能的意识差,人们缺乏如何避险、逃生等自救的基本常识。《中国公众防灾意识与减灾知识基础调查报告》中显示城市居民在知识层面掌握基本减灾技能的仅有10.5%,在实践层面掌握减灾技能的更是少的可怜。很多学校没有系统地开展防灾减灾才能,许多学校只是介绍一些简单的防火知识。中国教育学会推广的学校安全教育平台,是传播安全知识的很好平台,但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为节约时间,把培训任务交给学生家长去完成。在农村,调查显示50%以上农村居民从未参加过任何灾害培训,仅有的安全防灾减灾意识是从生活中得来或从电视广播当中学来的。公安部消防局组织的全国“国民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消防安全常识知晓率得分为64.27分。

(三)自救互救能力不强。研究表明,重大灾难发生后绝大部分被救人员是由基层单位非专业救援人员自发救助完成的,专业救援队伍所救人员只占5%左右。但调查数据显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表现较差的主要原因,82.7%为“缺乏相关培训演练”,64.5%为“不知道防灾减灾知识”,45.5%为“灾难到来时不听从救援指挥”。首次全国消防常识知晓率调查显示,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位置的关注度最低,仅得到45.06分。被访者火场自救逃生知识技能得分为71.95分。其中,“火灾不乘坐电梯”“家用电器或线路着火处理得当”和“正确拨打火警电话”三方面得分较高,得分均在80分以上;
“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一项得分较低,为40.63分。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推行了多年,效果明显,但仍然存在机械灌输多、实践操作少、自防自救能力差等问题。

(四)防灾减灾教育培训责任链条缺失。安全教育就像一根链条,是贯穿整个社会、链接各个主体的安全教育体系。责任链条的缺失首先是认识上的缺失。2003年出版的美国《消防手册》将消防安全教育与防火、灭火一起列为消防工作三大支柱。日本、英国等也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消防教育。我国对消防教育也日益重视,但总体来讲还没有提升到它应有的地位。其次是教育培训系统责任的缺失。学校是开展各类教育的主体,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安全教育极其滞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目前我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质量参差不齐,效果无法保证。亟待建立一条完整的安全教育责任链。”。文件、会议、规章都不缺,但缺少的是落地生效。第三是家庭责任的缺失。《中国小学生减灾教育现状基础调研报告》显示,35.9%的家长认为安全教育“有学校教就好,不会额外关注,自身也不了解”。另据统计,家庭主动配备防火灭火设施器材的不足2%。第四是企业单位责任的缺失。资料显示,全国大约有2000万台(套)工业机械,85%的操作人员无证上岗。2017年6月5日,山东临沂金誉石化公司因操作人员违章操作引发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0人死亡。经查,其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管理和操作人员32人中仅有3人持证上岗。笔者在对建筑施工工地进行检查时发现持证上岗的电气焊割操作人员不足20%。2010年上海静安区“11.15”高层公寓楼特大火灾、2013年北京石景喜隆多商场“10.11”火灾、日照2015年石大科技园“7.16”特大爆炸等几乎每一起重特大事故都暴露出违章操作等突出问题。

二、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 分析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缺”。

(一)表现在教材的缺乏。近几年部消防局组织编写了一批针对注册消防工程师、学生、农村等的社会消防培训教材,得到了社会很好的反响。但其他方面的消防培训教材数量少、质量不高,最重要的是不成体系、针对性不强,重复浪费、拼凑现象严重,还有很多传播错误、过时的常识。如湿毛巾捂住口鼻在烟雾中逃生,社会传播很广,影响很大。我们指导许多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都配备了湿毛巾,几乎成了火场逃生的“一号工具”。一些教材没有细分受众,不能结合不同目标人群的行业、思维、隐患特点和行为习惯,对症下药,精准发力。特别是公众、企业员工培训教材政策性、法律性、说教性内容过多;
针对儿童、老年人及残疾人的教材实用性、趣味性、可操作性、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太少,群众不愿看、不愿学。消防教育进党校,口号喊了多年,但缺少全国性的统一培训教材,各地只能自己拚凑,水平参差不齐。

(二)表现在人才的缺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公众消防教育工作是一门职业,从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并有专门教材,1985年出版了《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者手册》,1987年制定了《公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者职业资格标准》。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消防警力本来就非常紧张,用于灭火抢险救援和消防监督执法警力的占比都远远低于大多数国家,用于消防宣传教训的警力更是远远不够。许多消防支队、大队只能用士官或从社会上聘用人员从事消防宣传。至于消防知识培训,只是每个消防监督人员的兼职而已,培训效果可想而知。有一些地方尝试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社会培训机构对单位员工、居民进行培训;
招聘消防文员成立专职培训队,到社会单位开展面对面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这些做法普及面不广,推进力度不大,在机制体制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表现在场地的缺乏。资料显示,一些国家对消防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十分重视。新加坡四个民防分区总部都设有宣传教育培训基地,每个基地有10至15名专职辅导员,专门组织训练演练,帮助民众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每周可接待500至600名公众到基地学习体验。巴西要求社会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到消防站接受培训,各州都设有消防博物馆。在我国,具体数据笔者没有统计过,国家到各省还有部分市都建立了规模不一的消防博物馆,但大多只作为消防历史的展示与观摩,少有公众参与功能;
有一些省市建设了安全体验馆,在开展学校消防教育和社区消防建设过程中,也建设了一批消防体验室,但大多名存实亡。消防站对外开放是一个好举措,但在繁重的灭火抢险救援任务面前,消防站也是不堪重负,大多在119消防日等特定时间对外开放,平时无力顾及。场所的缺乏与公众急需的消防知识技能之间矛盾突出。

