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中小学音乐教育“侗族大歌进课堂”与教师角色的定位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08 06:22:25     阅读: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将侗族大歌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讨论了“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意义;从中小学音乐教学育人目标出发,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住。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侗族大歌;进课堂;课程资源;思考
  中图分类号: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58-02
  
  一、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惹义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我国西南著名的林区,同时也是我国最典型的苗族侗族聚居区。黔东南林区有苗族18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21%),侗族140多万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48%),苗族圣山——雷公山、侗族母亲河——都柳江孕育出这两个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美好的古老文化传统;孕育出蜚声海内外的原生态苗族侗族民族文化,其中有生与斯,长于斯的被誉为“中华民族音乐神迷奇葩”的侗族大歌。这里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这里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十八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被中外蝣人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在黔东南林区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真实地反映了苗族、侗族人民对自己本土音乐的喜爱。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它与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在侗民族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得益于侗族不断变化的居住区域在地理上具有的相对封闭性,更得益于以族群聚居的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交流中形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传统文化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各民族的文化予以保护、挖掘和传承同等重要。国家对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的政策。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黔东南林区就有39个项目、53个保护点,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的1/27,位居全国地州第一。作为优秀的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侗族文化的精华,侗族大歌在国际社会的申遗获得成功: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定将我国的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苗族侗族聚居的黔东南州,丰富多彩的民族原生态文化独具特色,对各民族土生土长的少年儿童对苗侗文化的教育,将侗族大歌引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拓展音乐教育资源,优化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音乐的兴趣,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无疑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创新。
  
  二、侗族大歌进课堂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学习者
  作为黔东南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思考,如何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定位。
  侗族大歌目前的主要流传区域在贵州黔东南林区以及与之相邻的广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allaox]或“嘎玛[al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众人和声音宏大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流传历史久远的侗族民间合唱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侗族人生活特有的风俗习惯,其演唱形式讲究细腻婉转,用母语进行演唱富有侗族歌曲的特色。大多数担任音乐教学的教师是科班出身,即毕业于正规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众所周知,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自创立之初就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作为培养模式,中国传统音乐被边缘化,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在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受到忽视。即使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得不抛开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来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所以,音乐教师,即使是侗族苗族出身的音乐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深入研究侗族歌曲的特点,广泛收集并精心整理侗族大歌的纸质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研究侗族的民风民俗,要深入到林区侗族大歌流行的侗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特别是虚心向侗乡的歌师学习演唱技巧,让自己的民歌素养得到丰富和提高,为成为侗族大歌进入专业音乐教育课堂的“内行”教师做好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储备。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国家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新课程下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将本土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课程资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黔东南州浓郁民族文化的氛围,使当地的中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长期耳熟能详,其中许多师生本身就是苗侗族文化的爱好者。如何在教学中学习音乐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资源予以开发,实现音乐技能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教师本身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关系,研究在本土文化土壤的意义上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的认识和实践,并让学生获得技能的训练实践机会和体验思考的空间。显然,这种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感受,必须考虑挖掘学生原生的民族素养,充分利用他们在黔东南“百节之乡、歌舞之乡”的民俗体验中积淀的快乐与兴趣,而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则是对引导者角色的意义所在。
  
  (三)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共鸣者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情感教育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引导他们抒发情感。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边欣赏地道的侗族大歌,一边介绍侗族人民悠久的民族文化:侗族人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人为善,能歌善舞,勤劳互助的良好传统;介绍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迁徙史,奋斗史,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压迫中执着保留本民族的特性,尽管没有自己的文字,却能够完整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原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侗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辟土造田、美化家园。耍通过音像资料的播放方式告诉学生,现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政策给侗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的侗乡是林海中有侗寨,侗寨中有侗族鼓楼,侗寨边有清清溪流和层层梯田。侗乡是歌舞的海洋,是人间乐土,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要通过侗族大歌的学唱,掌握侗族大歌的发声技巧,通过模仿侗族方言的咬音吐字,解读歌词大意,来体验侗族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让学生体验生活在风景如画、民族风情浓郁的家乡之幸福感、自豪感,进而进发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要组织好学生,利用身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

《中小学音乐教育“侗族大歌进课堂”与教师角色的定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中小学音乐教育“侗族大歌进课堂”与教师角色的定位.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