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专家访谈:老校与老校文化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15:13     阅读:


  汪明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教育》: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如何继承自身的教育遗产?
  汪明:百年老校,承载着教育的精华,是珍贵的教育遗产。一座百年老校的搬迁总会引起很多人重视,有人支持,优化当地的教育资源;有人反对,不尊重教育规律,无视名校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出于各种原因的学校搬迁在各地非常普遍,要想保证学校搬迁工作顺利实施,搬迁理由要正当。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搬迁,有的是因为城市重新规划布局的需要,学校不得已搬迁;还有的是因为现有校园规模难以支撑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主动寻求搬迁。但不论是被动也好,主动也罢,都需要有让人信服的理由。
  《教育》:百年老校搬迁应遵循哪些原则?
  汪明:学校搬迁要有充分论证。不论出于什么原因搬迁学校,在正式启动之前需要进行充分论证,主动听取各方面人士意见,尤其要听取家长和教师的意见。事实上,进行充分论证,既有利于保证搬迁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也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赢得理解和支持。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尽管学校搬迁非常必要,但由于缺少民主程序,而更多体现的是行政意志,因而往往得不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因此,在做出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决策时,能够更多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本身就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学校搬迁理应遵循这一基本要求。
  学校搬迁要有缜密操作。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校因为城市改造导致学生被迫流浪,实际就是学校搬迁的操作环节出了问题。由于这些被列入拆迁范围的学校很难再回到原址,多数是异址重建,因此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如果同步的安置措施不够缜密,学生的流浪似乎也就难以避免。可以说,避免搬迁规划与具体实施相脱节,确保操作环节更加缜密,也是学校搬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王竹立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
  《教育》:百年老校搬迁意义及作用?
  王竹立:对于老房子和旧建筑,拆和不拆,永远都是一个问题。从当年北京古城墙的拆掉,到改革开放期间各地文物建筑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历来都有争论,而且永无止息。拆了,可能让我们失去了一部分历史记忆,同时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人是有感情的,对许多熟悉的事物,都难免留恋与缅怀。因为那已不单是一个建筑,已经成为我们过往生活的一部分,上面承载了太多的情感与回忆。对于那些反对拆掉旧建筑的人,我能理解他们的感情。何况有些老房子还没到必须拆掉的期限,很多修修还能继续使用,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拆掉,岂非不必要的浪费?
  不拆,则可能让我们没有发展的空间,丧失旧貎换新颜的机会。也许有人说,可以不拆老房子,在旁边另找一个地方建新房子。这话说说容易,但实际上另择新址并非易事,或者会大大增加代价和成本。因为空间总是有限的,试想,如果从古到今我们都只建不拆的话,今天的人们早已没有立足之地了。而且拆和建都需要有很多条件,例如资金和机会,这些往往稍纵即逝,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教育》:一座百年老校的搬迁,牵引了许多人的心,有支持,亦有反对;您如何看待百年老校搬迁?
  王竹立:破坏与重建,是一切变革时代的永恒主题。几年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拆掉小谷围岛上的一些民居建大学城的时候,我记得在高校教师中也是反对声一片。现在,大家都觉得大学城还是拓展了广东高校的发展空间,反对声就很少听见了。有很多老房子、老建筑只剩文物和观光价值,早已不适应今天的需要了。这样的建筑,只需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作为纪念就可以了。我发现这几乎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规律:拆之前,大家一片反对,并拍照留念;重建之后大家又感到焕然一新,又一窝蜂去浏览观光,拍照留念。沧海桑田,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见,非常正常。
  熊丙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百年老校厚重的教育资源应该如何继承?
  熊丙奇:从我国各地已发生的学校搬迁和大学城建设看,不少地方存在由政府决策,学校被动执行,结果导致学校搬迁产生争议,搬迁之后影响学校办学的问题。教师还是住在城区,每天在城区和校区间奔忙,一下课就集体坐上校车回城,偌大的校园只留下学生;学生们无法体会到寄宿制大学学习的真谛,没有和教师共同学习、生活、成长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布局调整,更多的是师生的抱怨。
  本来,把大学从大城市闹市区搬迁到城郊,甚至地级市,是一件促进市政建设、学校发展和三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多赢的事。在美国,不少一流大学就建在小地方,甚至镇上,学校不仅是教师、学生安心做学问的地方,此举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而在我国,原来建在地级市的大学,现在却准备朝省会城市搬迁。
  《教育》:同是大学,为什么却出现截然相反的搬迁现象?
  熊丙奇:我国的公办大学,办学经费的来源是政府拨款,而政府的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大城市,拨款的方式,也是由政府结合行政评估结果进行,因此,学校要获得资源,就要搞好和政府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举办地就显得很重要。而国外的大学,学校获得资源的渠道多元,来自政府的拨款也无须学校去公关——教育拨款由拨款委员会决定预算,并监督政府落实,因此,在小镇的学校,照样有充足的办学经费。然而,我国建在三线城市的大学,还经常抱怨学生没有实习机会,找工作也有诸多不便,这还导致学校的招生受到影响。
  《教育》:国外大学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我们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熊丙奇:国外一流大学,在校内就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包括做独立实验,开展课题研究,另外,學校很重视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尤其是发挥寄宿制和导师制的作用,让学生在和教师共同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大学精神和文化。这就要求大学在建设校舍时,给教师的公寓留下位置,而不是只盖学生宿舍,让老师回城。

《专家访谈:老校与老校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专家访谈:老校与老校文化.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