(四)表现在实践的缺乏。从培训方式上讲,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说得多实践少。近期山东、福建厦门等地组织的消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最能接受的消防宣传培训方式是“消防演习”,占被调查人数的56%。国家卫计委应急办主任许树强认为,生存性素养是人时刻准备着应付最坏的情形,应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用以保存生命的技巧或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每个人的生存性素养突出体现于自身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人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安全救援知识,接受应急训练,自救、互救能力较强。如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80%的获救者是被家人或邻居从倒塌的建筑物下救出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时,成都有3人受惊吓跳楼死亡,5名大学生跳楼致伤。我国在开展消防宣传“七进”过程中,也组织民众进行了大量培训,但宣传的多、实践的少;
学到了知识,但学不到技能。

(五)表现在科研的缺乏。生存性素养培育也是一门科学,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多门学科。我国的消防科研机构对硬件设施器材研究的多,对如何开展消防教育培训研究的少。专门针对生存性素养消防培训的研究也不够,一些未经科学实验证实、一些所谓专家的一家之言被当作经验和真理广泛传播,误导公众甚至也误导了消防人员。建筑物发生火灾,跑还是不跑?说法不一,但大都是没有经过验证的想当然的说法。湿手巾能不能过滤有毒烟气,能不能作为逃生辅助工具使用?这些很初级的试验都少有人去做。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4D、语音识别等新技术开展消防宣传与培训?一些非消防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软件和设备,增强了趣味性,但缺少专业性,一个4KG干粉灭火器甚至可以连续喷射几分钟。消防教育社会上只所以出现这么多虚假的或模棱两可的消防知识,与科研跟不上有关。还有否定教育对人特别是对儿童的心理影响有多少,效果怎么样?这些都需要进行专门研究。

(六)表现在保障的缺乏。首先是缺法律保障。《消防法》当中关于宣传培训有专门规定;
《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公安部令第109号)是一个很大进步,对各部门、单位的消防宣传培训职责作了明确规定,但这些法规中倡导性条文多,硬性规定少,部门、单位职责看似规定的很明确,但缺少组织和监督部门,部门单位的主动性不强,对工作效果如何评定,未正确履行职责如何处罚缺少可操作性的要求,落实情况难以令人满意。《注册消防工程师管理规定》中规定注册消防工程师可以从事消防技术培训,但与《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规定》不能有效衔接。其次是缺经费保障。政府投入不足,政府购买服务只是在个别地方进行了尝试性操作,尚未形成常态;
社会投入回报率低、积极性不高,一些组织或个人承办的安全体验中心,由于资金缺乏往往难以为继。

三、消防安全生存性素养培育的对策 美国国家消防学院在分析美国近年来火灾形势下降的原因时,得出了四条经验,第一条就是公众教育的普及。在突发事件的初始阶段,人们可依赖的主要是自己所拥有的生存知识、避险经验和技能。为每位群众普及实用的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就是在拯救生命。

(一)完善社会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增强公众安全韧性,必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单位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开展全民消防宣传教育培训。政府主导,重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消防宣传培训的社会化供给。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挖掘社会上有消防宣传培训专长和能力的组织和个人,壮大消防宣传培训队伍,即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又解放消防警力,还可提升质量效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政府购买服务,要建立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公安消防机构抽测,按合格率拨付资金。部门推动,宣传、工会、教育、文化及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要求,推动行业、系统积极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社会单位及村庄、社区包括物业服务企业,要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采取多种形式,定期组织员工、村居民学习消防知识技能,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完善的消防宣传培训体制。特别是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安全教育的主体,更要承担重要责任。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师生用时1分36秒,有序疏散,无一人伤亡。“零伤亡”的背后是该校连续多年开展疏散演习的坚持,可谓中国公民生存性素养培育的典范。

