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自传 > 内容

民间艺术异彩呈百花齐放促传承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0-11 06:20:06     阅读:


  历史上,作为南北文化交融地区的阜阳,孕育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近年来,阜阳民间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合产业资源,在满足受众需求中寻求市场化发展之路,使民间文化获得了新生。颍上花鼓灯、临泉杂技、阜阳剪纸、界首彩陶、太和书画等民间艺术,随时代前行,与民众同乐,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喜人景象,有的被纳入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在全国各类展演中获得奖项,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根植沃土 颍淮大地育奇葩
  
  阜阳,自古以来南北文化在这里冲击融合,黄淮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精彩,孕育了集聚吸纳功能,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在民间艺术上,呈现出多元、淳朴、富有想象力的鲜明特色。千百年过去了,血脉续传承,颍上花鼓灯、临泉杂技、阜阳剪纸、界首彩陶、阜南嗨子戏、太和书画等传统文化,摆脱自娱自乐的封闭状态,以开放融合的胸怀走向市场,在服务百姓文化需求中求生存,靠面向市场创新中图发展,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呵护和关注中,焕发出生机活力。
  仲夏时节,走进颍上县金三角公园,远远就被激情奔放的鼓乐声所吸引。循声望去,一处凉亭旁,里里外外围满休闲纳凉的市民,神情专注地欣赏老艺人的精彩表演。“哐哐、哐哐、哐哐令——哐……”锣鼓、响板、梆子、二胡等器乐齐奏,且听鼓乐重击,又闻响板轻打,转而一番压锤、捣锤,鲜明的节奏中,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在场中升腾。凉亭内,两位老艺人手持布扇和手绢翻花,碎步走跳间传达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生动情景,引得观众掌声阵阵,叫好连连。
  这种流转于淮河岸边的民间艺术,就是颍上花鼓灯,真实展现了皖北人的热烈、奔放、迅捷、灵巧的个性特点;男子刚劲爽朗,女子娇柔风韵,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显示出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颍上县文化馆馆长刘波说:“深受百姓喜爱的颍上花鼓灯,相传是大禹妻子女娇因思念大禹化为石头,百姓为祭奠其而形成,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后来,逢年过节,农民在麦场田头起舞,历经数百年发展至今,形成了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舞蹈艺术。”
  无独有偶。颍上花鼓灯在当地广受欢迎的同时,在民间流传甚久的阜阳剪纸艺术同样受到很多人的青睐。阜阳青平坊剪纸艺术家吴青平介绍,作为阜阳一项“国字号”非遗艺术,阜阳城乡百姓对剪纸艺术的爱好由来已久。从衣服鞋帮巴花刺绣,到年节婚庆张贴窗花,民间剪纸艺术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阜阳本地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
  据阜阳市民间艺术协会张建忠会长介绍,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影响,我市民间文艺种类繁多:“界首的彩陶,古朴厚重,很有韵味;阜南的嗨子戏,唱腔独具特色,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临泉的肘歌抬歌等,每逢年节表演,观者把演出场地围得水泄不通;阜阳剪纸,爱好者众多,每年都有优秀作品获奖,剪纸兴趣班甚至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另外,还有刻銅、刻葫芦、泥塑、杂技、黑陶等传统民间文艺,擅长者不少,爱好者众多,这些颍淮大地流传的民间文化,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之光。”
  
  历久弥新 民间瑰宝放异彩
  
  经岁月洗礼,阜阳市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轨迹:小打小敲——日趋兴盛——盛极转衰。
  颍上县77岁的花鼓灯省级非遗传承人曹树芝介绍,花鼓灯历史渊源流长,至宋朝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形式,清代得到较好发展。民国时期,是花鼓灯的兴盛期,那时候几乎庄庄有锣鼓,村村有灯班。每年春节、庙会时,各地的花鼓灯灯班聚会、竞演。各灯班敲着锣鼓,举着岔伞、彩旗,演员边走边唱,涌向会场,场面十分热闹。
  “文化大革命”期间,花鼓灯艺术被斥为“低级下流”,当作“牛鬼蛇神”批斗。再后来,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艺术形态占领市场,花鼓灯因为表演形式老土,服装配饰单一,渐渐归于沉寂。
  同颍上花鼓灯的经历相似,阜阳剪纸也经历了盛衰轮回。剪纸艺术家吴青平介绍,剪纸艺术形成年代久远,古代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民间还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大部分妇女讲究女红,通过临剪、重剪、画剪,将喜爱的图样剪出,装饰衣服和鞋子。“咱阜阳,城乡50岁左右的妇女,大部分有剪纸功底。剪纸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可见一斑。”阜阳剪纸艺术家吴青平说。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伴随机械提花、印刷品等大量冲击,剪纸老样式跟不上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渐渐淡出百姓视线。
  多元文化冲击下,受到冷遇的民间艺术绝非花鼓灯和剪纸两种。以界首彩陶为代表的手工艺品因不及塑料制品便宜,也不及铁艺不锈钢产品结实,不及玻璃水晶等美观,一步步失去竞争力,曾经的名声仅留在记忆深处;以太和清音、界首渔鼓、阜南淮河琴书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不像电子音像制品那样声像并茂、没有小品那样形式鲜活,也渐渐失去人们的注意……在时代变革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艺术举步维艰,面临生存困境。
  张建忠认为:“传统民间文艺的沉寂不是阜阳特有的现象。我国各个地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民间文化精髓,正在被一代人淡忘,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深思。于是,保护和传承的行动开始酝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渐渐拉开帷幕。”
  据悉,自2005年6月,文化部在全国开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评选以来,阜阳市已有颍上花鼓灯、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临泉肘歌抬歌、界首苗湖书会、阜阳剪纸、阜南黄岗柳编、阜南嗨子戏、淮北梆子戏8项民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太和清音、临泉毛笔制作技艺等17项民间文艺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此外,颍州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彩陶)之乡”;太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临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政府的牵头组织下,社会各界逐渐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通过机制改革,推动民间艺术走向市场。
  
  融入市场开辟一片新天地
  
  花鼓灯艺术家陈玉华对传统艺术闯市场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清颍花鼓灯艺术团没有政府资助,演员大部分是老艺术家,有的是省级非遗传承人。县城乡村有人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一年也能接个百十场演出,收益二三十万元。这笔钱为大家发发补贴,然后更新器具,民办花鼓灯艺术团的发展,就是在服务市场中步入良性循环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来自临泉迎仙的尹燕春敏锐地察觉到,样板戏

《民间艺术异彩呈百花齐放促传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民间艺术异彩呈百花齐放促传承.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