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材料 >  入党转正申请书 > 内容

哈尔滨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

无忧文档网    时间: 2019-11-13 06:15:02     阅读:


  摘要:文章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出发,在对哈尔滨市九个行政区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该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生源分布不均衡、学校发展能力不均衡、学生培养质量不均衡等主要问题。主张哈尔滨市在义务教育供给侧方面,积极推进办学经费、师资配置、管理服务、学校布局等结构性改革,增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科学引导民办教育发展,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生发社会协同效应;在义务教育需求侧方面,调整完善中招“配额制”,积极疏导社会需求群体的选择心理与行为,切实保障“就近入学”原则的贯彻执行,维护社会公平。
  关键词: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供需关系;资源配置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的关于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到“十三五”末期所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从近几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来看,哈尔滨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区域”的概念与范围、“均衡”的内涵与标准、“综合差异率”的逻辑内涵、校际间发展能力与发展水平的实际差异性等方面来看,哈尔滨市的义务教育事业在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道路上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攻破。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其一,要充分发挥供需关系和资源配置理论在该问题上的分析和解释力;其二,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角色与任务,鼓励社会参与;其三,要从源头抓起,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优先治理矛盾集中区域。
   一、供需关系与资源配置视域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国家和社会所共同提供的义务教育类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全面、充分、高效、理性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同时,产品与服务本身、产品与服务供给的过程及其结果均呈现出一种向上的变化。其中,“发展”是目的,“均衡”是手段,“均衡”是发展中的一种过程性样态,是从公平角度对发展方式提出的具体要求,均衡具体体现在以教育类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供需关系均衡和资源配置均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衡量标准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区域内校际间义务教育生源动态分布的相对均衡;第二,区域内校际间实际发展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相对均衡;第三,区域内校际间教育质量的相对均衡。
   二、哈尔滨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向优质学校(学区)集中的现象较为普遍
   哈尔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在区域间和校际间分布并不均衡,主要向优质学区、学校集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家庭工作和生活需要等正常因素外,主要在于学生家长的“择校行为”,这主要通过户籍和学籍变动来实现。择校行为冲击了教育发展规划,导致部分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催生了“学区房”现象,制造了社会不公平、不和谐因素,加剧了义务教育校际间发展的两极分化。学生家长主导下的择校行为的产生,除受“光环效应”、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影响外,也来自于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在部分区域间、校际间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实际。
   (二)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
   影响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从办学经费来看,2015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较上一年增加了12%,但占GDP的比重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市本级教育财政实际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所占比例偏低。在经费分配方式上,包含公用经费在内的常规教育事业费与学校在校生数量正相关,这无疑会造成薄弱学校发展资金不足,并直接加剧了校际间发展能力的“马太效应”。从师资力量来看,哈尔滨市存在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优秀教师比例校际间不均衡的现象。师资队伍质量体现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几个方面,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后劲。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受到人才吸引力、培养经费、职业成就感等因素制约,并存在优秀人才流失的问题。
   (三)义务教育最终效果校际间差异较大
   义务教育的最终效果一般具体量化为中考成绩。受上述主要因素影响,從分层抽样数据来看,哈尔滨市义务教育最终效果在区域间、校际间呈现一定的差异。优质学校省、市重点高中统招和配额上线学生数、最终录取率均优于其他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在配额录取线下浮25分的情况下,非优质学校仍然存在上线生源不足的困境,并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吸引力和资源性竞争力,导致恶性循环。
   三、推进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具体措施
   加快推进哈尔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即以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中考招生配额制度为中心,重点促进义务教育生源分布均衡、学校发展能力均衡和教育质量均衡。
   (一) 推进中考配额制度改革,积极引导社会选择行为
   结合北京等城市中考招生配额制的实践经验,哈尔滨市在配额制中考招生工作中可以尝试分阶段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其一,在配额指标数计算和配额指标分配过程中,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可将办学及资源使用绩效所涉及的相关因素纳入名额分配参考指标体系,鼓励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协调重点高中适当下调配额录取控制线,增加薄弱学校配额指标,发挥政策激励和引导功能,建立资源效能视角的公平分配制度。其二,科学合理设置省重点高中的录取批次,建立基于高中周期性高考成绩的录取批次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学生理性填报志愿。其三,适当扩大配额上线考生在同一批次的选择范围,降低考生的志愿选择风险。其四,在各批次配额志愿录取过程中,遵从校内配额指标优先完成的原则,出现校内志愿集中则按综合分数在校内进行高低排序,出现志愿空闲则优先在本校内调剂完成,从而保证薄弱学校配额指标不外流。其五,逐步扩大市重点高中统招志愿招生范围和配额志愿的覆盖面,从而降低市重点高中在行政辖区间分布不均衡的消极影响。

《哈尔滨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哈尔滨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

浏览记录