(二)建设专职化的教育培训队伍。专职化是专业化的前提,是教育培训质量的保证。美国要求每一栋高层建筑平均每一百人配备一名经消防局考核的具有执照的消防指导员。我国消防注册工程师制度为消防技术服务、教育培训专职专业化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但与社会消防培训机构设置还未有机衔接,相关配套措施需要尽快出台。对培训机构消防教员的质量和数量都要有评定标准,有专门要求。依托培训机构专职专业的师资力量,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单位培养消防安全“明白人”。山东省济南、淄博等市政府每年出资50万元,委托培训机构对辖区重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每年进行不少于10天培训,效果明显。在大力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同时,可大力发展消防文员队伍,每个县市区组建专职消防培训队,逐个单位、逐个社区上门服务,上一堂消防课、指导制定一套灭火和疏散预案并组织一次演练,力争每年对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培训一遍。可建立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全员培训制度,由专职培训队上门免费培训,作为发放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的必要条件。这可能是一些“笨办法”,但长期坚持,必将取得实实在在的“真效果”。

(三)建设基地化的教育培训体验中心。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必须重视增强安全韧性,增强公众“在逆变环境中的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具体到消防安全,就是要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培训。公安部消防局“国民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消防安全培训或演练是提高火场逃生自救能力的最佳途径。要构建覆盖专业人才培训与基层民众科普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一批公共安全体验、培训、演练基地。消防站对外开放是一个很好的理念,美国消防队也坚持以学校、家庭、社区为重点,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开展消防知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宣传与培训。我国推行消防站对外开放十几年,但效果不明显,排除消防队灭火救援任务重、无暇顾及的因素外,在推进指导上也有很大欠缺。目前消防站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看图板、参观消防装备、着战斗服,并且大多是学校的孩子们,真正参与消防技能培训的项目非常少,即使有部分疏散体验设施,但科技含量低、实战效果差,只是看上去很热闹而已。消防队的场地设施前行满足灭火救援需要,并无多大场地和精力用于消防体验。应鼓励各地各部门将各类灾害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并设计建设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体验馆,通过各类突发事件模拟仿真设施、应急装备模拟操作设施、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演示和训练设施,对公众进行教育、培训和演练,提高公众的应急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山东济南、淄博、潍坊等地建成了多处安全体验馆,社会反响良好。

(四)实施科技化的教育培训方式。2014年公安部消防局“国民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被访者主要通过电视、广播了解消防安全知识。但现在人们在通勤路上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手机及其他事务上,电视、广播、报纸及路边的海报与标语的宣传教育功能呈现弱化趋势,宣传教育方式必须改进。传统的媒体要用好,移动媒体平台必须有效利用。同时要借助新科技、新手段,增强宣传培训的适时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4D、语音识别等交互和虚拟体验技术开展消防教育,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习消防知识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在传授消防技能方面,虚拟仿真技术作用尤其明显。就像灭火器使用技能,如全部采用真火实操演习,污染大、成本高,而虚拟装置可以让每个受训者多次反复操作。但必须注意的是,研发这些软件必须有专业人士参加,防止出现错误、虚假或与现实脱节的知识。

(五)建设现代化的教育培训科研机构。消防科研,防火灭火技术与装备研发的强板要加长,但对消防教育培训缺乏研究的短板一定要补上,否则我们肯定要在这方面吃亏。从机构设立上,可利用社会科研机构的“外脑”,跨界融合,成果共享。如群众处在火灾场所中所表现来的从众与逆反、向地与向隅、恐惧与绝望、退避与趋光、侥幸与冲动等心理、行为特征,与处在地震、爆炸等特殊环境时表述有很高的相类性,完全可以共享。消防科研机构应当重点研究如何在突遇火灾时教育群众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非理性心理和错误行为,引导群众安全疏散逃生。在教育方法上,要加强方法的适用性、准确性、科学性研究。如使用恐怖教育法是否合适?美国研究认为,恐怖教育对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培养弊多利少,因为火灾现场悲惨的景象、凄惨的叫声,不仅无助于人们果断地采取行动,反而使人们感到困惑、恐怖。这个结论是否适合中国国情?这几年我们开展的以警示性教育为主要方式的恐怖教育法效果似乎不错。对儿童使用否定教育法是否合适?如一些宣传栏上经常出现一个儿童手持蜡烛在床底下找东西的画面,文字解释说这是错误的做法,但儿童看过后往往会记住那幅画,但看不懂或记不住文字解释,可能会模仿,效果适得其反。还要防止传播错误或过时的知识,误导民众。

(六)推进法制化的教育培训顶层设计。国家及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消防教育培训,但顶层设计方面必须有明显改观。一是认识上的提升。必须把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作为现防火、灭火同等对待,作为消防工作的三大主业之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制订长期发展规划,防止陷入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火灾高发多发陷井。二是立法层面的改善。在国家层面应构建防灾减灾教育的综合目标体系,制定修订消防法规,把安全素养培训纳入法制保护范畴,对消防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队伍建设、从业资格标准及考评奖惩等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落实。三是统一培训教材。目前国内缺乏一套系统的、可以指导生存性素养培育实践的、为行业所公认的教育知识标准、体系和教材,严重阻碍了消防安全教育的有效推广与普及。要制定全国统一、权威的消防培训大纲,针对不同受众,制定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考核评定标准,依法推动中国防灾减灾特别是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法制化和常态化。

《从生存性素养培育谈消防安全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从生存性素养培育谈消防安全教.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