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09-30 06:10:35     阅读: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校园文学社团一直非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但是“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随着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校园文学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校园文学研究包括校园文学的活动研究、校园文学的教学研究和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最终目标是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校园文学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一、校园文学的界定
  
  “校园文学”概念目前尚无一个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我们认为应做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学指活跃在中小学校里的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广义的校园文学不仅指中小学生的文学创作,还泛指反映校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及校园师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即如王世龙在他1998年著述的《校园文学与创作》一书中所定义的:“校园文学是指学生时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映社会人生的,主要为学生欣赏和接受的文学。”钟湘麟老师在《新课标下的校园文学活动浅论》一文指出:“校园文学,广义地说,是发生在校园的文学现象的总和,应包括校园文学理论研究和校园文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学创作活动、校园文学批评活动、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和其他校园文学实践活动)。”这给我们进一步研究校园文学提供了依据。
  校园文学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翼,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是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及当代文学中的地位。我们要倡导从时代新生活中挖掘那些体现青少年心理和情感特点的新题材,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对象,创作出健康向上、格调高雅,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使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陶冶情操,完善自我,培养情商,具备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发挥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正如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所说:“文学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负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生之功用。”
  
  二、校园文学研究的背景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从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到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文学,所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文学的创作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1912年,叶圣陶就组建“放社”。历史上的校园文学社团曾孕育过一大批作家和诗人,冰心、臧克家、徐志摩、戴望舒等许多著名文人都曾是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
  1977年高考恢复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校园文学创作及其学术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校园文学教学更是一直游离于语文教学常规之外,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态势。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女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开始,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文学社团异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
  与当前“校园文学”较为繁荣相比,“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目前能零星看到为数不多的小论文。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看,1979年至今约有80余篇文章论及校园文学,但真正谈校园文学的只有30来篇。这些论文大多不成系统,篇幅短,理论性不强。为探讨校园文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组织校园文学社团,建立校园文学教育理论体系,开展学术研究及经验交流活动,探究一条适应“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之路迫在眉睫。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而综合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从这些言论中我们看到,校园文学活动正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由此看来,校园文学活动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应充分发挥实践活动性强、自主性强、综合性强的优势,为高效的语文学习开辟路径。语文新课程讲求语文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倡导“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倡学生“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语文新课程对语文学习的这些要求与倡导,都可以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得以实施或实现。校园文学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吸纳整合各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融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艺术教育(美育)、人文教育等于校园文学活动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面对学生年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即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构思生动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一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具有全新思维的大语文教育方式——开辟“校园文学大课堂”进行实践与探索。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按知识逻辑顺序编写,其传授教师仍按传统习惯教学,较少地考虑学生心理成长接受程度及“活动”的展现形态,不适合学生学习,所以要调整、改造、补充教材,开发资源,以适应活动教学的需要。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建构知识框架,以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真正使学生被动的学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校园文学研究的目的
  
  校园文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语文素养”一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这一品质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等。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可以发挥文学艺术特殊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情感道德意识,从而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的语文素质,也即语言文字素养、文学修养和文化积累。通过“校园文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培养一批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勇于进行教学研究的新型骨干教师。
  3.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是陶冶学生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举措,是学校正常运行,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保证。通过“校园文学”研究活动,促进校园文学繁荣,积淀、发展校园文化,从而建设有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